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礼:把中医药写进抗疫“中国方案”

2020-04-28 09:15山东王瑞红
金秋 2020年23期
关键词:张伯礼中国方案中医药

※文/山东·王瑞红

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雄壮的《向祖国英雄致敬》乐曲声中,习近平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一一颁授勋章奖章,并同他们亲切握手,表示祝贺。把中医药写进抗疫“中国方案”的张伯礼,事迹可歌可泣,精神感动你我。

“人民才是英雄”

张伯礼1948年2月生于河北宁晋,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长期致力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奠定了我国中医素质教育和国际教育的标准化工作基础,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今年春天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他主持研究制定了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案,全身心投入指导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取得显著成效,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因此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人民英雄”等称号。

今年8月11日,当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张伯礼“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的消息传来,有媒体记者电话连线张伯礼,采访中,他的语气一如既往的平和、谦逊,他对记者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占了全国医护人员的功,占了中医药之功。感谢党和国家的鼓励和信任!我将再接再厉,倍加珍惜党和国家给予的崇高荣誉,做好充分防控准备,打赢抗疫决胜之战。”

电话中,张伯礼再三谦逊表示,自己获得这份荣誉太高太重了。整个抗疫期间,全国医护人员都在努力奋战,从中央到地方到各行各业人员都在全力支援,湖北、武汉人民做出重大牺牲,其实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张伯礼充满感激地对记者说,“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是党和人民给予整个医务界的一个崇高荣誉,也是给中医界的无上荣誉,我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员,努力尽职而己。对我来说,被授予的国家荣誉称号不是给个人的,自己只是个代表。他刚刚填了首词,用以表达此刻真实的想法。他的这首《清平乐·人民才英雄》的词这样写道:“白甲十万,战疫三月酣。江城生死皆好汉,数英雄独颜汗。中央经略济生,举国众志成城。中西协和防治,环球凉热彰明。”

抗疫“中国方案”成绩非凡

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湖北武汉暴发。在国家遇到危难之时,在人民群众的健康受到危害之际,全国知名中医药人纷纷挺身而出,主动参与,勇于作为,为中医药赢得了信任,赢得了赞誉,也赢得了应有地位。抗击疫情是事关全国同胞生命健康的头等大事,作为中医药领域的权威和专家,他第一时间赶赴武汉,建起第一个中医方舱医院。从2月14日开舱至3月10日休舱,江夏中医方舱采取纯中医中药方法救治病人,运行26天累计收治564名患者,截至休舱治愈出院392人,实现了“三个零”:病人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

在夜以继日的抢救病人中,由于过度劳累,张伯礼抗疫期间胆囊炎发作,在汉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他从此与武汉“肝胆相照”。4月16日,张伯礼离开他苦战82天的武汉。接受媒体访问时,老先生回忆抗疫历程,哽咽落泪。7月23日至24日,张伯礼重返武汉,短短两天跑了三家医院,重点关注康复课题,“我们希望通过查看第一手资料,对它有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因此武汉真是有种‘第二故乡’的感觉”。在重返武汉研究考察纯中医中药方法救治病人的效果时,张伯礼表示,中医药在武汉战疫中的表现,为祖国传统医学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机。回到天津,他接连进行近五十场海外视频连线,跟欧美一些大学也开展联合科研。针对今冬明春可能出现的第二波疫情,他正提前做一些准备工作,对医务人员进行再培训,对中医治疗方案进行再优化。可以说,几十年来,张伯礼在继承发展祖国传统中医药事业上,做出了突出成绩。他潜心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中医药事业,倾注大量心血,在中医药教育事业上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最为典型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张伯礼逆行武汉,奋战80多天,以他为代表的中医药人为抗疫“中国方案”贡献了值得称道的中医药力量。随着国家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不断更新,中医药参与力度不断加大,看着越来越多的新冠肺炎患者经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痊愈出院,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他,为自己的付出所换取的成效深感安慰。他知道,在不见硝烟的战场上,自己必须忠实履行好职责,以高度责任心挺起中医药人的脊梁。

