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进”目标的有效教学策略 ??

2020-04-27 08:40金华祥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应变能力素描教学三进

金华祥

摘 要:笔者在美术特色高中素描教学的实践中,通过一种渐进式“三进”学习目标的确立,使学生在素描学习中形成从具备良好的扎实功底到拥有创新的发展思维再到养成灵活的应变能力,并在具体目标达成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各种有创意的美术实践活动,使其能够养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及美术表现能力,与此同时还在基础性实操中能够促进他们具备良好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各种应变能力,最终让学生储备多元的美术综合能力。实践以来该“三进”目标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明显改善了教学的效益,使更多的学生成为了美术高考的赢家。

关键词:“三进”目标 素描教学 核心素养 创新思维 应变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高中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为:图像识图、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部分。就目前高考美术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参加美术高考的人数呈稳步发展趋势,全国美术院校的考试内容朝多样性、灵活性的方向发展,比如清华大学、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四川美院等优质美术院校在考题上已不再是传统单纯的素描头像、风景色彩等,逐渐趋于一种思维方式的题型发展,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创造思维,所考量的应该就是对学生一种综合人文修养的体现。基于上述高中美术新课程目标和高考美术的发展趋势,由此可得,广大一线美术特色高中的教师积极探索一种符合学生美术学习发展需求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上海师范大学的王大根教授强调:“自古以来的各种教学都是对学生学习结果有效性的探索”。笔者认为高中美术有效教学的实现亟需教师们在传承以往教学精华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结合目前新课程改革的趋势而积极地在实践中尝试、探索。毫无疑义,如今艺术特色高中的美术教学决不能被传统的“应试教学”所羁绊,它应该能够让学生通过各种有效的美术实践活动,使其能够养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及美术表现能力,与此同时还应该在这些基础性实操中能够促进他们具备良好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各种应变能力。只有让广大学生真正具备多元的能力才能够确保他们在千军万马的艺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名副其实的“千里马”,并朝着未来社会人才的需求而发展。下面笔者就结合高考美术教学的一些经验来谈谈素描教学中通过一种“三进”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可以促使学生逐渐形成一种学以致用、敢于创新、灵活应变的的能力,从而决胜美术高考。

二、“三进”教学目标的定义

“360百科”中所定义的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将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由此可见,能否为素描教学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能使日常高中的素描教学更有序、高效地开展,笔者结合高中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并从学生本位出发,遵循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从而提炼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渐进式的“三进”目标体系,即:具备良好的扎实功底;拥有创新的发展思维;养成灵活的应变能力。从这三层教学目标来看,它们不仅具有一种相互连贯,相互依存的关系,与此同时还呈现出一种“金字塔”式目标递进关系,这种“金字塔”式的目标具体表现为:在日常素描教学中要以扎实的基本功的训练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重点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帮助他们形成一种良好的应变能力,并使其一生获益。

三、“三进”目标引领下高中素描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素描是学生绘画的基础,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表现形象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对那些要参加艺考的学生来说,学好素描更是关键所在。那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枯燥的素描學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呢?这就有待于教师结合着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及身心发展规律去进行研究了。笔者在如何提高学生素描学习成效方面做了多样化的尝试和探索,除了常规的基本功训练外,重点是以学生角度出发设计一系列新颖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此来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素描教学中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一)临摹实践——练“功底”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以多角度的观察方式对图片进行临摹实践,让他们通过临摹的方式不断提升基本功的训练。如在图片临摹实践课中笔者设计了系列化的实践内容,如《多彩的花卉》《我最喜欢的物品》《我们的学具》等。在每一次静物素描实践之前笔者都会事先向学生明确相应的学习内容,并让他们在课外自主地选择自己所欣赏的图片。这种自主选择的方式不仅有利于他们积累日常静物素材,为今后的素描创作建立好个人的素材资源库,同时还有利于他们对所选作品中不同的构图、空间、明暗、造型等关系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把握,并且就整个专业班来说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逐渐形成了一个班级的学习资源库,供学生之间相互欣赏、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由下图学生写实照片《多彩的花卉》训练中的部分优秀作业可见,他们对不同花的形态、角度、构图、空间、明暗等进行了自我认识和理解,从而使静态的花呈现出千变万化,具有勃勃的生机,令人向往。

