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性研究

2020-05-03 13:48孙雪萍
青年与社会 2020年6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融合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将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不仅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促进了思政教育实践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创新。通过挖掘传统戏曲《生死恨》的德育思想,进一步探索将其应用于思政课堂建设的意义及路径,从而拓宽思政育人载体,打造思政课程新模式。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传统戏曲文化;生死恨;融合

布鲁纳在《教育文化》中提到,教育的实质是以文化“化”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所体现出的正是基于我国优秀且丰富的历史基因、历史思维而形成的具有深刻教育性、哲学性以及实用性特点的育人本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联结,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提供精神养料的有益途径。而以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传统戏曲为例,挖掘其中育人思想,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这样不仅创新了新时代育人新模式,也为解读中国话语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一、《生死恨》蕴含的德育思想内涵

(一)从创作背景上看,以爱国主义精神凝魂聚力

京剧《生死恨》创作于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难之际,一向忧国忧民的梅兰芳,为鼓舞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斗志,而组织编写的一出古装戏。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宋代金兵入侵时,程鹏举和韩玉娘先后被金人张万户俘虏为奴,强行将二人婚配。婚后,韩玉娘鼓励程鹏举逃回故乡。事情败露,张万户将韩玉娘转卖,将程鹏举赶出。慌乱中,鹏举将一只鞋遗落,被韩玉娘留存。后来,鹏举携所绘的军事地图投奔抗金元帅宗泽,宗泽得此地图,如虎添翼,一举击溃张万户。程鹏举升任襄阳太守,思念韩玉娘心切,派赵寻以鞋为证,往原地寻访。当时韩玉娘已经历经磨难,寄居义母李家。赵寻到处访问不到,正要返回襄阳复命,不料卻巧遇韩玉娘。韩玉娘见到鞋,悲痛万分,因而得病。程鹏举闻报赶来,韩玉娘已经卧病不起。夫妻相见,抱头痛哭,韩玉娘一恸而终,患难夫妻遂成永诀。梅兰芳以古映今,以韩玉娘的不幸遭遇寓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不做亡国奴的反抗精神,蕴含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呼吁了大批爱国志士的爱国热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充足的精神食粮。无论何时,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永远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二)从创作形式上看,以文化创新促文化繁荣

《生死恨》是由明代《易鞋记》改编而来,为烘托俘虏的悲惨遭遇,激发斗志,编剧小组将其改为悲剧。从“纺织夜诉”(这是彩色电影《生死恨》的分幕名称)开始都是新编,本剧一改传统的唱腔规律,大胆运用了旦角[二黄导板]后唱四句[散板]接一句[回龙]后接二黄[慢板]这样的板式,感情悲壮而不低沉,以此来展现韩玉娘的爱国思想和宽广胸怀。另外,在最后一场戏中,王少卿提出调式采用四平调,一改其适用于的喜剧的传统看法,再在呓语上做文章,既新颖又沉痛。唱腔上的创新和梅先生音色的完美结合,给观众呈现了一场盛大的视听盛宴。《生死恨》的整个创作过程,恰恰体现出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传承,关键在创新。

(三)从戏曲演绎上看,以文化传承讲中国故事

在京剧《生死恨》上演十年后的1947年,中国早期电影人颜鹤鸣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彩色电影拍摄技术带回国内。1848年,将京剧《生死恨》开拍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戏曲片,由梅兰芳和姜妙香领衔主演,费穆担任导演。从《易鞋记》到《生死恨》,从舞台到荧幕,是对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颜鹤鸣将国外的彩色电影技术和中国传统戏剧相结合,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向世界各地展现了中国戏曲的魅力和中国人民崇高的爱国情怀。《生死恨》的演绎,在有选择的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国文化的发展,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讲述了中国故事,传播了中国声音,这也是中华文化长久屹立于世界之林之奥妙所在。

二、传统戏曲文化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正是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所以将其融入思政课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有助于学生在传统文化背景下更容易接受思政教育理念,从而促使德育思想入脑、入心入行。以戏曲文化《生死恨》为例,具体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如下:

(一)有利于拓宽思政育人载体,实现以文育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德育思想,有利于丰富思政课堂的教育内容。以《生死恨》为例,《生死恨》无论是在戏曲内容上所传达的爱国主义色彩,还是创作背景和演绎上所体现的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都有利于学生正确树立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在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去感受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文化求同存异的精神品质,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相统一。另外,传统戏曲与思政课堂相结合,可以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听京剧、看电影、听故事等新形式寓于知识传授中,实现了教学方法多样化,进一步拓宽了思政育人载体。

