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重点财经类大学学科评估及学科发展策略研究

2020-05-06 09:19李兴国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一流学科一流大学财经大学

李兴国

摘要:通过对7所中国重点财经类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和办学资源的客观分析,认为其学科建设总体水平不高、学科实力校际差异显著、学科发展失衡现象明显。建议我国重点财经类大学不应盲目追求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而要建设具有鲜明财经特色、小而精的应用研究型大学。针对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重点财经类大学应当:(1)树立自信,找准定位;(2)制定规划,严抓落实;(3)面向行业,育人为本;(4)引、培并举,人才强校;(5)保持定力,坚守特色;(6)放眼全球,争创一流。

关键词:财经大学;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学科评估;学科建设;聚类分析;TOPSIS

中图分类号:G642.3;G35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20)02-0216-13

一、研究背景

2015年10月,在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将“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列为四大基本原则之一。事实上,学科是大学进行人才培养与知识生产的重要载体,对一所大学的发展与声誉至关重要,而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前提与标志,建设一流学科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必要途径。鉴于学科发展对于学校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自2002年启动至今,教育部学位中心先后组织开展了四轮学科评估,这是按照我国《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的学科划分,对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进行的综合评估。

截至2019年6月15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共有2 688所,其中以经济类和管理类为特色的财经类高校237所,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急需的财经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目前,我国综合办学实力最强的7所财经类大学包括: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以下简称为上财、央财、外经贸、中南财、西财、东财、江财)。显然,以上7校代表了我国财经类大学的最高水平。为此,笔者基于对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的客观分析,总结各校在学科建设中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促进学校一流学科发展的策略建议。

二、国内外学术研究动态

(一)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学者并未将“学科评估”作为主题进行专门研究,但针对学科及学科建设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的理论研究。

其一,关于学科定义的研究。Merton认为,学科的发展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且外界环境的制约性因素是变化的:Ben David认为,学科的发展是由科学的发展规律和人的创造性两方面共同决定的;Burton R.Clark在其专著《高等教育新论》中提出,学科有两种涵义,一是作为知识领域划分的“学科”,二是围绕某一既定学科建立起来的学科组织;Immanuel Wallerstein认为,学科的涵义包括三个范畴,一是学术范畴,即学科分界以及学科内公认的研究范式,二是组织结构范畴,即围绕学科建立的院系等学术组织,三是文化范畴,即在同一领域学者们的共识和集中的研究方向。

其二,关于学科建设的研究。Immanuel Wallerstein在专著《所知世界的终结——21世纪的社会科学》中认为,学科建设路径之一即是沿袭系科化的路径,通过制度手段促使更多研究领域成为学科,通过大学规模的扩张为更多学科获得组织建制提供便利的制度环境;Dewey E8]提出,大学系统的正常运行与众多学科知识及研究领域密切关联,所以大学应将教学法与学科知识建立有机联系,发挥大学的学术优势和特色,协调好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系;Kaufman从学科融合的角度提出学科建设路径,认为大学应重新审视教学取向,为所有学生提供跨学科教育。此外,Cairney发现学科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各个学科领域应对学生表现提供不同但互补的评估。

(二)国内研究动态

国内学者关于第四轮学科评估及财经类大学发展战略的研究不多,高质量成果相对缺乏。但学界围绕学科评估体系和大学发展战略的研究仍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第一,第四轮学科评估体系研究。王立生等建立了“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和“毕业生质量”的三维评价模式,将评价扩展到教育系统之外;王晨等强调,学科评估对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认为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在关注人才培养质量、凸显学科特色等多方面有显著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赵良等认为,第四轮学科评估在参评规则、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结果公布等多方面与以往相比都有较大改进与创新;赵立莹基于元评估模型对第四轮学科评估进行优劣分析,发现其服务目标适切,指标与学科质量相关性增强,评估方案可行性强,成本效益高。不足在于缺乏元评估环节和评估结果使用说明;解德渤等认为,第四轮学科评估存在“激励失效”等问题,而行政化思维则是问题的根源。

