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地区部队皮肤病患者的护理干预探究

2020-04-27 10:32尹诗静李雁萍杨秀明杨玉娇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90期
关键词:皮肤病皮肤心理

尹诗静,李雁萍,杨秀明,杨玉娇

(陆军第75集团军医院,云南 大理 671003)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有防护、调节体温、分泌、排泄、吸收、感觉等生理功能,参与各种物质的代谢。目前还发现皮肤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参与免疫反应,同时具有免疫监视的功能,保证机体有一个稳定的内环境,适应外环境的各种变化[1]。作为部队的常见病,皮肤病包括痒、痛、灼热、麻、异常感觉、感觉过敏、感觉减退等自觉症状,十分影响官兵的军事训练及日常生活,并与心理因素息息相关。而高原地区海拔高、紫外线强、气候干燥等条件对部队官兵的不同皮肤病发病率是否有特异性影响,针对高原的特殊环境、部队患者这个特殊群体总结特异性问题提出护理干预,是本文要探讨的课题。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汇总2017年1月~2019年12月三年间我院皮肤科收治的部队皮肤病患者175例,均为男性。我院为滇西地区唯一一所部队医院,皮肤病患者的数据收集在地域完整性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

1.2 方法

利用HIS系统根据纳入标准统计病例。纳入标准:①住院3天以上,符合3日确诊率的要求;②排除精神病史及认知障碍;③配合治疗,正常程序出院。统计每个病种的数量、住院天数、患病年龄,入院3天后对患者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通过数据统计,住院患者平均年龄23岁(18~43岁),平均住院日17.7天。

2.2 疾病种类

排名前十的分别是银屑病、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痤疮、湿疹、真菌感染、毛囊炎、结节性痒疹、带状疱疹、日光疹(见附表一)。

2.3 SAS焦虑评分结果

3 分 析

3.1 患病年龄年轻化

最小病例为18岁,且25岁以下的病例占比为78%。与部队的群体年轻化有关,义务兵的比例较大,特别是刚来部队时间不长,尚未完全适应高强度训练以及高原气候环境的新战士。因普遍服役地点不在原居住地,变更环境后的心理生理调试能力受年龄制约呈现比较弱的态势。

3.2 平均住院日长

皮肤病的发病原因既包括物理性、动物性、植物性、化学性、微生物的内因,也包括遗传、胎传、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障碍、精神因素、伴发于内脏疾患的外因,因此大部分皮肤病的发病机制并不明确,给治疗带来了一定困难,容易迁延反复,病程长。

附表1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皮肤科收治病种数量及占比

附表2175例部队皮肤病患者入院3天后的SAS评分

3.3 心理因素相关

目前大部分皮肤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除遗传、免疫、感染、神经功能障碍、环境刺激等原因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精神诱因、心理因素对皮肤病的发病、转归、再复发、角色适应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相关资料及文献的查询,荨麻疹部分患者每次发病前均有精神诱因,因此有学者认为其发病及迁延不愈可能与精神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有关[2];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超过了哮喘和癫痫[3];慢性湿疹发作时瘙痒剧烈、不仅在生理上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在心理上亦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负性情绪反应,因此,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对疾病的作用不容忽视[4]。

3.4 环境因素相关

3.4.1 高原地区以海拔高、紫外线强、空气湿度小为显著气候特征,日光(紫外线)照射皮肤后,能产生物理损伤或生物学效应,可引起皮肤屏障破坏,导致皮肤或者光附属器损伤致功能障碍,引起多种皮肤问题,如日光性皮炎、皮肤过敏、痤疮等[5]。此外,空气湿度小引发的皮肤干燥,会导致角质层脱落皮肤屏障受损,也是诱发湿疹、荨麻疹、日光性皮炎等各类皮肤病的关键因素。

3.4.2 部队日常训练、野外驻训、甚至室内学习生活时均着透气性不佳的胶鞋,是真菌生长繁殖的有利条件;训练或劳动后出汗,受条件影响不能及时清洗及更换衣物,卫生状况差是诱发感染的又一因素;群体性生活及作业、个人不良卫生习惯致相互交叉感染。排名靠前的痤疮、真菌感染(含足癣、手癣、股癣、头癣等)、毛囊炎以及少数的疥疮均能由以上因子影响发病率。

3.5 根据中国常模结果,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从表二可看出,175例病例中轻度焦虑>无焦虑>中度焦虑>重度焦虑。根据病例记录,可归因于以下几方面:

3.5.1 自觉症状引起:痒、痛、灼热、麻、异常感觉、感觉过敏、感觉减退。这是导致患者基础生活质量下降的最直接原因,反应到情绪上会有焦虑、烦躁、萎靡等,反应到生活上会表现出失眠、食欲减退、不愿沟通等。

