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调查研究

2020-05-03 14:04马庆祥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高职

马庆祥

摘  要: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安徽省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诸如合作层次浅、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实习指导教师师资结构不完善、学生职业素养偏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别从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角度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0)01-0013-03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企业和学校在各自利益基础上谋求共同发展、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人才合作培养模式[1]。这一模式有利于学校和企业双方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它既发挥了学校专业优势也发挥了企业的生产实践优势,对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满足企业人力资源资源需求都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2]。

早在21世纪初,安徽省高职院校就开始尝试把校企合作模式引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经过多年的发展,校企合作已形成多种模式,如工学结合、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订单班、“产学研”合作、现代学徒制等。2019年1月,国务院在印发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文件中再次强调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应继续深化校企合作[3]。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当下“政、企、校、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各主体利益与需求的平衡点,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以利于今后安徽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包括高职院校教师、学生以及企业相关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调查主要在安徽省内30家高职院校展开,其中公办院校27家,民办院校3家;接受调查的省内外企业共70家,其中国有企业22家,民营企业48家。

二、调查方法

通过现场、电话、网络等方式访谈,初步了解校企合作主体在合作期间的各自利益诉求及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据此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教师卷、学生卷、企业卷三套问卷,通过网络发给符合要求的相关人员填写。

调查共发放问卷1480份,回收有效问卷130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88.1%。其中教师问卷发放300份,回收284份,有效回收率94.7%;学生问卷发放900份,回收766份,有效回收率85.1%;企业人员问卷发放280份,回收254份,有效回收率90.7%。调查样本构成统计见表1、表2、表3。

三、调查统计结果及问题分析

(一)校企合作模式缺乏深度

合作模式统计结果显示,70家参与调查的企业中采用工学结合、订单班、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现代学徒制、“产学研”合作等模式的分别有29家、23家、10家、5家、3家,占比依次为41%、33%、14%、7%和4%。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方式主要是岗前集中认知培训,占83%,以其它方式进行培训的只占17%,另有51%的企业表示没有参与过学校合作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

上述结果说明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还是浅层次的,并未投入过多的精力和资源进行深度合作,合作双方只是举行一场签约会,走走形式。

(二)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要求有差距

企业对学生实习满意度调查结果统计显示,工学结合模式中企业表示非常滿意的占3%,比较满意的占14%,基本满意的占44%,不满意占39%;订单班模式中企业表示非常满意的占13%,比较满意的占21%,基本满意的占47%,不满意的占18%;实训基地共建模式中,企业表示非常满意的占10%,比较满意的占20%,基本满意的占40%,不满意的占30%;现代学徒制模式中企业表示非常满意的占20%,比较满意地占60%,基本满意的占20%,不满意的占0%,“产学研”合作模式中有33%的企业表示基本满意,67%的企业表示不满意,没有企业表示非常满意或者比较满意。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在目前最常见的工学结合、订单班、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和“产学研”合作等模式中,企业对人才质量总体满意度并不高。结合访谈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普遍认为学生吃苦精神不够,缺乏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加上专业基础不扎实,动手能力薄弱,需培训后才能上岗,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负担,干扰了企业的正常工作秩序;另外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和实际有脱节,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教学改革过程中没有充分让企业参与进来。

(三)学校对实习学生管理不到位

在接受调查的30所学校中,学生实习期间学校安排老师到企业跟岗管理的只占16.7%,辅导员通过网络、电话远程管理的占到了83.3%。可见,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由企业来完成,学校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另外,调查显示,学生对在实习期间学校实习指导老师管理认为非常满意的仅占8%,比较满意的占25%,基本满意的32%,不满意的高达35%。原因有很多方面,比如实习指导老师不固定而且指导的学生人数比较多,由于学校课程教学任务重,对实习学生的管理只是通过QQ或微信群发送通知、接收实习作业进行远程遥控而已。另外,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指导学生实习表现优秀的老师只有43%的学校制定了相关激励措施,给予物质或职称评定优先的奖励,另有超过半数的学校对指导学生实习既不计入工作量,也没有任何奖励措施。由于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学生感受不到亲切的关怀,满意度自然会下降。进一步说明了目前学生在实习期间,学校在管理措施和力度方面有很多亟需完善的地方。