第二,財经类大学发展战略研究。同玉洁认为,我国财经类高校存在趋同化的发展轨迹,寻找特色化发展之路已成为当务之急;王稼琼等认为,高水平行业特色型财经类大学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实现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张中华认为,财经类高校要处理好“办特色”与“入主流”的关系,既要保持特色传统,又要“入主流”;董普等认为,行业特色大学会计专业的师资力量与高水平财经类大学相比存在一定差距,需要从优化量与质的结构、构建教师多层次学习培训模式、完善评估和激励机制、建立和谐高效工作环境等方面加强建设;申作青等以浙江工商大学的办学实践为例,对“大商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念提出依据以及主要特征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三、学科评估结果分析

(一)各档次学科数量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中心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第四轮评估于2016年4月在95个一级学科范围全面展开(不含军事学门类等16个学科),共有513个单位的7 449个学科参评,全国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有94%申请参评。评估结果按照“精准计算、分档呈现”的原则,根据“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为9档公布。全国共有460所高校(不含科研院所)的5 112个学科获得分档排名,各档次学科数量见表1。其中:A类学科(包括A+、A、A-,下同)共计710个,占比为13.9%;B类学科2 187个,占比为42.8%;C类学科2 215个,占比为43.3%。

(二)7校学科评估结果

1.学科档次分布

7所财经类重点高校共有62个一级学科获得分档排名,其中:A类学科18个,占比29%;B类学科32个,占比52%;C类学科12个,占比19%。B-档以上为全国排名前40%的学科,将各校B-档以上学科统计,结果如表2。

由表2可见,7所高校的优势学科基本呈橄榄形分布,A+、A和B-档的学科数量较少,约占B-档以上学科总数的20%,近80%的学科分布在A-、B+和B三档。这表明7所高校的多数上榜学科位于全国排名前30%,学科建设水平良好。然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7校拥有全国前5%的一流学科数量较少,仅有6个,约占全部上榜学科总数的不到10%。其中,国内顶尖水平的A+学科仅有1个。

2.核心主干学科对比

选取7校参评学科最多的8个学科领域进行分析,这8个学科是财经类大学的核心主干学科,其学科水平基本可以代表该校的核心竞争力,8个学科分别为: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涵盖经济学、法学、理学和管理学等四大学科门类。7所高校共计有52个核心主干学科获得分档排名,占全部上榜学科总数的84%,这些学科的具体评估结果见表3。

3.学校视角分析

从学校看,央财拥有财经类高校中唯一的A+类学科,应用经济学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比肩,处于全国顶尖水平;外经贸异军突起,一举夺得4个A类学科,其中A档、A-档学科各2个,A类学科数量居财经类高校第一位,且2个A档学科是分量极重的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上财和东财的A类学科均为3个,但前者的A档学科比后者多1个;中南财、江财和西财等三校的A类学科相对较少,各为2个,且均处于A-档。总体而言,央财、外经贸、上财和东财等四校学科优势明显。

4.学科视角分析

从学科看,应用经济学占据的A类学科数量最多(7个),7所高校的应用经济学均为A类,其中A+档1个,A档和A-档各3个;工商管理拥有的A类学科总计5个,居第二位,其中A档2个,A-档3个;再次为统计学,拥有3个A-档学科,最后为法学,拥有2个A-档学科。理论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公共管理等4个学科领域相对实力较弱,没有1个A类学科。其中,理论经济学拥有3个B+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拥有2个B+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公共管理均仅有1个B+学科。可见,我国重点财经类大学的优势学科类似,均为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科,而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2个学科实力相对较弱。

5.纵向对比分析

将2017年7所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与2012年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对比。因为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是以得分和排名形式呈现,为了便于和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相比较,首先将其转化为百分位的形式,再赋予对应的档次,对比结果见表3。除了上财的统计学由A档降为A-档外,其他学科位次均保持不变或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央财不仅保住了应用经济学的国内顶尖地位,还有3个学科位次提升幅度大于20%,2个学科位次提升幅度大于10%。外经贸、上财、东财和中南财等4校至少有5个学科位次有10%~30%不等的增幅,各校学科位次变动统计情况见表4。

