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翻转课堂研究
——以日语翻译课为例

2020-05-07 02:36
红河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语言学语篇译者

王 芳

(黎明职业大学旅游学院,362000)

一 翻译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

翻译课程是外语语言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图1是笔者所做的翻译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的流程的对比图示。如图1所示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以结果为中心,不重视学习过程,[1]课程内容形式过于陈旧单一,与社会与教育发展脱节。教师授课也以理论技巧讲解和译文比较为主,重理论轻实践。教师是课程的指挥者、权威考核和评判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个性受到压抑。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大量翻译练习,再与标准译文进行对比,[1]但是对所译的原文往往不求甚解,只是机械地对照字句按技巧来完成。课内外都缺少互动交流,枯燥的学习课程很难使学生对翻译产生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翻转课堂”,是近年来教学法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是一种突破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并以学生“学”为中心,赋予学生更多自由的学习模式。它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任务安排,将教学的决定权由教师转移到学生。学生可以在课外自主规划,通过视频、微课、网络等信息化的手段获取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合作学习。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来满足和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翻译课程的翻转课堂,打破了“教师讲解——学生作业——教师讲评”的传统翻译课堂模式,结合学生基础学习阶段文化知识、理论水平较弱的特点,以任务为驱动,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引导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启发学生基于语境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体验性、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如何有的放矢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是翻转课程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借日语翻译课为例,探讨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角度来认知和指导翻译实践,直接且实用,符合学习规律,顺应读者心理活动,易被广大学习者接受。[2]

二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

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问世以来,对西方哲学史、语言本质和人类理解问题作出了全新的诠释,同时对当前的翻译研究也同样具有强大的解释力。王寅首先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中,提出了翻译观。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包括作者、读者、译者)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出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将作者、文本、读者三个环节要素紧密结合,充分考虑体验和认知两要素的制约作用,正确处理好几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作者、理解作品、译好文本,才能实现“解释的合理性”“翻译的和谐性。”[3]581-583翻译观强调了翻译的体验性、多重互动性及一定的创造性、语篇性、和谐性,解释了翻译中应着重反映出“两个世界”的观点。[2]591吴波认为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本身就可以发展成为一种翻译教学的模式,其所提出的“现实——认知——语言”实际上就是一个宏观的翻译过程。[4]由此,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可为实现更高效的翻译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三 基于翻译观的翻转课堂

翻译课的翻转课堂在“课前”“课上”“课后”(见图1)不同阶段创设情境、设计任务,学生可自主学习或分小组围绕任务进行活动。当前翻转课堂虽然受到师生们的欢迎,但在实施中往往忽略了能力培养的初衷,易流于形式化,有时甚至因为追求信息化技术的新颖和“刺激”、注重形式反而降低了效率。因此翻译课程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翻译理论的支持。笔者基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理论,结合近几年来翻译课翻转课堂实践和研究,在教学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以下五点经验,以解决翻译课堂存在的问题。

图1 翻译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的流程对比图

(一)以翻译的和谐为目标,从语篇入手

翻译的和谐性是翻译活动进行的原则,也是翻译的目标。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达到人际和谐,翻译也应当兼顾“作者”“文本”“读者”三个要素,力求达到三者之间的和谐。[5]和谐不只是个别词句的和谐,而是整体语篇的和谐。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的过程就是不断从整体到部分、又从部分到整体的循环过程。[3]588-589文本单个词句的意义离不开分析整体语篇的时代背景、语言风格和作者思想,在此基础下翻译才能达到内容的连贯和风格的统一。

教师课前引导学生明确语篇翻译的任务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在布置翻译任务时,应尽量选取较为完整的文章,更便于学生体会文本、场景和作者意图,不会因脱离了语篇环境而产生理解的偏差。对于片段文章教师也应先介绍文章出自处,作品的背景。文学作品要先了解整体风格、时代背景、人物身份、情感表达、故事脉络等。除了文学类文章,日语翻译课程中也会选取如应用文、说明文或者商务文书等。这类文本职业性和应用性更强,语言的风格也同文学作品大不相同。那么对于这类篇章,教师应先带领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相关的职业背景和应用目的。如日语,翻译致辞类文本时,翻译“祝大家在京期间愉快!”,单独一句话拎出来可以有很多种翻译方法。所以要翻译之前要先了解说这句话的人是谁,说的对象又是谁,这句话是处于什么样的语篇中、什么样的场景下。如果是面对修学旅行的中学生说的话,译成「皆さんが北京滞在中、愉快に過ごされますよう祈ります」即可。若是面对的是经济代表团之类团体所做的欢迎致辞,这时我们就必须采用「皆様方の北京ご滞在中、愉快にお過ごしになられますようお祈り申し上げます」这样更加郑重的敬语表达。[7]如果是遇到较难理解的词句,不应拘泥于辞典意义,而是联系上下文乃至整个语篇,以期达到整体译文的“和谐”“合理”。

(二)多角度体验,还原作者的“两个世界”

翻译是一种基于体验的认知活动,译者和读者只有对文本作体验性的认知才能获得其创作意图。[3]584译者要理解语篇所提供的整体信息和各种意义,就需要先透彻理解作者和作品关于“两个世界”的认识。翻译“两个世界”指的是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原作者与译者和读者基于经验的异同,两者的认知世界必定是有异同的,所以译者需要与原作者和作品世界进行互动。译者通过体验客观外界,对文本做体验性的释读,才能真正了解作者,与作者“对话”,还原作者的世界。[7]64

