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裕固语谐音词的构成及特点

2020-04-28 03:57姚家兴
贵州民族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单音节构词词根

姚家兴

(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文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100732)

一、阿尔泰语系语言中的谐音词

谐音词是通过谐音构词法构成的一类词语,谐音构词法是西部裕固语乃至阿尔泰语系诸语言中比较活跃且具有特点的一类构词方式,从构词原理上看,谐音词是通过构词重叠手段实现的。一个谐音词由词根部分和谐音成分共同组成,词根部分与谐音成分间使用连接符“-”连接(在蒙古语族语言和满—通古斯语族语言中,词根与谐音成分间一般不使用连接符,而多采用空格间隔。),例如tʂɑ-tʂu (茶、茶水)、toʐɣər-tolɣər(满满当当地)等。谐音成分是由词根不同音节中的元音、辅音或元辅音均发生语音变化后构成的,谐音成分与词根间的语音交替变化现象存在一些规律,谐音成分一般没有实际语义且不能单独使用。西部裕固语中的谐音构词法主要是摹拟词的构成手段之一,词根与谐音成分共同构成一些拟声的、拟态的或拟感觉的摹拟词,例如pər-pɑr(噗噗[鸟飞时呼扇翅膀声])、ɑhsɑq-uhsɑq(一瘸一拐地)、ʤimdər-ʤɑmdər(刺痛状,痒酥酥的)等,此外也可以构成名词 (例如odəŋ-mədəŋ 柴草)、形容词 (例如doŋ-dɑŋ 不冷不热的,温暾的、Gəldən-Gɑldən 清汤寡水的)等,这类构词现象在阿尔泰语系语言中较为常见,请看下表示例:

从上表可以看出谐音词在阿尔泰语系诸语言或方言土语中均有分布且特点鲜明。已有学者对阿尔泰语系语言的谐音词进行过初步探究。林莲云提到谐音词是阿尔泰语系语言里一种相当活跃的构词形式,但是,在成文的语法著作里介绍得不多或描写得不充分,谐音词包括两个词素,构成谐音词基础的原词词素在前,以一定方式变换原词的第一音节的读音而形成的变读叠用词素在后。陈宗振根据词的结构,将西部裕固语的词划分为简单词和复合词两类,其中简单词只含有一个词根,又可分为单纯词、派生词和谐音词,其中,作者将谐音词定义为除词根之外还有谐音成分的词,谐音成分与派生词中的构词附加成分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它的语音形式不固定,要随词根的语音而变。马成俊认为谐音词是整个阿尔泰语系诸语言所具有的一种相当活跃而又能产的构词形式,这种构词形式是在原有词的基础上,附缀一个具有同样音节但在语音上稍有变化而又不能单独使用的词,这个附缀成分只有语法意义而没有词法意义,它的绝大多数是以辅音m-起头,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以别的辅音起头的。钟进文指出西部裕固语基本词汇里有大量的同义词、同音词、近义词、多义词和谐音词,这些词对西部裕固语词汇的发展和丰富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以《西部裕固汉词典》中136个谐音词为实际语料,从谐音词的构成方式、语音形态变化规律、音节结构类型等方面对西部裕固语谐音词进行系统描写、分类和整理,以期深入发掘西部裕固语谐音词的一些语言特点。

二、西部裕固语谐音词的构成方式及语音形态变化规律

实际上,语音形态变化是阿尔泰语系语言比较凸显的类型特征,不仅在构形及构词词缀内部存在语音形态变化规律,词干内部也存在一定的语音形态变化特征。对西部裕固语来说,谐音词中词根部分与谐音成分间语音形态变化规律十分显著,词根部分与谐音成分间规律性的语音变化现象是西部裕固语乃至阿尔泰语系诸语言谐音词形成的基本条件。下文将从语音形态变化入手,对西部裕固语谐音词的内部结构进行分类,详细描写和分析词根与谐音成分间的语音形态变化规律。

