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项建议助力“来华旅游2025”全面发展

2020-05-03 13:47
中国对外贸易 2020年1期
关键词:报告建议人才

报告指出,无论是国际游客赤字,还是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中国人更多更快地走出去,并且在去了解世界的同时,将中国全球化发展的成果与世界各国分享。但值得注意的是,隐藏在国际游客赤字和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背后的,是外国人对于中国的了解程度增速缓慢。为了更好地促进来华旅游发展,展现更真实的中国新时代风貌,减少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误会,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建议我国政府研究制定“来华旅游2025”全面发展规划,统筹各方力量提升来华旅游吸引力,让全世界人民都能够更加便利地来中国旅游,领略中国风光,体验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故事。

1.创新签证体系,建立签证政策评估体系与电子签证申领平台

报告建议,在签证申请中心现有的平台基础上,依托更加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等,建立中国完整的电子签证在线申领平台。引导外国人全流程在线办理来华签证,实现在线填写、资料上传、网上缴费和签证领取的现代化签证申请流程,减少海外人工成本,提升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国际声誉。报告还建议由有关部门统筹建立国家签证政策评估体系,通过对与各个国家的合作情况、人口流动情况、违法犯罪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建立国家签证发展战略,结合外交机制,推动签证便利化发展。

此外,報告建议根据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签证类别,如设立大湾区人才自由通关政策;依托已获得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厦门、青岛、武汉、成都、昆明等城市,根据区域特点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范围,形成如同京津冀和江浙沪区域的过境免签区域联动机制;倡导并推动类似“APEC商务旅行卡”功能的“丝路旅行卡”;增加家庭旅游签等细化的签证类型以及根据经济需要,补充短期工作签、工作打工签等签证类别等。

2.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跨境联动合作

报告建议应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跨境联动合作,具体包括鼓励深化省市一级中外旅游结对合作,充分利用现有过境免签政策,打造“类单一签证”并对于陆路接壤跨境旅游区域优化交通整合等。

3.创新旅游内涵,打造具有中国文化与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

报告建议创新旅游内涵,打造具有中国文化与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具体包括:鼓励创新,支持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丰富旅游产品供给;设计体验性旅游项目,激发当地居民参与热情,实现人文交互以及深挖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创立标志性节庆,打造中国旅游品牌。

4.加大旅游宣传,用更加市场化、本地化的方式吸引游客到来

报告建议,政府层面应重点加强中国签证政策的宣传工作,打造中国入境便利化发展的国际形象,吸引更多国际游客来中国旅游。旅游企业常年根植并贡献于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入境游游客的把握更加准确,其专业化的旅游宣传团队,能用国际化的语言介绍中国的风土人情并以专业化的营销思路进行海外推广,可以提高旅游宣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此外,欧美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传统媒体已经成为非常成熟的宣传渠道。此外,还可以进一步使用社交媒体,邀请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国际知名人士或关键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KOL)来华旅游,通过其名人效应,吸引更多国际游客的关注。

5.提升社会融入,优化外国游客在中国的社会体验

报告建议,进一步协同创新,深化改革,从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上逐一解决,将中国发展的成果展示出来,有效提升外国游客来华旅游的真实体验。

6.加强市场监管,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制定标准

报告建议,统筹协调社会各个层面,建立与旅游相关的不同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常态化的协调机制,推动建立诚信制度,加强市场监督管理,严肃查处不法行为,提高旅游管理水平,维护市场公平,实现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

7.促进人才供给,培养和吸引国际旅游专业人才创新发展

报告建议,解决旅游人才,特别是专业化、国际化旅游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一方面社会和高等院校需要更好的发展需求,培养更多有旅游管理专业背景且外语能力突出的国际化旅游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参与,如海归人才、外籍人才等。

猜你喜欢
报告建议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报告
三代人的建议
毛遂自荐
报告
报告
为国家选人才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