石头文具

2020-04-26 01:44武宗义
走向世界 2020年10期
关键词:银元杏树石板

武宗义

离家多年,我至今对故乡充满思念和感激之情。

我的故乡是鲁中山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三面环山,村中一条弯弯的乡村公路通往外面的世界。

故乡最引人之处是植被茂盛,山清水秀。春天,风中还有些许寒意,南山北坡上的杏树便陆续开放,美若锦霞。初夏时分,满树红黄的杏子像极了娃娃胖乎乎的笑脸。只可惜,随着年代久远,多数杏树已化作烧柴,包括我家门前那些枝繁叶茂的杏树,只留下回忆里的香甜与酸涩。

好在山头植被尚存,还有很多上百年的老树犹在,尤其是近些年封山育林,山上的植被越来越茂盛,每次回家,在院中举目可见青山横卧,让人每每顿生田园之情。

想当年,放假在家,待得闷了,我便拿一本书,独自走进村边的山林中,找一片光洁的山石坐下来,静静地读书。山风吹过,山草扶摇、鸟鸣清婉,间或一只蝴蝶或者蜻蜓停在眼前的草木上,像极了一幅幅笔墨画。不觉中仿佛已过千年。

山脚下不远处,是当年的小学,现已另作他用。幼时的雪松犹在,而今枝叶张扬,亭亭如盖。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当年上小学时,乡下物资还比较匮乏,比如日常使用的文具,不过是铅笔、钢笔、墨水、橡皮以及32开的“小演草”作业本等。饶是如此,当时也不舍得用。于是小伙伴们便就地取材,自制文具。

首先是“石板”,顾名思义就是用石头制成的“笔记本”。故乡多山,山上多石,受黑板可以反复使用的启发,大伙便各显神通,从山上找来或者从地里挖出一些石头“平板”,精心打磨后写字用。这些石头板材像“千层饼”一样多分为几层,可以用钎子或者头撬成平板,经过蘸水打磨后,便平滑如镜,至此,一个可以反复使用、绝对“限量版”的石制“笔记本”——石板便诞生了。

多年以后,我有幸在单位举办的春节联欢中抽中了第一代Ipad,奖品到手的那一刻,我一下想到了当年的“石板”。但问题是,石板必须配以“石笔”,而且必须是有颜色的“石笔”。这也难不倒大家,不知道何年何月哪位“大神”经过仔细勘探,在村庄南边的青砂中发现了“石笔”。

村民口中的青砂,实际上是一种碎片状的红褐色的薄石片,偏巧在这些石片中生有一种浅绿色的石块,于是这成了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具体的办法是:用头挖开上面的青砂层,撬出绿色的部分,拿回家后用小锯条切割成小长方体,便可在石板上涂涂画画,写满了蘸水一擦,可反复使用。当然也有缺点,就是大冬天时手冷。那时候,冬天动辄零下十多度,学校又没有暖气,可以想见,大冷的天按着一块石头写字有多遭罪。长大后听戏文里说“十年寒窗”“凉桌子热板凳,铁砚磨穿”什么的,我是深有体会的。

已经忘记了从何时起,石板、石笔被我打入了“冷宫”,或者因摔碎无法使用了。从此后,我主要使用五分钱一张的“粉连纸”。买回家后叠成32开的本子,用小刀裁开,订书机一钉,一本“可爱”的演草纸就成了。节省起见,反正面都用。

如今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不仅当年的石板石笔已“芳踪难觅”,连这段经历也日渐模糊。但每次回家,或者在一次次的午夜梦回里,我会想起,而且一次次讲给孩子听。有时孩子会说:“老爸,你都讲了多少次了。”我才恍然回过神来,自我解嘲说:“瞧瞧,爸爸都忘了。”

其實哪里敢忘?记得当年为了读书,尤其是我和大哥上了大学后,爷爷陆陆续续把年轻时积攒的几十块银元,几乎卖了个精光。这些银元是爷爷从小走南闯北攒下的“家当”,多少年来,一直放在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里,藏在西厢房大梁的夹角处。记得许多个夜晚,爷爷把铁盒从屋梁的夹角处取下,拿出里面的银元,将其中两个放在指尖,轻轻碰撞,清脆的立体环绕声便“嘤嘤”灌满了小屋。

经大哥回忆,爷爷收藏的银元共有五种,最多的是“袁大头”,另有帆船、蟠龙、站人以及墨西哥鹰洋。这些或者成了我们兄弟的学费、书本文具费,或者成了我们的手表、自行车等。再后来,我们的孩子相继出生,爷爷便每人赠送了两枚银元作“传家宝”。

如今,银元犹在,而爷爷奶奶早已驾鹤西去。无数次,睹物思人,禁不住潸然泪下。

编辑/杨晓璐

猜你喜欢
银元杏树石板
杏树
石板街
童年的杏树
一棵杏树
真假银元
模拟天平秤的过程找出假银元
神奇的石板屋
一棵杏树
奶奶的银元
远方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