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八蕊单室茱萸的种群状况研究

2020-04-27 06:13张珊珊袁春明张永坤
林业调查规划 2020年2期
关键词:分布区茱萸种群

张珊珊,袁春明,陈 剑,张永坤

(1.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云南省森林植物培育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云南珍稀濒特森林植物保护和繁育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昆明 650201;2.勐海县林业和草原局,勐海 666200)

八蕊单室茱萸(Mastixiaeuonymoides),为单室茱萸科(Mastixiaceae)单室茱萸属(Mastixia)落叶大乔木[1],是《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和紧急行动计划》中优先紧急拯救保护的“双二十”物种之一[2],主要分布在云南热区西双版纳和普洱,是很有开发前景的珍稀用材树种[3]。迄今为止,其相关研究报道较少,基础性资料的欠缺严重影响了对八蕊单室茱萸的保护。鉴于此,于 2018 年开展了八蕊单室茱萸资源调查,以期了解其资源分布状况及生态习性,为八蕊单室茱萸种群的有效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前期准备

在收集八蕊单室茱萸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了解八蕊单室茱萸在云南省的历史分布情况。根据文献记载的八蕊单室茱萸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生境习性特征,划定出可能有野生种群存在的区域,携带相关图片、信息资料深入当地,与林业部门、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有关专家学者及周边社区居民进行沟通、寻访,在整合所有信息资料后,归纳整理出八蕊单室茱萸历史和现状分布区,获取八蕊单室茱萸可能残存分布的地点;综合各方面信息,初步确定西双版纳和普洱的调查路线、制定调查方案和准备外业工具[4]。

到已知分布点开展预调查,拍摄识别照片。具体步骤为:1)在分布区找到八蕊单室茱萸植株,对其冠型、树干、树枝、树叶、花、果实、种子及小生境进行拍照,冲印多份备用;2)收集整理标本馆馆藏标本,拍照制作照片并冲印多份备用;3)在开始野外调查前,先到已知分布地采集八蕊单室茱萸活植物样本,供社区访谈之用。

1.2 外业调查

在设计制作调查表格的基础上,携带八蕊单室茱萸照片、活植物样本和初步设计的调查路线、交通图等相关资料,到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州深入实地调查。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根据社区访谈获得的信息,到八蕊单室茱萸可能生长的生境进行实地调查,在分布点找到八蕊单室茱萸后,进行种群和群落调查。随着调查的深入,需不断调整调查区域和地点。

种群调查在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每一植株地理位置和海拔的基础上,采用样方法调查,样方规格为乔木20 m×20 m、灌木和藤本为10 m×10 m、草本为2 m×2 m。样方数量按群落面积确定,≤300 hm2的根据目的物种分布均匀程度设置1~3个样方;>300 hm2的每增加100 hm2增设1个样方,最多至5个样方。用地质罗盘仪确定坡位、坡度、坡向等植株所处小生境状况,通过每木检尺测量植株的胸径、树高、冠幅等生长指标,并调查植株健康状况、结实情况、林下幼苗生长等情况,记录种群更新情况及植物群落特征。

为尽量避免调查遗漏,在调查组完成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后,将活植物样本、植物照片及调查组联系方式留与当地社区群众,并承诺当其找到类似树种,将付给相应的劳动报酬。