部分学生在理论理解和语言功底方面,甚至是社会知识面上相对不足,有时仅仅是解析语篇也未必能体会文章的表达意图,所以体验就能够带领学生更快地理解文章的世界。教师可通过多角度多手段引导学生对翻译文本进行体验性释解,与文本及作者进行“对话”互动。[7]64课堂中的应用文可以体验作者所在的职场环境或者作者的工作身份等主客观世界,对其所存在的语境和所起的作用有个先了解,翻译起来也就事半功倍。同样涉及到致辞讲话类文本,教师可以先播放一些中日语的致辞、讲话的视频,带领学生认识致辞的场合,接下来温习致辞时候的敬语,体会致辞的语言和普通演讲措辞的不同。视觉化可摆脱文字的束缚,[8]视频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帮助他们更多地回忆起所学过、听过的语句。

课中任务实践也是体验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翻译课上检查作业。或教师批改,或点名学生起来念,这样单调的形式很难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要突出翻译的体验性,可在学生分小组完成翻译任务后,组织他们按照场景、带入角色进行演示。如致辞,可以利用多媒体或体验教室模拟场景,学生扮演致辞讲话者,按致辞讲话的语气来进行翻译的汇报。如果是说明文可以代入实际的产品使用经验和介绍。结合多媒体手段,以获取语境支持以及更多样化的认知构建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8]学生置身角色世界,可以让他们更容易融入语境,发现自己翻译作品的“不和谐”之处。

(三)信息技术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扩展学习时空,提高学生主观能动作用

翻译的过程就是认知语言学“现实——认知——语言”的过程。翻译的译文就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3]581其中“认知”是体现译者主观能动的一个过程。翻转课堂实施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体验资源和环境,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个性化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也为教学的创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教师可以利用网上的名校名师慕课,或者自主建设一个完善的课程资源平台,制作微课等教学视频,提供中日双语阅读材料、影视剧等丰富的在线资源和在线体验,供学生便捷地获取学习。学生可在课外提高阅读量,提升知识面和语言水平,不需要在教室里就可以自主学习整个体系的课程知识。取代教师课堂讲解,学生通过微课等教学视频先对课程知识点进行初步的了解,并可根据自身需要反复收看直至弄懂,再通过基础预习作业检验预习的效果。教师因材施教,设计适合的任务,提供多样化的自学资源,利用网络手段实现远程指导。

利用“雨课堂”“学习通”“蓝墨云端”等课堂应用程序,也可实现课内外的互动。学生在课外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来安排自己学习进度,又可以便捷地获得教师的指导帮助。这样既扩展了学习时空,也提高了学习自主能动性,发挥学生学习个性。多样化资源不但丰富了学生学习渠道,也增加了学习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四)小组讨论和交流是共同完成翻译创作

翻译观将译者视为认知的主体,强调人在认知体验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也必须承认译者的思维具有创造性。不同人认知世界不同,语言水平也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不同的译者对同一语篇会有不同的理解,产生不同的译法。

通过小组交流学生既可发挥个性特点,勇于表达个人观点,又可共同理解,取长补短,达到理想的“和谐翻译”目标。翻转课堂中,小组讨论与交流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在翻转课堂中知识的传递移到课外,教师根据课程核心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精心选择和设计小组任务。[9]51课程可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课前完成预习准备,课中进行小组讨论,组内分角色体验翻译语境等,课后共同完成翻译任务。

翻译本身是属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单元阶段性学习后,作为拓展教学,学生可以组成翻译小组,听译日语视频并使用字幕软件配上字幕,成员分工合作完成翻译、校对、时间轴的制作等,上传在线课程平台。其他小组同学可在资源下评论区进行点评交流,并将优秀作业作品开放给下届学习者交流学习。字幕制作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也培养了团体协作精神。

(五)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实现多重互动性,促进教与学

翻译的多重互动性,除了人本互动以外,还体现在人本与现实的体验互动、译者与读者的互动。译者既要对文本的原作者负责,也要对接受译文的读者负责,译者经过互动可做出一个更适合各方的选择,包括适合作者、作品、读者,适合源语和目标语,实现翻译的和谐性。[3]586

信息技术提供了多样的交互形式。除了体验互动外,评价互动也是不可忽视的。翻转课堂中,课堂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对教学活动有极强的辅助和导向作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是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起点和核心,安排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反思。[9]52

利用在线课程平台提交翻译作业,也可以及时有效统计和反馈评价结果。学生实时的认识自己课堂所掌握的知识情况,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结果,及时地优化调整课程内容和方案。教与学双方都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下有效地得到提升。

四 结语

翻转课堂突破传统教学法为主的课堂,重视体验式教学,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发挥学生个性特点,重视互动。在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指导下,在日语翻译课堂上,试图通过在线课程资源、实时课堂程序、体验教室等信息化手段实现“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的展示—自主学习—体验语篇情境—翻译的创作—互动提升—成果展示互评”的教学过程。在“课前”“课上”“课后”三个阶段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通过精心制作课程资源和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构建翻译情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翻译语篇的理解,培养良好的翻译习惯,提高学生翻译技巧的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猜你喜欢
语言学语篇译者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