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访莲塘

2020-05-06 09:30蒙土金
西部散文选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何氏袁崇焕白马

蒙土金

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地球的北回归线上。这一天,南宁来的采风团在梧州与诗人盘妙彬汇合后,驱车来到古藤州秀气的临江小镇帶江,从这里再转乘小机船和我们一起去探访天平镇的新马莲塘村,因为这里曾经是古藤州一个繁华的驿站,这里曾经养育了一个叫袁崇焕的民族英雄,这里有着一所建于晚清与民国时期的村级小学和中学……

新马在古时叫白马,又叫四十三都白马汛,是古藤州一处重要的水上门户和驿站,而莲塘村就恰到好处地生长在白马汛浔江河段一个山环水抱的地方。在这里,浔江水从从平南方向一路滔滔东来,进入到莲塘村的时候仿佛像有一种天然的眷恋一般,情有独钟而又温顺地绕拥着这方叫莲塘的村落,形成了一个缠绵的圆弧之后才恋恋不舍地向东而去。据说,秦始皇初年,大将赵陀平定岭南时行军至此时喜得白马一匹,遂将此地设为白马驿。以后的历朝历代,亦多有军旅从这里经过。唐卫国公李靖率军抚慰岭南诸郡,曾在白马驿屯军,并留下了“南白马,北白马,白马双英甲天下,状元下马,元帅上马!”的偈语;宋代名将、枢密使狄青南来广西征讨侬智高反叛以及明朝两广总督韩雍征剿大藤峡侯大苟瑶民起义,也都曾在白马驿安营扎寨。正是这种特有的地形风貌注定了这一方水土的兵家冲塞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走进莲塘村里,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古香古色的祠堂。这祠堂叫做“何氏宗祠”,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是当时莲塘村的乡绅何杞倡议由西江流域的藤县、苍梧、蒙山、昭平、平南、桂平、贵县(现贵港)等地的何氏族人集资兴建而成的。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为典型的南方四合院风格,前两座后三座,中座为祠堂,祠堂庭院开阔清幽,富丽堂皇而又庄严肃穆。类似这样的古建筑在莲塘村还有许多,就在离“何氏宗祠”不远处还有一间只剩下了一座的古屋,仍然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高深的门楣,门槛两边的石墩和墙上的雕梁画栋清晰可见,是何积深当年的府宅。何家崇文尚武,人才辈出,清朝时的何宏元曾任陕西省西安府同知、兵部武库司郎中、云南省开化府知府;其子何斗光被封为蓝翎兵部武库司郎,何昌光任云南省开化府知府。何宏元因教子有方被封为“荣禄大夫”。在整个清代,何氏家族共有15人被封为“大夫”以上的称号,其中“奉正大夫”7人“、中议大夫”3人“、荣禄大夫”3人。到了民国时期,何寿谦(何宏元的孙子)为北京大学第一届的文学学士;何标(何宏元的曾孙)为广西省政府保送清华大学的学生,后又留学美国,获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此外,还有团(县)长5人、桂系第三路军司令1人、国民党空军中将1人、陆军少将1人,真可谓书香门第,人才辈出。

从“何氏宗祠”走出,我们沿着村边行走,只见周边一条条通向江中的古码头条石斑驳,在冬日的暖阳下见证着岁月的沧桑。紧靠江岸上两廊还覆盖着瓦面的街市虽然空空如也,但透过两傍吊脚骑楼式的房子,我们仍然可以想象到它当年繁荣茂盛的景况。同行的县博物馆周馆长告诉我们,“白马汛”是一个崇文尚武、商文并重的地方,历史上便是一个商贸集散地,外出搞运输和商品流通的人特别多,别看这样的一个小村子,过去这儿店铺林立,街市上“广元兴”、“昭在铺”、“晋兴铺”、“培生堂”等堂铺人头汹涌,客似云来。就是到了解放以后,供销社、工商所、食品站、粮所、市场等设施也一应俱全,俨然象一个建制乡镇的模样,还被人称为“小香港”呢!