(四)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接受调查的766名實习生中,有39%的学生认为比较喜欢目前的岗位,能够正常出勤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有45%的学生表示目前只是服从学校的安排,为完成实习任务,才按时上下班;另有16%的学生表示没有在学校安排的实习单位完成实习任务,而是中途选择离开,自行找了实习单位。说明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并没有认真对待实习,自律性比较差,爱岗敬业精神缺失,没能很好地遵守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实习管理制度。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相脱节造成的。调查发现,目前各高职院校都会根据情况新增或停招一些专业,但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不能完全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导致学非所用,降低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所以在实习时,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实习热情不高,进而产生其他想法。

(五)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素质需进一步提升

第一是青年教师的比例偏大。在30所被调研的高职院校中,5年以下教龄的教师比例为51%,其中,3所民办院校的比例更是高达67%,年轻教师比例过大。年轻教师虽然有工作热情,但往往经验不足。与此同时,1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仅占11%,民办院校更低,容易导致“传帮带”断层,不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和实习指导工作的开展。第二是指导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仅为28%,不利于校企合作,尤其是“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开展。第三,284名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具有企业行业背景的老师只占13%,绝大部分指导老师由于缺少企业一线工作经验这一现实,已成为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尤其是学生实习指导工作中的短板。

四、对策及建议

(一)做好顶层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效益。适当的政府介入,既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又能平衡相关者的利益。要在学校与企业两个利益体间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需要发挥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4]。政府应根据当前形势制定、完善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如建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给企业减免税收或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以引导企业积极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构建合作育人的评价及问责制度。

(二)建立校企资源共享机制,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调查表明,目前安徽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很多企业热情不高,校企合作很难深入全方位开展,要想破局,有必要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调动企业参与的主动性。

首先,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机制。鼓励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可以为企业员工培训最新的专业理论知识,把学校建成企业员工充电进修的基地。另外,学校可以从合作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到校授课,参照校内教师待遇标准给予一定补贴[5]。

其次,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在校企合作实践中,为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产学研脱节问题,需要对内部信息资源进行共享和交流,建立适合校企之间的信息交换、交流绿色通道。让校企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再流于形式,对于决定企业未来发展和院校教学发展的关键信息可以及时挖掘利用,保障校企合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和“职” 是高职教育的两个鲜明特征,其均衡发展,对高职院校发展定位及方向具有决定性[6]。当前,高职学生的职业特色不明显是制约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时代,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加快,高职院校教育目标的达成在封闭环境中难以实现,需要合作企业参与制定有自己特色的新课程结构,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的技能符合企业需要[5]。

(四)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在接受调查的284名教师中只有13%的老师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验。说明安徽省高职院校师资结构不合理,职业院校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强就是职业教育中的软肋。为弥补这一短板,学校需要从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员进校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另外,为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学校可以建立校内外培训机制,鼓励教师主动到企业去挂职锻炼,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

(五)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及服务意识教育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至少有16%的学生在实习中职业素养不高,奉献意识、服务意识较低,在没有完成实习任务的情况下私自更换实习单位。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是高职学生必备的品质,高职院校在育人的过程中应首先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先成人后成才。

参考文献:

[1]李爱民.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9(7):179-181.

[2]吕镇洋.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晋城职业学院学报,2019,12(4):42-45.

[3]卢意,戴其华.高职专业改革中校企合作问题的应对之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4):82-83.

[4]金晶.双主体办学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J].职业教育,2018(8):21-22.

[5]华原俊.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医学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河南省的调查[D].南宁:广西大学,2018:39-61.

[6]李明.高职人才链对接区域产业链的校企新型合作模式探索[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3(6):57-60.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