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内涵、意义及实现路径

2020-05-03 13:48杨瑞明
青年与社会 2020年6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文化自信内涵

杨瑞明

摘 要: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提出的又一个自信,也是最基本的自信。它不仅仅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还包含对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推动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保障,也是筑牢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想实现文化自信,不仅要加强宣传教育,促进文化交流,更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文化自信;内涵;意义;实现路径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涉及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至今人们仍难以给其下一个精准的定义。从广义上来讲,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智慧成果,既包含饮食、服饰、建筑等物质方面,也包含传统习俗、思维观念等精神方面。 从狭义上来讲,文化是智慧族群一切社会现象和内在精神的总和。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纽带,也是实现国家繁荣和富强的内生力量。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等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以及对其文化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既包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还包含对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奋斗历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中華优秀传统文化初步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儒家为代表的各家学派思想相互激荡,相互碰撞,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的繁华盛世。“仁者爱人”、“以和为贵”的儒家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博爱、包容、崇尚和谐的宽广胸怀;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蕴含了朴素辩证法的哲学智慧;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呈现出了宽容博爱、尊重人才、朴素节俭的良好品格;法家的“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则反映了公正严明的法治精神。从百家争鸣到魏晋玄学,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它们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滋养下,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艰苦朴素、尊老爱幼、以礼待人的优秀品格和优良传统。

(二)对革命文化的自信

革命文化是党带领人民在进行伟大斗争和实践探索的历程中发展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具有重要时代意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革命开始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标志。虽然五四运动距今已一百年,但是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的五四精神在今天依然是鼓舞广大爱国青年不断努力奋斗的精神动力。1921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嘉兴南湖的一只小船(后称红船)上。红船是这个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历史事件的重要见证。开天辟地、百折不挠的红船精神自党成立起便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员不断奋进的精神支撑。除此之外,还有无惧艰险、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敢于斗争、开拓创新的西柏坡精神等,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乐于助人、公而忘私的雷锋精神,忘我拼搏、艰苦奋斗的铁人精神,以及亲民爱民、甘于奉献的焦裕禄精神等,它们共同构建了永垂不朽的中国革命文化。

(三)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带领人民在不断地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发扬了革命文化可贵的精神品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大众的文化。以人为本是其精神内核,为人民服务是其最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为思想源泉,不断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精髓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呈现出的是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的发展趋势,具有不懈的创新力和生命力。

二、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自信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文化是国家的符号和象征,是民族的灵魂和源泉。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飞跃都伴随着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最古老,历史最悠久的文明一直延续至今并依旧焕发光芒,与中华文化的滋养是分不开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试想,一个对自身文化都没有自信的民族,也必将丧失自我认同的根基,从而成为一盘散沙。民族要想振兴,国家要想富强,物质基础固然必不可少,但是只有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支持是不够的,文化软实力的支撑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当今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之所以越来越重要,靠的就是中华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文化的教化作用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从而汇集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提振民族精神状态,为民族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二)文化自信是巩固意识形态稳定的思想保障

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信息文化交流,然而一些西方社会思潮也在不断暗涌渗透,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稳固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如果意识形态不稳定,社会就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指导地位是推进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保障。文化是意识形态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意识形态的建构不仅需要从文化中汲取养分,也需要从文化中获取发展的动力。意识形态是思想观念的集合,维护其安全稳固需要潜移默化的引导。意识形态可以将文化作为传播的载体,借助文化的引导作用,促进人们对于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从而筑成一道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稳固的思想防线。

(三)文化自信是筑牢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基石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党和人民在伟大实践的不断探索中走出来的,也是在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赋予了中国道路的价值取向,革命文化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提供了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在引领和推动着中国道路前进和发展的方向。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成果,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滋养,更离不开同中华文化的融合与共鸣。最后,文化是制度设计的根源,制度是文化的外在体现。任何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都深受特定文化环境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建立在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基础之上,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厚沃土之中。总而言之,没有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根本的自信。

三、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

(一)加强宣传教育,扎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作为文化自信的思想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全面和系统的学习。尤其是在新时代,各国文化领域竞争态势日趋激烈,一些西方国家正在试图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输出。加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为我们筑起一道稳固的思想防线,抵御外来社会思潮的侵袭。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品格,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要加强革命文化的宣传引导,如组织参观革命纪念馆、观看主题教育影片等方式来弘扬革命精神。此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凝聚社会共识,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促进文化交流,激发文化创造力

文化的发展不能一成不变,止步不前,要秉持引进与输出相结合的文化发展理念。一种文化要想经久不衰,历久弥新,需要不断同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和互鉴。文化是開放的,只有紧随时代发展大潮,与各种不同的文化积极对话,以海纳百川的心态虚心向其他国家和民族学习,不断汲取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不断推陈出新,激发文化创造力。同时,也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优势,把握文化话语权,提升文化影响力。

(三)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仅指的是物质方面的满足,更是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正是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文化的发展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原则。文化作品的创作要贴近大众现实生活,以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导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造健康的产业体系。为文艺工作者搭建可以尽情展现才能的平台,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完备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 杨明凤.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深层根基[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27(02):8-10.

[3]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文化自信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