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角下《弗兰肯斯坦》的解读

2020-05-06 09:22韩娅楠
青年文学家 2020年8期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和谐发展

摘  要:《弗兰肯斯坦》是英国小说家玛丽·雪莱的代表作,多年来,学者们从多方面解读过这篇小说,本文通过生态文学的视角重新解读了这部小说。小说通过弗兰肯斯坦毁灭性的结局告诫人类,对自然存有敬畏之心,不要试图凌驾于自然之上,要守护生态与自然的平衡,坚持自然与人和谐统一。

关键词:生态主义;《弗兰肯斯坦》;哥特小说;和谐发展

作者简介:韩娅楠(1989-),女,河南洛阳人,硕士,河南林业职业学院基础部助教,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8--02

《弗兰肯斯坦》又译为《科学怪人》是英国小说家玛丽·雪莱的代表作,小说诞生于一个偶然契机,是玛丽·雪莱与雪莱拜伦等人在一起进行一次文字游戏的产物,其他人的作品并没有太大反响,反倒是这本《弗莱肯斯坦》流传下来。这部作品历年来被翻译成100多种语言,并被无数次搬上银幕,可见其作品的魅力。玛丽·雪莱也因这部小说被称为科幻小说之母。首先,《弗兰肯斯坦》是一部哥特式小说,具有哥特式小说的典型特征。英国哥特小说兴起于18世纪后期,它运用传统的手段,在文中融入病态的邪恶,以增加神秘、恐怖的效果,场景多为幽暗的教堂和古堡,拥有高耸的尖顶阁楼、厚重的石壁、隐秘的楼梯转角、阴森的地道和逼仄的地下室等。小说中运用了多种哥特小说元素及场景,隐隐暗示了小说的悲剧性结局。

弗兰肯斯坦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望族家庭,他的身旁有两位亲密的伙伴,是他的未婚妻伊丽莎白和好朋友克莱瓦尔。在大学期间,由于受到自然科学影响,他生出了一种对于探索自然奥秘的偏执和狂热,每日沉浸于创造人的实验,执着于揭示宇宙的奥秘,探究生命起源。他潜入停尸房和墓地盗取器官,组合成一个“人”,利用大自然的力量赋予这个“人”生命。这个怪人有着浮肿的双眼,硕大的身躯,蜡黄的肤色,丑陋,恐怖,怪异,当这个科学怪人睁开双眼,看到世界的时候,弗兰肯斯坦却失去了起初的兴奋与热情,他被恐怖所笼罩,表现出落荒而逃和悔恨。科学怪人谋杀了他的弟弟,同时嫁祸害死了女仆贾斯丁,弗兰肯斯坦受到了沉重打击。科学怪人此时找到了他,坦白了自己走向极端道路的动机,他也曾经怀着善念对待世界,但这一切都因人类对待他的态度而改变,他想融入人类生活,却遭到人类的唾弃和殴打,人类嫌弃他丑陋,侮辱驱赶他,使他渐渐心理失衡。看到人类可以获得爱与尊重,他只是孤苦伶仃一人,科学怪人提出让弗兰肯斯坦创造出一个与他一样的异性,作为他的伴侣,从此以后不再打扰人类,隐居于荒蛮之地。弗兰肯斯坦心里无比苦闷,在造人即将成功的最后关头,他放弃了,他担心科学怪人会对人类造成更大的威胁,果断停止了他的计划。这一行为更是激怒了科学怪人,他愤怒之下杀害了克莱瓦尔和他的新婚妻子伊丽莎白,彻底粉碎了弗兰肯斯坦的所有幻想。弗兰肯斯坦绝望了,由于未能亲手杀死这个他制造出来的恶魔,他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科学怪人在他死后,仿佛触动了心中底层的良知,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小说是一部悲剧,小说吸引了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比如,女性主义,文化批评主义,男性谱系伦理等。从生态视角来看,作者通篇都在阐释生态主义及人类违背自然所付出的惨重代价。

生态主义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它是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着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玛丽·雪莱的母亲是早期的女权主义者,受到家庭的熏陶,玛丽有着细腻的文笔及超前的思想。《弗兰肯斯坦》写于1816年,史称无夏之年。由于前一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大爆发,厚厚的火山灰遮天蔽日,将阳光反射,整个北半球降温降雪冰冻洪灾。在这种极端天气下,气氛阴沉,反常的极端天气及灾荒使欧洲笼罩在悲戚的氛围中。当时,经过了文艺复兴和理性时代,人类对自己的信心更强了,科学也有了开启时代的新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伟大的科学家。人类无法抑制求知的欲望,试图用科学改变世界,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玛丽·雪莱的创作勇敢地批评了这种科学至上的理念,试图用生态主义叩击人类的心灵。

