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香人远愁难说

2020-05-06 09:22李明雪周莹
青年文学家 2020年8期

李明雪 周莹

基金项目:本项目由西藏大学研究生“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7-GSP-048。

摘  要:明末才女叶小鸾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词作,成为晚明女性词人词艺水平和情思深度的代表。叶小鸾的词收录于作品集《返生香》,在晚明文学史上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在家族氛围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她哀艳缠绵,至寂至清的词风。其题材大致分为以下五类:咏怀词、游仙词、闺怨词、咏物词、思亲词。本文试从叶小鸾的个人经历出发,对其词风的形成原因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并通过分析叶小鸾的词作来探求这个十七岁少女幽深隐晦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叶小鸾;返生香;哀艳

作者简介:李明雪(1994-),女,汉族,辽宁本溪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西藏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唐宋方向;周莹(1966-),女,重庆人,西藏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8-0-04

江南一带自宋代以来就是经济文化中心,作为“东南形胜,三吴都会”,呈现出繁荣富庶的景象。直到明代,涌现出了许多文学团体,在这充满着山水灵气和文化氛围的地方,孕育了吴文化的代表者——闺秀词人。

在家族氛围和地域特征的影响下,吴江地区涌现了许多著名的闺秀词人,个中翘楚当属吴江叶氏。冀勤在编辑《午梦堂集》时评价道:“一门联珠,唱和自娱。”叶氏午梦堂一门,叶绍袁夫妇及其子女均以文采见长,诗词曲作无一不精。其中三女叶小鸾尤工诗词,见者炙口,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学作品。

叶小鸾花季早夭,因嫁而亡,却以她独特的女性书写方式,描摹出了一个清雅灵妙,至寂至清,如幻如梦的词境。在对叶小鸾词的研究中,应将重点倾向于研究叶小鸾的个人经历与其词特点的联系以及对女性文学史的影响,以此来窥探叶小鸾与众不同的内心世界。

1.悠然一梦返生香

1.1慧性夙成缘何处

童年的经历会在人的一生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对个人秉性起着重要的影响,明代吴江叶氏,最是注重闺阁教育。叶小鸾是著名文学家叶绍袁、沈宜修的第三女。她生而灵异,慧性夙成,还未得及享受父母疼爱,襁褓之中的她,便被亲生父母改变了成长轨迹。

沈宜修的表妹張倩倩艰于嗣育,所生子女皆相继早夭,于是,她被父母送给张倩倩、沈自徵夫妇做养女,成为了他们眼中的掌上明珠。她聪慧美丽,沈氏夫妇对她视若珍宝,三四岁时,便教她背诵唐诗宋词,她记忆绝佳,常常过目不忘。养父沈自徵评价叶小鸾说:“汝生六月襁褓而来,眉目如画,宛然玉人,群从昆季,见者靡不啧啧称羡,迨三四岁,口授万首唐人绝句及花间草堂诸词,皆朗然成诵,终卷不遗一字。”在这样融洽的环境下,叶小鸾拥有了一个开朗活泼、洒脱自由的烂漫童年。深得文学氛围熏陶的叶小鸾,在舅母的启蒙下,小小年纪便已初露才情。

但就在这时,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生父叶绍袁中进士,于是借着这个机会,她又被亲生父母接回叶家,并以叶小鸾的身份开始新生活。父母亲自她教导诗词文学,兄弟姐妹相处和睦,诗文酬唱,书画相娱,以此为乐,久而久之,叶小鸾身上便浸染了叶氏家族独有的书卷气,她的才华情思,在兄弟姊妹中脱颖而出。生父叶绍袁回忆道:“父母怜之爱之,自念诸儿女中,汝最挺出。轻衫日下,素质风前,同诸姊弟弄草争花,纷然语笑,靡不开颜。”

因此,叶小鸾的洒脱、自在的童年是她日后文学创作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1.2谁家不结空闺恨

叶小鸾九岁时,舅父沈自徵离家远行,仗剑北走塞上,在外为官无暇顾及家中幼女小鸾和病妻张倩倩,这让年纪尚幼的叶小鸾失去了依靠。舅父漂泊整年不归,挥斥千金、流连金戈铁马,略不忆家。而舅母终日缠绵病榻、黯然神伤,所作之词字字含泪。例如《蝶恋花》(丙寅寒夜,与宛君谈君庸作):

