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依旧光岳楼

2020-04-27 14:35刁艳杰
走向世界 2020年1期
关键词:楼阁老道聊城

刁艳杰

光岳楼,屹立在聊城市东昌府区古城的中央,因“近鲁有光于岱岳”而得名。600多年间,这座古楼仿若一位老者,历经朝代更迭,仍然风采依旧。这座既古老又雄伟的木构楼阁,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过渡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1988年光岳楼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之誉。

鲁班造楼

由东门踏入光岳楼,在一楼门内背面有一处神龛,龛内有一座鲁班神像,民间常有鲁班造楼之说。传说在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东昌卫守指挥使陈镛为了抵抗元朝残余部队的侵袭,重修了聊城的城墙与护城河。在工程完工后,砖石木料还剩余不少,陈镛便命工匠用剩余砖木在城中央修一座钟鼓楼以“严更漏,窥敌望远,报时报警”。但工匠们却犯了难——没有人知道这座用于军事的钟鼓楼该怎样修建。

这时东昌府来了一位白发老道,他左手拿着一把没柄的斧头,右手托着一座小楼的模型,这个小楼模型的高是九寸九。一位老木匠看到后请求老道留下了小楼模型,然后他们照此模型扩大了100倍开始造楼。工程进行得很顺利,楼盖好了,却遇到了一个新问题,楼上的木头总是活动,现加楔子既来不及也不易楔了。这时,老道又来了,他一声不吭地砍了一大堆木楔子,然后用手一指,楔子全都飞上卯里,一个不多,一个不少,高楼马上稳固了。老道又围楼转了三圈,木匠们也跟着转,转着转着就看出了门道。此楼还有点向西北倾斜,但见老道最后在西北角把他的锈斧头塞进楼基条石下,人們眯眼一瞧,楼身还真正过来了,木匠们知道遇到了神仙,赶忙跪地叩拜,等他们抬起头来,已不见老道身影,人们知道老道是神人,鲁班显圣了。

陈镛闻听此事,也是又惊又喜。他登上极顶观望,果然是举目无障,十分壮观,于是下令木匠们在大厅内增建鲁班阁,塑鲁班像。如今登光岳楼,龛内栩栩如生的鲁班雕像,龛上面悬着的“巧夺天工”匾,再加上龛前不间断的香火,都为光岳楼增添了几分神韵。

巧夺天工

光岳楼在建筑艺术上堪称精湛,为四重歇山十字脊过街式楼阁。一般的房子是一道正脊,而光岳楼在结顶部分是两道互相垂直的正脊,然后顺下来又分成八道垂脊,组成一个十字歇山顶。

从结构上看,光岳楼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墩台和主楼。墩台是由砖、石、土砌成的正四棱台,高9米,底边长33米。墩台之上是光岳楼的主楼,有四层,所以称四重檐。虽然光岳楼形态上为正方体,但就视觉效果而言却没有笨重死板的感觉,这得益于各层飞檐的处理富有层次变化:一层檐宏敞亮丽,二层檐飞翘飘逸,三层檐低垂凝重,四层檐巍峨如髻,铁葫芦宝顶则直插云天。四层主楼高24米,墩台和主楼加起来的通高是33米,也就是古代的九丈九尺。九在古代是阳数之极,寓意其高度不可超越。

同时,光岳楼是一座全木质结构的建筑,支撑整座楼的主要构件是32根木柱,每根木柱高度约12米,从一楼一直通向三楼。这些木柱现在被人们称为金柱,因为它非常高大,当地人也叫它通天柱,是由原来的苏禄国(即现在的菲律宾)由海运经京杭大运河运送到聊城,属于贡木。在光岳楼内部可以见到的木柱是12根,另外20根则砌于砖墙之内。这种框架结构使得整座楼可以做到墙倒而楼不倒,砖墙只是起到了挡风遮雨的作用。木头梁枋把这些木柱圈起来,用斗拱加以扣合,再用木头楔子固定,使得光岳楼在整体结构上,没有使用一根铁钉,这是中国工匠独有的智慧。

光岳楼的屋顶也极有讲究,有一朵硕大的木刻莲花,周围用荷花、荷叶和莲子来衬托,学名叫“藻井”,也叫“莲花井”。古人把莲花雕刻在屋顶之上有很深的用意:楼阁是木制楼阁,最怕的就是火,当时古人已经有了防火的意识,便把水中的吉祥物雕刻在屋顶之上,起一个警示的作用,提醒自己一定要防火。

