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挽词研究

2020-05-06 09:22何京芮
青年文学家 2020年8期
关键词:黄庭坚

何京芮

摘  要:挽词作为一种哀悼文体,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体式,表现为重五律、多典故等特征。黄庭坚《山谷诗集》共留下了37首挽词,它们不仅遵循了挽词的创作规律,也体现出山谷独有的诗风。

关键词:黄庭坚;挽词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8-0-02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死亡是无法避免的人生大事,因此能格外引起人们强烈的感触。中国古人不仅非常重视丧事的礼仪、礼制,也往往在逝世之后作诗文以示祭奠。自唐代近体诗成型以来,挽词的创作便十分繁荣,郎仁宝云:“挽词盛于唐,非无交而涕也。”[1]到了宋朝,文人士大夫为逝去之人创作挽词已经积习成俗。黄庭坚的挽词,不仅表现出这一体裁在新朝的特征,也显示出写作私人化的趋向。

一、黄庭坚挽词的普遍特征

首先,黄庭坚的挽词力图在有限的字句中概述出逝者的重大经历和功绩。如《史天休中散挽词》[2]:

光禄九男君独秀,赋名几与景仁班。淹留州县看恬默,出入风波笑险艰。遗爱蜀中三郡有,退身林下十年间。山川英气消磨尽,昨日华堂作土山。

此诗的首联总写了史天休在同辈九子中的杰出表现,并将他比作蜀郡公范镇。颈、颔两联分写了他的具体事迹:在州县做官时恪守己任,即使遇到风波艰险亦能临危不惧、泰然处之;在蜀地辗转为三郡长官,受到了人民的褒扬与爱戴;退居山林后,安步当车逾十年。尾联回到现实,英气勃发、生存华屋又如何?零落便归山丘,表现出一种对死亡的无力感。纵观整首诗,总-分-总的结构十分严密,先给予总体评价,再叙述人物重大经历,最后抒发哀挽之情,层次鲜明,娓娓道来。即使史祥天休此人并不见于北宋正史,也无文名,但通过七律短短的56个字,我们能一瞥他不甚波澜壮阔但身心富足的一生。

其次,这些挽词还具有“哀荣共显”的特征。在宋朝,挽词的功能性已经远远超过其抒情性,因此,在行文中夸耀逝者的功绩、赞扬逝者的品格,便成为了当仁不让的重要内容。以《韩献肃公挽词三首》[2]为例:

郁郁高阳里,生才世不孤。八龙归月旦,三凤继天衢。梁坏吾安仰,人亡道固臞。空令湖海士,愁绝奠生刍。(其一)

物产元希世,风流更折冲。决疑京兆尹,富国大司农。远业终三事,仁声达九宗。方祈酌周斗,何意辍秦舂。(其二)

泪尽才难日,斯人遽陨倾。冰枝忧木稼,食昴恨长庚。名与具茨重,心如颍水清。堂堂万夫表,直作闭佳城。(其三)

第一首诗中,“郁郁高阳里,生才世不孤”和“八龙归月旦,三凤继天衢”两联追溯了韩绛的家学渊源,彰显了韩氏家族的荣耀,颔尾两联则通过世人的景仰和追念侧面表现出他巨大的影响力。第二首诗追忆了韩绛平定西夏、决疑皇子、推行改革、扶持宗族的大事,细数了他的功绩。第三首诗中,“名与具茨重,心如颍水清”两句赞扬了韩绛美好的品格。可以看到,由于看重挽词“盖棺定论”的作用,作者在全力刻画逝者的功绩和美名。不过,既是“挽”诗,落脚点始终要在“挽”字上,因此,诗歌在谀美之外应不失哀切。人死不复在,哀情理所當然,但是,由于叙事已占去大部分篇幅,诗中并不能通过景物描写或环境渲染营造出悲情的氛围,只能在诗尾简明意赅地直抒悲恸。如“空令湖海士,愁绝奠生刍”(其一)、“方祈酌周斗,何意辍秦舂”(其二)、“堂堂万夫表,直作闭佳城”(其三)之句,看似痛惜无奈,但由于缺乏足够的铺垫与烘托,实在感人不深。这与“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3]的中国文学传统大相径庭,也是宋挽词比唐挽词读来“情薄”的原因所在。