(三)聚类分析

为了对7所高校学科评估结果进行更全面的评价,笔者应用系统聚类法,对7校学科评估结果数据进行聚类分析。首先将学科评估档次由低到高转化为1-9的分值,然后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7所高校分为2-6类时的聚类结果见表5。综合各种聚类结果,认为4类较为合适。上财和央财为第一类,中南财和外经贸为第二类,西财为第三类,东财和江财为第四类。聚类分析的谱系图也可以验证以上分类的合理性,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上财和央财是目前国内综合实力最强的两所财经类大学,学校所在地分别位于京沪,经济、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其他高校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在各种大学排名中稳居财经类高校前两位;中南财和外经贸综合实力居中,两所高校都具有特色优势学科,法学学科评估都取得A-的成绩,外经贸的外国语言文学也取得A-的好成绩,两校的特色学科是区分于其他财经类高校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外经贸占据地利优势,发展后劲十足;西财本次学科评估表现平平,亮点不明,与其教育部直属高校的身份似乎不符;东财和江财此次学科评估表现不俗,分别取得3个和2个A类学科的优异成绩,作为原财政部划归地方管理的高校,虽办学资源大不如前,但与教育部直属高校同台竞技竞毫不逊色,令人刮目相看。

(四)TOPSIS分析

TOPSIS法是C.L.Hwang和K.Yoon于1981年首次提出的一種适用于根据多项指标对多个研究对象进行比较评价的决策分析法,可应用于效益评价、规划和决策等多个领域。该方法引入最优和最劣双基准,运用相对距离来衡量系统现有状态与理想状态的差距。核心思想是计算各评价对象与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即最优方案和最差方案)的距离,评价对象越远离负理想解,同时也就越接近正理想解,评价结果越优。

第五步,按相对贴近度对各评价对象进行排序,Ci越大则相应的评价对象越远离负理想解,同时越接近正理想解,就越应该排在前面。因为本评价指标为8个主干学科,其权重相等,即ωj=1,根据上述步骤,得到7所高校的TOPSIS得分及排名,参见表6。

可见,表6中7校的排名顺序与表2基本一致但又不完全相同,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聚类分析结果的合理性。上财、央财和外经贸的TOPSIS得分居前3名,且其z标准化分数均大于0,表明3校学科评估成绩高于7校平均水平。上财得分超越了外经贸和央财,跃居榜首。中南财超越了东财,位列第4。其他高校的相对顺序没有发生变化。上财虽然没有A+学科,但其8个主干学科评估结果有4个第1、4个第2(含并列,下同),学科发展比较均衡,且有3个A类学科,成为国内综合实力最强的财经类大学;央财的表现也不逊色,有3个学科排名第1,4个第2,1个第3,且有1个国内顶尖的A+学科,位列第2;外经贸虽有3个主干学科被评为A类,但因参评主干学科数较少,总排名屈居第3。

中南财、东财、江财和西财等4校的TOPSIS标准化得分均小于0,学科评估表现低于7校平均水平。其中,中南财仅有法学、公共管理等2个学科排名第1,其余学科表现平平。值得注意的是,该校的工商管理学科仅被评为B+档,与江财并列,而其他5校均为A一档以上。此外,该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仅为C类,在7校中排名末位,直接拉低了该校的综合排名;东财有2个学科排名第1(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第2,1个第3,但因其有1个学科为C类,且上榜学科总数少于中南财,使其排名屈居后者;江财仅有统计学1个学科排名第1,有5个学科在7校中排名靠后,尤其是该校的工商管理学科仅为B+档,公共管理仅为B一档,影响了学校综合排名;西财仅有理论经济学1个学科排名第1,其他学科评估成绩表现平平,缺乏亮点,学校仅有7个主干学科上榜,且有1个学科被评为C类,综合以上因素,该校综合排名位列榜尾。

