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与互融:短视频时代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

2020-05-07 08:02马静音曹银忠
关键词:大学生

马静音 曹银忠

摘要:大學生国家认同意识关乎国家发展主体合力的生成与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更关系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短视频解释性、场景化和感染力的特质优化了国家认同教育空间体验,创新了国家认同教育话语表达,开创了国家认同教育多元风格,重塑了国家认同教育作用圈层;但在资本逻辑、技术逻辑和商品逻辑的操控下,短视频行业跌入了“欲望泛化”“感性狂欢”和“物的迷恋”的怪圈,衍生出了消解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隐性因子。面对潜伏性危机,高校必须分析和挖掘国家认同教育与短视频平台发展的内在契合点和价值共生点,强化内容认同、角色认同、思想认同和行为认同,促进国家认同意识的内化与外化。

关键词:短视频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20)02-0078-09

国家认同是指国家成员对自身所属的政治共同体、民族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的辨识与肯认,其重要性在于“它牵涉到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成员自我命名及自我了解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大学生作为新生代力量,是国家未来发展的生力军,对人民的情感、社会的归属和国家的忠诚应贯穿于其立德成人、立志成才的全过程。时代特征、技术背景及社会环境的汇集和碰撞,孕生了以“快餐式”视觉体验为外在表征的短视频时代,冲击着人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社交圈层。我国短视频行业历经孕育期、发力期和井喷式增长期,以较强的用户粘性成为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刚需”,在大学生中“圈粉”无数。这意味着对国家认同意识的建构不可避免地要迈入短视频时代,借助短视频发展衍生出的正向合力,探索短视频平台与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建构共融共进、互融互进的科学路径。

一、短视频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价值定位

短视频与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建构的融合共生不是“搞噱头”“蹭热度”,也不是“元素叠加”“技术移植”,其有着鲜明的目标指向和价值定位,是新时代整合国家发展合力系统的因史之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期待的因势之需,激发时代新人使命担当的因时之要,维护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因事之举。

(一)因史之鉴:优化国家发展的合力生成

一是缕析力的构成要素,实现国家发展主体合力的“强基固本”。在人类思想史上,对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探索经过了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幼体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许多思想家们从不同视角剖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包括自然动力观、神学动力观、人性动力观、利益动力观和理性动力观,由于历史条件与认知立场的差异,上述观点虽涵纳些许真理“颗粒”,但都未能真正揭示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力量。“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吸收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科学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结构,并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无论是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画卷、正道沧桑的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史,还是振奋人心的中华民族复兴史,都以鲜活的案例警示我们,必须强化国家向心力和合聚力,用认同的力量激发出社会成员的潜能和动能。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民族复兴大业的奋斗者和生力军.是国家发展动力系统中的“重要轴承”.关乎国家改革深化与繁荣发展态势的延续和递进。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培育和建构,从主体的“为我性”中抽离出“大我”,找寻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共同支点。

二是催化力的作用效果,实现国家发展整体合力的“提质增效”。历史进步与国家发展是无数分合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合力作为一个矢量和,其发展方向是不同的。分合力的性质是迥异的,这意味着各个分合力并不必然指向同一方向。当分合力与总合力方向一致时,该分合力会呈现出正向合力效果;反之,则凸显出负向合力效果。大学生是国家发展主体合力的构成部分,其力的作用方向与作用实效直接关系到主体合力的生成与整体合力的发挥。在短视频时代,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内容充斥大学生的网络生存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学生内心深处对国家的认同情感和归属意识。因而,全面革新短视频平台运营理念,促进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与时俱进,成为凝聚育人合力的关键一环,也是实现国家发展消极合力向积极合力转化的题中之义。

(二)因势之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是以短视频传输国家认同的教育内容,贴合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消费偏好。随着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愈发强烈.对“正能量”与“真善美”的心理需求日益迫切,在短视频时代强化思想引领、价值引导与文化浸润显得兹事体大。据QuestMobile官方网站发布的《Quest-Mobile 2019年短视频行业半年度洞察报告》显示,短视频行业风头正茂,在泛娱乐行业已成为一枝独秀,用户规模超过8.2亿,其中,19~35岁的群体是短视频平台的主力军,且具有较高的活跃度和用户粘性。可见,短视频在大学生群体中颇受青睐,是大学生洞察社会现实的重要窗口,亦是大学生自我个性展示与情感表达的媒介依托。借助短视频立体式、便捷性、多元化、动态化的内在属性,在“刷内容”与“刷评论”过程中传播国家认同意识培育内容,恰好满足了大学生对短视频时代教育形式变革的向往和期待。