最后,挽词的形式以五律为尊。在黄庭坚为当朝12个人所作的37首挽词之中,除了挽李濠州、史天休、宋夫人之诗为七律,挽叔父给事为七绝,其余皆为五律。不仅黄庭坚本人,据笔者粗略统计,《全宋诗》收录的挽词约3200余首,其中五律2300余首,约占总数的72%,其统治力可见一斑。推测其原因,虽然格律诗都拥有字数整齐划一、对仗典雅工整、声韵和谐平缓的优点,不过,与绝句相比,律诗增加了两联,能更有余地地概括逝者的生平,使内容更加充实;五七言相较,五律脱胎于五古,质朴峻整,含蓄深厚,又特别适用于庄严的场合,所以,挽词多用五律便自成一种规格。

二、黄庭坚挽词的个人风格

虽然由于挽词体裁和题材的限制,作者只能在圈定的范围内创造发挥,但是,黄庭坚的挽词仍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具体表现为:

1.严密的章法

上文已提到,黄诗的层次十分鲜明。《诗眼》云:“山谷言:‘文章必谨布置。每见后学,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4]黄庭坚学杜诗韩文法度,重视立意和结构,因此,他的挽词阐述得当、条理清晰。黄诗每一句或每一联都表述了特定相关的内容,通过意义的连接组成不同的意义群,最后排列组合成为功能齐全的整体。如在《史天休中散挽词》中,黄庭坚采用了“总-分-总”的组合方式:首联构成一个意义群,总体评价或叙述总体印象——“同辈独秀、名比景仁”;颈、颔两联为第二个意义群,对第一个意义群构成事件支撑——“淹留州县、出入风波”,“遗爱蜀郡、退身林下”;尾联为第三个意义群,表达作者对斯人已逝的哀挽,抒发感时伤逝之情——“英气消磨尽、华堂作土山”。不难看出,第三个意义群建立在之前的叙述之上,表示转折,这样全诗的意义就完成了闭环。《李濠州挽词二首》、《司马文正公挽词四首》其二、其四等都运用了此结构。当然,意义群也有并列结构,如《宗室公寿挽词二首》[2]其一:

昔在熙宁日,葭莩接贵游。题诗奉先寺,横笛宝津楼。天网恢中夏,宾筵禁列侯。但闻刘子政,头白更清修。

此诗自“昔在熙宁日”至“横笛宝津楼”,言公寿陈迹;自“天网恢中夏”至“头白更清修”,赞公寿之坚守,意义群虽有时间上的先后,却并无事理上的承接,形成并列。范温说,诗人心中若有严密的法度,则“意举而文备,故已有是诗矣。”[4]黄庭坚便是如此。

其实无论如何组合变化,挽词不过是“事”与“情”的结合。不过,与黄庭坚其他的诗不同的是,挽词叙事性强,并且是围绕着某人,或者说为某人而服务的,意义群相关性大,跨度和省略少,导致跳跃和张力不够,失去了一部分诗的特性。所以我们看到,在“哀祭”主题下,黄庭坚的诗与文是具有趋同性的。

