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文体学视角下的《菊花》解读

2020-05-06 09:22杨阳
青年文学家 2020年8期
关键词:斯坦贝克性别歧视约翰

摘  要:《菊花》是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斯塔贝克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中女主人公伊莉莎向往自由独立,渴望男女平等。她想挣脱男性的束缚与压抑,但最终梦想破灭,依然挣扎于男权社会。本文将从女性主义文体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及物性分析理论,剖析小说在语言层面反映出的两性不平等现象,进一步揭示男权社会意识形态下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希望能够丰富对该作品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菊花》;约翰·斯坦贝克;女性主义文体学;及物性分析;性别歧视

作者简介:杨阳(1996.2-),女,汉,宁夏回族自治区人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体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8--02

约翰·斯坦贝克是美国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小说家,因小说《愤怒的葡萄》享誉国际,并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约翰·斯坦贝克的作品大多以美国土地和人民为题材,以家乡加利福尼亚州的萨利纳斯山谷为背景,并主要以描写男性为主,刻画出许多使人印象深刻人物形象。然而,在《人鼠之间》、《菊花》、《愤怒的葡萄》、《珍珠》、《伊甸之东》等作品中,约翰·斯坦贝克同样着墨于许多女性人物。收录在他短篇小说集《长长的峡谷》中的《菊花》一文,是他关注女性生活、描写女性内心世界及其变化的代表作之一。《菊花》自1938年发表以来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被称之为“斯坦贝克在艺术上最成功的小说”。

《菊花》描述了生活在萨琳纳斯峡谷艾伦农场的女主人公伊莉莎遇见一位赶车补锅人的短暂经历。伊莉莎是一位勤劳能干的35岁家庭主妇,每天花大把精力打理家庭与花园,非常擅长种植菊花。她与丈夫过着平淡的生活,但她内心充满热情与渴望。她希望有机会到外面看看不同的世界。这种平淡的生活被一位补锅人打破。与补锅人短暂的交谈激发了伊莉莎对自由的流浪生活的向往,但她的激情却很快被这位男性的歧视浇灭,只留下理想幻灭的悲伤。伊莉莎将自己引以为傲的菊花送给补锅人,最后却发现菊花被遗弃在路边。这使得伊莉莎对男性世界彻底失望。目前,国内外学者大多主要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对该小说进行解读。本文以伊莉莎为主线,基于女性主義文体学视角,重点分析及物性选择所反映的男权社会下两性不平等的现状,进而揭示女性在男权压迫下的被动与次要地位。

一、女性主义文体学视角下的及物性分析理论概述

卡特和辛普森(1989)将文体学区分为“形式文体学”、“功能文体学”、“话语文体学”、“社会历史和社会文化文体学”、“文学文体学”、“语言文体学”等六种不同的派别。其中,社会历史和社会文化文体学近年来备受关注。英国文体学家Burton(1982)认为,文体分析是了解通过语言建构出来的各种“现实”的强有力的方法,是改造社会的工具。文体分析可以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其人物通过改造由语言建构出来的现实,帮助消除社会上的阶级压迫,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等不平等、不公正现象。作为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其中一个分支,女性主义文体学旨在分析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性别角色、性别身份。

女性主义文体学将女性主义和文体学相结合,不仅关注文本本身,同时关注文本之外的因素。至今,女性主义文体学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1995年,Sara Mills首次提出“女性主义文体学”。在《女性主义文体学》中,Sara Mills指出:“女性主义文体学不仅描述文本中的性别歧视,而且运用语言分析的方法审视文本,揭示叙述视角,能动作用,隐喻,及物性系统等是如何出乎意料地与性别文体相联系。”也就是说,女性主义文体学借助批评语言学的模式,将文本放入特定语境中,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文本的文体特征揭示语言中蕴含的男权意识形态与两性不平等。女性主义文体学关注文本的语言分析,强调在文本产生和接受过程的语境中分析文本的语言。相比之下,传统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仅仅关注文本内容,具有一定片面性和主观性。

韩礼德在《语言功能与文学文体》一书中提到:语言的元功能分为三种: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以及语篇功能。(Halliday 1971:330-368)其中,概念功能指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经历加以表达的功能。及物性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及物性的作用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并指明与各个过程有关的“参加者”和“环境成分”(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1989)。韩礼德将语言表达概念意义的及物性系统分为6个过程,分别是: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Sara Mills对文本的及物性分析主要侧重于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Sara Mills (1995) 认为及物性选择涉及到“在何种程度上人物是环境的被动受害者, 或者在何种程度上人物积极地控制环境, 做出决定, 采取行动”。通过借助功能文体学中的及物性分析理论,女性主义不仅能了解到女性的行为动作、内心想法,以及语言过程中所涉及的环境,还可以深刻解析女性是如何受到压迫与歧视。本文将依据上述模式从物质过程及心理过程两方面分析小说《菊花》中的女性形象以及与男性在生活中流露出的内心活动,以此深化男权社会下两性不平等主题。

