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科技创新观探究

2020-05-07 01:51黄雯谭皓月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11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习近平现代化

黄雯 谭皓月

摘 要:习近平科技创新观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科技的重要思想以及吸取其在指导科技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立意深远,内涵丰富。“科技创新的旨归是服务于经济发展、终极目标是改善民生、第一资源是人才”是其主要内容,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科技创新;人才;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1.005

“落后就要挨打”,“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致力于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建设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现代化国家。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就将科技摆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位置;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阐述了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胡锦涛强调“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科技创新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经济、民生、人才等方面,对于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具有战略指导意义,本文着重分析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来源、主要内容与意义。

1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来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根植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科技创新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部分,其丰富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继承,对中共历届领导人关于科技思想的发展,也是习近平在指导科技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总结。

1.1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继承

首先,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认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重视科学技术对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同时强调科技创新,重视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其次,马克思的未来社会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即是说,一切发展的最终旨归是人民,习近平在其一系列的讲话中,始终强调科技创新的终极目标是改善民生、造福人类。最后,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实践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习近平强调重视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要集天下英才而用之,尊重人才、保护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创新作用便是重视人的实践主体地位。

1.2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是对中共历届领导人关于科技思想的发展

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非常重视科技发展,先后发出“向科技进军”“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经济建设上去”等伟大号召,多次强调“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前瞻性地认识到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江泽民在全面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础之上,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并强调通过依靠创新以提高我国自主研究开发能力。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强调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创新体制建设、建设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习近平继承了中共历届领导人的科技思想,并创造性地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强调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科技创新服务于经济发展、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意识。

1.3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来源于其指导科技工作的实践

习近平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高度重视浙江的科技工作,在一系列短论和时评中谈到其对科技的态度和科技创新的重视。他强调“科技创新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通过科技创新来降低生产、消费、流通等各个领域的资源消耗。”重视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力、节约成本,推动社会建设。同时,他还强调“要充分发挥人才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经济发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即是说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是人才,应营造良好爱才惜才的氛围、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优秀创新人才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助力;并着力促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科技创新为经济建设服务。除此之外,在致力于浙江的工作中,习近平还提出尊重创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一切工作的目的都应是造福人民等观点,都是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实践来源。

2 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

“科技兴则国兴,科技强则国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科技和创新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而科技创新更是在建设社会主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创新是多方面的,但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习近平认为应鼓励创新培养、吸引大量创新人才以推动科技发展,实现科技成果的现实转化,使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实现“改善民生、造福人类”的科技创新终极目标。

2.1 为经济发展服务是科技创新的旨归

改革开放以来,将经济建设置于中心位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差距,尤其是在科技经济实力方面,集中体现在创新能力上。习近平强调“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所以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有机融合。我国当前面临的发展问题主要是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要依靠科技创新,走过去主要依靠引进、利用外国技术的科技发展思路,我们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仅不会缩小,反而会拉大。所以应坚持自主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主导权,抛弃以资源、劳动力等驱动的老路,走创新驱动的新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生产力,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在国际竞争中保持足够的竞争力。

2.2 改善民生是科技创新终极目标

“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习近平表示“要加大科技惠及民生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同民生紧密结合”。人民群众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财富的享受者,依靠人民发展科技,科技也要造福人民。因此,习近平强调要聚焦国家战略目标,集中优质资源、形成创新合力,突破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比如,科学技术关注人的生命问题,人造生命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对研究生命起源、创造出新的生命繁衍方式、人类认识生命本质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技术关注人的生存问题,袁隆平院士致力于研究杂交水稻,从源头上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解决了人类生存问题。所以,要坚持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为人民福祉,改善民生、造福人类。

2.3 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习近平强调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面对当前存在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人才培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科学文化素养和爱国情怀;秉承“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原则,增强广大科技工作者责任感和使命感;改革教育体制机制,为创新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人才引进。“走创新发展之路,首先要重视集聚创新人才。”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善于吸收海外优秀人才,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发掘优秀人才以满足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人才需要。最后,人才使用。“用好人才,首先要用好科学家”“用好人才,重点是科技人员”。应尊重、保护、爱惜科学家和科技人员。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要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创新人才,使之发挥其才能、施展其才华,推动科技创新。

3 科技创新观对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意义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都实现现代化的强国,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建设现代化强国就需要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3.1 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现代化

总观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经济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面对我国存在的这些经济问题,要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现代化,扎实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就需要依靠科技创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的问题,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来解决,以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提升物质文明水平。习近平科技创新观表明,以创新推动科技发展,实现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之前我们走的经济发展道路是以资源、劳动力等为主,在国际竞争压力下,急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向走更多依靠科技进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把我国建成富强的经济强国,实现经济现代化。

3.2 科技创新驱动人才建设,实现文化现代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现代化则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灵魂。习近平强调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首先,通过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且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高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爱国情怀,增强其道德感和责任感,增强我国科技实力同时也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底气。其次,在全球范围内发现人才以满足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用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感染、吸引海外人才,在与其他文化交流互动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最后,用活人才,调动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发挥其才能与智慧,从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而将科技创新的成果运用于文化领域,推动新型文化业态的培育,从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3.3 科技创新改善民生,实现社会现代化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的需要呼唤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致力于改善民生。例如,人脸识别、高铁、人工智能等,为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保证了粮食产量、解决了人民吃饭问题,使人民基本生活有保障;生物医疗技术等现代医药科技创新,为人类治疗疑难杂症提供了新方法,使人民看病有方;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渠道扩宽,获得知识内容的多样性、丰富性增加,使人民在教育方面有更多的获得感。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自主创新道路,通过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造福人民,在基本生活保障、医疗、教育、就业等重大民生方面得到了改善,扎牢社会现代化的基础。

4 结论

科技创新观是习近平把握当前科技发展大势和我国发展前景、继承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中国化的科技思想并吸取在指导科技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提出来的,其内涵丰富,涵盖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于经济、造福于人民、依靠于人才等内容,并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培养人才意义重大,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意义[EB/OL].http://www.qstheory.cn/llwx/2019-08/27/c_1124925815.htm,2019-9-28.

[3]马克思,恩格斯.共產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1.

[4]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69.

[5]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12.

[6]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6-1.

[7]欧阳军喜、王赟鹏.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思想:演进、特征及其意义[J].学术界,2018,(4).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OL].新华网,2017-10-27.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194.

[10]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18.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习近平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