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典诗词探究水文化的文学情怀

2020-05-06 09:22郑舒心
青年文学家 2020年8期
关键词:水文化古典诗词

摘  要:在古典诗词中,水被赋予了万千种形态,并体现出了多重内涵,人们用诗词赋予了水文化独有的魅力。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水与文化的孕育密不可分,古人早就在诗文中描述了对水文化的崇敬与喜爱,《山海经》中的“大禹治水”以及“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无不与水有关,从《诗经》的《蒹葭》到后期的《楚辞》乃至于唐宋以及明清时期,都涌现了大量以水寓情的古典诗文,体现出了古从以水进行情感传递的文化取向。自然界中的水,被文人赋予特殊的内涵,成为了古人文学情怀的寄托。本文分析古典诗词中形态各异的水,以期略窥其中有关水文化的文学情怀,从景色描写作为切入点,从浩瀚的诗词中精选具有代表性的几首稍做品鉴。

关键词:古典诗词;水文化;文学情怀

作者简介:郑舒心(1989-),女,四川宜宾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思政。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8-0-02

水是自然界意向当中最为诗人所喜爱的自然物之一,唐朝诗人杜甫及白居易等诗人关于水的诗文达到了上千首,在这些经典诗词中,无论是江河还是飞瀑,无论是小溪还是清泉,诗人无不将水刻画得精妙多姿,构建了丰富多彩、内涵独特的水文化。古人的诗词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以景为切入点,对形态各异的水进行描写,进而寄情于景,进行情感的抒发;另一种是以水起兴,借水进行抒情,抒发作者的远大抱负与情怀。

一、借江河之壮阔寓情

在古典诗词中,长江、黄河都是诗人借以抒发情感的自然之水,经过诗人的加工,成为一篇篇传承千古的绝唱。面对波澜壮阔的母亲河,人们无不赞叹而以之进行胸意的抒发,将心中对黄河的壮阔乃至崇敬寄托于诗词当中,传承千年,留待后人品鉴。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词以朴实而内蕴深远意境而著称,夕阳西下,他缓步登上鹳雀楼,立于楼顶远眺黄河,欣赏黄河的奔流远去,不禁将内心的情感抒发出来,进而写出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楼层”这样正向又贴近生活的佳作。唐朝诗人王维在出使边塞的途中,感触于塞外的景色,将内心的孤独之情蕴含于自然之景,融合于诗篇当中,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的佳句,至今仍被人们传唱。

唐朝诗人李白,也以黄河之水为题材留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佳句,又曾对远古时其的黄河进行畅想,用“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这样的语句描写黄河的气势恢宏,通过描写黄河冲撞万里之外的龙门而体现出黄河的力量之感,极为震撼人们的心灵。古代诗人仅运用了简单的景与物的描写,就将黄河水之的声势与壮阔完美展现出来。

除了黄河以外,关于长江的诗文也不胜枚举,各代名家将长江的湍急、壮阔进行了描写,也对长江沿岸秀美的景色进行了赞颁。长江两岸峰峦叠翠,长江三峡立于其中。自古代开始,诗人就将三峡做为诗词的重要题材,以其为题创作了无数佳作。有唐代诗人杜甫的“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也有白居易的“瞿唐天下险,夜上信难哉!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逆风惊浪起,拔稔暗船来。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古人借诗词将三峡的险体现得淋漓尽致。诗人借诗词进行感叹,忧心江上的小舟,更是衬托了长江之险与危。除此之外,古代的陈毅与郭沫若也曾在诗人中对三峡进行了咏叹,古人丰富的诗篇都描绘了长江三峡的急流与险滩,更是将长江的壮阔与惊险进行了重彩描绘。长江的中下游属于平原地代,此时的长江极为壮阔,一眼望不到尽头,观此景,诗人将迸发出无尽的灵感。诗人陈子昂的“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将作者归途中遇到长江而被长江的壮阔所震撼的激动之情展现出诗文中,唐朝诗人张祜的“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又将长江夜晚之静美呈现在阅者面前。

关于湖泊的诗词也数不胜数。唐代诗人孟浩然,就对洞庭湖进行了赞颁:“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也将洞庭湖水的气势恢宏以及波涛汹涌的景象描绘出来。洞庭湖不仅有壮阔的一面,也有静美、柔和之时,如刘禹锡就曾写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诗句展现了洞庭湖柔美、宁静的一面。文人不同的笔法与描写方式,都赋予洞庭湖风景以不同的蕴味,使人对洞庭湖的想象更加立体与丰满。

二、以海潮飞瀑的壮美抒怀

古代关于海的诗文描写并不多,这是因为古代时期地域因素以及交通不发达所至。描写海的诗词,最早可以追溯至三国时期曹操的《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其以秋风为景,将海之汹涌与壮阔进行了展现,以海之壮阔隐喻其一统天下的雄心与豪迈,借海进行内心情感的抒发。后有伟人毛泽东临海之滨,创作了《浪淘沙·北戴河》这篇佳作,描述了雨中北戴河波涛汹涌的壮美,抒发了伟人心中无尽的气魄与满怀改革壮志的豪迈之情,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感的特点。

在所有描写潮水的诗文中,有关钱塘江的诗文最为经典。钱塘江的江口为喇叭形状,因海潮倒灌而极负盛名。涨潮时,钱塘江波澜壮阔,似万马齐奔,自古至今都是自然界的壮美景色。唐代诗人刘禹锡与李白等都用诗句描写了钱塘江的壮美,将波涛溅起时的水花喻为雪,茫茫的白色如雪喷涌,极为壮阔。赵嘏的《钱塘》:“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其中的一千里与十万军则是采用数字描写的方式,将钱塘潮这一奇观进行了极尽的展现。