二是以优质内容引导大学生的需求观,提升大学生的在线审美能力。审美力是人内在的特殊的情感判断能力与事物美感的感知能力.它与体力、脑力与智力一样,构成了人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审美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异禀”,它与审美主体后天的生活环境与接受到的审美历练息息相关。简言之,缺乏审美力,就等于陷入了“认知癌症”,无法内化社会涵养、外化品德实践。在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的短视频时代,实现大学生审美力的“突围”,在纾解大学生审美困境的同时,也使其情感期待和感知需求得到了满足。据《抖音2018年度数据报告》显示,抖音短视频平台助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将传统书画、传统工艺与戏曲文化打造成为优质文化品牌,用民族文化引领用户审美力。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培育必须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用美的体验增进培育效果。

(三)因时之要:激发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

一是大学生作为顺应时代潮流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必须扣时代之弦、发强国之音。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亦是西方输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主要对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迭,媒介成为人的延伸,跨时空的文化互动成为常态.包裹着文化产品外衣的西方意识形态充斥互联网空间.用“后真相”不动声色地给“三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营造了“迷魂阵”,加之网络民粹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使他们在意识形态的冲突与价值观念的碰撞中迷失了自我。大学生对国家的感情、温情和激情,关乎国家政治稳定与意识形态安全,也关系个人的人格塑造与价值养成。此时,用情感的力量去凝聚共识,唤醒大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意识,借助短视频实现爱国之情与认同之义的安顿和抒发就显得兹事体大。

二是大学生作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一代,必须厚植家国情怀、充实精神家园、扎紧精神纽带,培育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人民的国家认同感集中体现在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同、对国家社会制度的认同、对指导理论的认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对发展前景的确信中,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维护与国家发展的关切以及对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遵循是其认同态度与认同程度的现实审照,是称量其爱国之情的“天平秤”。情感力量的缺失会导致行动失灵。短视频时代,泛娱乐主义、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借助虚拟网络土壤肆意扩张领地,扭曲青年一代价值观念,挤压奋斗精神生存空间,导致少数大学生理想信念动摇,一味沉溺于物质享乐,职业选择也面临困境。为剔除阻碍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培育与报国实践的“暗礁”,要从用户数量最多,沉淀效应最优的短视频平台人手,营造培育国家认同意识的“绿色”互联网环境。

(四)因事之举:维护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一是还原虚拟生存本质,构筑意识形态安全的“防火墙”。“现实性和虚拟性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双重维度。”网络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使人类“徜徉”在现实与虚拟的交互场域,在物质空间与数字空间中不断切换。对此,少数人认为虚拟空间中任何事物都是由数字与符号构成的技术集合体,是脱离现实世界的绝对自由的“数字王国”。诚然,虚拟生存空间并不具备现实生活世界的物质属性;但是,这种物质形态上的虚拟性并不意味着虚拟空间是与现实世界完全对立的“全新场域”。与之相反,虚拟空间只是现实世界依托互联网技术向赛博空间的延伸,它必然以现实社会为存在基础,并影响和作用于现实生活。同时,崇尚多元、自由的赛博空间,在信息传播方面有着远超出现实社会的流通性和通达性。加之短视频平台开放式的文化生产模式与低成本的介入门槛,极易引来“非马”“反马”等西方意识形态与网络社会思潮的入驻。因此,加速短视频行业的转型升级,强化短视频在国家认同意识培育中的媒介作用,成为抵制网络空间中的“西化之势”与“分化之压”的必然选择。

二是改善舆论引导缺场的现实,培植隔离网络“沙尘暴”的“防护林”。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54亿,短视频用户规模为6.48亿,占据网民总量的75.8%。如此庞大的用户总量彰显出短视频行业的勃勃生机,但同时也有许多意识形态隐患依网而生、借网而行,一场轰轰烈烈的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保卫战已悄然打响。而在短视频平台融人国家认同教育,正是对网络空间的舆论出场,是争夺舆论主导权和制高点的柔性手段,也是铲除充当西方意识形态“应声虫”的刚性举措。