漠漠轻阴笼竹院,细雨无情,泪湿霜花面。试问寸肠何样断?残红碎绿西风片。

千遍相思才夜半,又听楼前,叫过伤心雁。不恨天涯人去远,三生缘薄吹箫伴。

茂盛的绿荫笼罩了整个竹院,细雨无情地淋湿了女子雪白的面颊。想要问这相思如何令人柔肠寸断?花落已残,秋风萧瑟。辗转反侧,想念千遍,却只过了夜半,未到天明,楼前雁过,凄凉的叫声让人徒生伤感。不怨恨他人远走天涯,不思归期,只怨缘分浅薄,不能成为像萧史和弄玉那样琴瑟和鸣的伴侣。

由词中语句可看出词人深切的思念孤寂与幽怨之情。丈夫抛弃家室,整年不归,让张倩倩无比想念,等着丈夫归来,屡盼不归,满腔幽怨,只能借纸笔倾述,最后在思念和痛苦中死去,也没能等到丈夫的归来。

透过舅母的悲惨遭遇,本就敏感纤细的叶小鸾此时也领略了世间冷暖、情爱薄凉,在她十七年闺阁生活中,舅父沈自徵是她幼年最初接触的男性,也曾让她产生敬仰崇拜之情的人,而他对舅母的绝情,也或多或少改变了她对于爱情与婚姻的观念,也为她哀艳的词风埋下了伏笔。

回到叶家后,大姊叶纨纨因为婚姻不如愿而痛苦不堪,叶绍袁在《愁言·序》中称叶纨纨婚后“七年之中,愁城为家”。生活在无法逃脱的生活状态下,她所承受的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得到的。二姊叶小纨亦婚姻不幸,贫不可言,丈夫早逝,不得已依靠舅母李玉照为生。

舅母张倩倩,大姐叶纨纨以及二姊叶小纨的婚姻悲剧,让本就内心细腻的叶小鸾增添了不可名状的恐惧与忧虑,也奠定了她如梦如幻、凄清哀婉的词学境界。

1.3满门风雅午梦堂

在封建社会,女子的才华是不被允许的,她们的心灵被封闭,思想被压制,大多数女性的作品没有像男性作者的作品一样得到同时代的认可,纵然出现了李清照、朱淑真那样的女词人,但却寥寥无几,但晚明时期,女性词人的密集程度却是前所未有的,家族文学集团日益繁盛,以吴江叶氏家族为代表的午梦堂一门最为突出,父母子女相互唱和、吟诗作词,家庭氛围温馨和睦,正所谓“门内人人集,闺中个个诗”。正是这种诗心的觉醒,以及耳濡目染下形成的午梦堂气质,间接影响了叶小鸾词作的风格特征。其母沈宜修称“汝非我女,我小友也。”她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身上午梦堂气质,处在开禁的时代但生活格局并没有切实的改变。

1.4疏香人杳蕉窗冷

叶小鸾明慧动人,神姿不凡,其母沈宜修称赞其美貌“比梅花,觉梅花太瘦;比海棠,觉海棠少清。”自古红颜多薄命,因此小鸾反感别人对其倾城之色的赞扬,从中我们也能看得到一个精神被压抑下依旧守礼的少女形象。

她生性恬淡,不喜奢华,崇尚节俭、乐于分享。“性高旷,厌繁华,爱烟霞,通禅理。自恃颖姿,尝言欲博尽今古,为父所钟爱。然于姊妹中,略无恃爱之色。或有所与,必与两姊共之。然贫士所与,不过纸笔书香而已。衣服不喜新,即今年春夏来,余制罗衫裙几件,为更其旧者,竟不见着。至死时检之,犹未开折也,其性俭如此。”

叶小鸾好静深思,有林下之风,沈宜修在《季女琼章传》中写道:“每日临王子敬《洛神赋》,或怀素草书,不分寒暑,静坐北窗下,一炉香相对终日。余唤之出中庭,方出,否则默默与琴书为伴而已。其爱清幽恬寂,有过人者。又最不喜拘俭,能饮酒,善言笑,潇洒多致,高情旷达,夷然不屑也。”可以看到,这位闺中少女不仅命薄如纸,而且敏感多情。读她的《返生香》,虽然不脱闺阁之气,难以跨越性别界限,却自有一种纤秀风致。

就在结婚前五日,叶小鸾将嫁而亡,一代才女香消玉殒,这个十七岁的少女,还未将这世间良辰美景一一看遍,她的人生已悄然落幕,令人扼腕叹息,留给我们的,只有一个至今难以解说的谜题。