由TOPSIS分析结果可知,7校核心主干学科建设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相关高校应针对此次学科评估中暴露的问题,认真查找原因,尽快补齐短板。

(五)学科内涵指标分析

为深入分析学科评估结果差异原因,本研究选取能反映学科综合实力的指标进行对比,包括学科平台、科研平台、教学平台、高端人才和高端成果等5项一级指标,涵盖11项二级指标,对7校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结果参见表7。

1.学科平台

7所重点财经大学共拥有1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17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央财拥有1个应用经济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是全国拥有该学科一级国家重点学科的4所高校之一。江财至今还没有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国家重点学科方面,中南财和西财各有4个,上财和东财各有3个,外经贸有2个,央财有1个。7所高校在法学、管理学门类没有一级国家重点学科,除了江财,其他6校均拥有应用经济学二级国家重点学科;除了外经贸和江财,其他5校均拥有工商管理二级国家重点学科;仅有上财和西财拥有理论经济学二级国家重点学科,仅有外经贸和中南财拥有法学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在一级博士点方面,7校水平不分伯仲,除了央财有4个博士点外,其他高校的博士点均在5~6个左右。

2.科研平台

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简称985平台)是国家在全国一流的行业特色型大学重点建设的科研平台,全国仅有33所高校进入平台建设序列,且均为国家部委直属的211高校。上财、央财、西财和中南财各有1个985平台,东财和江财因划归地方没有985平台。令人遗憾的是,外经贸如此具有特色的高校竟然没有985平台。自1999年至今,教育部在全国66所高等学校相继设立了151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在同一领域、同一研究方向上只设一个重点研究基地,入选基地则说明在该研究领域具有国内顶尖水平。除江财外,其他6校各拥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3.教学平台

选取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特色专业和国家教学团队等三项指标衡量高校的高端教学资源。7所高校在国家特色专业、国家教学团队两项指标上相差不明显,在国家精品课指标上则具有较大的差异,7校合计有65门精品课,校均9门,外经贸和中南财的国家精品课达到16门和15门,较其他5校具有显著优势。东财、江财和上财等3校的精品课门数大体上处于均值水平,西财和央财的精品课仅有5门和3门,相对处于劣势,需要加大建设力度。

4.高端人才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4项指标可代表高校的学术领军人才资源,是学科具有学术地位的重要指标。7校的高端人才指标差距明显,仅有上财、西财和央财达到7人的均值水平,其中上财达到19人,遥遥领先于其他6校;外經贸、东财、中南财和江财等4校的高端人才储备相对不足,其中,中南财和江财的高端人才还不到3人,两校至今还没有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双一流”建设大背景下,没有学术领军人才的后果不堪设想,需要引起有关高校的高度重视。

5.高端成果

全国优博论文获奖者无疑是博士中出类拔萃的学术型人才,反映了高校博士生培养的质量。毕业博士生数指标可反映高校高端人才培养的规模。上财、西财和中南财等3校的高端成果产出居第一集团,优博论文数和毕业博士生数两项指标相对其他4校具有较大领先优势;外经贸和东财位于第二集团,均获得1篇全国优博论文,但东财的博士生培养规模比外经贸更大;央财和江财在该项指标表现相对最差,没有获得1篇优博论文,博士生数也低于7校的平均值。总体而言,1999—2013这15年问7校仅获得9篇优博论文,高端人才培养质量不尽人意,博士生培养规模仍然偏低。

(六)评估结果与办学资源对比

综上分析,高校的优势办学资源数量与学科评估结果基本正相关,上财、央财和外经贸拥有的学科资源在7校中居于前三,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也居前三;西财和江财的优势学科资源相对而言最少,学科评估结果也排在末位。可见,学科评估结果基本可以反映高校的学科实力,是可信度较高的第三方评价,可以作为高校指导学科建设的重要参考标准。