二、短时频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现实机遇

短视频借助影像传输与符号互动,依托话题设定的垂直深耕、UGC(用户生成内容)主动式的“自我构建”与较高的用户交互指数,为国家认同意识培育内容的入耳入脑人心创设了独特的在线环境。

(一)影像书写的“直观立体”,革新了国家认同教育的空间体验

一方面,动态化的影像表达为大学生上演了“感知盛宴”,为国家认同意识的建构提供了独特的感知空间。短镜头不是当下特有产物,在短视频平台破土而出以前,电影行业已有短影像作品呈现,但当前的短视频样态相较于传统的短镜头而言,处于影像形态演变史的高阶位。短镜头是由于技术条件与制作经费的限制不得已而为之,而短视频则深刻洞察了人的感知特点、生活节奏与文化需求。短视频的行业翘首快手、抖音、秒拍、微视等都将视频时长控制在10-30秒之间,将事物描绘和事件叙述用高度浓缩的影像呈现出来,让受众在短时间内沉浸到影像空间中。短视频营造的短小但直观的影像空间,能够在节省流量的同时,大幅度压缩用户的单位浏览时间,与大学生群体快节奏的生存环境与移动式的阅读习惯相契合,使他们在独特的视觉感知环境中接收到直人人心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同时,除了独具特色的视频画面,短视频中的音频也是其颇具吸引力的重要元素。短视频平台都有自设的音频素材库,视频生产者可以根据欲要表达的寓意和創设的意境,选取不同的音频作为BGM(背景音乐),以听觉效果升级用户的舒适感、参与感和共鸣感。比如,《人民日报》官方快手号在国庆期间多次推送配有热血沸腾背景音乐的阅兵式剪辑视频,最高播放量达到4600多万,用震撼的阅兵场景激发用户的爱国情怀,用户观看视频之后无不热泪盈眶,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另一方面,拼图式的呈像模式成为连接大学生的“兴趣纽带”,实现国家认同意识建构空间的分化与整合。短视频对爱国主义题材的呈像注重多维符号的综合运用,以多元微观主题的拼接和多处地域视角的拼合,拼搭出重复交叉的传播单元,颠覆了传统国家主题纪录片从宏观视角切入、注重整体性与完整性的传播结构。当前短视频平台多用传统语言乐曲记忆符号、传统乡土美食记忆符号、传统特色建筑记忆符号与传统人文风俗记忆符号,以拼图式的微场景输出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形式虽碎片化但内容却是全景式,相较于传统的长视频而言.大学生在短视频中获得的空间体验更立体,更具亲和力和感受力。

(二)内容生产的“技术赋权”,创新了国家认同教育的话语表达

一方面,短视频的“技术赋权”,引发了“草根群体”话语权利倒置,有利于提升国家认同意识建构话语表达的自由性。传统媒体内容生产“门槛”较高,以专业化生产为主体,趋向于“阳春白雪”式的话语表达特色。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行业对内容生产的“放权”,降低话语表达的“门槛”,赋予“草根群体”前所未有的网络表达自主性和自由化,也催生了“老铁”“双击666”“没毛病”等短视频平台独有的话语体系,创设了一个平易近人的对话语境。大学生作为短视频平台的活跃群体,可以借助身体符号自主分享对国家的认同和对民族的热爱,以身体的虚拟在场构建一定范围的网络辐射圈。换言之,在短视频平台,大学生可依托日常语言、画面、字符和节奏形成一个情感互动与资讯传递的信息闭环,开拓国家认同话语表达的新思路和新方向。

另一方面.短视频的“技术赋权”催生了一场“指尖狂欢”的文化景象,有利于提升国家认同意识建构话语表达的生动性。“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归根到底是网民话语表达权的展示问题,但又不仅仅表现为单个上网個体的白话自说。”在短视频平台除了视频主场景外,短视频下方评论、双击、转发的互动内容,使得用户在创作者与观赏者的双重角色之间实现身份切换,可以自由分享观赏心得,与视频内容进行别样互动。在抖音与快手平台,视频的评论区也构成了一个舆论微场域,经常性出现“热评”,其在与视频内容形成交互作用的同时,创造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文化景观。在短视频平台,主流媒体可发起话题讨论,充分挖掘评论区的舆论引导效应,提升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点赞率、关注度和好评率。总之,无论是多元短视频内容,抑或号称“神仙打架”的热评区,都孕育着国家认同教育话语表达的转型和换代。