2.喜用事典,比用精妙

仔细品味黄庭坚的用典,可以感受他的斟酌和偏好。首先,注重典故的契合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评价不同的哀挽对象,选取与其身份地位匹配的事典。如《神宗皇帝挽词三首》[2]其二:“辉光唐六典,度越汉中兴。”任渊注曰:“元丰三年初改官制,至五年颁行。上句谓官制一新,有光于唐之《六典》;下句言政事法度,过于汉宣帝中兴也。……(《六典》)书首载玄宗敕曰:‘法以周令,作为唐典,取诸简易,所贵易从。《汉书》宣帝赞曰:‘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侔德商宗、周宣也。”针对宰相韩绛,黄庭坚则用同等级别的韩琦“冰枝忧木稼”、萧何“食昴恨长庚”之典。在《黄颍州挽词三首》[2]其二中,黄庭坚赞其“临民次公老,论事长舆通。”任渊注曰:“《汉书》:‘黄霸字次公,为颍川守。《晋书》:‘和峤字长舆。潘安仁《闲居赋序》曰:‘昔通人和长舆之论予也,固谓拙于用多。”以君主比用君主,臣子比用臣子,无形之间强化了挽词的等级和法度。(2)针对具体的事件或情感,选取最贴切、最生动的事典。如果说评价人物尚可比照贤君名臣,这一条就要求作者具有极广博的阅读面和极扎实的知识储备。试举两例以说明:韩亿家族人才郁郁,子辈八人皆有声名,黄庭坚便以荀淑家族作比。荀氏不仅有子八人,号为“八龙”,刚好与韩氏相合,更巧妙的是,韩氏和荀氏皆自颍川出。又如:公寿为王公子弟,黄庭坚与之交好,在《宗室公寿挽词》[2]中,他用了杜甫与唐宗室、汉中王李瑀往还赠答的典故,写下了“空余杜陵泪,一为汉中潸”的句子,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自己作为一位好友的悲痛之情。

其次,暗用化用典故。林语堂曾说:“用著名的词语和典故而不明言其出处……这种暗示比明白说更为有力动人。因为一语道破,暗示的魅力必缈不可得矣。”[5]黄庭坚显然更早明白这个道理,他在行文之中暗藏了许多密码,如果找不到破解的钥匙,便会觉得其诗幽暗难明,但是一旦找到了其背后所指,阅读的快感便超越言语,诗歌意义亦变得精妙可亲了。《司马文正公挽词》[2]其一有“埋玉恸佳城”一句,初看不知所云,深读之后,了解到“埋玉”来自《庾亮传》:“将葬,何充叹曰:‘埋玉树于土中,使人情何能已!”,“佳城”来自《西京杂记》:“滕公驾至东都门,马鸣,局不肯前,以足跑地久之,滕公使士卒掘马所跑地,入三尺所,得石椁。滕公以烛照之,有铭焉。……以今文写之,曰:「佳城郁郁,三千年见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滕公曰:‘嗟乎,天也!吾死其即安此乎?死遂葬焉。”此时再读,便会带入典故之情景,看到“佳城郁郁”,感受到“情何能已”了。黄庭坚用二典以造语,纵深了诗歌的内涵,也正因为如此,没有朦胧的意象、多义的语境的挽词才不流于直白。

3.重视字词和对偶句的锤炼

在字词方面,黄庭坚沿袭了“无一字无来处”风格。“伤心具瞻地,无复衮衣来”、“尚有平生酒,秋原洒菊花”等句子,能明显地感受到其所源所本。在对偶句方面,不仅如前文所讲,多用事典,而且对仗工整,严谨庄重。37首诗中,除了挽叔父给事的十首绝句,其余律诗的颈、颔联皆是严格的对偶句。

综上所述,即使在圈定的范围内创作,黄庭坚也将个人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章法、用典、炼字上的讲究使他的挽词染上了庄重感和学者气息,而这无疑又洽合了挽词的内在要求。或者我们可以说,黄庭坚本该是创作挽词的高手,因为在这里,他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以才学为诗”的主张。

三、结语

黄庭坚的创作不仅体现了挽词这一体裁在宋朝的总体特征和新变,对体认文体大有裨益,而且表现了山谷重法度、重典故等独特的诗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清)赵翼.《陔余叢考》,卷二十四,清乾隆五十五年湛贻堂刻本.

[2](宋)黄庭坚撰;史容,史季温笺注;黄宝华点校.《山谷诗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梁)刘勰.《文心雕龙》,卷十,知音第四十八,四部丛刊本.

[4](宋)何溪汶.《竹庄诗话》,卷五李太白杜子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林语堂.《苏东坡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黄庭坚
江维中书法作品
录自黄庭坚词《诉衷情》(并序)
白饭、皛饭与毳饭
从棋品看人品
黄庭坚对联逞风流
楼钥与黄庭坚诗学的离与合
“加一倍”写法——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