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高职教学设计方法

2020-04-27 08:45林平
科技视界 2020年6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评价

林平

摘 要

教学设计是指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教学设计,指的是突出职业教育教学基本属性,强调全面融入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设计。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特点,要求教学设计在确立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资源和信息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策略与教学对象、教学任务的最佳匹配,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

教学分析;前端设计;课端;课中;课尾;教学情景;教学活动;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2;TU238-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 . 2020 . 06 . 34

教学设计是指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教学设计的内涵包括对象、目标、策略和评价四个基本要素。

所谓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教学设计,指的是突出职业教育教学基本属性,强调全面融入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设计。

1 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新一代信息技术具有的数字化(简单、统一、可靠)、富媒体化(多载体、集成性、交互性)、网络化(资源共享、一网打尽)、智慧化(智能操作、智能管理、智能评价)等特点,强化了视听感知与多向交互,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变革,更便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实现,也使得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成为可能。

因此,教学设计就要与此相适应,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學手段和教学策略时,做到:对信息技术资源的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与教学对象、教学任务的最佳匹配;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

2 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高职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高职教学设计,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一是教学目标设计应着眼于高阶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说,教学设计不但要着眼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更要着眼于学生分析评价问题能力、思辨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是教学过程要以真实的项目或任务为驱动。教师要设计能密切联系学生学习、生活、社会或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实际的项目或任务,通过让学生完成任务实现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增长能力、内化伦理的目标。

三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实现其对学习效能提升、辅助信息获取、学习情境营造、互动交流、辅助认知、学习评价的支持。

四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师生学习的智能伙伴。主要是通过设计学习过程中的人机对话与人机协同,在课上或课下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式学习、合作式学习、个性化学习、自适应学习、泛在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意义重构和学习迁移;或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动态诊断与反馈,帮助学生养成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改善学生认知结构。

五是信息技术要与教学模式相适应、与教学活动相融合。信息技术是服务于教学活动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科学设计教学策略,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创设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学习生态,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内容呈现、教学情景营造、课堂生态优化以及教学质量管理的全过程。

六是信息技术要有效发挥对教学的评价激励作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人机交互的过程,不仅是一个信息流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能量流传递的过程。人机交互可完成对学习效果的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评价结论具有客观性、即时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如能善加运用,对教学可起到很好的赋能作用。

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信息技术在我国职业院校教学中的应用始终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基本上仅作为一种教学内容的呈现手段应用于课堂上。教师用PPT、视频等取代了过去“讲述+板书”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则学会了在网上搜寻资料,然后进行复制粘贴或简单组合,以完成所谓“作品”。表面看起来课堂上热热闹闹,但并未根本改变传统教学低阶知识学习与低阶思维能力训练的本质。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教师不具备相应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笔者基于对国内外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化教学的研究,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一套面向现代信息化教学的教学设计方案,现将基本原理和方法简述如下:

2.1 教学分析与前端设计部分

2.1.1 通过课标分析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课标分析,首先对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一个总体定位,此步工作在课程教学开始前完成。

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包括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描述,也包括对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将完成哪些创造性产品、实现哪些潜在的学习结果等的成果性描述。这实际是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分解过程。教学目标设计是确定教学内容、教学任务以及设计教学策略的逻辑起点。

2.1.2 通过教学目标和教材分析确定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内容就是通过单元教学目标分析和教材分析,明确本单元所需学习的知识内容有哪些、知识内容的类型(陈述性、程序性、策略性、元认知性)、知识内容的结构关系(层级关系、程序关系、时间关系、复杂程度关系、逻辑关系等)。

确定教学内容的目的,在于根据其对应的知识类型、知识结构,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模式,将学习内容嵌入学习过程的不同环节和学习环境的不同要素中,满足学生学习中的意义建构与学习迁移。

2.1.3 通过学情分析确定重点难点

首先是学生学习心理特征分析。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高职学生,表现出的学习心理特征,如性格、反应、感知、学习风格、学习习惯、分析理解能力、兴趣爱好、动机水平等,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类型,作为教学设计的心理学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分析以静态分析为主,可放在课程开始前,借助罗门学习风格问卷和学习动机量表等心理分析工具,通过问卷调查、集中测验等方式集中进行,然后结合日常的观察、总结反思进行不断补充完善。

其次是文化和教育背景分析。

再次是学习基础分析。即学生是否具备完成后续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是否具备完成学生任务所必需的操作技能,包括专业操作技能和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是否具备完成意义建构和学习迁移所必需的基本学习方法、策略及能力。

基于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学情分析亦可作为设计教学任务、教学活动、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等的依据。

2.1.4 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任务

所谓教学任务,是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而选择的教学载体。教学任务设计通常是指通过问题、项目或任务的形式来重新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给学习者创设一种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学习环境。教学任务设计通常是指单元教学任务设计。

