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微课应用之道,拓空间与图形学习之路

2020-05-07 08:02郭艳煌
天津教育·中 2020年2期
关键词:空间与图形学习微课

郭艳煌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微课悄然走进课堂,给原有的教学模式增添了一抹色彩,深受部分教师的喜爱。静心品味微课的应用,有的恰到好处,有的却替代学生的思考,失去了数学学科的本质,使课堂变“教师讲授”为“电脑讲授”,学生主体地位不够凸显。微课如何与课堂有机融合,使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空间与图形领域为切入口,立足教学实践,从问题切入、温故知新、梳理总结、反复学习、知识拓展等五个维度,着重探究微课的应用之道,变革学习的时空,拓宽学习之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科育人价值。

[关键词]微课;应用;空间与图形;学习

微课是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基于一个学科知识点(如知识点、技能点、情感点等)或综合某个教学要素和环节(如目标、导入、活动、评价等)精心设计和开发的微型优质学习资源,一般教学时长不超过10分钟。

目前,广大教师一般将微课应用课外和课上。课外,是对课堂知识的整理与再现,以帮助学困生通过反复自学,巩固所学的知识;或借助微课,帮助学生解题析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课上,绝大部分教师借助微课,突破教学重难点,但微课应用的形式比较单一,有些时候,甚至借助微课,代替学生的思维,忽略学生学习数学的本质——思考。我认为:数学教学应与微课有机融合,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提升学科的育人价值。本文以空间领域为突破口,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借助微课,问题切入,启迪“空间与图形”的“探究欲望”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链接生活,由生活中引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上《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教师借助微课,伴随着音乐,引导孩子带着数学问题寻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进一步提出思考:为什么拉闸门的做成平行四边形呢?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了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的教学。学生的“学”经历了“疑”、“思”、“学”、“知”的四个过程,这样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意义。

二、借助微课,温故知新,培养“空间与图形”的“研究思维”

孔子提出的“温故知新”教育思想,不仅要求学习者要巩固已有知识,更注重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提高。“温故知新”深刻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体现了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遗忘理论和组块理论;“温故知新”不仅仅是学习中新旧知识的衔接,更是学习方法的迁移。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借助微课,带领学生简要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的学习,寻找其研究的共同点,即“新知化旧知”、“沟通找关联”、“推理得公式”的研究策略,并以此为依托,鼓励学生尝试将圆转化为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再如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教师借助微课,再现圆面积的研究过程,沟通转化的思考瓶颈,使学生悟出圆柱可以转化成长方体推导公式。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住“转化”思想的“认知桥梁”,以微课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点亮学生运用“迁移”的学习思维,学会“举一反三”地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方法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仅较好地运用了“正向顺迁移”的教育理论,而且化抽象为具象,图文并茂,声像合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好。

三、借助微课,梳理总结,提升“空间与图形”的“育人價值”

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巧妙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能融入恰当的“微课”,将零散的思考再次梳理,将不同的教学策略再次呈现、将解决问题的数学思考方法再次提升使之授之以渔,则可以化抽象为具象、理清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取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在执教《多边形面积计算整理与复习》时,教师不仅能依托思维导图,理清公式之间的转化关系。而且以古书籍的记载启发学生思考:古人为什么独爱四边形,并且只识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带着疑惑,借助微课,进行合理的推导:以梯形面积公式s=(a+b)h÷2为基点,图文并茂的引导学生,当b=a时,S=(a+b)h÷2=2ah÷2=ah,就是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b=O时S=(a+b)h÷2=ah÷2,就是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看了微课之后,一下子便明白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三种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加深记忆,提升学科育人价值。

四、借助微课,反复学习,实现“空间与图形”的“因材施教”

两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一部教学专著《学记》中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惚,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说,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发挥优点,克服缺点。大教育家孔子施教,就是因其材。“因材施教”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同年龄的学生存在差异,即使在同一年龄段的少年儿童,在身心发展上也存在着差异。正因为如此,在大班额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有的接受快,有的接受慢,甚至有部分学生经历了一节课,仍不知教师所云。记得有一次在教学给平行四边形作高,教师一再强调要先确定底边,将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它重合,另一条直角边找到对应的顶点,作垂线。一个相对简单的知识点,教师在黑板上作示范,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连三角板工具都不知道如何摆放,更别说给钝角三角形作三条高了。

尤其是在课堂中,既要考虑教学进度,又要关注全体学生,不能让一个学生落下,这显然是一对矛盾体。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课后,教师灵机一动,巧妙地借助微课,将它利用下课时间段在班级播放,也上传到班级群,提醒部分学生加强学习,孩子们在多次反复观看的过程中,不断加深记忆,加深理解,经历从不懂到懂的过程。

人们常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可是数学课堂一周才四、五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无限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除了提高课堂效率外,教师亦可依托微课,拓宽学习的渠道,把课内的提高题,乃至需要拓展和提高的数学习题,均可以借助微课及时利用各种平台,给予补充,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这样减轻了家长辅导学生的负担,深受家长的支持,学生的喜爱。

五、借助微课,知识拓展,提升“空间与图形”的“学习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它还包括数学有关的科普知识及课外材料的阅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除了要给学生讲授好数学知识外,更应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应注重数学知识的合理拓展与延伸,重视学科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在教学了“3的倍数特征”之后,教师随即补充了7、9、11倍数特征的学习微课,借助方法迁移,学生一目了然;教学“比的意义”,教师随即补充了“黄金分割点”,介绍了人体、动物、建筑等生活中的美;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师随即依托微课,带领学生走进生活,了解生活中的应用。可谓“独具匠心”。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课内与课外有机整合,适当补充,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拓宽知识面,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孩子们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结语

微课应用,或“画蛇添足”或“恰到好处”,取决于教师对学科的认识,对学科育人价值的理解。在研究的道路上,吾将上下而求索,不断前行。

猜你喜欢
空间与图形学习微课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探究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中的运用
浅谈小学数学图形教学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探究性学习在几何图形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