西部裕固语谐音词的词根多为单音节或双音节的,极少出现三音节及其他音节类型的词根与谐音成分构成谐音词的情况。根据词根音节数可将西部裕固语谐音词分为词根单音节型、词根双音节型及其他类型谐音词3大类,下面分别讨论每一大类内部包含的各小类谐音词的构成方式及语音形态变化规律。

(一)词根单音节型谐音词的构成及类型

1.词根为元音开头的单音节词

当词根为元音开头的单音节词时,谐音成分多在原词根前缀加辅音m,例如:əʂt-məʂt(狗类)。可标记为{(单音节型词根为元音开头)AB-mAB}型 (AB为相关词之原形,并不表示具体的音节数,下同)。

2.词根为非元音开头的单音节词

(1)元音交替现象

当词根部分为非元音起首的单音节词时,词根部分元音与谐音成分元音多出现语音交替现象,且交替元音间呈现语音形态变化规律。此模式是西部裕固语谐音词构成的主要方式之一,可标记为{(单音节型元音交替)AB-A’B}型例如:

表2:词根单音节型谐音词元音交替现象实例

(2)辅音交替现象

除了元音交替现象外,词根部分同谐音成分间存在辅音交替现象,这种构词类型所占的比例较少。例如tɑjt-tʂɑjt(赶狗)、ɡur-ɣur(嗡嗡;轰隆隆)等,可标记为{(单音节型辅音交替)AB-A’B}型。

(3)元辅音均交替现象

有时,在词根为单音节的谐音词中,词根部分与谐音成分中的元音与辅音均发生语音交替变化现象,例如:

表3:词根单音节型谐音词元辅音均交替现象实例

一般情况下,发生交替的元辅音多出现在音节前两个音素中,后面的音素则保持不变。此类型谐音词可标记为{(单音节型元辅音均交替)AB-A’B}型,即词根与谐音成分音节中前两个元辅音音素可变,最后的辅音音素不变。

(二)词根双音节型谐音词的构成及类型

1.第一音节语音变化现象

(1)词根部分第一音节由单元音构成

词根部分第一音节由单元音构成时,谐音成分第一音节往往由“辅音+元音”组成,谐音成分第一音节中的元音可发生语音和谐变化,也可不变。词根部分与谐音成分第二音节一般不改变,可标记为{(双音节型词根第一音节由元音构成)AB-m/ʂ/G/ɣ/q/jA(’)B}型,其中A(’)表示可发生某种语音变化或不发生某种语音变化,例如:

谐音成分前的辅音可为m/ʂ/G/ɣ//q/j 等。此外语料中还有一例相反的实例,即谐音成分是由词根部分第一音节先去除起首辅音再发生元音交替变化而构成的,例如:jimsɑq-umsɑq(软绵绵的)。

表4:词根双音节型谐音词词根第一音节由元音构成时谐音成分第一音节语音变化规律

(2)词根第一音节与谐音成分第一音节元音交替现象

此模式是西部裕固语谐音词最主要的构成方式,即谐音通过词根第一音节元音发生语音变化而来,可标记为{(双音节型)AB-A’B}型,例如:

表5:词根双音节型谐音词词根第一音节与谐音成分第一音节元音交替现象实例

(3)词根第一音节与谐音成分第一音节辅音交替现象

一些谐音词语音变化主要来自词根部分同谐音成分第一音节的辅音变化上,例如:bɑrɑ-xɑrɑ(大)(家什,家私)、toʐɣər-tolɣər(满满当当地)、kəsi-məsi(人们)、sədək-mədək(大小便,屎尿),此类型可标记为{(双音节型第一音节辅音交替)AB-A’B}型谐音词。

(4)第一音节元辅音均变化

有时,词根部分第一音节的元辅音与谐音成分第一音节的元辅音均发生语音变化,例如:

表6:词根双音节型词根与谐音成分第一音节元辅音均变化实例

此类型可以标注为{(双音节型第一音节元辅音均交替)AB-A’B}型。

2.第二音节语音变化

双音节谐音词除第一音节可发生语音变化外,词根第二音节与谐音成分第二音节也可发生语音交替变化现象,但语料中仅出现一例第二音节元音交替的现象。例如:dɑŋGər-dɑŋGur(大)哐啷[金属互碰声],可标记为{(双音节型第二音节元音交替)AB-AB’}型。

3.两个音节语音均发生变化

该模式中词根部分与谐音成分的语音变化现象较为复杂,第一、二音节均有可变音素。

(1)两个音节元音均变,辅音不变

此模式中,词根部分与谐音成分中两个音节的元音均发生语音变化,辅音不改变。例如:

表7:西部裕固语词根双音节型词根与谐音成分两个音节元辅音均变化实例

整体可标记为{(双音节型两个音节元音交替)AB-A’B’}型。

(2)第一、二音节元辅音均变

此类型可标记为{(双音节型两个音节元辅音均交替)AB-A’B’}型,即词根部分与谐音成分前后两个音节中的元辅音均发生语音变化现象, 例如:peɡek-pɑGɑq/peɡek-bɑGɑq (弯腰走路的人;一俯一仰地,一颠一颠地)。

(3)前一音节元音变,后一音节元辅音均变

此类型可标记为{(双音节型前一音节元音交替后一音节元辅音均交替)AB-A’B’}型,即词根部分与谐音成分第一音节元音发生交替现象,第二音节元辅音均发生交替现象。例如:telek-tɑləq(坑坑凹凹的)、kermek-kɑrmɑq(惊慌失措地)。

(三)三音节谐音词

词根为三音节的谐音词极少,在语料中仅出现一例,词根部分与谐音成分的语音变化主要发生在最后一个音节中。例如:ərʤisən-ərʤivɑ(乱七八糟的,各种各样)。

(四)无规律现象

还有极个别谐音词的构成无法找寻出其中的语音变化规律,例如:emʤin-menden(悄悄地)、boləs-boldur/boləs-boldur(风俗习惯;道德)。

(五)西部裕固语谐音词的音节结构特点及组合规律

西部裕固语谐音词中词根部分与谐音成分的音节数多呈现对称分布的规律,即大多数谐音词中词根部分与谐音成分的音节数音素数均相同,具体音节类型及实例详见下表。

表8:词根与谐音成分音节呈现对称性分布实例

同时有一些不对应的情况,这种谐音词的词根多为元音起首的,谐音成分是在词根前添加一个辅音后构成的,例如:

表9:词根与谐音成分音节呈现不对称性分布实例

有一些词的音节结构无规律可循,词根部分与谐音部分的音节数相同但音节中包含的音素数量有所不同,例如:ɑlɑ-ɣulɑŋ 眼睛贼溜溜地转,东张西望地 (VCV-CVCVC)、ərʤisən-ərʤivɑ乱七八糟的,各种各样(VCCVC VC-VCCVCV)、boləs-boldər/boləs-boldur风俗习惯;道德(CVCVC-CVCCVC)、jimsɑq-umsɑq软绵绵的(CVCCVC-CVCVC)等。

西部裕固语谐音词的构成主要以词根单音节型和词根双音节型为主,根据词根与谐音成分中的元辅音交替现象及语音变化规律,词根单音节型谐音词又可具体分为两大类4小类,词根双音节型谐音词根据不同音节的语音变化可分为3大类,具体又可分为8小类。谐音词词根与谐音成分音节组合共有15种类型,词根与谐音成分音节数及音素数总体呈现对称分布的特点。

(六)西部裕固语谐音词词根与谐音成分间元辅音交替规律

根据语料统计,西部裕固语谐音词词根与谐音成分中的元音交替共有25组,但是各组元音交替现象构词功能强弱存在差异,元音交替现象在各类型音节组合中的分布情况也有所不同,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10:西部裕固语谐音词词根与谐音成分元音交替在音节类型中的分布