1.3 数据分析

基于外业调查结果,分析种群数量、规模和分布区域,以分布点之间的距离和天然屏障为主要依据划分种群,确定种群数量。具体方法参照Yang et al.(2018)。

2 结果与分析

2.1 八蕊单室茱萸的种群现状

在对八蕊单室茱萸分布区展开野外实地调查的过程中,共调查了普洱和西双版纳的澜沧县、勐海县和景洪市的10个乡镇,仅于惠民乡、格朗和乡、西定乡、勐宋乡和勐龙乡5个乡镇发现了八蕊单室茱萸的分布,共计发现10个种群,其中种群Ⅰ分布在格朗和乡、种群Ⅱ和种群Ⅲ分布在西定乡、种群Ⅳ和Ⅴ分布在勐宋乡、种群Ⅶ~种群Ⅹ4个种群分布在勐龙乡(表1)。其分布海拔为1 520~1 850 m,平均海拔为1 656 m;树高为21.96~49.00 m,平均值为35.29 m;胸径为58.00~262.20 cm,平均值为145.90 cm;东西冠幅平均值为20.56 m,南北冠幅为20.74 m。调查发现,所有成年植株均健康,种群Ⅰ、种群Ⅱ、种群Ⅲ、种群Ⅳ、种群Ⅴ和种群Ⅷ6个种群内发现有更新的幼苗,而种群Ⅵ、种群Ⅶ、种群Ⅸ和种群Ⅹ4个种群内均未发现幼苗,表明其天然更新有一定困难。

2.2 八蕊单室茱萸分布区土壤特征

八蕊单室茱萸分布区土壤为红壤和黄红壤,分3个厚度采集土壤进行理化性质分析(表2)。结果表明,该物种分布区土壤呈酸性,pH为4.65~5.67;有机质含量较高,达到12.75~76.90 g/kg;氮、磷、钾含量均丰富,这可能是目的物种分布地凋落物较多导致的。

表1 八蕊单室茱萸天然种群

表2 八蕊单室茱萸分布地土壤类型及营养状况

2.3 八蕊单室茱萸的群落特征

调查发现,八蕊单室茱萸仅分布于沟谷湿润区域,在群落中重要值较大,是本群落类型最重要的标志或特征树种。其群落结构复杂,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表3)。乔木层由22~35 m高的大树组成,盖度达80%以上。优势种均为八蕊单室茱萸,伴生乔木种类丰富,主要有重阳木(Bischofiapolycarpa)、粗穗石栎(Lithocarpusgrandifolius)、普文楠(Phoebepuwenensis)、湄公栲(Castanopsismekongensis)、岗柃(Euryagroffii)、中平树(Macarangadenticulata)、云南叶轮木(Ostodeskuangii)、焰序山龙眼(Heliciapyrrhobotrya)、南酸枣(Choerospondiasaxillaris)、红木荷(Schimawallichii)、浆果乌桕(Sapiumbaccatum)、版纳黑檀(Dalbergiafusca)、血桐(Hernandiasonora)、华南石栎(Lithocarpusfenestratus)、越南山香园(Turpiniaaffinis)、杨梅(Myricarubra)、云南棋子豆(Cylindrokeluphayunnanensis)、山苍子(Litseacubeba)、岭罗麦(Tarennoideawallichii)、银木荷(Schimaargentea)、普山龙眼(Heliciaformosana)、滇润楠(Machilusyunnanensis)、合果木(Paramicheliabaillonii)、大叶山楝(Aphanamixisgrandifolia)、杜英(Elaeocarpusdecipiens)、中国蓝果树(Nyssajavanica)、瑞丽润楠(Machilusshweliensi)、血桐(Hernandiasonora)、滇南红厚壳(Calophyllumpolyanthum)、小花楠(Photiniaparviflora)、大萼楠(Phoebemegacalyx)、乌墨(Syzygiumcumini)、钝叶桂(Cinnamomumbejolghota)、小花石楠(Photiniaparviflora)、石栎(Lithocarpusglaber)等。

表3 八蕊单室茱萸不同种群内的群落特征

续表3

灌木层植物优势种为大叶种茶(Camelliasinensis)和焰序山龙眼(Heliciapyrrhobotrya),伴生种主要有中平树、重阳木、普文楠、岗柃、王不留行(Vaccariasegetalis)、版纳黑檀(Dalbergiafusca)、钝叶桂(Cinnamomumbejolghota)、刺通草(Trevesiapalmata)、桃叶珊瑚(Aucubachinensis)、紫药女贞(Ligustrumdelavayanum)、密花树(Rapaneaneriifolia)、水锦树(Wendlandiauvariifolia)、滇南红厚壳(Calophyllumpolyanthum)、蒲桃(Syzygiumjambos)、三桠苦(Evodialepta)、盐扶木(Rhuschinensis)、杜茎山(Maesajaponica)、山龙眼(Heliciaformosana)、云南叶轮木(Ostodeskuangii)、红皮水锦树(Wendlandiatinctoria)、水麻(Boehmeriapenduliflora)、西南桦(Betulaalnoides)、乌墨(Syzygiumcumini)、大叶山楝(Aphanamixisgrandifolia)、小花楠(Photiniaparviflora)、大萼楠(Phoebemegacalyx)、鹅掌柴(Scheffleraoctophylla)、焰序山龙眼(Heliciapyrrhobotrya)、南酸枣(Choerospondiasaxillaris)。