在抗击新冠肺炎斗争中,以张伯礼院士为代表的中医药团队,在对患者治疗全程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一次次临床诊察和研究中,张伯礼发现中药在减轻发热症状、控制病情进展、减少激素用量、减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疗效。为此他建议:轻中症患者中药汤剂个体化治疗,重症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一切要以病人受益最大为原则。随着中医药诊疗参与力度和广度不断推进,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全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疫情期间,张伯礼曾在几十场海外连线中,将中国抗疫经验分享到多个国家。“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2020年人类有个共同心愿,就是尽快战胜疫情。分享中国经验,我们从不保守”,张伯礼说。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疫情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与意大利、德国、日本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流过中国中医药诊疗方案、有效方药和临床经验。截至目前,连花清瘟胶囊已在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巴西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上市许可。中西医结合救治是中国方案的亮点。疫情不分国界,希望中医药能帮助更多国家和地区战胜疫情。

“老张加油”感动无数人

张伯礼回忆道,刚到武汉,疫情形势正值最严峻时刻,医院人满为患,各类患者交织一起,极易交互传染,情况远比想象严重。经过深入了解,张伯礼和专家组认为,要迅速采取措施,对疑似、发热、密接和确诊等四类人进行分类管理、集中隔离。他们同时认为,隔离而不治疗,只成功一半,一是可能延误病情,二是增加恐慌情绪。要采用“中药漫灌”方式,让患者普遍服用治湿毒疫中药汤剂。

在他的积极推动下,经过严格隔离加上普遍服用中药,四类人中确诊新冠肺炎患者比例逐步下降,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看到如此明显的治疗效果,“一定要有中医药阵地,有阵地,就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尽快拿出治疗方案”,张伯礼说。在他看来,整建制承包方舱医院,按中医理论指导治疗,可以观察出中医药疗效特点和规律,更好地指导治疗。于是,他与同是中央指导组专家的刘清泉写下“请战书”,提出筹建一家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

2月12日,张伯礼率领由来自天津、江苏、湖南、陕西、河南等地的350余名医护人员组成的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身着写有“老张加油”防护服的张伯礼问诊患者,看舌象、摸脉相,对症拟方……他白天指导临床会诊巡查病区,晚上召集会议研究治疗方案。连日劳累,饮食不规律,张伯礼胆囊炎发作接受微创胆囊摘除手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劝其回天津休养,他回绝得很干脆:“仗刚开始打,关键时刻怎么能撤离前线呢?”手术结束当天,他就在病床上架起小桌办公,“我要指挥战斗,虽然不能到现场,在这里一样能发挥作用。”

住院期间,张伯礼拟诗一首,以表情怀:抗疫战犹酣,身恙保守难,肝胆相照真,割胆留决断。截至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收治564名患者中无一例转为重症,无一例复阳。针对这样的治疗效果,张伯礼说:“在某些临床关键环节,中医药能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因此,在张伯礼积极推动下,中医药全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武汉16家方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超过1.2万人,每个方舱医院配备4至8名中医药专家,同步配送清肺排毒汤、宣肺败毒汤等方剂,中药使用率达90%。

3月19日,武汉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现有疑似病例首次全部归零。这天恰逢张伯礼72岁生日,学生们不知从哪儿寻来一个蛋糕,为老师庆贺生日。张伯礼面对弟子的敬爱,高兴地对他们说,其实“武汉清零”对我而言就是最好的祝贺了。在武汉夜以继日抗疫期间,曾有很多人问他:“您年事已高,是不是可以不必到前线来?”他总这样说:“不!如果不严重,国家不会点我的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必须来,而且还要战斗好!”张伯礼说,党和国家这份信任是无价的,绝对不能推。

17年前抗击非典时,他在非典一线的承诺仿佛犹在耳畔,“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17年后,再征沙场,已是岁月染白发的张伯礼,为了人民,为了中医药拼尽全力。作为中医药现代化事业的带头人,将毕生精力投入到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的张伯礼,一次次用科技之光照亮抗疫战场。卓越工作成绩背后,是他用宝贵健康做的交换,张伯礼将“胆”留在武汉,这样的牺牲,他无怨无悔。