小鸾她自小有过与舅母生离死别的情感体验,加之突然远离沈家,转瞬就被接回叶家的经历,深深地体会到命运不由自己掌握的无助感,敏感多思的内心受过一次伤害,被接回叶家后这些年,得到父母的怜惜疼爱,当初的伤痛渐渐消退,现在却又要面临离别,远离父母,嫁与他人,舅母张倩倩、大姊叶纨纨、二姐叶小纨的婚姻悲剧是否又要在自己身上重演?面对未知的前路,这种对陌生领域的抗拒感和恐惧感,愈发吞噬着这个早慧少女的心。她的父母最终还是不能理解她独有的、那个幽深隐晦的内心世界。

2.欲读遗编不忍看

遍观《返生香》可以发现叶小鸾词情感真挚、内容丰富的特点。所闻所感,无不成词。按写作题材划分,其词主要分为以下五大类:

2.1感时伤岁,春梦如秋(咏怀词)

所谓咏怀词,就是以词的形式来表达感情、寄托抱负。

身为闺中少女,叶小鸾性情简静,所处环境相对单纯,她所創作的词多为伤春悲秋的感时之作。春夏秋冬、四时之景在叶小鸾的笔下被描绘得别有韵致,因景结情,展现了这个少女如水般的别样情愫。叶小鸾的咏怀词虽不若三国时期阮籍的咏怀诗那样著名,却也寓感怀于景物,有其独到之处,如《浣溪沙·春闺》,其词云:

曲榭莺啼翠影重。红妆春恼淡芳容。疏香满院闭帘栊。

流水画桥愁落日,飞花飘絮怨东风。不禁憔悴一春中。

词的上片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百无聊赖的心绪,落红满地,疏香萦绕,暗点时节已近暮春,对此暮春冷落之境,作者实在是不忍目睹,所以干脆“闭”起“帘栊”,一个“闭”字,含蕴极丰,堪称词眼。下片写由于作者心情不佳,所以不管看到什么美好的事物都含着忧愁,流水潺潺,在落日的映照下,愈显其美,但在作者的眼中,正是暮春之景,在东风的吹送下,它们终将辞春远去,愁怨无端,其词动人之处,全在情真二字。

除此之外,《临江仙·端午》作为一首咏端午的词,叶小鸾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捕捉住富有节令特征的风物加以描写,写出了这一天她的生活和感受。

在艺术上句句扣题,所写景物无一不与端午有关,与女性的生活习惯、思想感情完全符合,描绘了一幅“彩丝宜续命,绿砌绕忘忧”、“酒泛菖蒲香玉碎,嫩红双靥横秋”的“端午仕女图”。

天气炎热,主人公凭栏远眺,目送江中一条又一条装饰华丽的游船穿梭而过,她的思绪随之飘远,然而待字闺中的她却只能远远观望,茫茫楚江,烟雨迷离,仿佛将她满心的清愁锁住。这愁,正是是作者憧憬自然却不得所产生的。

2.2冰心萦怀,遁世成仙(游仙词)

晚明盛行佛道,叶氏家族也大力推崇佛老思想。午梦堂一门倾心佛教,宗教思想浓厚,有好佛的传统,这也在无形之中形成了叶小鸾清丽脱尘、超凡不俗的独特气质。叶小鸾生性不爱胭脂俗物,性情恬淡,一心追求成仙之道。如《浪淘沙·秋怀近作》这首词,极有仙风道骨,作为一个正当花季的少女,却幻想羽化成仙,不愿眷恋繁华,不慕身外荣利,一心求佛,其冰雪之质、澄澈之心已然明了。在现实世界中,充满了种种不如意,于是叶小鸾以这种虚幻的方式去寻求彼岸世界的幸福,创作为数不少的游仙词。

对于人生易老,世事无常的感悟竟超出了一个十七岁少女的心智所限。她所作的《浣溪沙·送春近作》中就蕴含着“梦里有山堪遁世,醒来无酒可浇愁。独怜闲处最难求”这样消极遁世的思想。

时光荏苒,青春少艾终是抵不过流年偷换。叶小鸾十七岁所作的这首词,清愁如梦,尽显对世间美好之事不能长久的惋惜哀叹。花开花落,流水无情,作者将自己的满腔愁情寄托于梦中仙境,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排解内心的沉抑,无奈梦醒过后,回归现实,终究是不能遂心。

又如《浣溪沙·书怀》“自知山水此生遐,谁教生性是烟霞”之语,道出了叶小鸾对红尘俗世生活的苦闷,她渴求自由而不可得,感慨人生易逝,无法肆意潇洒地徜徉于山水天地之间,因而只能向那虚无缥缈的仙境寻觅心灵的解脱。