草本层优势种有紫茎泽兰(Eupatoriumadenophora)、荩草(Arthraxonhispidus)、楼梯草(Elatostemainvolucratum)、藿香蓟(Ageratumconyzoides)、莎椤(Alsophilaspinulosa)和耳叶马蓝(Perileptaauriculata),伴生种有牛漆(Achyranthesbidentata)、分枝蓼(Polygonumtortuosum)、藿香蓟(Ageratumconyzoides)、白花蛇舌草(Hedyotisdiffusa)、地桃花(Urenalobata)、铜锤玉带草(Pratianummularia)、秋海棠(Begoniagrandis)、鬼针草(Bidenspilosa)、红果莎(Carexbaccans)、朝天罐(Osbeckiaopipara)、野魔芋(Amorphophallusvariabilis)、云南方竹(Chimonobambusayunnanensis)、芒萁(Dicranopterisdichotoma)、刺茄(Solanumtouvum)、绣球防风(Leucasciliata)、野牡丹(Melastomacandidum)、仙茅(Curculigoorchioides)、胡椒(Pipernigrum)、桫椤(Alsophilaspinulosa)、耳叶马蓝(Perileptaauriculata)、野芭蕉(Musawilsonii)、过山龙(Vernoniacumingiana)等。

3 讨论与结论

八蕊单室茱萸分布范围狭窄。经过实地调查,目前仅存于云南普洱市的澜沧县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县和景洪市,共计10个种群。其天然种群及数量已经低于最小可存活种群(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MVP),属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和濒危物种,亟待开展保护工作[5]。

生境破坏是导致八蕊单室茱萸种群数量少的人为原因。八蕊单室茱萸生境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影响频繁,生境破碎化严重,保护小区已被人工茶园、村庄和矿山包围;林下也有部分区域被开垦种植茶叶。林内环境变得越来越干燥,逐渐干燥的环境不利于八蕊单室茱萸的种群更新,此次调查仅在林下发现少量幼苗,说明八蕊单室茱萸的小生境受干扰严重,种群天然更新困难,亟需采取抢救性的保护措施。

目前,八蕊单室茱萸已被列为云南省极小种群拯救保护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保护物种。根据其种群现状及生态习性,应紧急开展物种保护工作,建议采取如下措施:1)收集种质资源。将繁殖材料按种源分区保存于种质收集圃或临时苗圃,扩繁和培育种苗。2)营建和管护近地保护种群。为每个小区配置来自同一天然种群的种苗;种植密度应为天然种群平均密度的1~2倍,同时加强对现有种群的管护。3)建立迁地保护种群。在种群现存分布区邻近的现有植物园、树木园、种质收集圃内选址建设。根据八蕊单室茱萸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习性,结合迁地保护点的景观规划和管护需要,合理配置种苗,来自不同天然种群的种苗应分区隔离定植。4)建立回归种群。在现存种群分布区、历史分布区,或者其它适宜区域建立野外回归种群。

猜你喜欢
分布区茱萸种群
遍插茱萸少一人
山西省发现刺五加种群分布
重阳节
——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恩平市植物组成及区系特征研究
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广东地区夹竹桃科植物区系分析
基于双种群CSO算法重构的含DG配网故障恢复
佩茱萸囊 饮菊花酒 健康益寿度重阳
物种分布区特征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保育的意义
中华蜂种群急剧萎缩的生态人类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