(三)矩阵形态的“垂直深耕”,开创了国家认同教育的多元风格

一方面,短视频主题的垂直化设定,将用户置入一定的情景当中,有利于推动国家认同意识培育走向精细化。内容的“异趣性”是短视频平台进行流量“争夺战”的核心竞争力,短视频行业历经井喷式发展阶段后开始了“自我降温”,着手扭转内容泛娱乐化的混杂生态,逐步实现视频内容的垂直化分布。各大短视频平台出现了专业内容分区,如美食视频专区、VLOG(视频博客)视频专区、海外视频专区、萌宠视频专区及新闻资讯视频专区等,实现了由粗放式向细分化的转变,满足垂直用户群的多元需求。短视频平台作为多元价值观念的聚集地、多样思想观点的交流场,其品类繁杂、包罗万象的主题设定,自由与主流并重、娱乐与严肃并行的内容供给,注重受众的需求差异,谋求内容的深耕细作,迎来了“短视频+”的新生态,促进短视频与国家认同意识培育深层次融合,赋予国家认同意识培育以新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另一方面,短视频推送的算法设定,通过数据驱动挖掘用户共情点。有利于推动国家认同意识培育走向精准化。在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区块链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时代,数据的多样化采集和多元化分析成为可能。短视频平台通过爬取用户看点、评论、转发等信息,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整合、挖掘和可视化分析,利用特定算法程序精准描绘“用户画像”,继而瞄准用户需求点和兴趣点进行视频内容的精准推送。这种对平台用户需求的精准识别、对平台视频内容的精细管理、对视频输出的精致设计,彰显了短视频平台对“人性化”和“个性化”追求.也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精准实施提供了技术依托和经验积累。

(四)运行模式的“多维互动”,重塑了国家认同教育的作用圈层

一方面,短视频用户在符号互动中进行动态化的“自我呈现”,从“主我”与“客我”的互化中进行“自我建构”,有利于在主体内部激发认同意识,降低国家认同培育的内在摩擦力。群体是有共同的目标和归属感,有着互动关系的人的集合体。现实的人生来就存在于社会关系的交织网中,剥离所属的群体,个体的角色属性就荡然无存,而媒介作为人的延伸,其对互动关系的构建是其能否拥有用户粘性的关键。短视频时代,每个人都是物理空间、网络空间与心理空间的三维结合体,三个空间的交叉与重叠决定着人与人之间必定要产生特定的互动关系.即“主我”向“客我”的靠近,“客我”对“自我”的抽离。短视频号主把自己塑造成为信息引导主体,以符号化内容呈现“自我”,借助竖屏界面与信息接受者进行大量隐形的信息互换,在群体的想象中趋向自我割裂,从而获得用户群体的追随和信赖。这种流变交互过程打破了物理空间一对一、点对点的交互环境,促进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镜面呈现”,形成国家认同意识培育的分合力。

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通过互动链接形成了新的区域性认同,借助“视觉纽带”和“沉浸式体验”,营造了国家认同教育的虚拟社区,有利于在圈层内部激发认同力量,凝聚认同合力。虚拟社区具有现实社区实质上的真实性和网络世界本质的符号性。虚拟社区的构建必须包含三大要素,即一定数量的虚拟成员,一定程度的交互关系,以及社区成员对社区文化属性和价值导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短视频平台通过三种互动关系,即看点共域、评论共在和散点共融,构建了线上的虚拟社区。看点共域是指短视频社区的“过路者”,仅对某一话题或某种创作风格表示认同,是一种弱性认同:评论共在是指基于对某一话题的共同评论达成的共识,是一种中性认同;散点共融是指个体出于某种共同目的集结而成,是一种强性认同。尽管这三种互动过程存在“时间延缓”与“空间遗漏”,但其保障了用户的共同参与度,打造了密切相连的高质量微型社交圈,有助于营造国家认同的“社区环境”,激发“小群体”的认同力量,增强社区内部国家认同的合聚力和向心力。

三、短视频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潜在矛盾

“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短视频平台是在虚拟世界中建构的虚拟的、全新的社交舞台,其承载的网络实践实现了网络人机互动、网络人际互动与网络自我互动,赋予了人类崭新的网络化生存模式和感知体悟,同时也使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培育面临新的理论挑战和现实困境。

(一)在商品逻辑刺激中引致“欲望泛化”

