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生欺负行为的特点与干预措施探究

2020-05-03 13:48刘俊娉
青年与社会 2020年5期
关键词:干预措施特点

摘 要:利用自编问卷对392名五年制高职生进行调查,考察五年制高职生欺负行为的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探索干预措施。结果发现:低年级学生欺负行为卷入程度高,欺负行为与班级因素关系密切,人际关系与欺负行为频率、遭受欺负频率呈现显著负相关。欺负行为干预可从前期预防、班级团队建设、朋辈辅导,形成“学校、班级、个体”多层级干预体系。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生;欺负行为;特点;干预措施

欺负(Bulling)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行为,指力量占优势的一方(一人或多人)对力量相对弱小的一方重复多次实施的攻击行为(Olweus,1994)。已有研究表明,欺负行为在职业院校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詹泽群,2008;刘俊娉,2015)。欺负发生时,不仅卷入欺负事件中的学生身心受到伤害,旁观的学生也会受到冲击和影响。对欺负行为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有的放矢地进行干预,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方法

第一阶段使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法,提取出五年制高职生欺负行为的特点与相关因素,归纳出干预原则。第二阶段设计、实施干预并检验效果。

(一)对象

问卷调查以北京某高职学院三个年级的五年制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共收集有效问卷392份,其中一年级学生问卷141份,占36%;二年级学生问卷158份,占40.3%;三年级学生问卷93份,占23.7%。被试群体中,男生占75.4%,女生占24.6%。访谈对象为教师9人、学生8人,分别来自不同年级。

(二)研究工具

开发了《在校生活状况调查表》,包括学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实施欺负行为调查问卷、遭受欺负情况调查问卷。

编制《教师访谈提纲》和《学生访谈提纲》,分别涉及了现象描述、特点分析、卷入程度、方法建议和有效性等方面的话题。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低年级欺负卷入程度相对较高

经卡方检验发现,“不欺负他人也不受欺负”型的学生比例在三个年级中存在随年级上升而上升的趋势,一年级为72.7%,二年级为81%,三年级为90.3%。Rodkin等(2015)认为,欺凌行为既包括一种适应良好的表现,如通过欺凌控制他人、获取社会地位,又包括一种功能不良的行为,如无道德、行为失调。由此可见,欺负行为与学生的适应需要有关,新生适应新环境的压力较大,也更容易出现欺负行为。欺负行为的干预可以从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着手。

(二)欺负行为与班级因素关系密切

一是欺负行为主要发起于本班同学,占81%。二是欺负行为的发生地点多在教室(欺负者报告44.6%,被欺负者报告51.3%)。三是喜爱班级的程度、班级团结程度与欺负行为频率、遭受欺负频率呈显著负相关。由此可见,从班级层面进行欺负行为的预防与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三)被欺负者最愿意求助的对象是同学或朋友。

65%的被欺负者选择求助同学或朋友,其次是班主任(15%)、家人(14%)。教师访谈中也提到,被欺负者遇到情况不主动报告老师,而更愿意求助同学。因此拓展学生的求助渠道,引導学生以恰当的方式去阻止欺负行为,建立弘扬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是干预的方向之一。

(四)人际关系越好的学生欺负卷入越少

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与欺负行为频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与遭受欺负频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通过班级工作、校园文化活动、个体咨询等途径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是欺负行为干预的着力点。

(五)欺负者与被欺负者的特点

经由访谈总结出欺负与被欺负者的特点,以识别可能成为欺负者或被欺负者的学生,提前进行干预,通过提升情绪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增强其安全感、归属感与自我价值感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

三、干预实践

(一)干预遵循的原则

第一,建立“学校-班级-个体”多层级的预防和干预体系。

校园欺负行为的解决不仅要从个体角度入手,还需要改善其发生背景。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在学校感知到的关爱程度越高,卷入欺负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梁晓燕等,2012)。本研究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学校制度与文化、班级凝聚力以及学生个体心理特点与欺负行为之间的关系。因此,干预体系应从多层面入手,建立“学校-班级-个体”多层级的预防和干预体系。

第二,了解欺负行为的根源,做到“现象、根源两手抓”。

欺负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安全感、信任感和自信心。对于欺负者而言,建立自己的势力是自我保护、寻找自信的一种方式,而被欺负者退缩不反抗,也是自我保护、缺乏自信的表现。教育者应当透过欺负行为的现象看到背后的成因和本质,不仅要按照学校制度对欺负行为进行必要的惩戒,更要从欺负行为形成的根源上做工作,即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新环境中尽快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形成“现象、根源两手抓”的方案。

第三,以预防为重点,把工作做在前面。

欺负行为会对学生的心理和成长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为了尽量减少伤害,从积极的角度培养和教育学生,对欺负行为的干预应将重点放在预防方面,尽量把工作做在前面,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率。

(二)干预实践

基于以上原则,本研究采取的干预实践如下:

(1)学校层面干预

第一,心理普查:通过新生心理普查,对“人际敏感”、“敌对”分数较高的同学以及具备欺负者与被欺负者的特点的学生多加关注。

第二,心理委员及朋辈辅导员培训:心理委员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心理问题的鉴别、沟通技巧训练、欺负行为专题讨论、指导班级主题班会活动的开展等。朋辈辅导员培训的内容包括团体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如何设计和带领团体活动、人际交往策略等。

第三,心理健康节活动: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班级的凝聚力。

第四,加强心理教育宣传:通过心理教育让学生对心理咨询形成正确的认识,引导有需要的学生及时进行求助。

(2)班级层面干预

第一,班主任培训:提高班主任对欺负行为的识别和干预能力,通过讨论增强班主任建设班集体的能力与信心。

第二,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入学适应、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等主题的内容,以帮助新生适应新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三,班级团体辅导:针对实验班开展了四次班级团体辅导,目标为:提高学生的归属感、安全感;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和换位思考能力;改善同伴关系,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四次活动的主题分别为:当我们同在一起、团结就是力量、阳光总在风雨后、且行且珍惜。

第四,心理委员汇报:形成心理委员月汇报制度,由心理健康专任教师指导和监督,形成“早发现-早干预”的工作体系。

(3)个体层面干预

基于主动求助的原则,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向三名被欺负者提供了个体心理咨询,目标为提高自我价值感、共情能力和沟通技能,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结语

五年制高职生的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众多且复杂,欺负行为的干预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综合制度保障、文化熏陶、班级管理、心理建设等多方位的作用,建立“学校-班级-个体”多层级预防与干预体系。

参考文献

[1] Olweus D.Bullying at school:Basic facts and an effective intervention program[J].Promotion&Education,1994(04):27-31.

[2] 詹泽群等.职业院校学生欺负行为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08(08):60-62.

[3] 刘俊娉,等.五年制高职生欺负行为现状及对策——以北京某高职院校为例.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1):97-99.

[4] Philip C.Rodkin,Dorothy L.Espelage.Laura D.Hanish.A Relation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Bullying:Developmental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J].American Psychologist,2015(04).

[5] 梁曉燕,等.中学生学校道德氛围感知与欺负行为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杂志,2012,20(03):380-382.

猜你喜欢
干预措施特点
96例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心理治疗体会
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因素与干预措施研究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生强迫症现状分析与干预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