当然,学科评估也是一把双刃剑。评估结果直接影响高校的学科声誉,学科评估结果优异,会在社会上形成良好口碑,扩大学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吸引更多的优质办学资源,促进学科的良性发展;反之,学科评估结果较差,使学科对优质资源(政府投资、优秀师资、高分考生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减弱,可能导致学科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四、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学科建设总体水平不高

7所全国重点财经类大学中有5所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所为原财政部下放地方管理的高校(现为财政部、教育部、省政府共建),代表了我国财经类高校的最高水平。从7校学科参评结果看,除上财的统计学由A降为A一档外,其他学科评估成绩都是稳中有升,五年来学科建设成绩有目共睹。但是,目前各校的学科建设水平距离国内一流水准还存在较大差距,A类学科不到上榜学科总数的1/3,且大部分为A-档,代表国内顶尖学科的A+学科仅有1个;上榜学科中有一半为B类,即处于全国10%~40%的中等水平;还有1/5的上榜学科被评为C类,仅处于全国40%~70%的中下水平。可见,7校学科建设水平不容乐观,学科建设任重道远。

(二)学科实力校际差异显著

由于办学条件、学科基础及所在区位等原因,7校之间的学科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央财的应用经济学是一级国家重点学科,连续两轮学科评估都保持了全国前2名的优异成绩,与北大、人大并列全国顶尖行列;外经贸上轮评估没有学科进入前10%,本轮则有4个学科进入A类,其中有2个冲进前5%,进步神速;上财有2个学科排名进人全国前5%,该校的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储备数量遥遥领先,学科发展前景看好。另一方面,中南财、西财和江财等三校没有1个学科进入全国前5%的A档,中南财的工商管理学科仅被评为B+档,该校11个上榜学科中有5个为C类,西财的9个上榜学科中有3个为C类,与两校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的身份不符。

(三)学科发展失衡现象明显

从学科角度看,7校的强势学科均集中分布在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等3个一级学科,其中7校的应用经济学科全部为A类(1个A+、3个A、3个A-),工商管理学科则有5个为A类(2个A、3个A一),统计学科有3个A类,且均为A一档;法学学科仅有中南财和外经贸两校获得A一档,其他5校均为B档及以下。值得注意的是,7校在理论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公共管理等3个学科均成绩不佳。其中,理论经济学科仅获得3个B+和4个B档,公共管理学科仅获1个B+、4个B和2个B一档;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表现最差,仅有1个B+,2个B,3个C类学科(外经贸未参评)。总之,“经济学科强、管理学科弱;应用学科强、理论学科弱”的问题十分突出。

五、学科建设与发展策略

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将于2020年正式启动,2019年以来教育部学位中心密集赴各地调研第五轮学科评估改革思路。每所高校都应当及时总结第四轮学科评估成功的经验或失利的教训,对照《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和第五轮学科评估“十个进一步”的改革思路,针对每项评估指标作对标分析,查找自身与标杆高校之间的差距,客观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制定追赶策略和措施,及时补齐学科建设短板,确保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树立自信,找准定位

高校战略定位是指高校根据办学条件、国家战略、社会需要以及学生需求,经过纵横向比较和分析,在认识自身基础、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明确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进而确定自身发展目标的行动。科学定位是一所大学发展的第一要务,同时也是战略规划的切入点。只有学校定位准确,才能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任务目标,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如中国人民大学以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为标杆,致力建设“小而精”的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该校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和统计学等9个学科被评为“A+”,位列全国第三。7所中国重点财经大学作为行业特色型大学,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掌握国内外财经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深入调研与国内外同类高校的现实差距和发展趋势,以“比较优势”和“突出重点”为规划原则,结合国家、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明确学校建设目标,保持特色学科的领先优势,立足行业,面向产业,服务企业,集中全校资源,发挥行业优势,办出学校特色,全面推进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发展,力争打造1-2个国内顶尖的“A+”学科,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二)制定规划,严抓落实

乔治·凯勒在《大学战略与规划:美国高等教育管理革命》中指出,战略管理是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目的明确、面向未来的大学管理方式,力图做好应对未来将要面临困难的准备,更迅速地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更准确地把握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变化,努力化解高校发展所面临的危机,推动学校的未来发展。