3.5.2 他觉症状引起:斑疹、斑片、丘疹、斑块、结节、囊肿、水疱、大疱、脓疱、肿块、风团。受他觉症状影响,患者在外貌因子上的自尊水平降低[6],表现出害怕交流、社交恐惧、愈后怀疑等,且严重程度与皮损面积呈正相关。

3.5.3 支持系统引起:一般无家属陪护,没有亲情对应支持;住院时间长耽误训练,影响考核及评功评奖等;担心单位有任务召回,疾病不能治愈。

4 讨 论

4.1 心理干预的重要性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精神、心理、社会因素在皮肤病的发病机制和病情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干预是非侵入性的治疗措施,护士可发挥主观能动性,不需依赖医嘱而安全独立地实施。

4.1.1 为患者建立心理应对支持系统

精神抑郁、情绪紧张对皮肤病的病情发展呈密切相关性,让患者保持稳定心态、戒除焦虑恐惧至关重要,灌输良好心态可提升免疫力的正性理念。

4.1.1.1 焦虑恐惧多来自于未知,有必要先评估患者对自身疾病知识掌握的程度和需求,再通过责任护士一对一专业课堂,针对性介绍发病机制、病程、治疗、转归,指导合理膳食,对存在的不适如瘙痒、疼痛、麻木、失眠等相应给出用药指导和缓解措施。

4.1.1.2 鼓励患者表达对疾病的切身感受,协助总结负性情绪,帮助改变负面认知。皮肤病有其病程长、易复发、皮损出现等特点,但不是绝症,也不是所有的皮肤病都具有传染性。让患者知晓外表的改变只是暂时的,配合治疗及日常良好的生活习惯、稳定的心理状态将对恢复大有帮助。

4.1.2 为患者建立情感支持系统

部队伤病员远离家乡服役,患病后多没有家属陪护,缺乏鼓励与关怀的情感输入。可充分利用医务人员、其他患者、联络员、单位之前的联系,为患者建立情感网络。医患或护患选择一对一定点交流,交谈治疗体验、个体感受、生活指导;鼓励社交活动,将病区的伤病员组织成班,选出班长,下午定时读报、观看节目、分享音乐、益趣游戏等;通过联络员定期向单位汇报病情进展,转达单位指示及关心。给与患者全方位的心理支持,可降低失落感,减轻紧张、抑郁情绪。

4.2 强化自我管理

临床上常见一些皮肤病已经好转、趋向于痊愈或处于静止状态,可因遇到一些不适当的刺激,如热水烫、搔抓、肥皂洗、生活不规律、饮食不当、用药不当、日晒等,使疾病发展或加重。要让患者积极参与到自身康复计划中,通过医务人员讲解、在床头放置宣传手册、推荐科学的公众号自行学习等方式,充分了解上述不利因素,戒除不良嗜好,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宜清淡,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早睡早起、适当锻炼都是增强免疫力的有效方式。有瘙痒症状时,除应用药物外,要学会以分散注意力、肌肉训练、呼吸训练、降低皮温等方式来减轻感受,避免搔抓引发感染和病情加重。

4.3 重建皮肤屏障的完整性

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是许多皮肤病迁延不愈的源头,教会患者院外坚持皮肤保护的方法是保证疗效、降低复发率和复发程度的关键。

4.3.1 长时间户外训练时,提前涂抹指数高、物理防晒性质的防晒霜,并根据作用时间及时补涂,以应对高原强紫外线的皮肤损伤。

4.3.2 室内保持一定湿度,最好用加湿器;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选用PH值中性的沐浴露,浴后全身涂抹润肤露;选择中性的洗衣液、皂。

4.3.3 合理使用外用药物,特别是激素类药膏,防止形成激素依赖性皮炎(HDD)[7]。适当使用冷水,可减少使用激素导致的血管扩张、皮肤萎缩,同时应用保湿润肤剂。

皮肤病由于其发病机制不完善、病程长、易反复、自体感觉强,一直让广大患者深受困扰。高原地区部队皮肤病患者有其发病的特殊性,总结病种特点、环境特点、作业特点、生活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计划,对皮肤病的治疗、维持治疗、愈后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院的治疗只是康复的一小部分,院外的心理维持、疗效巩固、生活质量评估目前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是需要我们长期思考的课题。

猜你喜欢
皮肤病皮肤心理
第二层皮肤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皮肤“出油”或许就能减肥
高频超声在皮肤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夏秋重护肤 远离皮肤病
防治皮肤病 对症食药膳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夏秋重护肤 远离皮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