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光中诗歌中的情感旋律

2020-05-06 09:22徐楠
青年文学家 2020年8期
关键词:余光中乡愁意象

徐楠

摘  要:余光中是台湾诗坛最为重要的诗人之一,他诗歌作品中分量很重的乡愁诗,成为他诗作最基本的情感旋律,抒发着诗人的地理乡愁与文化乡愁。

关键词:余光中;情感旋律;乡愁;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8-0-01

余光中是中国诗坛著名的诗人之一。他驰骋文坛达半个世纪,诗歌、散文、评论和翻译齐头并进,并将此四者称为他本人写作的“四度空间”。因其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1],然而,世界关注最多的仍是他的诗歌创作。

在余光中的诗歌中,乡愁诗占有很大比例,明确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特征——永远也剪不断的乡愁。

台湾特殊的历史际遇和地理环境造成了台湾一部分文人特殊的文化心理。这一部分文人,他们从大陆到台湾,这是一次放逐,许多人又求学或寄居海外,这又是一次放逐,他们在被岛屿“放逐”之后,心灵也随之被放逐,他们离故土越来越远了,抹不去的漂泊意识使他们永远感觉自己是“亚细亚的孤儿”,作为羁旅他乡的游子,“寻求家园”就成了这些文人的“集体无意识”,于是思乡便成为一种情结,一种诗人抒发自己爱国情感的表现。乡愁诗,便成为这一部分有着特殊经历的文人抒发他们思乡情绪的方式。作为有着先是移居台湾,后又旅居海外经历的余光中,乡愁诗毋庸置疑便成为他诗歌中分量很重的一部分。

(一)怀地理之乡

余光中,1928年农历九月初九出生于南京。他对自己出生的这个日子很满意,因为“这是个诗和酒的日子,菊花的日子,茱萸的日子,”[2]他称自己为“茱萸的孩子”。而生在江南,对他而言“最初美好的记忆,就在江南”,“江南的温柔水乡,柳绿花红,莺声燕语,总叫人流连忘返。在幼小的余光中的心目中,早已认定了自己是属于江南的”[3]。长大后,远离故土,远走他乡,故乡便成为诗人永远的思念和牵挂,于是,儿时江南的杏花春雨,大江东去,这些都植根于诗人的心里,与他的情感和灵魂深深相连,便有了《春天,遂想起》这首诗。诗人出生在江南,所以江南能引发他的乡愁情绪,他回不去江南,只有回忆,回忆江南的历史文化,风物人情,现实中的他只能“站在基隆港,想——想/想也回不去”,不禁发出感叹:“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喊,在江南。……”[4]带着浓浓中国味的江南、寺庙、燕子、风筝、是诗人童年的记忆,更是故土、往事的标签,珍藏在诗人心中,因为长久的分离,更牵动起诗人的思念。

抗战时余光中随母亲流寓重庆八年,这段经历也在余光中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痕,所以在他的《扬子江船夫曲》这首诗歌中,特别标注出要用四川音调朗诵,这口川语,成为他的乡音,足见他对那片巴山蜀水的怀念。

抗战胜利后诗人随家人移居台湾,但是横跨在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海峡仍然隔不断诗人对大陆的思念,《乡愁》这首诗就是最深情的表达。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作为情感的载体,显得那么具体而可感可知,沉甸甸的感情包含着诗人太多的无奈和思念,这四个意象由小到大,由轻到重,一个比一个难舍,一个比一个难离,诗人一步步将对亲人的思念升华到对大陆同胞的思念,情真意切。

离开大陆,甚至远离台湾,远居海外,那份难解的乡愁用诗来抒解。无论诗人在台湾、香港、亦或海外,他总是能听到大陆的召唤,一直在做着回乡的梦“一张破老的白帆/漏去了清风一半……昨夜/月光在海上铺一条金路/渡我的梦回到大陆”[5]

(二)怀文化之乡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直是余光中的依恋和怀念。

《白玉苦瓜》便是一首以小见大,对民族文化发出由衷礼赞的诗作。白玉苦瓜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传世玉品,诗人写瓜的成熟和玲珑剔透,实际上是在咏叹中华民族璀璨夺目的传统文化,而这其中包含了中华文化的光荣与耻辱,象征着悠久古老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苦难。对白玉苦瓜的赞美,就是诗人对中国文化,对祖国母亲深挚感情的抒发。

《大江东去》这首诗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文化底蕴和他对传统文化的追慕及热爱,他纵情驰骋在屈原、李白与苏轼之间,让《离骚》这样的优秀文化遗产永生传承。

余光中在对传统文化的依恋和怀念中,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不仅对传统文化抱着赞美和传承的心态,还用一种“审视”的眼光,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传统文化。《夸父》就非常具有代表性。诗人用全新的观念颠覆了传统文化中一直赞扬的夸父追日的精神,具有更深刻的现代意识,而这也说明余光中一直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又将冷峻、思考的目光投射在传统文化之上,这样的怀乡之情更为深刻。

余光中的乡愁诗,时时镌刻着中国的名字,无论是在儿时,还是成年;无论是在海峡的另一端,还是海外;无论是在表现对故土亲人的眷恋,还是渴望回到故乡、祖国的情怀;无论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依恋、赞美,还是对其用审视的眼光进行思考,都传达出诗人内心深沉的情感旋律——乡愁。

注释:

[1]尉天骄 《台港文学名家名作鉴赏》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9月 第279页.

[2]徐学 《火中龙吟:余光中评传》 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2年5月 第19页.

[3]傅孟丽 《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6年 第3页.

[4]余光中 《余光中集》(第一卷)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年1月 第372页.

[5]余光中 《余光中集》(第一卷)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4年1月 第14页.

猜你喜欢
余光中乡愁意象
寻李白(节选)
永远的乡愁
乡愁
九月的乡愁
不怕找茬
追思余光中:“乡愁”不老
回头一望是乡愁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