(二)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以文化人

当前,受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传统戏曲在大众视野中已经逐渐淡化,除了京剧专业的学生,其他学生大多对戏剧的唱腔、服装、角色等都了解甚微,艺术素养亟待提高。在思政课堂中融入传统戏曲文化,不仅有利于创新思政教育新形式,使学生深化政治性知识学习,从思想上提高政治站位,还能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及艺术的了解,在文化渗透中内化为学生的信念,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从而实现艺术感染和思想引领同步进行。

(三)立足学生实际,有利于打造有效课堂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历史悠久,多数学生虽尚未深入了解但也接触过一些戏曲文化知识。因此,将传统戏曲文化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以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17级京剧专业的学生为例,教师在结合其专业进行思想引导时,多数学生不仅能熟练说出《生死恨》的唱腔、调式等专业性术语,同时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问答中,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快速理解教师所传达的德育理念,坚定爱国主义信念。因此,以传统戏曲文化为依托,实现戏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思政的积极性,打造高效的思政课堂。

三、传统戏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建议

当前,受多元化娱乐文化的冲击和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传统戏曲文化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面临被淘汰的危机。多数学生对传统戏曲文化了解甚微,对于其所蕴含的思政内涵更是认识不足。另外,随着思政课改革的逐渐深入,为适应新时代的思政教育需求,必须着力探寻戏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推动戏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共同发展。

(一)增强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戏曲文化知识储备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會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其中更是强调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视野要广。因此,将传统戏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关键在教师。只有思政课教师具备较强的传统戏曲文化知识素养,才能将戏曲文化活学活用于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因此,从思政课教师自身来说,教师要重视戏曲文化,只有教师提高对戏曲文化的认同感,学生才会更加意识到其重要性。着力于自我提升,通过运用网络、图书馆搜集戏曲文化相关知识资源、向戏曲专业教师请教等途径,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储备。其次,学校应立足本校实际,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戏曲文化专业培训平台,通过组织欣赏品鉴戏曲、开展专家讲座、组织戏曲文化知识竞赛活动等途径,建立培训和考察相结合机制,提高教师的培训热情,增强教师的专业本领。最后,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构建虚拟在线传统戏曲文化培训平台成为提高传统戏曲文化知识培训实效的重要选择。

(二)立足学生实际,增强学生对戏曲文化的了解

学生是思政教育的主体,只有立足学生实际,才能塑造一门让学生想学、乐学、爱学的思政课,打造具有戏曲特色的品牌思政课程。学校可以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建议,开发高质量的传统戏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校本课程,从而营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充分感受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不断提高学生对戏曲文化价值的认知水平。另外,学校也可通过组织学生听戏曲知识讲座、观看戏曲演出、京剧脸谱绘画比赛、知识竞赛等、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等形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感受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其背后的深刻含义,明确传承文化的使命担当,补足精神之钙。

(三)全面挖掘传统戏曲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传统戏曲谚语这样说道,“功保戏,德保人”,传统戏曲文化不仅承载着经典戏曲艺术的传承历史,也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使命。传统戏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思政课教师应该全面挖掘和解析富有戏曲文化特色的德育资源,突出戏曲特色,结合思政教育模式,坚持古为中用,将德育、美育、艺术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融会贯通,从而发挥优秀戏曲文化的育人作用,打造艺术性和思想性兼具的思政新课堂。

综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德艺双馨戏曲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文艺观的主阵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戏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有利于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思政工作者应深入研究二者融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探索以“文”化人、以“戏”育人的春风化雨式思政教育新模式,实现艺术传承和理论学习的良性互动,促进思政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陈亚红,何艳.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

[3] 凌新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在高校思政课堂建设中的融合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2019(05).

[4] 刘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法制博览,2019(25).

[5] 梁建明.打造富有戏曲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模式[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8(05).

[6] 陈冬仿.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路径探析[J].教育评论,2018(06).

[7] 商润泽.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建设研究[J].大学教育,2018(02).

[8] 杜凤元.《生死恨》音乐创作初探[J].中国京剧,2009(05).

[9] 何威逊.《生死恨》的继承与创新[J].中国京剧,2003(12).

[10]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EB/OL].http://news.ifeng.com/c/7l9Jl6zruzr,2019-03-18.

作者简介:孙雪萍(1996- ),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