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面纱》翻译的分析

2020-04-30 06:48龙晓晨
文存阅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面纱毛姆翻译策略

摘要:威廉·萨默赛特·毛姆是英国著名的戏剧家和小说家,他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面纱》是毛姆第一部花费了几年时间才完成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凯蒂在婚姻中成长的故事,带有女性主义色彩。国内目前大多数译本都由男性译者翻译,蔡春露是唯一一位女性翻译家。本文将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框架下,研究蔡春露在翻译毛姆《面纱》时是否带了女性主义的色彩,从而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意义和局限。

关键词:面纱;毛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翻译策略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和小说家。他的小说着笔于人性的各个方面,带有他独有的冷峻而幽默的风格。毛姆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面纱》出版于1925年,讲述了一位女性从失败的婚姻中觉醒的故事。虽然这部小说的作者是男性,但是从某些方面又展现了女性主义色彩。过去几年,几位中国的译者翻译了这部小说,蔡春露是其中唯一一位女性翻译家。本文旨在研究女性翻译家在翻译这部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小说时,是否会表现出女性主义思想。

1980年发生了“文化转向”,翻译领域自此将文化纳入研究范围。许多新的思想与翻译相结合,女性主义思想就是其中之一。女性主义理论旨在帮助女性表达其权利和地位,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则是女性主义与翻译学科的结合,有三个重要的定义:译者的主体性、重新定义忠实、以及干涉性翻译策略。但目前为止,中国几乎没有女性主义翻译家。但是笔者认为,女性翻译家因其性别特质,在翻译时会与男性翻译家呈现出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讨论的《面纱》译本,翻译家是厦门大学英语系的教授,蔡春露女士。她的研究领域涉及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同时也研究女性主义。因此,本文希望分析在此学术背景下的女翻译家,在翻译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小说时,是否会无意识或有意识地运用到女性主义翻译策略,从而体现其译者的主体性。

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简介

(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学术界的“文化转向”开始出现。翻译研究不再被视为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而被看成了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活动(霍恩比 34)。因此,翻译领域的学者将更多与文化有关的因素考虑进翻译研究中。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开始进行女性主义运动,此运动深刻地影响了学术界以及其他社会活动。女性主义运动也被一些学者引入了翻译研究中,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就此形成。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旨在指出并批判性分析女性和翻译都被视为社会和文学层面最底端的看法。为此,翻译过程是否‘女性主义化是考察的重点,且挑战这种看法的权威也是必要的。”(西蒙 23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翻译的隐喻。劳丽·钱伯伦 (Lorie Chamberlain) 在其专著《性别与翻译的隐喻》中指出,吉尔斯·梅纳日 (Gilles Ménage) 发明了法语短语belles infidèles(不忠的美人)来形容尼古拉斯·佩罗·阿布兰科特 (Nicolas Perrot dAblancourt) 對经典文学的意译。吉尔斯认为此类翻译不忠实原文,就像美丽的女人不忠于其丈夫。从这个隐喻来看,翻译和原文存在地位不对等。19世纪70年代,翻译领域的女性主义学者致力于发展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著名学者包括苏珊·巴斯内特 (Susan Bassnett)、巴尔巴拉·戈达 (Barbara Godard)、劳丽·钱伯伦 (Lorie Chamberlain)、谢丽·西蒙 (Sherry Simon) 以及路易斯·弗洛托 (Luis Flotow)。他们的理论基于译者主体性,从全新的视角切入,阐述了译文与原文,译者与作者的关系。其中弗洛托讨论了性别与翻译行为的关系,指出性别可以重新解读译者的身份。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三个重点

女性主义理论着眼于三个主要重点:译者的主体性、忠实的再定义以及干涉主义翻译策略。译者的主体性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基础。翻译的隐喻“不忠的美人”表明由于父权的主导,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占有不平等的地位。为此,女性主义翻译学者重新定义了忠实。传统的翻译观点认为忠实指的是忠实于原文。而女性主义翻译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谢丽·西蒙重新定义了忠实,认为忠实旨在同时忠实于译者和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和译者需要承认文本的意思有不确定性,且需要深挖其深层含义。也就是说,译者有机会重新写作,甚至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以创作。

为了达到此目的路易斯·弗洛托提出了三种干涉主义翻译策略来展现译者的主体性。其一是前言和脚注,女性主义翻译家通常使用这一策略来介绍原文的主旨、阐述她们翻译时遇到的难点和使用的策略。目的是展示译者的主体性,且表达其女性主义思想。其二则是补充,用于解释原文和译文的不同之处,通常女性主义翻译家喜欢补充性别方面造成的差异。她们会创造新的词语,改变拼写或者添加更多信息。最后一种策略是劫持,这一策略争议很大。女性主义翻译家用此来重写没有表明女性主义思想的内容。本文将分析蔡春露是否在翻译工程中使用了以上策略,从而展示其主体性。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蔡春露《面纱》译本的分析

(一)前言和脚注

蔡春露的《面纱》译本中,她在前言中写明了对此小说主旨的理解,特别是女主人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不过此译本中脚注不多,蔡春露更倾向于使用补充的策略添加细节。

例1:“在这个封闭小城的修道院的工作使它获得了精神的成长。历经生离死别,凯蒂终于觉醒,有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人生理想,不再将男人和金钱当作自己的追求。”