在佛道这个澄澈无垢心灵的避难所中,叶小鸾潜心修行,这一人生趣味使得她对爱情的渴望日渐淡却,生命愈发没有了鲜活的颜色,充满了幻灭感,她原本该欢乐无忧的少年时光,就在醉心仙境的过程中悄然走向了“虚无”。

2.3半枕清风,春闺梦短(闺怨词)

叶小鸾自幼便将《楚辞》烂熟于心,其中,香草美人的比兴意象,在叶小鸾的词作中均有体现。闺阁之中的草木花鸟在她的笔下呼之欲出,为情感的流露做出了贡献。

晚唐时期,温庭筠因其华丽的辞藻,精致的语言成为花间派的鼻祖,他的词多写男女情爱、闺阁春怨,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对后世词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历代闺怨文化的影响下,叶小鸾的闺怨词吸收借鉴了前人的素材与主题,却不同于以往花间派词人长于对绮筵香檀、佳人妆容精雕细刻的风气。她身为女性词人,身在闺阁,并用自身体验抒写性情怀抱,在其狭小的社会空间里,用细腻的笔触将闺怨之情呈现在世人眼前,其艺术效果要比男子代作闺音好得多。如《点绛唇·戏为一闺人代作春怨》云:

新柳垂条,困人天气帘慵卷。瘦宽金钏,珠泪流妆面。

凝伫凭阑,忽睹双飞燕。闲愁倦。黛眉浅淡,谁画青山远。

这首词长于铺叙,起处写柳丝低垂,兰闺寂寥,转而一入愁情,伊人憔悴,盈盈泪珠挂满双颊。蓦然看到成双飞去的燕子,忆起鲜妍年少,不禁独自伤怀,镜中人双眉清浅,执手画眉的良人今夕又在何处呢?

叶小鸾的一生如此短暂,直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天她都只是豆蔻少女,对于深闺生活,她比男性词人更具有发言权。她的闺怨词很少涉及男女之情,更多的是她处于压抑环境下对闲适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深刻地反映了男权统治下女性闺阁生活的真实面貌。

2.4忆姊思亲,离恨何寄(思亲词)

叶小鸾自幼被沈自徵夫妇抚养,后又返回父母家中。对于亲情,她有着比常人更为独到的理解。舅父舅母在她的童年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对于亲情的眷恋在她的思亲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她写给沈自徵的《踏莎行·忆沈六舅父》一词中,就有“十年客梦未曾醒,子规莫诉长离闷”这样饱含深情的话语。花落离枝,春恨无限,词人梦中思亲,还未醒来。梦子规声啼,梦天涯人远,当年欢乐,今朝重现。然梦之美好,却抵不了现实之凄苦。想要传递书信却不得,只有让东风替她捎去那浓浓的思念。回到父母家中,叶小鸾与父母姊妹感情深厚,一起吟诗作词,相处融洽。随着大姐的出嫁,这种姊妹之间相互唱和的生活渐渐远去。

叶小鸾的大姐叶纨纨出嫁前曾居住在芳雪轩,她婚姻不幸,日日以泪洗面。作为一个早慧的少女,叶小鸾深知大姐内心无处宣泄的痛苦,回忆起昔日二人一起嬉戏玩闹的烂漫时光,物是人非,怕只是徒增伤感罢了。

叶小鸾将嫁而殁,生仅十七年而已。她的离去,令父母恸然,亲友伤悲,她的大姐叶纨纨返家哭妹,抑郁而逝。不久以后,吴江叶氏一族接连遭遇丧祸,家道中落,午梦堂一门最终失去了往昔的荣光。

2.5怜香无端,惜花易落(咏物词)

自古以来就有以女子喻花的传统,花开一瞬,花落无言,因而咏物词也成为女性作词时所偏爱的题材。吴中地区风光秀美,民风淳朴,受“缘情说”的影响,世间风物都被赋予了叶小鸾丰富的感情,其中吟咏花草之词居多。

在吟咏花卉题材方面,词人多选取兰花,梨花,梅花等清幽淡雅的花卉,来寄托词人高洁淡泊的情怀。如《雨中天·梨花》一词,洗尽华丽绮艳之风,描绘了冷风吹过,梨花飘零中一位柔情女子形象,表达了美人迟暮,漂泊孤苦,恨君不归的复杂感情。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除此之外,叶小鸾还有一首《虞美人·残灯》,其词云:

深深一点红光小。薄缕微烟袅。锦屏斜背汉宫中。曾照阿娇金屋、泪痕浓。

朦胧穗落轻烟散。顾影浑无伴。香消午夜漫凝思。恰似去年秋夜、雨窗时。

这首词写灯花零落,烛光幽暗,锦屏上的美人绰约朦胧,联想到汉武帝金屋藏娇的典故。谁见咫尺长门深闭,阿娇孤独终老。表达了叶小鸾对于婚姻的恐惧,影射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悲剧。

叶小鸾的咏物词,多为所处生活环境里对心灵的速寫,她细心观察,精心刻画这些事物,把自己对人生的思索和生命的探求寄托于此,她的咏物词所表现出来的感伤情绪,让我们看到了一颗千秋灵慧的少女之心。

3.词笔哀艳谁堪怜

叶小鸾出身书香门第,家境优渥,自幼生活闲适自然,颇有情调。陈维崧评价为“如玉山之映人,诗词绝有思致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以为“较胜于朱淑真”,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称其词“一语缠绵,复耐人寻咀。”虽然没有展开的人生使得她的的作品中缺乏现实深度,但是她的哀艳词风却发挥了她作为少女特有的敏感的心灵体验,为后人所称道。其词的审美特征大致有以下几点:

3.1雅致纤细,浓淡相宜

叶小鸾的词,雅致纤细,浓淡相宜,细细读来,别有韵味。王昶《明词综》对作品的收录甚是严格,叶小鸾的词入选的数量多达八首,在女性词人中名列第一,并称其“所存诗词,皆似不食人间烟火者”。

3.1.1语言颖秀独到,骨相不凡

叶小鸾词的语言清新自然,不落俗套。张仲谋在《明词史》中评价道:“小鸾之为人,贞静闲雅,不事脂粉,似专以诗词为生活。其词中多奇句,尖新韶雅,似有意追步李清照 ”如“寒雁几曾还,一江烟水寒”(《菩萨蛮·初秋》),“隔桥杨柳,翠减长条,犹自依依故”(《碧芙蓉·秋思》),“待东篱、绽满黄花,摘取暗香盈袖”(《水龙吟·秋思》)等作品,字里行间皆崇尚至情,语淡情深。其父叶绍袁在评价叶小鸾词时,这样写道:“十六七岁女子,正如花之方苞、春之初艳,无端而梦春阑小雨而为花泪,总是不祥”叶小鸾的词流露出挥之不去的悲剧感,这种浓郁的悲剧氛围笼罩着她的文字,使她的作品呈现出雅致哀婉,别具风神的独特气象。

叶小鸾词亦有其局限之处,由于闺中女子的身份,晚明王朝那些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年月并没有在她的词作中得以展现,所以她的词风并没有像李清照南渡后那样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实在是一种遗憾。

3.1.2手法上细腻工巧,描写少女情思,闺中芳情

叶小鸾的词手法独特,用典娴熟,尤其热衷于创作彰显文字技巧的词,表现妙龄少女对生命的深思,如“明月清风同翠幕,夜深人静小窗空”(《捣练子·暮春月夜》);“自知山水此生遐,谁教生性是烟霞”(《浣溪沙·书怀》);“近来聊喜学临书。鸟啼春困落花疏。”(《浣溪沙·春思》)等。表现了闺中少女的生活情趣,对潇洒自在人生的追求,落笔清雅灵妙,婉曲尽致,轻约无尘。另如《南歌子·秋夜》更是化用前人诗句,蕴藉深厚。词云:

门掩瑶琴静,窗消画卷闲。半庭香雾绕阑干。一带淡烟红树、隔楼看。

云散青天瘦,风来翠袖寒。嫦娥眉又小檀弯。照得满阶花影、只难攀。

这首词的主旨是写闺情,却通篇寓情于景,长于炼字,体现作者表现手法的精巧之处。上片写烟雾蒙蒙中少女抚琴、焚香、赏画的闲适生活,营造出秋夜寂寥凄清的氛围,表现了主人公因所盼未归所产生的哀愁。隔楼相望是为怀远,忧思也随之滋长。下片转而写时间的变化,一个“瘦”字,极妙地运用了通感的表现手法,使人眼前出现了黄昏时分暮霭沉沉的景象,十分贴切。而一个“寒”字更是运用典故,点明了季节,化用了杜甫“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诗句,月色皎洁,好似眉弯,花影斑驳,映在阶前,却只可遥遥相望,不能靠近。此愁如水,悠然婉转,给人以美的享受。

