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与成人教育

2020-05-06 09:16王耿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0年2期
关键词:黄鸟曾子诗经

王耿

经 典 重 现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①《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②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大学》

注释  ①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引自《诗经·商颂·玄鸟》。邦畿,都城及其周围的地区。止,有至、到、停止、居住、栖息等多种含义。此处是居住的意思。②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引自《诗经·小雅·绵蛮》。缗蛮,即绵蛮,鸟叫声。隅,角落。止,栖息。③“穆穆”句:引自《诗经·大雅·文玉》。穆穆,形容词,仪表美好端庄的样子。於,感叹词。缉,集中,聚合,引申为继续或发扬。熙,光明。缉熙,即集中光明,继续光明,或发扬光明,也就是“明明德”。敬止,止于敬。敬有两个含义,一是对人恭敬,二是对事认真,如“执事敬”,又如“敬事而信”。止,语助词,无意义。全句意为:啊!发扬光明的品德,止于至善的境界。

作 家 小 传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孔子弟子,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父亲曾点(曾晳),母亲上官氏。16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传播儒家思想,推行儒家主张。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曾子,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是孔门中对儒学贡献最大的弟子之一。

曾子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曾参以他的建树,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被称为中国历史上“五大圣人”:“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擅长反省,以孝著称。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

他的著述有《大学》《孝经》等经典。

经 典 解 读

译文 《诗经》说:“京都幅员广阔,方圆千里,都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诗经》说:“黄鸟鸣叫着‘绵蛮,栖息在多树的丘冈。”孔子感慨地说:“唉,连黄鸟都知道它应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比不上鸟儿吗?”《诗经》说:“周文王仪表堂堂,端庄谦逊,他品德高尚,光明磊落,使人们无不尊重、敬仰。”作为国君,他的言行举止要做到仁爱;作为属臣,他的言行举止要做到恭敬;作为儿女,他的言行举止要做到孝顺;作为父亲,他的言行举止要体现慈爱;与他人交往,他应该做到坚守信义。

核心密码  本章谈“知其所止”。其实就是“知止而后有定”之“知止”,作者引《诗》以证“知止”,用“民之所止”“鸟之所止”以证“德之所止”。百姓,居处所止;雀鸟,栖息所止,都是具体而有形的“知止”。作者由具体而有形的“知止”引申到抽象而无形的“德之所止”“善之所止”,引孔子的话以证明孔子“止于至善”的观点。“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孔子感叹:“于止”,啊,知止啊,知其所止啊,雀鸟都知道栖息所止啊!为什么人反而不如雀鸟呢?它们尚且能知其所止,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何况我们这些人呢?孔子的一个反问句,问的不仅仅是居处或栖息所止,更重要的是人们品德修养所止的地方。接下来曾子用周文王的典范事例阐释了“德之所止”“善之所止”。不同的身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寻找最适合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

经 典 启 示

叔孙豹的“立德、立功、立言”,被后世的读书人叹为观止,无数的人将这6个字谨记心头,作为自己立身行事的标准。而真正做到这“三不朽”的,无一例外都成为流芳百世的伟人。其实,真正死而不朽的人,他们不一定有高官厚禄,但是因为他们有远大的理想与贡献,最终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敬重与崇拜。天道公正,我们应该立志向这样的英雄豪杰看齐,争取做一个大写的人。

经 典 重 现

子贡曰:“君子见大川①必观,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②德焉:偏③与之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所不及者死,似仁;其流行痺下,倨句④皆循其理,似义;其赴百仞⑤之溪不疑,似勇;浅者流行,深渊不测,似智;弱约危通⑥,似察;受恶不让,似贞;苞裹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必出,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⑦,似厉 ⑧;万折⑨必以东西,似意,是以见大川必观焉。”

——《大戴礼记·劝学·第六十四》

注释  ①川:河流。②比:比喻,比较,比照。③偏:通“遍”,普遍。④痺下倨句:痺,通“卑”,卑下。倨,直。句,曲。⑤百仞:形容很高的地方。古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⑥弱约危通:水流于曲处则绕之,危地皆能通达。弱,绕曲。约,缠束。危,高险之地。⑦盈不求概:盈满不求木概而自平。盈,滿。概,平斗、斛之木。⑧厉:“砺”的古字,磨刀石。⑨折:曲折。

作 家 小 传

《大戴礼记》,又称《大戴礼》《大戴记》。一般认为成书于西汉末,作者为礼学家戴德(世称“大戴”)。

该书原有85篇,今仅存39篇。选辑了先秦至秦汉的儒家文献,特别是关于古代各种礼仪论著,是一部有关中国古代礼制的文章汇编。对于研究孔子思想及早期儒家礼乐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

经 典 解 读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君子看见大水一定要观赏,是什么原因呢?”孔子认为,流水浩大,普遍施与给各种生物而不求回报,就好像道德;水所到达的地方,万物就会生长,水所不能到达的地方,万物就会死亡,就好像仁爱。它流动起来向着低下的地方,或曲或直,都一定遵循一定的规律,就好像道义;它奔赴百丈深谷也不怕,就好像勇敢;水在浅处缓缓流行,流入深渊不可测量,就好像智慧;它遇到曲折的地方绕道而行,遇到高险的地方也能通达,就好像秋毫明察;它接纳尘埃污垢无怨言,不推让,依然保持自己的节操,就好像贞洁;各种东西在水里出来进去,便鲜美洁净,就好像善于教化;它在山洞或暗道中行进,一旦奔流而出,注入量器时一定很平,就好像公正;它无论在池塘还是在容器中都不需要刮平,就好像平整的磨刀石;它经历万千曲折也一定向东流去,就好像坚强的意志。所以君子看见大川河流一定要观赏它。

核心密码  定位水的性格和灵魂。借水的德、仁、义、勇、智、察、贞、善化、正、厉、意11种特征说明“中正平和”者的性格。“中正平和”的君子,既要“素其位而行”,知其所止,又要像水一样随物赋形,善于变化,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高度统一。

经 典 启 示

从善如流。我们要通过水的德行反观对照自己的德行,虚心涵泳,切己体察。除了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外,还要了解自我,认识自我,进而修养自我,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德才兼具,做一个既能秉公持正,又能灵活变通的中正平和之人。

魏照拜师,正是为了完善自我,止于至善。在当今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要想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就要学会做人做事之道。成功的机会是均等的,只有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才能丰富我们的人生。

(责任编辑  /  刘金华)

猜你喜欢
黄鸟曾子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哪吒失手
黄鸟
创意数字“2”
曾子杀猪
黄鸟喈喈为谁鸣
小黄鸟
巧用《诗经》解难题
曾子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