我们站在江边,凝望着一江碧水,只见蔚蓝的江面上有几只洁白的白鹭在悠然地转着圈儿,江水波光潋滟,微风熙拂,让我们从莲塘的清秀俊美中最初地触摸到了莲塘厚重而饱含文化张力的悠远历史。

造访莲塘村,不得不提到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明崇祯年间的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

袁崇焕(1584-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明万历47年(1619年)进士,为杰出的军事家,曾取得“宁远、宁锦”两次大捷,亲率九千精兵对决皇太极十万大军解京师之危。后来因遭崇祯猜疑和中皇太极的反间计,被以“叛徒”等众多罪名磔身于北京的柴市口,直到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重修明史,披阅了当时大量的内部档案资料得以还原真相,而此时时间已过去了整整152年。

袁崇焕以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单骑出关,他提出了“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且战且守,且筑且屯;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傍着;以实不以虚,以渐不以骤”正确的军事思想,迅速扭转了边陲的危局,收复了许多失地,稳定了局势,个中过往,可谓壮怀激烈。然而,袁崇焕最后却非战死沙场,而是死于自己忠心报效的帝君之手,呼乎,其冤莫大焉!然而袁崇焕又是一个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其籍贯多有争议,其功过多有争议。

袁崇焕籍贯何处?学术界和地方曾有不少争议,大致上有东莞说、平南说、藤县说三种。现在,莲塘村建有“广西藤县袁崇焕纪念馆”,馆名由著名的明史专家阎崇年先生题写,纪念馆面积不大,仅551平方米,陈列馆面积335平方米,以袁崇焕的成长脉络为主线,用大量的照片、文物为载体,向人们展示着袁崇焕在这里生活的点点滴滴。简朴的纪念馆就如眼前的莲塘村一样,简静自在,淳朴自然。除纪念馆外,这里还有着袁崇焕的几座祖墓,其中祖父袁西堂的墓就在离莲塘村不远处的山上,而袁崇焕的父亲袁子鹏则葬在与莲塘村隔江相望的对岸一个叫“放炮岭”的地方,墓碑中清晰地刻着“明诰封光禄大夫讳子鵬袁府老太公之墓”,墓碑的序文是“世祖西堂公之子,西堂公由广东东莞县于嘉靖六年(1522年)至广西梧州府藤县四十三都白马汛。鹏公妣何氏葬唐冲袁屋坪。公生三子六孙,长崇焕赐进士出身,拜三边总制,当朝诰恩赐封碑。”而远在北京的孔庙里,也立有自隋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进士的题名碑,在明万历三甲第四十名进士袁崇焕的名下,则清楚地刻着“广西藤县”。由此,袁崇焕生于莲塘、长于莲塘当属无异议了。

袁崇焕文功武略,就如同其生于斯又长于斯婉约秀丽的莲塘村一样,他一生忠勇却又不乏铁骨柔情,这在他留传下来的诗句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在莲塘村的“广西藤县袁崇焕纪念馆”里,我们透过袁崇焕那些泣血的诗章,仍然可以触碰到他心底里对故土和亲人们那如游丝般的颤栗。如《边中送别》:“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又如《临刑口占》“: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再如《忆母》:“梦绕高堂最可哀,牵衣曾嘱早归来。母年已老家何有,国法难容子不才。负米当时原可乐,读书今日反成灾。思亲想及黄泉见,泪血纷纷洒不开。”字字句句,透过了四百多年的历史沉淀,仍然可以看见袁崇焕那颗如莲花般洁白的赤诚之心。

袁崇焕功过如何?我们想历史是最好的判官。袁崇焕当年浴血奋战的对手是清朝的前身后金,而清朝在灭亡了明朝立国后,到乾隆帝时,乾隆下了一道诏书:“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初四日,奉,上谕。昨披阅明史,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黯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当中,恐怕也就只有乾隆肯为袁崇焕还原真相了。袁崇焕以自己一生的忠勇无私与铁肝义胆让敌人也为之动容,这又是一种何等的情怀!而当袁崇焕磔身于北京的柴市口,只剩下那颗不屈的头颅孤零零地悬于高杆之上的时候,有一位姓佘的义士冒着被诛九族的危险,在夜半更深的时候偷偷地取下了袁崇焕的头颅埋在了自家的后院,而且一代又一代地为袁崇焕守墓,到现在已经传了整整十七代,而他竟连自己名字也没有留下,这又是一种何等惊天动地的义举!这一切的一切,应该说历史已经对袁崇焕的一生做了最好的评说。