(二)写生训练——重“创意”

爱因斯坦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笔者引导学生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进行实物写生训练。如在《有声的静物》一课实物写生课中,笔者一改以往静物写生课中单一的瓶瓶罐罐、几何体、水果、桌布等组合写生训练及教师包办静物摆放的常态,而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外“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物品,并在课堂中自行组合摆放、选择不同的采光效果,最后进行实物写生实践练习。以这样的写生训练方式,不仅让我们的美术课堂充满了生活气息,使作业呈现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构思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这些具有个性和创意的作品必将受到他们的普遍喜爱。就这些作品所呈现的内容来看,教师不再一味地对学生的写生内容去进行各种限制,很好地体现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处于这样的一种学习氛围下无疑可以使学生更加自由、大胆地去进行艺术表现,并使作品赋予了一种更加真切的情意表达。

(三)创作活动——储“能力”

近年来,笔者致力于进行素描的创新教学研究,让学生通过各种美术创作

去积累一定的经验和素材。如在进行《别样的石膏像写生》课例中,笔者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构思,带领着学生结合一些废旧凳子、石膏等作为石膏像的辅助道具去进行美术的创作表现,使静物的内容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效果。这种让学生自己去组合静物的尝试,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从图例可见,主体的石膏头像被放成了平躺的、斜躺的、整个的、半个的,通过这种多角度、多形式的创意摆设,很显然使这些静物画的创作更赋予一种别样的挑战,深受着学生的普遍喜爱,不难发现,他们在对这些创意摆设后的静物进行多视域地描写过程中注意力更为集中了,学习效率也相应提高了,同时对画面整体空间、体积、明暗等方面的综合探究能力有着较为明显的进步。实践证明,通过这一独特的创作活动,让学生表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美,感受着独特的残缺美,大大提升了他们多元的审美趋势。久而久之,以这样一种新颖方式去进行创作表现,必定能够让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举一反三的能力,并为今后的素描创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三进”教学目标实践后的思考

在“三进”教学目标引领下,笔者重点尝试了如何对传统高考素描的应试教育进行有效的变革,其重点则是让学生在日常的素描实践训练中通过指导教师的那种专业化的、创意性的引导,让他们通过各种有效的实践形式去尝试素描训练方式,并以此来培养他们自主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灵活应变能力。通过“三进”教学目标在美术特色高中的实践,笔者发现学生和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尤其对教师教学形式的多元发展和学生美术高考的应变能力的提升都具有显著的成效。

(一)学生方面

这种以“三进”学习目标为核心教学,不仅让学生对基础的素描具备了一定的功底,同时通过这一渐进式目标的达成,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实践以来,多位学生考入综合类211、985重點院校及九大美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四川美院、西安美院、天津美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师大等,本科上线率达95%以上。

(二)教师方面

在教学实践和课程研究中,笔者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意课程的尝试和研究,由原先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多样化的教学形式,逐渐成了课程的研创者、实践者。并为学校积累了大量成功的创意素描教学案例,为学校的高考教学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五、结语

实践证明,“三进”教学目标的实践研究,对高考美术教学具有积极的影响,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素描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笔者认为,这一成功的教学范例不仅适用于日常高中的素描教学中,也适用于平时的速写、色彩、设计等教学。在新课程目标的引领下,在高考改革的大趋势下广大美术教师必须从自身条件出发,认清方向,明确目标,对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进行创意的实践与研究,必定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的效益,从而高质量地向高校输送未来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使学生成为高考的赢家。

参考文献:

[1] 《中国美术教育》.南京师范大学主办,2018年第二期

[2] 崔允漷.《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6

(宁波市鄞江中学 浙江宁波)

猜你喜欢
应变能力素描教学三进
棋乐
藏垢纳污
跋山涉水 三进下党——习近平同志“九到寿宁三进下党”调研往事的回忆
电子商务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对综合类院校油画专业素描课程教学的思考
素描教学改革要凸显素描的本质
创意素描,创造新意
星级酒店餐厅服务员在工作岗位中如何体现礼貌礼节之我见
探究如何培养播音员主持人多角色播音主持的应变能力
试分析播音主持的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