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养老:个人经济与社会价值的立体再现

2020-05-06 09:29张锐
中关村 2020年4期
关键词:人口养老老年人

张锐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年度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大陆人口构成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388万人,占比为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两项数据分别较2018年提高0.2%和0.7%,国内人口老年化现象显然在不断加重。统计数据还显示,截至去年末,国内总人口中16-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964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4.0%,同比下降0.3%,表明人口抚养比(老年人口/勞动年龄人口)正在逐步提升。

老年人口占比的提升代表着年轻人口将要承担的赡养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也直接对公共财政存量养老金的发放构成了不小的支出负担。而人口抚养比的提高意味着可能有不少老人将面临无人赡养的风险,同时也表明新增劳动人口产生的增量养老金接续动能不够充足。在这种情况下,出于主动减轻后人赡养压力或者有意识地规避无人赡养风险的目的,老年人不妨考虑选择自助养老的方式。

自助养老也称为“互助养老”或“抱团养老”,是相对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大正式养老模式的一种非典型的养老方式。通俗地说就是几个老人或者一群老人自动聚集或有组织地居住在一起,通过互助和互惠自我解决生活与精神需求的养老方式。因此,从组织形式来说,自助养老就有自组织与他组织两种,且后者主要是由政府、社团或者民间机构倡导、发动和组织而成。但无论是哪种自助养老,区别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核心特征就是互助与互惠,或者叫做群体自治与自理,不存在第三方服务主体的介入(他组织自助养老中的政府与社会机构仅提供平面或立体居住空间)或者第三者服务品的供给。

目前来看,更多的自助养老是建立在血缘和亲缘关系基础之上,如兄弟姐妹之间、亲戚之间和同族之间,也有部分自助养老因地缘关系而形成,如老乡之间、邻里之间,同时以友缘、学缘以及业缘为纽带的自助养老也具代表性,集中表现在同学之间、战友之间、知青之间以及工友之间较为普遍,当然还有少量老人因趣缘关系而走到了一起。这些携带缘分因素的自助养老主要是以自组织方式出现,而他组织的自助养老可能就不存在情感逻辑基础,由此也决定了自助养老有大小规模之分。但无论是情感型自助养老还是非情感型自主养老,不管是成规模的自助养老还是小团体的自助养老,作为正式组织或非正式组织,一般都有较明确的制度规范与行为指引,其中包括组织核心骨干成员、老人的权利与义务等基本问题都会做出相对清晰的规定。

按照年龄,自然人养老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60-70岁的余热养老期,70-80岁的主动养老期,80以上的被动养老期。因为自助养老的宗旨是健康时彼此提供帮助,需要时免费享受服务,因此除了进入被动养老期的耄耋老人只能选择家庭养老或者社会养老方式外,自助养老特别适合处于余热养老期和主动养老期的老年人口。

从空间范围看,自助养老既适合城市老年人口,也更适合农村老年人群,同时城乡之间还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与要素联动。对于城市老年人来说,自助养老不仅表现为三五成群邀约起来到一个或几个地方去建造、购置或者租借一处房屋,有条件的老人也可以将自己的住房拿出来与其他老年人有偿共享。对于农村老年人群来说,因为收入相对有限,自助养老的最直接好处就是节省不少生活成本。另外,我国农村的宅基地、房屋等闲置空间特别多,将这些资源拿出来以合适的价格租售给城市老人,让他们结队回乡养老,既推动了人口的“逆向流动”,更可为农村带去新的文化生活基因。

具体到每一位老年人而言,选择自助养老的主观动机与客观原因当然多种多样,除了有些老人身边没有子嗣或者亲人而只能寻求自助养老方式外,还有不少老人的儿女在远方工作但老人又不想去打扰孩子们的生活秩序,或者也有老人不习惯与儿女们一起生活,甚至还有老人就是为了找回昔日的同窗之情以及往日的战友之情等。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统计报告,目前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而按照60岁退休的年龄计算,许多人在退休后一般有近20年甚至更长的养老期,而且不少老人即便到古稀之年身体素质依然还好,让老人们通过自助养老的方式聚集一块,共同分享漫长人生阅历以及生活乐趣,甚至一起说笑、一起唱歌跳舞,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还一起出游,大家在集体生活中互相体恤与扶持,感受到的不仅是老有所养,更能充分体验到老有所乐。从行为科学与社会学上来说,人类本身就具有群体生活需求的本质特征,而且“人”字表达出的就是相互支撑之意,因此自主养老实际就是“人”本意义的自然回归。

对于国家而社会来说,互助养老无疑可以有效缓解公共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按照计划,到今年国内养老机构所提供的养老床位数量要达到800 万张。即便如此,以2.53亿老年人口计算,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也最多只有32张,相对于需求来说依然存在百万张以上的缺口。不仅如此,由于观念约束,很多青年人和壮年人都不愿意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导致养老服务的劳动力严重不足。而且不少养老服务机构还处于亏损状态,财务能力的不可持续也构成了养老机构扩容的重大瓶颈。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若是能自我组织起来,或者社会力量为老年人进行自助养老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服务,完全可以让以老年人为主的各类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甚至可以实现对老年闲置人力资源的二次开发,如老年人以自助养老为平台对外开展有偿商业服务,并用盈利反哺本组织的养老投入,从而达到直接或者间接弥补社会养老短板的效果。

对于城乡家庭而言,自助养老更能够彰显出相当精准的经济价值。时下国内家庭人口构成中,上世纪5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基本上只有一个子女,而且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如今都已经步入老年,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也即将进入老年,由此形成了“421”(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甚至“821”的家庭结构。其中作为子女的夫妻甚至日后要长大的孩子所承受的养老压力格外沉重。财力是否能够支撑且不说,时间与精力上更是很难安排过来,自然就难以保证对老人们照顾周全。老年人如果能够通过自助养老而实现自理与互助,不仅可以减轻子女的财务与精神负担,还能让子女安全与全心投入工作,确保家庭生活质量不因养老问题而下降,同时彰显出老年人的自我实现价值。

还须特别强调的是,虽然自助养老带着自发、自愿与互助的特征,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撒手不管。一方面,公共财政可以与民间资本联合起来为自助养老创建必要的基础硬件设施,鉴于老年人免疫力下降且易于生病的普遍状况,完全有必要在自助养老集中区嵌入配套的医疗服务,构建出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格局。同时,还要鼓励志愿者服务进入自助养老体系,支持保险机构开发互助养老保险品种。更为重要的是,为防止自助养老运转过程中的矛盾纠纷,引导自助养老良序与持续发展,有必要制定与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猜你喜欢
人口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世界人口日》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养生不是养老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