3.2词笔哀艳,触景伤情

长期的思想禁锢,以及对凡尘的绝望,使得叶小鸾逐渐失去了青春的朝气与活力,她厌倦闺阁,欣慕山水,她的词也不复前期的明朗欢快,而是呈现出一种哀艳缠绵的风格特征。

3.2.1以乐写哀

舅母和大姐叶纨纨的不幸婚姻,间接影响了叶小鸾对于婚姻的看法。崇祯五年壬申,十七岁的叶小鸾被父母许配给昆山缙绅张维鲁的长子张立平为妻。

素未谋面的新郎,日渐逼近的婚期,叶小鸾对婚期的恐惧,无人诉说,无处排解,在百般煎熬与折磨之中,永远离开了这个充满烦忧的世间,而留给她的家族的却是永生不能抹去的伤痛。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叶小鸾的这首《蝶恋花·春愁》就是“有我之境”的代表。词云:

蓦地东风池上路。绿怨红消,竟是谁分付。不断行云迷楚树。闭门寒食梨花雨。

雨后斜阳芳草处。闲把情怀,付与东君主。便向西风飘柳絮,不能飘散愁千缕。

花谢叶凋,开篇点明季节是清明寒食时节,恼人心绪。雨后斜阳,柳絮纷飞,难遣词人的幽怨之情,虽是对客观景物的描摹,同时也抒发了少女芳情。以乐景写哀情,使悲者愈见其悲,孤独者愈见其孤独。叶绍袁在评价其词时曾曰:“句句作摧自戕之谶”,叶小鸾抑郁积怀,花季殒命的原因在她的词中早就有迹可循,冥冥中如谶语,心疾难医,来自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的重重压力,增加了她内心的负重,从此一病不起。

3.2.2闲愁难遣

少女怀春无由,寂寞难耐,这些词正体现了叶小鸾的情感的释放,如《浣溪沙·春暮》:

曲曲阑干绕树遮。半庭花影带帘斜。又看暝色入窗纱。

楼外远山横宝髻,天边明月伴菱花。空教芳草怨年华。

此词闲雅婉丽,错落有致,写暮春时分,将暮未暮,女子闲对花影,轻施粉黛,对着菱花镜梳妆的小女儿情态。起处描绘庭院之景,转而写女子的盈盈风致,春闺闲愁,至此全出。

“她朦胧体验到的成年女性所永驻的常规生活情境乃至情感方式,则令17岁自赏美慧的少女有挫折感和失望情绪。所以还没开始成人化的女性生活,她就已经对进入此境有些厌倦了。”

叶小鸾之词,无脂粉气,比之男性词人学女子口吻更为真切,充满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清寂,如“如梦,如梦,惟有一宵相共”(《如梦令·辛未除夕》),如“徘徊魂梦欲何依”(《阮郎归·秋思》),又如“一缕茶烟和梦煮,却又黄昏”(《浪淘沙·春闺之二》),词云:

薄暮峭寒分,罗簟香焚。粉墙留影弄微曛。一缕茶烟和梦煮,却又黄昏。

曲曲画湘纹,静掩巫云。花开花落负东君。赚取花开花又落,都是东君。

这首词叙述主人公梦醒后的悲伤苦闷,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梦中,茶烟氤氲,岁月静好。梦醒,花落无情,独我一人,半世流离。月色清寂,春寒料峭,柔肠寸断,朱颜难留,只有一缕茶烟,幽幽地透过碧纱窗。

纵观整个晚明文学史,叶小鸾虽然难以称得上是大家,但她却以自己的天资禀赋,成为了晚明词坛一道别样的风景。忽略对叶小鸾词的鉴赏,就不能全面把握《返生香》的艺术特征,也不能真正认识它的作者。因此,读懂《返生香》的文辞,品味其词学韵味,会是一种享受。

叶小鸾的性灵明姿,绝世才情,虽不可与易安媲美,却又有着不朽的精魂。

“一自疏香人去后,可怜花鸟不知春”她十七岁的生命如轻烟般转瞬即逝,只留下一卷清幽隽雅的《返生香》,令后人为之怜惜悲叹。她的音容笑貌,她的纵横才气,犹如一世未了的幽香,袅袅散出,萦绕迂转,渐浓熏然。

参考文献:

[1]叶小鸾.返生香.午梦堂集[M].中华书局.2015.

[2]邓红梅.女性词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3]張仲谋.明词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02.

[4]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