一方面,商品逐利逻辑引致生产者的欲望泛化。争夺用户注意力是短视频时代一切商业活动的最底层逻辑和本能欲望。然而,在这种新型文化业态中作为流量变现资源的点击量即用户注意力,却与优质的文化内容供给间存在着某种天然的悖论,在国家认同意识上具体表现为传播内容的碎片离散化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整体逻辑性的矛盾,以及传播内容的去中心多元化与国家认同意识的一元主导性的矛盾。欲望的“繁衍”是“逐利世界”的永恒主题,逐利欲望的泛化不仅使得短视频平台这一“第一把关人”日渐沦为“看客”,而且在“只做技术、不问内容”的经营逻辑下,还衍生出了“菜刀理论”与“技术中立”论者。算法本身没有价值观,而当算法和技术背后的人也抛弃价值观时,就会积聚一种弱化国家认同意识的隐性攻势.置国家认同意识于“泛化论”及“淡化论”的混沌中,引发国家认同的解构性危机。

另一方面,商品营销逻辑诱发消费者的欲望萌生。短视频时代,信息技术的赋权使得人的肉体和神经系统得到了度越时空界限的空前延伸,但“电子器官”在进行主体的自我赋值时也会让被延伸的肢体瘫痪,“在这个意义上,技术既延伸了人体,又‘截除了人体”。在商品营销逻辑的驱动下.这种技术的赋权带来的是消耗型寻乐方式日益排挤补充型寻乐方式.消费者的“行为上瘾”和欲望泛化既是目的亦是手段。在算法推荐下,那种无法抗拒的积极反馈与多巴胺的刺激,使得心智未熟、涉世尚浅的大学生群体成为最具粘性的“瘾君子”,出于监测生存环境本能的“猎奇欲”与“窥探欲”,也仅仅是为了迎合弗洛伊德所谓的被道德规范长期压制的“真实”的“本我”。对于崇高的“解构”不等于低俗的“重构”,当自律与他律在短视频时代被消磨殆尽的时候,这种欲望的泛化只会积聚消解国家认同意识的内生动力。

(二)在技术逻辑宰制中带来“感性狂欢”

技术逻辑催化短视频内容的娱乐感官性。文字符号培养抽象与理性思维,视频图像诉诸感性思维。就信息属性而言,短视频是相对于文字符号的视频图像产品,其并非真实、鲜活的客观实在,而是符码世界里的立体彩绘和视觉表象,自然对受众的理性思维要求较低,而呈现出娱乐感官性的特质。在技术逻辑的陶染下,一切物质实体都可能在短视频的“类像世界”里被肢解和遮蔽,从而被那种发泄性娱乐和满足性游戏式的信息产品所僭越和取代。这不仅使得浸润在技术幻境中的大学生群体模糊了“虚拟真实”与“实存真实”的界限,而且消解了其主体性自生成能力及价值自辨析能力,“越来越依赖各种新媒介提供的傻乐幻觉和主体幻象,并在这种依赖中慢慢堆积自己‘隔绝现实的外壳”。这种“超真实”的镜像冲击在加速真实世界幻象化与精神世界荒芜化的同时,也必然冲蚀着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建构。

技术逻辑催生短视频价值的娱乐现实性。作为一种“类像文化”,短视频文化的精神实质不仅表现出“泛娱乐化”的倾向,而且呈现出“娱乐至上”的价值取向。从价值等级序列观照,短视频时代将娱乐价值置于价值序列链条的最顶端,“且趣当生,奚遑死后”才是这个“类像世界”的隐性标准。当前,短视频正以一种全新的娱乐话语体系重塑着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事物,虽然在一定意义上,这种“类像文化”满足了受众权利反转、符码消费、情感宣泄等实践需求,但其一旦跨越自身“场域”从“适度”走向“过度”,文化记忆下的历史厚重感就可能被“愚乐”所置换,文化基因下的历史崇高感也会被“愚乐”所重塑,傳统价值在算法推荐等技术逻辑的冲蚀下一步步被娱乐价值所遮蔽,失去生发的根基和空间,消费主义、自由主义也必然会甚嚣尘上,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

(三)在资本逻辑运作中陷入“物的迷恋”