教学任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挑战性、开放性、非良构性,要与学习者的基础条件与认知特性相适应,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匹配,有助于发展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即比较、分类、归纳、推论、分析、论证、概括和提出观点、创意的能力。

教学任务设计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

发端于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WebQuest (网络探究学习法)按任务的完成方式把学习任务分为总结汇编任务、设计型任务、创造性成果任务、说服型任务、建立共识的任务、科学活动任务、自我认知任务、分析型任务、批判型任务、復述型任务、新闻工作任务和神秘任务等12种。按照任务的价值取向可将学习任务分为开放性任务、结构性任务,强调关联性、交流性和现实应用性的任务等等。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可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

教学任务既可是一个综合性的任务,也可以是几个穿插在教学过程中的互为补充的小任务,教师运用的原则是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新一代作息技术背景下的高职教学任务设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内容呈现的可视化或多媒体化,教学资源利用的丰富化和可扩展化,教学方式的情景化和互动交互化。

2.1.5 依据教学任务确定教学模式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高职教学,以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为主流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行动为导向,突出高阶思维能力、职业行动能力培养。

需要指出的是,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随着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师生特点及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可具体实现的形式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应灵活运用。在了解每一种模式的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教师既可在单元教学中选择一种教学模式,又可混用多种模式,甚至还可自创新的教学模式,正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2.1.6 根据教学模式,选择学习工具和教学环境

不同的教学模式,需要不同的教学工具和教学环境相适应。

狭义的教学环境指一切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学校环境。包括一体化教室环境、实验实训环境、生产性教学环境、学术交流环境等。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核心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按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通常可分为普通多媒体环境、增强多媒体环境、网络终端覆盖教学环境,混合式教学环境、智能化教学环境、智慧化教学环境等;按师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形式,又可分为演示型教学环境(基础课教学)、语言学习型教学环境(外语课等)、录播型教学环境(慕课教学或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制作)、交互型教学环境(合作探究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翻转课堂)。

教师首先要根据实际软硬件的制约,选择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的学习资源。常用的教学环境设计策略有:教学软件应用策略、数字媒体应用策略、信息通道选择应用策略、网络应用策略、教学空间应用策略、移动终端应用策略、学习资源智慧推送策略、学习轨迹智能采集分析策略、学习实时提示策略、媒体教学资源导向策略、辅脑记忆软件应用策略、学习行为智慧引导策略、学习能力测试策略、个性化教学策略、兴趣化教学策略、网络激励策略等。

其次需要选择适宜的学习工具。包括提高学习效率、支持知识建构的效能工具(如文字处理、作图、数据处理、桌面出版系统、CAD等),支持资源获取、知识探究及在建构中学习的信息获取工具(各种搜索引擎、搜索工具),创设学习情境以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情景工具(各种丰富的、情境化问题空间),支持协作学习的交流工具(如视频会议、网络聊天、E-mail,listserv,BBS等),支持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认知工具(数据库、电子报表、语义网络工具、专家系统、计算机化通讯等),记录学习过程、展示学习作品、促进反思的评价工具(EPSS、ELP等)。

2.2 设计教学过程

2.2.1 课前设计

课前学习可帮助学生做好课堂学习所必需的信息、知识、技能、心理准备,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心理预期。

教师课前利用手机、学习平台或应用空间,向学生布置课前练习、交流、学习任务,或组织学生进行翻转课堂学习。常见的做法是:利用网络平台或移动终端向学生推送“微课”;向学生推送供其课前练习的“训练软件”;给学生布置一项学习任务或问题。让学生课前完成。

教师的课前信息化教学设计,应确保教学活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一是确保学生课前有时间、有条件学习;二是保证课前学习活动在教师的实时指导下进行;三是要建立起对课前学习活动的有效监督、管理、激励机制;四是确保建立对课前学习效果的信息反馈机制,并将其运用于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

2.2.2 课端设计

课端教学指的是新单元课堂教学开始后,教师利用10分钟左右时间进行的课前教学总结回顾、课前热身和新课导入活动。

课端设计主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选择信息技术工具,即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投影、视频、学习空间、学习平台、移动终端等作为信息化教学工具;二是设计课前学习成果展示、测验的内容和形式,即确定展示与测验什么、如何实现、如何对展示与测验结果进行总结点评等;三是确定新课的“三情”导入载体,即设计一定的案例、问题或成果展示,实现对新课的情境导入、情感导入或情节导入。

2.2.3 课中设计

课中教学活动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课中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实现基于技术、工具、资源和环境支持的教学过程,以促成教学质量的提升。

(1)教学情景设计

教学情景创设对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意义重大。好的教学情景,能以多元的方式向学生呈现信息,帮助学生在“全脑学习”状态下,激发思维,进行知识重构和学习迁移。