战略规划是引领大学发展的行动纲领,落实战略规划需要学校各行政职能部门对规划目标和任务进行统筹安排和计划,充分发挥二级院系的主体作用,建立一套新的工作动力传导机制。首先,建议7所重点财经大学根据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对症下药,科学制定《学科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目标应与学校“十三五”规划、“双一流”建设方案、综合改革方案等文件相吻合;其次,要将规划蓝图变为现实,还应埋头苦干,具体落实,才能积小胜而成大胜,积跬步以至千里;再次,为确保战略规划落实,应完善规划实施过程监控体系,成立专门的督查机构,加强规划的动态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和纠偏,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完善绩效评价机制,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公信度;最后,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制定明确的奖惩措施。将校内各单位规划执行进度在一定范围内公示,作为二级单位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及校内资源分配的重要参考指标。

(三)面向行业,育人为本

一流大学首先要培养一流人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在“双一流”建设中,高校要做到“四个回归”,即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事实上,行业特色型大学必须以培养行业一流人才作为首要目标。服务行业是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立校之本,行业高校离开了行业就相当于鱼没有了水,植物没有了土壤一样。所以,7所重点财经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财经行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特色优势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应由金融、证券、保险等行业领先企业和高校共同研究制定,教学计划注重行业领域学科前沿知识和交叉知识体系建设,把学科优势转换为人才培养优势,充分发挥优势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学校才能真正了解财经行业需求变化,并据此调整完善教学计划,依托财经领域知名企业,创建校外实践创新基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企业实训锻炼,有效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四)引、培并举,人才强校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也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名”。“双一流”建设的核心要素就是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7所重点财经大学应紧紧围绕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求,依托优势特色学科,搭建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引进和培养行业领军人物和专家骨干,造就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行业影响力大、引领国际学术前沿的一流师资队伍,引导学科建设实现质的提升。同时,要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建立和完善支持青年拔尖人才成长的机制,不断创新科研学术团队的管理方式,鼓励不同学科背景教师自发组成跨学科的科研创新团队,紧紧围绕国家战略、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跨学科科研攻关,力争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五)保持定力,坚守特色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全成熟,高校之间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在当今社会的各种诱惑下,各类商业化运作的大学排行榜层出不穷,目前的各类大学排名尚未实现真正的分类评价,其评价体系更有利于学科结构“大而全”的综合性大学,不利于“小而精”的财经类大学,如上财、央财作为中国顶尖财经大学,在校友会“2019中国大学排名”中分别位列第72名、第113名,在武书连“2019中国大学排名”分别位列第92名、第112名,不及很多非“双一流”的省属大学。在各类大学排名诱导下,7所重点财经大学应当做到不忘初心,牢记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始终保持发展定力,坚守办学特色。特色是学科发展的源动力,是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财经类高校作为行业特色型大学,绝不能贪大求全,追求“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而应立足行业,坚守财经办学特色,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建设具有鲜明财经特色,“小而精”的应用研究型大学。

(六)放眼全球,争创一流

在高等教育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化水平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国际化办学成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必由之路。7所全国重点财经大学中有5所为原“211工程”大学,已进入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其优势特色学科理应达到世界一流标准,可代表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对话。东财、江财虽然暂时未能进入“双一流”建设序列,但作为原财政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其优势学科均达到中国一流水平。在未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道路上,7所财经大學不能将眼光局限于国内,而应放眼全球,认清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将学校发展战略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规划相统一,在未来发展道路中取长补短,增优补劣,精益求精。要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瞄准世界一流大学对应学科,紧跟学术前沿研究领域,汇聚全球顶尖学术大师,吸引世界各地优秀学子,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出国际一流学术成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一流学科一流大学财经大学
Research on financing strategy for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高层次人才工作
依法从严治军与军事院校正规化建设研究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基于ESI与SCI—E的高校学科发展分析研究
以国际化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改善商品包装的若干思考
浙江财经大学伦理研究所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