除了潮水之外,瀑布与海一样都有着壮阔恢宏的气势,观之对人有极强的震撼效果。黄河之上的壶口瀑布极为著名,于世界瀑布中居于首位,壶口瀑布气势磅礴,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汛期时,壶口瀑布水势极大,涛声震耳欲聋,其壮美的景色成为了黄河之上的奇景,明代诗人刘子诚在观壶口瀑布时就留有佳句:“西出昆仑东入瀛,悬流喷壁泻瑶琼。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将壶口爆布壮阔的奇景进行了生动描绘。庐山瀑布也久负盛名,此瀑布最具诗意,古代文人多在庐山瀑布前提笔赋诗,留下了丰富的诗词赞颁庐山瀑布之壮美,使庐山瀑布的声誉享誉国内外。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至今仍为人们所传唱,成为了描写瀑布诗文的经典。而其他诗人也曾对庐山瀑布进行了描绘,由于诗人的心境与性格不同,所展现出的意境也各有差异。如张九龄“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就描写了庐山瀑布紫气氤氲,万丈高悬的壮阔景象,与李白所咏誉的瀑布虽相同,但其中的情趣与蘊味会有所区别。

三、借清溪山泉的清幽寄情

泉水的描写则是体现出了水之灵动,王维的《染家濒》中有句:“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就将泉水的灵动之态极尽展现,以其“跳波自相溅”描绘了水的灵动与调皮,赋予了水不同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出了不同的自然情趣。

古人中擅写溪泉的诗人不胜枚举,其中宋朝的杨万里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小池》中所描写的清泉是静美的,“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诗人以泉之无声体现了溪泉之柔和,以“小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描绘了溪之静,体现出了宁静、平和的自然之美。清朝诗人查慎行的《玉泉山》,则赋予了溪泉以灵动,“清泉自爱江湖去,流出红墙便不还。”描绘了溪泉向海而流的景色,展现出了大海的容纳百川,也体现出了诗人对山水深切的喜爱,将其淡然、平和的心态体现于诗句中,使人读之赏心悦目,进而获得丰富的精神体验。

四、以雨雪之多姿表意

雨和雪都是自然界的自然之景,在诗人的笔下,无论是雨之轻盈还是雪之厚重都成为了诗人情感抒发的意象,以其为载体,融合了诗人的审美,而借景进行情感的抒发。古典诗词中有关春雨的诗句极多,如孟郊的“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与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都描写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而秋雨的描写,通常都是抒发诗人内心的惆怅,蕴含着悲凉的意味。秋雨濛濛中,天气渐凉,寒意之中透出压抑的心境。元镇在得知好友白居易后,内心悲愤与惊惧,写下了“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的诗句,体现出了他当时压抑而悲痛的心情。李贺的“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借清冷的雨抒发了自己伯乐难遇,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雨也是离别诗中常用的意象物之一,送别时,绵绵细雨与不舍的情意正相契合,王昌龄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就将雨夜送别时的景象进行了描绘,以雨之寒而隐喻送别时的不舍,使离别时的气氛更加悲凉与黯然。

雪之洁白,体现出了其高洁的品性,诗人常以雪进行人的品行的描写,同时也在诗中描写雪之情趣。雪的外在形态及颜色是诗人描写的重心,鲍照的“白圭诚自白,不如雪光妍。”就是描写了雪之洁白,将雪之静态美进行展现。诗人在观赏雪花之时也会进行思维的拓展,联想到春花,将冬之雪延展到春之花,何逊的“凝阶夜似月,拂树晓疑春。”就是此类诗词的代表。李白的“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就是以视觉入手展现了大雪在风中翩翩起舞而状若仙姿的景象,同时也以“香”之一字,将春天的气息进行了描绘。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是以艺术的表现方式,将春风进行了自然的描写,至今仍是人们传颁的不朽经典。

伟人毛泽东也有多篇关于雪的佳作,最为著名的是《沁园春·雪》,诗中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就将冰雪的壮观景色进行了充分描绘,展现出了伟大革命家的雄壮志向,以及与天比高的豪迈之情。这是古今咏雪类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在古代诗词当中,关于水的描写,无不尽展诗人的情怀与情绪,水这一自然界的意象之物,在古代诗人的描绘下,成为了情意与思想的传送者,是古典诗词中最为灵动与活泼的意象之一。千古年来,古典诗词中关于水的诗文数不胜数,其中水所蕴含的内涵也极为丰富,对后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水的生命无穷尽,水文化的探索也是没有尽头的,其中所蕴含的文学情怀也极为深刻,值得人们不断进行探索与品鉴。

结语:

水是自然界最为常见的事物,水既是生命之源,延续了万物生命的生命,同时水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与规律,值得人们深入探究。水也是极具美感的,水的形象可以将人心中的美唤醒,令人产生愉悦的心境,使人与水之间的连结更为紧密。爱水不仅是要珍惜水,对水的内涵进行探究,也要學会审视水之美,通过古典诗词探究水文化的文学情怀,了解古人的水文化精神,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丰富阅者的精神视野。

参考文献:

[1]张柯.从文学作品看中国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结[J].作家,2015(4):193-194.

[2]陈金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关于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探讨[J].牡丹,2018(26).

[3]曹叶秋[1],邹丽丹[2].美国华裔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山水情怀”的追慕[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9).

[4]李小驹.水文化:外国文学新视阈[J].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5(2):199-204.

猜你喜欢
水文化古典诗词
新常态下我国水文化研究综述
南阳城市水文化品质提升建议
“唱”出来的作文
大学语文古典诗词吟诵教学的应用
流域管理视角下的重庆水利移民史浅探
古典诗词在广告文案写作中的运用探讨
趣从诗中来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探究
云南的稻作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