不同元音交替组在各音节中出现的频率也存在差异,有些元音交替组仅出现在词根单音节型谐音词中,有些则仅出现在双音节型谐音词中,还有一些使用频率高,既可出现在单音节型谐音词中也可出现在双音节型谐音词中,构词能力较强。下表列出25组元音交替组在具体音节中的出现频率。

表11:西部裕固语元音交替现象在各音节中出现的频率

综上所述,西部裕固语谐音词中的谐音成分主要是通过变换词根中的元音或辅音构成的,且词根中的元音与谐音成分中的元音交替呈现较强的规律性。具体来说,词根与谐音成分中的元音大体上呈现出后位和谐的交替规律,元音交替组有ɑ→ə、ɑ→i、ɑ→o、ɑ→u、o→ɑ、o→ə、u→ɑ、u→ə、u→ɑh、ə→ɑ、ə→u、i→ɑ、i→u、i→ə、ɑh→u、ɑh→uh、ɑh→əh 等17组,也存在少量e→ə、o→u、u→o等前位和谐与圆唇和谐现象,极个别谐音词中词干与谐音中的元音呈现对立特征,例如ɑ→y、e→ɑ、y→ɑ、eh→ɑh、ø→ɑ等。与元音和谐呈现规律性特征相比,谐音成分中的辅音与词根中的辅音总体呈现出和谐与对立并存的特点,其中,在辅音和谐现象中,清辅音与清辅音相对的共有t→tʂ、ɡ→G、k→q、k→x、b→x、k→G、q→m、q→x、q→G、p→b等10组辅音交替组,浊辅音与浊辅音相对的共有ʐ→l、j→m等两组辅音交替组,在辅音对立现象中,清辅音与浊辅音相对的有ɡ→ɣ、G→m、ʃ→m、ɡ→m、G→ɣ、s→m、k→m、dʒ→m、s→v等10组辅音交替组,浊辅音与清辅音相对的有m→s、j→dʐ 等两组相对的辅音交替组。

此外,25组元音交替组在音节中的分布与出现的频率存在较大的差异。西部裕固语谐音词词根与谐音成分中的元音交替主要以ə→ɑ、ɑ→u、e→ɑ、i→ɑ、o→ɑ为主,构词能力强,其中ɑ→u元音交替组在不同音节类型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共计出现在9种音节类型中,ə→ɑ、i→ɑ、e→ɑ元音交替组既可出现在单音节型谐音词中,也可出现在双音节型谐音词的第一、二音节中,分布范围最广。

三、构词重叠和构形重叠

在探讨构词法时往往会涉及到甄别构词附加成分和构形附加成分的问题。列举出的谐音词均是由“词根部分+谐音成分”构成的谐音词。另外,陈宗振先生认为西部裕固语中还存在一类谐音成分在前型谐音词(暂且称为谐音词),即谐音成分是通过在词根第一音节元音后缀加辅音p、v、l、q、r等构成的,例如:

表12:词根在后型谐音词实例

总体上看,该类谐音词(暂且称为谐音词)谐音成分在词根部分之前,且构成方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及特定的表达形式,谐音部分是在词根第一音节元音后缀加辅音p、v、l、q、r等构成的,主要有“VC-词根”型和“CVC-词根”型两类。此类谐音词的词根多为表示事物形状、性质、特征等的性质形容词为主,前面缀加谐音成分后往往表达该性质形容词的加强意义,特别是一些表示颜色的性质形容词。与西部裕固语属同语族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语言中也有类似的成分,但是学界并未将这一类成分定性为构词附加成分,而是将这些语言单位看作语法构形手段的一种类型。张定京指出类似哈萨克语dʒɑp- dʒɑqsɣ(挺好的)、qɣp-qɣzɣl(红红的)等是表示形容词加强级的语法手段,属于构形重叠,维吾尔语中形容词加强级的构成手段同哈萨克语相同。那么西部裕固语中同亲属语言相类似的这一类谐音成分究竟是一种构词词缀,还是构形附加成分?张定京认为甄别一个语言单位是词汇成分还是语法成分最好的办法就是看这一语言成分是否具有普适性特征,即普适性是一个语言单位对同类分布情况的普遍适应性,换言之,是一个语言单位可与一定范围内的所有的语言单位组合且以不变的特定形式表达特定的意义。在西部裕固语中,绝大多数性质形容词尤其是表示颜色的形容词的第一音节后先附加辅音p再缀加原词根即可表达形容词在性质、状态等方面的加强意义,在这些具有程度区别意义的形容词第一音节后也可缀接v、l、q、r等辅音然后再缀加形容词词根表示程度加强的意义。这一类成分虽不适用于整类形容词,但是适用于有程度区别意义的形容词这一小类,因此也可以算作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应该甄别为语法构形成分,即使用重叠手段表达形容词增强级的意义,语法形式可表达为{(有程度区别的形容词)Ap/v/l/q/r-AB}(加强级法位)。但是西部裕固语形容词加强级的语法形式与同语族亲属语言比较在形式上还未完全固定,即在形容词第一音节后也可缀接v、l、q、r 等,这些辅音实质上是辅音p的音位变体形式或是受方言及裕固族没有统一文字引起的,总体上还是呈现出{(有程度区别的形容词)Ap-AB}的语法形式,应该甄别为形容词加强级的语法单位。

还有一类谐音词的定性似乎也存在一些争议,这些谐音词如əʂt-məʂt(狗类)、odəŋ-mədəŋ (柴草)、ɡus-məs(牛类)、jiɣɑʂ-məɣɑʂ(木料)等,存在大量的名词以{AB-m(A)B}形式重叠后(后一部分以m-音起首,原词根若以辅音起首则改为m-,若以元音起首则增添m-),表达“某事物的泛类”的意义,判定这一类词是否是谐音词主要还是看这一成分的普适性。在同语族的撒拉语中也存在这一现象,林莲云、马成俊等学者多将这一形式看作谐音词,根据先前学者们判定的标准,笔者从《撒拉汉汉撒拉词典》中共找出118例谐音词,其中有95例是通过名词以{AB-m(A)B}形式重叠后构成的,且均表示与词根名词相关的“泛类”意义,另外林莲云还提到指称具体事物的名词需要时都可以构成表示泛指意义的谐音词,如果特定的形式表达特定的语法意义,且该成分具有一定的普适性,那么该成分应该被认定为语法成分而不是构词成分,撒拉语中{AB-m(A)B}实属构形重叠手段,表示“泛类”语法意义,而西部裕固语中的{AB-m(A)B}形式普适性较弱,仅出现在个别名词后构成表达“泛类”意义的谐音词,应该算作构成谐音词的一种构词重叠手段。

四、结语

从总体上来看,西部裕固语谐音词词根部分与谐音成分间的语音变化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其中词根与谐音成分间的元音交替共有25组,呈现舌位后和谐的有17组,舌位前及圆唇和谐的共3组,词根与谐音成分间元音对立现象共5组。辅音交替现象共有24组,清辅音与清辅音相互交替的有10 组,浊辅音与浊辅音相互交替的有2组,清辅音与浊辅音对立交替的有10组,浊辅音与清辅音对立交替的有2组。元音交替主要以ɑ→u、ə→ɑ、e→ɑ、i→ɑ、o→ɑ5种类型为主,相较回鹘语而言,西部裕固语词根与谐音成分间辅音交替也是构成谐音词的重要手段。此外,西部裕固语谐音词在音节结构上主要以CVC-CVC、CVCVC-CVCVC、CVCCVC-CVCCVC 3大类为主,词根部分与谐音成分音节数与语素数整体呈现出对称的特征且具有较强的韵律性。

猜你喜欢
单音节构词词根
词根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价值与实施策略
藏在英文里的希腊词根(九)
中日文化词汇在英语中的构词体系对比及利弊分析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大学生如何通过学习词根来改善英语词汇学习
语文单音节词教学初探
在农村小学语音教学中提升学生认读拼读能力初探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
高职英语教学中“词根教学”的应用探微
《穆斯林的葬礼》中单音节动词重叠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