彰显医者仁心

其实,张伯礼院士医者仁心和救死扶伤的精神,是从一家乡村卫生院开始的。20世纪60年代末,医学院校毕业的张伯礼来到渤海之滨一家乡村卫生院。在那里,他看到老中医用普通中草药配方治疗病痛,取得较好疗效,让他对中医药产生浓厚兴趣,并虚心向老中医学习。70年代初,张伯礼又在中医班脱产学习二年半,上午上课,下午跟师门诊,晚上集体讨论,从此真正走进中医药殿堂。

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考试,在中医药领域刻苦钻研多年的张伯礼,顺利考上天津中医学院首届研究生。卫生院的经历使他真切感受到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那段青春岁月里,他整天脚踏自行车、背着大诊包,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奔走在田间小路、海上渔船、建筑工地……他总是精神饱满,认真治疗每位患者,也从中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是患者培养了我们,无论多么辛苦,靠自己医术救死扶伤,为他们解除病痛,我很有成就感。用最少的钱把病人治好,就是我的职责和任务。”张伯礼坦言。

随着对中医药研究的深入,张伯礼取得众多成绩和荣誉,同时身兼数职:科技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家组组长、全国名中医、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然而他的初心从未更改,依然坚持不断推行中医药现代化,为国家培养中医药人才,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夯实中医药发展之基,扩大中医诊所覆盖面。他坚信,多培养中医人才是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关键。为此,他在担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近20年间,提出品德、能力、中医思维“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并积极倡导成立“勇搏励志班”。

为加快培养中医人才,他捐出何梁何利奖、吴阶平医学奖、世界中医药贡献奖、岐黄贡献奖、树兰医学奖及各种科技进步奖奖金400余万元,在学校设立“勇搏”基金,奖励立志成才、品学兼优的学生,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学上,他经常向学生灌输这样的从医理念:“坐下来能看病,站起来可演讲,闭上眼睛会思考,进实验室能科研。”这是张伯礼对一流医生的期许,也是对学生最大的期待。张伯礼说,我刚学医时就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现在经验丰富些了,就应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因为,一个好医生的基本条件是热爱、学习、担当、奉献,把对患者的关爱放在第一位。

这一切均来自身处治病救人第一线的感受。多年的调查研究和从医经历中,张伯礼深刻感受到老百姓看病难、中国基层医生现状不容乐观等问题。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他积极奔走呼吁,要加快实施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和在职人员培训,提高全科医生医疗水平和薪酬待遇,这是缓解大医院就医压力、解决百姓看病难的关键所在。他还十分关注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十几年前就积极倡导和力推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建设“国医堂”,让群众在基层享受到中医药服务。

为发展大中药产业,他积极推动设立《中医药法》,提出加大投入培育中医药人才……多年来,“老中医”张伯礼为我国中医药发展不断开出“新处方”。“中医学虽然古老,理念并不落后,落后的是技术。将中医药理论优势与现代科技结合,就能发挥优势作用,取得原创性成果”,张伯礼说。例如,一粒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六味地黄丸,如何在技术加持下使之“焕发新生”?这成为他积极研究的攻关课题。2015年,张伯礼领衔完成“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古老中医药赋予了现代科技内涵。

多年来,在中医药研究、教育和临床治疗上,张伯礼院士孜孜不倦教书育人,他不仅医德高尚,而且医术精湛,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他用诲人不倦、勇于开拓的科学精神,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的赤诚大爱、对科学探索的执着追求,彰显了一位有崇高价值观的中医达人的高远胸怀。

猜你喜欢
张伯礼中国方案中医药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张伯礼院士每天坚持走7000步
老英雄张伯礼
中医药名人档案融入师德师风建设的可行性与实现途径研究
张伯礼:古稀之年逆行武汉 把“胆”留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