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国医生》

2020-05-03 13:59
意林·作文素材 2020年8期
关键词:医生病人医院

作文君: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凶猛,无数医护人员奔赴一线,以他们的舍生忘死换无数人的健康平安。与此同时,一部名为《中国医生》的纪录片不动声色地火了起来,豆瓣评分高达9.3分。在疫情期间播出,这部片子被赋予了特殊的感情,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走近医护人员,走进他们的工作场景,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毕竟,这个春天,我们都那么期待听到“治愈”的声音。很多网友都说:很幸运,中国总被一些勇敢的人保护着。医者仁心,每当疾病来临,是他们张开双臂挡在人们面前,但别忘了,医生也是凡胎肉体,也有他们的爱与痛。正如总导演张建珍所说:“在疫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之下,他们真的是在徒手抢救,我更希望在疫情结束之后,所有医生都可以被善待。”

简介·中国医生的精神图腾

在中国,每天有2000多万人次到医院就医或陪同就医,中国的医院承受着难以言喻的超级压力,中国的医生更是被当成了“超人”。然而,不少人对医院和医疗系统的态度却是:“时刻在依赖,时常在忽视,时而在抱怨,从来不了解。”

《中国医生》是国内首部将视角对准医护群体的纪录片,关注医生,展现这群人的爱与痛。跟随《中国医生》的镜头,我们走进全国6家大型三甲医院的妇产科、急诊科、肿瘤科、麻醉科、手术室、ICU等不同科室,见到了医术精湛的主任名医,也见到了刚毕业没多久的年轻医生中的佼佼者,以及普普通通的医护陪伴人员。纪录片一共9集,分别以挚诚、成长、妙手、信念、契约、守护、抉择、希望、初心为题,九种理想组合成当代中国医生的精神图腾。

通过长达一年多的纪实拍摄,最终镜头展现出的不再是我们日常印象中的医生——那些穿着白大褂坐在办公桌對面或者站在手术台前的人:他们既是从死神手里抢夺生命的人,也是某个孩子的爸爸或妈妈,某些人的亲人或朋友;可以是一位骑着电瓶车穿行于车流之中的中年男性,可以是一名长期劳累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职工;他们既有治愈患者的成就感与快乐,也有无能为力时的挫败感与伤心。总导演张建珍说:“我们只想把医生真实的状态、医患之间真实的关系展现出来。”(ps:其中三位在纪录片中出镜的医生,也去了湖北战“疫”一线,他们分别是: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何强、四川华西医院ICU医生尹万红和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施秉银,向他们致敬!)

戳心·医之“声”

我希望,我还能有一点办法。——南京鼓楼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魏嘉

不攻克白血病,我医生也不做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 孙自敏

我更怕,人心的瓶颈。——南京鼓楼医院整形烧伤科住院医生 徐晔

我想让你,听见这个世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 孙敬武

我们的共同敌人,是疾病本身。——浙江省人民医院胃肠胰外科主任医师 牟一平

镜头·直面医者仁心

1.复杂的医患关系

纪录片的第一集,第一个镜头,河南省人民医院,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主任医师朱良付,平静地转述了患者曾对他说过的话:我想把你撕成碎片。“说我把她家老爷子给害死了……那个老太太一边这么喊一边还说‘我近来血压高了,你再给我看看,让你治病但是不耽误她投诉你。”说这话时,朱良付露出无奈的苦笑。

在每一台手术进行之前,朱良付都会不厌其烦地向家属强调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意外,不仅要录音确认家属对于手术进行的意愿,还会反复多次确认家属对于手术内容的理解。但即便如此,也依然有家属会在手术发生意外之后投诉医生。紧张的医患关系,是中国医生不得不面对的“特色问题”。总是有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医生就是神,能起死回生、药到病除,“但医生讲给患者的那些话,只有他自己知道是不是对患者有利。”没有患者能够真正理解医生,“医心也只有医生自己知道”。

2.中国医生有多累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这是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由于发病急、致残和致死率高,对医院的抢救速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很多大型医院为此设立了专门的绿色通道,医生要做到24小时全天候待命。朱良付正是河南省人民医院的绿色通道小组组长。不管刮风下雨,接到急诊电话立马就要赶到医院。在医院替病患做手术做到凌晨,是家常便饭。“天天这样作息不规律,工作量大,我有时候就担心我会突然死掉,但是我不能死,我的家庭责任没有尽到,我自己的医疗责任也没有尽到。我现在是主任医师,差不多要用25年才有可能培养出来,我现在44岁,如果我死了,那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的主任王东进也是如此。凭借手术成功率高达99%的精湛医术,王东进被誉为“心脏上的拆弹专家”。有时候一台手术,需要他在台上直挺挺地站上17个小时。他也因此落下一身的职业病,颈椎不行、腰也不行,腿静脉曲张。王东进很担心:“心脏外科的医生必须得身体好,身体不好,站台站不住是会被淘汰的。”而在高强度的手术工作之外,周末他还要进行学术会议、下乡讲座和义诊,把自己的经验推广到基层、惠及老百姓。365天,几乎全年无休。