二、《菊花》中性别歧视的及物性分析

下面通过《菊花》中描述人物动作的一系列小句,对其及物性在物质及心理两个过程层面进行分析,揭示男女权力关系。

文本中以伊莉莎为直接参与者的及物性过程共194个小句,本文主要关注的物质、心理过程统计结果如下:

1. 物质过程分析

物质过程即指做某事的过程。物质过程通常由动作者和目标构成,能够体现出动作者对于客观世界的掌控及影响。据上表所示,伊莉莎发出的动作共有93个。其中48个动作仅涉及动作者,没有目标,其余45个动作包含两个动作者和目标。刘世生(1998)曾指出,缺乏目标参与者的物质过程不具有效性。这说明伊莉莎大部分的动作根本不能影响甚至改变周围的人或事物。相反,若物质过程包括动作者和目标,则表示该动作具有对象性,并且能对目标构成影响。伊莉莎发出的45个具有对象性的动作,均有明确的目标。从表面来看,伊莉莎对客观世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掌控力。但是在这些动作中,超过一半的动作涉及到的目标都是菊花或是与菊花相关的事物,如剪刀、手套、菊叶、菊苗等。这表明伊莉莎发出的动作只对她精心种植的菊花以及与菊花相关的事物产生影响,她也只能对这些菊花有一定的掌控力。

根据以上以伊莉莎为主体的及物性可以看出,虽然物质过程所占比例高达47.9%,但这些物质过程少数没有目标,超过一半的目标是菊花及其相关事物。这类物质过程高频率的出现,足以表明伊莉莎有意有所行动但却无能为力。简言之,照顾菊花成为她生活的重心,她也只能将心灵的归宿寄托在菊花上。这反映出在男权主义盛行的社会背景下,女性缺乏对周围环境和事件的控制力,总是束缚在家庭琐事的社会现状。

2. 心理过程分析

根据韩礼德的分类,诸如“看、看见、听见”以及观察这类的动词体现的都是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有两个参与者。一个是心理活动的主体,即“感知者”,另一个是客体,即被感知的“现象”。(韩礼德,2000)。《菊花》一文中,伊莉莎的心理过程在所有及物性过程中占比较小,但在文本深层意义上的作用十分重要。文中通过“看”和“听”两种感官实现的感知心理过程特别突出。伊莉莎作为一名感知者,通过听觉和视觉感知外部世界。文中多次提到“伊莉莎时不时地看看正在与两个商人交谈的丈夫”、“瞥一眼拖拉机库房”、“又瞧了一会他们”、“听见丈夫在牲畜棚前呼喊斯卡迪”等感知动作。由此反映出伊莉莎并没有直接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她仅仅只是通过感官间接地参与其中。

文本中大部分的叙述以女主人公伊莉莎的观察视角展开。除了小说开篇的背景描写外,几乎所有涉及到的人类活动都是伊莉莎心理过程的感知对象。外部世界(包括与商人谈生意、田间劳作等)都是伊莉莎观察的对象。一旦超越家庭内部环境范畴,女性总是处于无权力的附属状态,她们只能被动地感知外部世界、间接地接触外部世界。在男权社会的压迫与束缚下,女性无法摆脱从属与被动地位,她们依附于男性而存在,缺失独立的人格。

三、结语

本文从女性主义文体学视角出发,通过借助及物性理论发掘《菊花》一文中潜在的、隐藏的两性不平等现象。通过剖析文本中的女主人公伊莉莎饱受男权社会的束缚与压迫,渴望自由独立与两性平等但最终梦想破灭所表现的行为以及心理上的无助和无奈,我们可以进一步揭示《菊花》中隐藏的男权社会背景下的性别歧视。

参考文献:

[1]Burton, D. (1982). “Through Glass Darkly: Though Dark Glasses.” In R. Carter, ed.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2]Carter, R. and P. Simpson, eds. (1989). Language, Discourse, and Literature: An Introductory Reader in Discourse Stylistics. London: Unwin Hyman.

[3]Halliday, M.A. K. (1971). Linguistic Function and Literary Styl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Halliday, M.A. K. (2000).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Second Edition ). London: Ewward Arnold.

[5]Mills, Sara. (1995). Feminist Stylistics. NewYork: Routledge.

[6]胡壯麟,朱永生,张德禄. 1989. 系统功能法概论.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7]刘世生. 1998. 系统功能文体学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斯坦贝克性别歧视约翰
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约翰·科林斯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泰政客因批副总理“性别歧视”遭起诉
近半个世纪来国内外斯坦贝克生态批评研究现状述评
通往伊甸之路——斯坦贝克女性描写所传达的主题探析
新电源
让孩子买单
约翰.T.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