风雨六百多载,光岳楼饱经沧桑。迎来送走一批又一批的八方来客,自身也在流逝的岁月中变得苍老。这座楼阁每隔一段时间就需修缮,但从未拆换过一块木料,它最主要的木构架,保存得非常完好,可以说是一座原汁原味的古楼。

翰墨飘香

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沿河过往的帝王将相,文人学士多登临此楼,凭栏咏月,作诗赋词。《东昌府志》《聊城县志》及

现存碑刻中就记载了120篇咏赞光岳楼的诗文。

清朝康乾时期,国力大增,两位皇帝也多次出巡。康熙皇帝四次登临光岳楼,二楼南檐下的“神光钟瑛”就是他的亲笔御题,匾额边缘还有龙纹和玉玺装饰,意为东岳之神光与光岳楼之神光交相辉映。乾隆皇帝11次东巡、南巡,9次过聊城,6次登光岳楼,前后作诗13首,镌刻于光岳楼上,现在还存有壁碑一块,立碑一通。据《南巡盛典》记载,光岳楼为乾隆皇帝南巡36行宫之一,光岳楼上的乾隆行宫便是当年乾隆皇帝题诗和休息的地方。

在乾隆行宫的门前,有一副红色的楹联。楹联是由丰子恺题写的,上联是“光前垂后劳动人民智慧无极”,下联是“岳峻楼高强大祖国文物永昌”。上联的第一个字是“光”,下联的第一个字是“岳”,把“光岳楼”的楼名以藏头的形式巧妙地隐寓其中,而且上下4个字连起来是“光岳极昌”这样一个极好的寓意。

在光岳楼东门上方有一块匾额,从内容到书法都气势非凡,“泰岱东来作翠屏”。它的第一个字向来是争议最大的一个字。很多游客来到这里,都会读作“东岱东来作翠屏”。如果这样念的话,这句诗里就有两个“东”了,这是不符合规范的,其实它是个“泰”字。意思是说:泰山在东方巍然耸立,也不过是这座楼一道翠绿的屏障而已。这句诗很夸张,但是也从侧面表明这座楼在当地人心目中有很高的位置。这句诗的作者是清朝著名诗人施闰章,当年官居山东学政。当时施闰章来这里后写了一首诗《光岳楼》,第一句是:“危楼百尺瞰沧溟”,第二句就是“泰岱东来作翠屏”,这块匾额所题摘自他此诗的第二句。

上到二楼,东檐下悬“太平楼阁”匾,为“字压天下”的聊城籍状元邓钟岳所题;西檐下悬“就日瞻云”匾,为清代史学家解岗题;北面的“光岳楼”则是由郭沫若于1974年题写的,因为他本人就是历史学家和古文字专家,所以对光岳楼十分喜爱,这3个字是专为光岳楼建成600周年而作,白底黑字,苍劲有力,将光岳楼的历史厚重感呈现得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光岳楼的墙体通道上,满是历代文人的墨迹,当代名家对光岳楼也都倍加青睐,启功、溥杰、蒋维松等都为光岳楼留下匾额和楹联。

登上光岳楼,极目远眺,古城风光尽收眼底:古运河、东昌湖,碧波凝翠、波光粼粼,似两条玉带,环绕在古城四周,也为庄严的光岳楼增添了一分秀气;山陕会馆、聊城铁塔、海源阁等名胜古迹散布四周,与光岳楼相互映衬,为这个现代化城市带来了一丝古老的气息;新城环绕古城而建,街道纵横交错,房屋鳞次栉比,高楼大厦点缀其间,展现出一派繁荣与和谐。

编辑/魏伟

各层飞檐富有变化,“光岳楼”三字为中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题写。图/何延海

聊城古城呈四方形,光岳楼坐落于古城中央。图/何延海

光岳楼的古朴风格自成一派,富有魅力。图/刘富国

穿过“孝行坊”便可来到光岳楼前。图/刘富国

猜你喜欢
楼阁老道聊城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六站(下)
The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Guzheng on people
大话三国志
Discussions about two models to differentiate options
吊兰
聊娃儿聊聊城
亭台楼阁知多少
花糕,我爱摆弄
延续孔老道脉 光大中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