3.中国医生的冷静

28岁的烧伤科住院医生徐晔,因为帅气的面容和温柔的性格,在弹幕里“收获”了一拨儿粉丝,被赞叹是“颜值与才华兼备的男神医生”。中山大学医学院博士毕业3年,徐晔遇到了自己职业生涯“难以跨越的沟壑”。

一个因煤气爆燃导致全身95%烧伤的患者,从ICU被送到徐晔所在的科室,老人需要进行植皮手术以保护手部功能,但家人明确表达了没钱做手术的窘境。作为老人的管床医生,徐晔为老人申请了医院的公益基金,获得了两万元的手术费减免。但面对仍然高昂的医疗费用,家人最终为病人办理了出院。他想起不久前他管床的另一位重度烧伤但没钱医治最终出院离世的病人,他们的状况非常相似——他知道,病人出院后,极有可能迎来与上一位病人同样的结局。

“什么叫好?你把他治愈、出院,但是他浑身是瘢痕,他的生命质量下降,他的家庭也会因此而受到拖累,这是不是一个真的‘好?很难说。”经历了这些事件后,尽管心里有些不愿接受,徐晔只能让自己尽可能变得更冷静。“为什么有人说有的医生看起来很冷酷?不是冷酷,是冷静。因为现在的这种情况,他早就见过无数个了,所以他才会显得如此冷静。这个过程是每个医生都会去经历的。”学会理解并接受病人、家属对生命的抉择,是年轻医生成长的必经之路。

4.中国医生不是万能的

医生并不是万能的。医生会尽最大努力去救治患者,但家属也得有最坏的打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孙自敏,谈起她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在1990年,做过我们科 15年的白血病回顾性分析,结果很凄惨,所有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就剩一个病人,最后那个病人还是不在了,就整个全军覆灭。也就是我们这么多医生工作了15年,等于白干了,你没让一个病人活下來。所以我当时不想当血液科医生了……医生再苦,它支持我们的是什么呢,就是成就感,但是我们没有任何成就感,病人都死了,你讲我们天天在做什么……”

我们太习惯于“最后一刻营救”的神医传奇了,可事实上,医院里经常有这样的故事,医生经常要承认自己面对疾病的无力。气馁归气馁,孙自敏还是迎难而上,她立志要攻克白血病。自2000年起,孙自敏带领她的团队进行非血缘脐带血移植,终于攻克了脐带血移植中植入率的难题,目前她所在的科室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脐带血移植中心,给许多白血病患者带去了希望。

荣耀和无力,总是交错发生在医者从医生涯的每一天。

弹幕·网友评论

@書崎:我们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并非在于医生是没有道德缺陷的天使,而在于他们代表了人类可以用知识和科学去对抗自身的无常与脆弱性的希望之光。

@弓长小初:中国医生,苦不怕累不怕,就怕被忘记我们也是普通人。

@槿少年:比起那些讲急救的医疗剧,还是发生在医院里的真实故事更让人动容,每一集那种克制而不煽情的情感表达都给我带来太多的触动。没有人知道,一家医院,代表了一座城市里多少家庭的希望。

@羊男的乌鸦:救人救国救世,医病医人医心。

链接·片头曲

《重生》

理想不哭泣

美不会叹息

生命中的热爱

怎能忘记

因为它们能在苦难中升华

因为它们从来不会被吓坏

因为每当皓月和繁星升起

人们就会梦想

它们是疼痛过后,柔软依旧

依然在阳光下歌唱

它们是一路荆棘,从容不语

在百花盛开的原野上穿行

它们是千帆过后,青山依旧

还是不染一抹尘埃

它们是生死两忘,冷暖不休

却仍独自飞翔在天空

是凤凰涅槃

浴火重生

结语: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们见证了太多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正是这些普通人撑起了一个民族对抗困难的责任和底气。而我们,也似乎从这一刻开始,注意起了身边那些普通的中国医生,理解了他们对责任的定义,对信念的执着。希望未来医术可以救治更多人,希望医生不再被人误解,希望医术可以抵达的高峰,人心同样可以抵达。最后,谢谢,中国医生!

猜你喜欢
医生病人医院
谁是病人
最美医生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萌萌兔医院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我帮病人“走后门”
为县级医院定锚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