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移动支付对我国货币流通的影响研究

2020-05-07 07:59金纯德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15期

金纯德

摘 要:从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货币流通相关理论,从货币供给,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乘数三个方面分析了第三方移动支付对我国货币流通的影响机制,进一步加深了新的货币环境下对货币流通机制的认识,以期为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带来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第三方移動支付;货币供给;货币流通速度;货币乘数

1 文献综述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金融创新的加快,第三方支付以其便捷、低成本、安全性较高等特点,迅速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支付习惯。第三方支付本质是收款方和付款方之间的支付桥梁,通过搭建支付平台来为首付款双方提供资金划转,资金清结算以及技术、安全保障服务,主要业务包括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款发行和受理及其他。自第三方移动支付推出以来,整个行业就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乃至井喷式的增长。不过近些年来,相关政策的颁布,监管力度的加大,使整个行业开始向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其增长也有所放缓,趋于平稳的态势。2013年至2018年,我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平均增速超过200%,根据艾瑞咨询《2018中国第三方支付年度数据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为190.5万亿元,同比增速达58.4%,创下五年来的“新低”,预计未来两年增速仍将放缓。第三方支付的迅猛发展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支付方式,也对传统的金融机构相关业务和货币政策带来冲击,这也使它成为近些年来人们研究的热点。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进步和运用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都在不断地改变,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得到深刻的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行业都发生着巨大变革,支付领域的变革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分析这一系列变革以及由它所产生的影响,对未来支付领域发展,对更好地发挥支付服务经济金融和社会生活有着积极意义。我们处在一个货币系统和支付方式都在发生快速变革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无纸币”时代的见证者,当然这也为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增加了难度,本文将第三方移动支付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机制作了理论分析,加深了对日益复杂的货币体系和支付环境下的货币流通的认识,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带来一定的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国内外的研究多数是关于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和监管研究。国际清算银行(BIS)是这方面最早的研究机构,BIS(1996)认为电子货币的使用可能会暂时减少货币总量,也会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具体如何影响则无定论。蒲成毅(2002),随着数字现金使用的普及,货币供应量将会减少,并且会发生结构变化,而货币流通速度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尹龙(2004)指出,电子货币的使用在短期内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但是很难作出准确估算。周光友(2009)对我国电子货币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电子货币在相当程度上能够代替传统货币,并且电子货币使得不同货币层次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对货币供给产生了影响。

2 第三方移动支付对货币流通影响的理论分析

假定货币供给视为内生变量,货币供给由货币需求决定,且短期内二者相等。由著名的费雪方程式:

MV=PT

M为货币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水平,T为交易量。费雪假定货币流通速度是恒定不变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货币流通速度受诸多因素影响,如经济化程度、制度环境、支付习惯等,因此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保持稳定,但短期其实是一直在变化的。

将费雪方程式进行变式得到货币需求函数形式:

因此在名义GDP保持稳定的条件下,货币供给由货币流通速度决定。

第三方移动支付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便捷性,加上支付方式的不断创新,支付方式从密码支付发展到指纹支付甚至脸部识别等,相较于传统现金支付,省去了找零等步骤,从时间上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同时,与第三方支付合作的机构、商店在地区上不断扩大,数量上也在迅速增加,为第三方支付的便捷性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人们对已形成的支付习惯可能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而在支付时优先考虑第三方支付,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乘数方面,根据货币乘数理论:

M2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为货币乘数,B为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的现金C和银行存款准备金R构成,Rt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e为超额准备金,S为定期存款rt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e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率,k为现金漏损率。由公式可以看出,货币乘数m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法定准备金率rt、超额准备金率re和现金漏损率k。其中法定准备金率一般由央行规定,不会受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影响。由于第三方支付的便捷性对现金的替代效应,使得人们减少现金的持有,导致现金漏损率降低,从而扩大了货币乘数,增加了广义货币供给。同时也有学者认为,由于第三方支付的便捷性,提高了整个支付过程的流畅度,使得银行降低了超额准备金率,货币乘数增大。

货币需求方面,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主要有三个方面: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

x其中M1为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M2为投机性货币需求,前者主要受到个人收入的影响,后者则主要受利率影响,L为流动性偏好。

第三方支付对现金具有很强的替代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商店、机构都提供了支持第三方支付的渠道,第三方支付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交易性需求,因此会减少人们的现金持有;第三方支付也有着相当好的流动性,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提现、转账等操作,从而便捷了货币在各个层次间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满足预防性货币需求;现在的具有支付功能的APP如支付宝、微信等都提供了理财途径,而且平均收益率普遍高于银行活期存款收益率,因此也可以部分满足人们的投机性需求。综上,第三方支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持有现金的需求,从而减少货币供给。

综合以上货币相关理论结合第三方移动支付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第三方移动支付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增大了货币乘数,从而减少了广义的货币供给。

3 政策建议

3.1 加强监管,鼓励创新

第三方移动支付是近些年来以互联网,通信设备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基础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并且在小额支付领域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不可否认第三方移动支付是支付领域高速发展的新兴事物,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正是由于它发展过于迅速,而相关监管政策相对滞后,容易产生潜在的危险,并对现有的货币政策形成挑战,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实施。因此,央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不应忽略第三方移动支付带来的影响,在加强的监管前提下提倡创新支付体系的创新。

3.2 构建完善的研究体系

由前文所述可知,第三方移动支付对现有货币体系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虽然有理论可循,但由于交易量巨大,数据统计困难,想要定量分析其影响仍难以实现,现阶段国内也还没有统一的指标和标准来衡量,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第三方移动支付领域有效的、可靠的指标体系来把握第三方移动支付对我国货币体系产生的影响,以更加精确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3.3 完善货币层次划分

由于第三方移动支付的替代效应,第三方移动支付替代了现金和活期存款,不同层次货币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影响了货币层次的划分,目前第三方移动支付中流通的电子货币属于哪一货币层次,并没有明确的划分。对此货币当局应该进一步细化、优化货币层次划分标准。

参考文献

[1]周光友.电子货币的替代效应与货币供给的相关性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03):129-138.

[2]尹龙.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0,(04):34-41.

[3]蒲成毅.数字现金对货币供应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2,(05):81-89.

[4]文先明,苏孟婷,王姣.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对我国广义货币流通的影响[J].经济数学,2019,(06):1-9.

[5]王峥.第三方支付视角下电子货币对现金替代作用的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18,(06):87-92.

[6]任晶銘.第三方支付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乘数的影响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8.

[7]白瑞涛.第三方支付对我国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影响的实证分析[D].长春:东北财经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