莲塘村生长和养育了袁崇焕,袁崇焕的精神不死,他长在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精神家园里,也随着时光的漫浸在莲塘的岁月里熠熠生辉。

在莲塘,我们还惊诧于在这个自然村中竟然还分别有着一所历史悠久的小学和中学。小学建于1906年,由莲塘村的举人、广西省参议员何寿谦与留学日本回来的何宗羲发起倡仪,用何氏祠业收人的一部分作为办学基金兴建而成,当时的校名叫“白马开明高等小学堂”,这所百年老校现在已经演变成了如今的“新马中心小学”。与之比肩的还有一所中学叫做“开明中学”,它是在1941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艰苦时期创建起来的一所村级中学。当时我国的大部分国土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之下,广东等地的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和进步人士为了躲避日寇的迫害从广东流亡到了广西,他们有一部分溯江而上留居于藤县新马莲塘村。为了使这些进步民主人士工作有着落、生活有保障,由何杞(曾任省立梧州师范校长、梧州高中校长、藤县县长)、何宗羲(留学日本)、何宗淇、何标(留学美国)、何汉辉(空军中将)、何克夫(十九路军团长、广西省政府咨议)等人倡议筹办。学校在1941年春开始招生,首招学生280多人,并迅速吸引了西江流域的藤县、苍梧、岑溪、蒙山、平南、桂平、武宣、象州、容县、北流等地的学生前来就读。到1943年,学校发展到了12个班共700多人,教职员工50多人。学校的第一任校长由何杞担任,教导主任由李廷熙(中山大学毕业、曾任藤县中学校长)担任;第二任校长由何宗羲担任,教导主任由林汝鉴(中山大学教授)担任,教师绝大部分为从广东疏散上来的进步人士。开明中学创办时为私立学校,经费来源为学生学费收入和何氏祠业收入,解放后因经费原因曾一度停办,1958年天平区政府在原开明中学旧址上重建“新马农中”,1970年改为“新马初中”,1991年恢复“开明中学”原名并一直延续沿用至今,为公立中学。

“开明中学”创办到现在已走过了70多个年头,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李象河,云南大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博士生导师、物理学专家、教授;叶孟德,中山大学教授;何家骧,广东水电研究所主任工程师;卢延岳,广西壮族自治区水电工程师;何开华,鞍山钢铁厂工程师;何秋华,武汉电力厂工程师;何家骥,广东省二轻工业厅副厅长;傅耿,广西壮族自治区检察院副检察长等等。现在的“开明中学”也秉承了創办伊始的优良传统,传承着莲塘村文风鼎盛的风气,每年招收9个教学班,学生近500人,教学成绩年年位列前茅,尤其是美术和体育生在县里更是一枝独秀,考上县示范高中同类生的人数一直为各乡镇初级中学榜首。无疑,当年何寿谦、何杞、何宗羲等人在莲塘创办的小学、中学是发扬和传承耕读传家的“开明”之举,它衍续着莲塘鼎盛的书香文风,仿佛就如一个飘浮在水汽雾淞中透明的梦一样幽篁而清逸。

不知是莲塘村的历史底蕴深厚,还是冬至日白天的日子确实太短,莲塘村的风光我们远远还没有看够,但无奈日头早已西斜,我们只好匆匆回程。

岁月静好,无边风光的莲塘村深深地镶钳在我们的记忆。

这一年,岁值丙申;这一日,正值冬至。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猜你喜欢
何氏袁崇焕白马
争议袁崇焕:390年来是非功罪
争议袁崇焕:390年来是非功罪
马站着能睡着吗
崇祯皇帝与袁崇焕之间的死结
一匹白马
权重涨个股跌 持有白马蓝筹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害羞的年
袁崇焕之庙
何氏“十全大补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