从弗兰肯斯坦这部小说来看,作者从故事开头就用暗含批评的笔触,写出了在大海上航行的沃尔顿为了实现自己的冒险旅程,不顾其他船员的生命。暗讽了弗兰肯斯坦的行为和性格缺陷,他俩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为了实现目的,枉顾他人性命,破坏了大自然的规律。故事由他俩的对话展开,揭示了弗兰肯斯坦的性格缺陷——对自然的奥秘有着狂热的执着。在造人实验中,弗兰肯斯坦一直怀有一种神圣的态度,他自比上帝造人造万物,妄想与上帝比肩。“我所渴求的是天地的奥秘,我要探明者世间存在的一种超自然的奥秘,一种从本质上说的的确确存在的奥秘”,(《弗兰肯斯坦》第四章)。弗兰肯斯坦与上帝造人的使命截然不同,因为上帝造出人及世界万物时,上帝觉得“是好的”,这三个字反复出现在圣经中,而弗兰肯斯坦的造人活动,从成功那一刻开始就是错误的,反叛自然的,必然是悲剧收场。他把人类凌驾于万物之上,以创造者自居,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清晰反映。弗兰肯斯坦违背自然,也受到了自然界的惩罚。这种不顾一切挑战自然的后果就是生命的代价。

作者在文中,着重写出了弗兰肯斯坦的未婚妻伊丽莎白和朋友克莱瓦尔的性格特点,伊丽莎白性格沉静,总是阅读浪漫空灵的诗歌,喜欢附近的山水和四季的更迭,崇敬自然。欣喜于自然界事物的庄严与伟大,不爱探究事物的根源。克莱瓦尔聪明能干,富有冒险精神,写英雄的诗歌和传奇,带有中世纪骑士的气质。这些都与弗兰肯斯坦的性格特点形成鲜明对比。正是这种偏执于探究生命的奥秘,将弗兰肯斯坦带入深渊。

弗兰肯斯坦在创造出怪物之后,已经开始后悔和反思。生活渐渐偏离轨道,朋友亲人渐渐远离,对知识的渴求不能压倒对人的情感需求,不能不加控制,陷入疯狂,无论知识看起来多么诱人,都无法造福人类。实验的结果并不能使弗兰肯斯坦快乐,他就像一个奴隶,被自己创造的怪物奴役,胁迫。玛丽·雪莱通过弗兰肯斯坦的悔悟,对不顾一切探索自然的奥秘,笃信人类的理性提出了质疑。与她的丈夫诗人雪莱一样,玛丽· 雪莱也是浪漫的,重视自然的美,重视人的心灵,而对无视道德伦理的科学持怀疑态度。人类在自然界面前应该保持一种敬畏,保持一种有限性,而不能无限制地追求对自然地认识和征服。人类如果凌驾于自然之上,不可预测的可怕后果也许就会出现。

生态问题不仅是人与自然的问题,也包括人与人的问题,人与人的压迫。在科学怪人他首先是怀着一种善意与好奇接触人类,他模仿人类的行为,学习人类的语言,羡慕渴求拥有人类的感情。可人类对待他的态度却是歧视,厌恶,误会和暴力伤害。因此他仇视人类,伺机报复。他杀害很多无辜的人。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先是违背自然,后又压迫异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最终自食恶果。

这部小说反映了人类对未来的担忧,这种的担忧是对知识、科学和人性的深深忧虑。作家通过弗兰肯斯坦告诫读者,孜孜以求,不怕困难的精神固然是科学家或者说是人的宝贵品质,但不顾一切追求却未必是值得提倡的,科学发展的结果也未必如人所愿,为人造福。人要对自然存有敬畏之心,不要试图凌驾于自然之上。人只能在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内发展,超出這个范围就会出问题。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带给社会的既有创造力也有破坏力。当今社会,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世界,但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也逐渐凸显,环境破坏,生态恶化,生态环境的不平衡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玛丽·雪莱这部小说,对当代人的生活也有很高的警示价值,促使人类去思考,科学文化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科技不能没有约束,更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只有坚持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才是人类发展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

[1]杨赛楠. 浅析《弗兰肯斯坦》的生态主义思想[J]. 科教导刊, 2015 (01中).

[2]尹静媛. 浅析 《弗兰肯斯坦》中的生态伦理观[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9 (1).

[3]曹山柯. 《弗兰肯斯坦 》 :一个生态伦理的寓言[J]. 外语教学, 2010 (05).

猜你喜欢
弗兰肯斯坦和谐发展
探析《弗兰肯斯坦》中的教育观
《弗兰肯斯坦》中的人文诉求
《弗兰肯斯坦》在21世纪的戏剧改编
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的主题解读
加强林业经济管理促进林业和谐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慢生活:快节奏时代的减压良方
依法维护职工权益 推进企业和谐发展
加强校园人本管理 营造和谐育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