这段文字选自蔡春露的译本前言,表明了其对毛姆小说《面纱》主旨的理解。凯蒂经历了失败的婚姻,最后从感情中觉醒。她被深爱的男人欺骗,又从自己不爱的丈夫的死亡中解惑,从而完成了独立女性的转变。这是非常典型的女性主义思想,即女性应该为自己而活。蔡春露不仅表明了小说的主旨,同时又与女性主义联系起来。可以看出女性翻译家在翻译的过程中还是会有女性主义倾向性。

脚注也是帮助译者补充其想要表达的额外信息的翻译策略。一些女性翻译家喜欢通过脚注表达自己的女性主义思想。其他形式的脚注,比如解释文化负载词,也可以通过表达译者的思想显示译者的主体性从而达到译者和原文作者的对等地位。蔡的译本中也用到了有关解释文化方面的脚注。

例2:原文:“What did he mean by saying: the dog it was that died? What is it?”

“Its the last line of Goldsmiths Elegy,”

脚注: 十八世纪爱尔兰作家奥利弗.戈尔德斯密斯,诗句出自《挽歌:哀悼一只疯狗之死》。这是一首讽刺诗,描述被疯狗咬了的好人没死,咬了好人的疯狗死了。

原文读者熟悉戈尔德斯密斯,因此毛姆也未作进一步解释。但蔡春露通过脚注的方式让译文读者能对原文有更深的认知,这也反应了女性翻译家心思细腻,通过脚注帮助读者,体现了其译者的主体性和地位。

(二)补充

补充的作用和脚注类似,都是提供额外的信息。笔者从蔡春露的译本中发现,其更喜欢用补充的方式。以下两个例证分别显示两种补充的作用,其一解释文化因素,其二则是表明女性主义思想。

例3:原文:as a satyr might be who had stolen a wine-skin from a sleeping shepherd.

译文:就像森林之神萨梯,偷了熟睡的牧羊人身上的酒囊。

Satyr是一个典型的文化负载词,中国读者可能对此不熟悉。蔡将Satyr的身份“森林之神”补充出来,方便读者理解。这一翻译策略显示了蔡春露的思考过程,从而体现出她的女性主义主体性。

例4:原文:She must certainly be very remarkable if she can impress you with awe.

译文:连你这样的人都对她心生敬畏,看来确实是位女中豪杰。

例4体现出了蔡春露的女性主义。“be very remarkable” 只是一个简单的形容词,意思是“杰出”,可用于男性和女性。而蔡春露却用了“女中豪杰”来显示女性的地位,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蔡春露作为女性翻译家,确实有女性主义的思想。

(三)劫持

Luise Von Flotow提出的第三种策略是劫持,指的是原文的思想没有体现女性主义,而翻译家可以将女性主义的思想添加上去。这个翻译策略更加激进。不过由于蔡春露并不是女性主义翻译家,因此很少采用这个策略。笔者仅发现了一个例子。

例5:原文:From a social standpoint the man of science does not exist.

译文:在社交场上,搞科学的人总是被人遗忘。

Man在英文中本为“男人”,而蔡春露翻译成了“人”。通常搞科学意味着有文化,而仅“男人”接受教育本身就是对女性的歧视。因此蔡春露在这里用了劫持的翻译策略,达到了性别平等的目的,是女性主义的体现。

这类例证在蔡春露的翻译中很少见,但是笔者认为女性翻译家在翻译带有女性主義色彩的文本中,确实会体现出其女性主义思想。

结语: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中很重要的分支,它的出现促进了女性的地位提升。通过使用女性主义翻译策略,译者可以展现其主体性,减少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在蔡春露《面纱》译本中,笔者发现她确实会采用到一些女性主义翻译策略。但是也可以看出,她并非是典型的女性主义翻译家,大多数时候还是遵行传统的忠实翻译观点。但从所分析的例子中,笔者发现通过使用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可以减少文化障碍,消除性别歧视,并且提升译者的地位。虽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于提升女性的地位十分重要,但是有些时候会违背忠实的原则,译者应该有选择性地借鉴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

[1] Chamberlain, Lori. Gender and the Mataphorics of Translation in L.Venuti (ed.) [A]. Rethinking Translation: Discourse, Subjectivity, Ideolog[M]y. London: Routledge, 1992.

[2] Hornby, Snell. Linguistic transcoding or cultural transfer? A Critique of Translation Theory in Germany[M]. London: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1990.

[3] Somerset William, Maugham. The Painted Veil[M]. Shanghai: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18.

[4] Sherry, Simon. Gender in Translation: Culture and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M]. London: Routledge,1996.

[5] Von Flotow, louise. Translation and Gender: Translating in the ‘Era of Feminism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 Education Press, 2004.

[6] 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 Education Press, 2004.

[7] 毛姆. 面纱[M]. 蔡春露,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6.

作者简介:

龙晓晨(1995年-),女,纳西族,云南丽江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猜你喜欢
面纱毛姆翻译策略
Mosuo on the move
Cross-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 in the Business World
口罩时尚
四百法郎买一个苹果
丑角的原型
撩开“漂亮”证明的面纱
在深色的面纱下她绞着双手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