资本逻辑推动符号消费浪潮恣意生发。符号消费的过程本质上就是短视频平台对商品进行编码、而大学生等消费群体有意识进行解码的过程。在以“符码”与“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液态现代世界”,“要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故而,符号消费的前提不只是对“物的迷恋”,还有物的符号化与虚拟化。在“粘性为王”的资本统治逻辑下,一切客观存在的东西都可以被抽象化与符号化.消费者不再重点关注物的功能性价值,而是更多的将目光投向其符号价值。这种精细化与圈层化的营销模式使得大学生陷入“物恋”式的符号狂欢中不能自拔,还催生其精神世界的物化倾向。各种短视频APP本来是用于填补碎片化的时间,结果却被其愈切愈碎,主体反而“被文化消费”,认识的碎片化与多元符号消费浪潮的冲蚀,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加剧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异质性。

资本逻辑加速审丑消费浪潮肆意滋生。相对于“优质图像”而言,短视频时代的信息产品是一种处于流动生成,被不断复制传播、拼凑整合甚至解构重构的“劣质图像”产品,这种伪原创、低保真式的网络图像自诞生起就被赋予了“草根”的属性。而在资本逻辑的恣意操控尤其在智能算法技术的层级化分配下,这种“草根”属性被无限放大而颇具匪气和戾气的色彩,其为了骗取“双击”“点赞”“关注”,甚至不惜以抹杀原生作品内涵为代价,刻意“扮丑”,以丑悦人。在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审丑消费浪潮中,大学生每天的短暂性、浅层化快乐都是在透支着未来,而这带来的不只是“宏大叙事”的“污名化”和审美取向的“庸俗化”,甚至是国家认同的淡漠化。

四、短视频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提质之策

众所周知,“网络社会的来临使人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变化.而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承载了这种变化”。网络构建了物理意义上的“电子世界”,将大学生的生活场域划分为现实的生活世界和虚拟形态的网络社会,这种场景的转换容易让大学生陷入“真我”与“假我”的“自我分裂”,直接导致国家认同教育对象的定位失准。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强化“阵地意识”.着力破解认同教育与短视频平台的统筹协调问题,打造国家认同教育网上网下的“同心圆”。

(一)强化内容认同:坚持“内容为王”和“用户导向”

内容认同作为国家认同教育的初级层次,是指教育对象在教育主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和教育过程的交互作用下,基于理性认知习惯对所接收到的教育内容产生的知识共识。高校必须强化与短视频平台的双向合作,始终坚持“内容为王”与“用户导向”。

第一,要吸纳短视频文化元素,优化国家认同教育内容框架设置。高校要积极入驻短视频平台,充分考察和分析“热门”视频的精妙构思,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内容进行“搬运”和“深加工”,减少内容体系的重叠和交叉,实现教育内容的体系化、规范化和时代化。第二,要依托短视频传播特点,创新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表现形式。借助短视频再现、全景、互动与即时的特点,突破传统国家认同教育内容输出的“平面模式”,以动态画面对接和场景切换营造国家认同教育在线环境,开创国家认同教育的“3D时代”。第三,要借鉴短视频话语风格,创新国家认同教育内容表述方式。一方面,要建构理想的国家认同教育话语环境,通过短视频平台网络反馈功能,对视频准入进行严格审核,对散播损害国家认同不良言论的视频生产者进行违规处理,限制其在短视频平台的活动自由,用网络正反馈营造和谐的国家认同教育技术环境、语言环境、用户环境及文化环境,生产国家认同教育的功能性话语、权力性话语、交互性话语和结构性话语;另一方面,用“老铁”听得懂、愿意听的“普通话”,讲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减少因“语言不通”造成的“教育损耗”。

(二)强化角色认同:坚持“外推路径”和“内化路径”

角色认同作为国家认同教育的次级层次,是指教育对象在与他人建构社会关系、开展社会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对自我扮演角色的认可和赞同。由于角色认同总是依托于一定的现实场景抑或虚拟环境,伴随着社交关系和互动圈层的流动,角色认同呈现出动态性和易变性。因此,短视频时代国家认同教育必须要构建“想象空间”,坚持“自我生成”与“群体建构”,在暂时性“网际联系”中塑造一个“虚拟剧场”,在角色演绎、角色互动和角色互换中强化大学生的角色认同。