常见的教学情景类型有真实性情景、虚拟性情景和问题性情景。教师进行教学情景设计,要确定教学情景的类型、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教学环境、采用的教學组织形式等。教学情景设计需考虑的主要因素为: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及认知特征、教学模式、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等。

(2)教学互动设计

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互动式教学,就是通过运用信息教学工具,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思维碰撞交融,进而激发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通过设计“考一考”、“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赛一赛”、“评一评”等教学环节,引导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各种交流工具(如视频会议、网络聊天、E-mail,listserv,BBS等)、学习空间、学习平台均可用以实现互动教学。

(3)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学习活动应体现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协作性、对知识的建构性、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适配性。为了满足学生通过深度学习实现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学习活动应当是有趣的、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感官、引导学生进入全脑学习状态的活动。

学习活动的具体形式,取决于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对项目式的教学任务,学习活动可以是小组分工协作式的;对问题探究式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则可以是小组头脑风暴式的,如此等等。

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如利用VR、AR技术实现场景体验活动;利用网上空间引入同步课堂活动;利用移动终端组织检测反馈活动等等。

(4)课堂管理设计

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高职课堂管理设计,除应用传统的课堂管理艺术创设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教学氛围外,还需要创新教学管理策略,满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需求。

一是创建基于协同交互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要注意个体能力、特点的合理组合,以达到各尽所能、优势互补;小组成员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角色定位要明确,分工要合理,并赋予小组长一定的权力;要设置学习共同体行动规范,既保证行动的有序化,又便于激励成员间的良性竞争。规范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以提高学生的认同感。二是充分利用学习平台或学习软件的学习分析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评测,然后有针对性地提供学习资源定向推送,通过分层管理实现个性化学习;三是利用评价软件实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作出评价反馈,激发学生学习的原生动力;四是利用人工智能学习辅助系统收集学生的学习大数据,包括出勤情况、学习中的参与度与专注度、互动效果、学习成果等,为学生绘制“个人成长画像”,提高学生对自我的关注度。

需要指出的是,信息技术手段虽然对课堂管理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并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否则就陷入了唯工具论的泥淖。这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时特别要注意的。

2.2.4 课尾设计

成功的课尾教学,一方面能让学生加深对本堂课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达到知识结构的优化,甚至思维的升华;另一方面还能通过抛出问题引发学生对后续学习内容的关注,以便自觉进入下一个学习循环。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教师的课尾设计提供了多样性选择:教师利用实时录播编辑技术支持进行载媒课件、视频回放,实施富媒体收课、课尾回味,由学生进行总结,或由教师进行总结,亦可两种方式同时进行;利用教师机或网络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利用学习软件或教学平台,对学习效果进行多元测评;利用载媒课件、视频营造一个关于下一个学习主题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展开思考等等。

2.3 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是现代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多维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评价过程的动态性、评价反馈的即时性、评价调控的有效性。

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高职教学评价设计,首先要满足评价内容的多维性要求:将教学过程与效果、教学资源与教学支撑条件、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服务体系的建设质量、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成绩,均列入评价内容,使评价涵盖学习绩效中一切有意义的方面。其次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学生、家长、企业人员、教育专家、人工智能等都可作为评价主体。第三要彰显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评生、生评师、师评师、其他人员评师生、人工智能评价等都是评价的常态,线上评价、线下评价有机融合。第四要保证评价过程的动态性:评价与教学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实际上,师生的每一个交互环节,都隐含着评价的信息。教学设计应保证教师在课堂上及时把握这些动态信息,促进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生成和意义建构。第五要实现评价反馈的即时性和评价调整的有效性:每堂课都是一个闭环的质量螺旋,上节课的评价信息、学生完成课前学习任务的情况,连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作为输入变量进入输入端。教学过程相当于控制函数。教学成果则是输出变量,同时反馈到输入端,作为下一单元的输入变量之一进入新的循环。在这一单元循环的内部,还有许多个小的质量螺旋,对应其中某个教学环节,它们环环相套,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动态调控。

教学评价设计要确定评价指标内容和对应的权重,形成评价量规。科学设计评价模式,选择反馈调控的时间节点,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借助人机结合的评价方式获取评价信息,然后通过数据分析形成评价结论,据此不断调整完善教学方案,真正实现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2):58-59.

[2]张剑平李慧桂.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研究,[DOI]:10.13811/j.cnki.eer.2005.09.007:33-34.

[3]高洁,杨改学.我国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现状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8(3):25-26.

[4]钟绍春,唐烨伟.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创新发展的方向与路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10):17-19.

[5]于泽元,邹静华.人工智能视野下的教学重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31(4):38-43.

[6]吴正宪,周卫红,陈凤伟.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1,21-29,73-79.

[7]王勇.翻转课堂的理论与实践: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06,153-189.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评价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