第一,用“在线角色”靠近“线上角色”,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名家,借助短视频平台进行“人设设定”和“角色包装”,塑造有特色、有风格的育人角色,减弱育人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的角色冲突和角色对立。第二,用“现实角色”规制“线上角色”,克服在线身份与离线身份之间的背离,避免大学生在短视频平台的“自我角色分裂”。自入网伊始,短视频平台运营者要实现平台账号与微信等“熟人社交媒体”的关联,实现强关系、中关系与弱关系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充,降低虚拟身份的隐蔽性和错位性。第三,用“群体角色”修正“自我角色”,提升国家认同教育主体的媒介把控能力以及互动调节能力,塑造国家认同的短视频社区文化,使大学生在社交群体整合功能的作用下为自我角色認知设界,在“主我”与“客我”的交互中完成自我角色的建构和融合。第四,用“角色互换”加速“角色认同”.推进国家认同教育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实现“单人独奏”向“双人合奏”的转变。比如,高校可联合短视频平台开展“两会精神宣讲”的视频征集活动,利用流量和奖金激励大学生参与视频生产,在角色对调中提升大学生对国家政策制度的认知和认同。

(三)强化思想认同:坚持“因势利导”和“造势引导”

思想认同作为国家认同教育的中级层次,是指教育对象在内容认同和角色认同的基础上实现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化,在思想上真正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真心拥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短视频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必须要坚持“因势利导”和“造势引导”,在“因势”过程中辅以“造势”,在“造势”过程中“因势”而发,打好思想认同的防御战和主动战。

第一,要设置专门的国家认同教育平台账号,有针对性进行平台“流量引流”和“热门推送”,保证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具有持久的平台“曝光度”和“高热度”。第二,建立优秀网络短视频作品认证平台,将短视频的影响力认证结果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绩效考核体系,激发教师群体“网络发声”的内生动力,唤醒“沉默的大多数”,通过集体发力形成短视频时代的正面舆论场。第三,要追踪热点事件,实时推送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短视频时代,教育主体要把握好教育时机,充分利用舆论“爆点”,借助舆论事件烘托“边界感”和“疆域感”,实现空间想象的建构,使大学生在对比和衡量中明确自我的类特性。第四,要创造热点话题,定时推送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短视频传播模式有别于传统媒体,其信息生产主体的分化与互动模式的多元,极易导致用户群体陷入“后真相认知幻境”。面对这一现实,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培育必须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出击”。比如,运用详实的内容、出彩的剪辑、适当的特效与语言的渲染,精心打造回顾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系列短视频,利用品牌短视频效应在潜移默化中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

(四)强化行为认同:坚持“虚实和谐”和“正和博弈”

行为认同作为国家认同教育的最高层次和终极目标,是指大学生将国家认同意识外化的过程,亦是主观和客观趋向统一的过程。行为认同具有两个层面的内涵,即网络行为和现实行为。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延伸,但从物质属性上看,网络行为与现实行为有着鲜明的异质性。因此,短视频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必须实现“强强联合”,注重网络行为与现实行为协同发力。

第一,要搭建国家认同教育基地,广泛组织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活动,拓展国家认同教育的实践领域。例如,高校组织学生远赴革命圣地开展“重走长征路”实践活动,通过重温红色精神、缅怀革命先烈,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大学生为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决心和勇气。第二,要注重仪式育人,鼓励大学生在重大纪念日开展纪念活动,通过公开宣誓、重温誓词、歌唱祖国、瞻仰纪念碑等形式激发爱国之情,凝聚奋进之力。第三,要注重“网络发声”,引导大学生在短视频平台中“敢于亮剑”,对损害国家形象、民族文化和英雄人物的网络语言进行理性的“绝地反击”,绝不容忍或助推腐朽思想和错误思潮的生长。第四,要注重网络行为和现实行为的有机融合,既要避免“虚实分裂”“虚实鸿沟”,又要保障现实行为对网络行为控制方式的适宜性、控制方法的适当性和控制程度的适度性。通过网络行为与现实行为的相互映照,增进大学生的行为认同。

概言之,短视频时代多元化、多极化、多样化的网络传播格局业已成型,这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同时,也解构着旧有的国家认同教育话语体系,助推国家认同教育新生态的构建。高校必须正视短视频时代国家认同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悠久的历史积淀中追溯认同起点,从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寻求认同基点,从深邃的民族精神中寻求认同支点,从辉煌的现实成就中寻求认同发力点,从宏伟的国家发展图景中寻求认同增长点,以诚挚友好的仪态、沉稳大气的姿态、从容自信的心态向世界展现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风貌和力量。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