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台电视剧场采编的创新策略与实践

2020-05-08 08:33张为国张于青
视听界 2020年2期
关键词:剧目卫视剧场

张为国张于青

随着资本狂欢的停歇以及接踵而至的一系列变故,这几年电视剧行业不仅产量在总体下降,连前不久新一批拥有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的机构也在锐减,电视剧行业进入寒冬貌似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图1)

图12012-2019年生产完成并获得发行许可的电视剧总量

这两年对于各播出平台来说都是极其难熬的,因为电视台目前对电视剧的倚重一年比一年大。根据索福瑞对历年所有调查城市的统计,电视剧的播出比重和收视比重都在2019年上半年创出了新高。(图2)

目前只有央视和几个一线卫视凭着自身的经济实力、平台影响力还能继续采编品质好一点的首轮电视剧,二三线卫视早已常态化在播二轮剧乃至N 轮剧了,甚至某些风头很劲的一线卫视暑期也在播二轮剧,可见电视台面临的电视剧采编压力越来越大。而面广量大的城市台,要想采购到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剧目几乎无望,特别是那些手头有几个频道同时在运营的城市台,晚间剧场剧源捉襟见肘、剧目类型狭窄是普遍的情形。城市台基本都是“民生新闻+电视剧”的运行模式,民生新闻报道的都是百姓关心的身边事,剧场有抗日、谍战、情感、古装,也能让观众各得其所。两条腿走路的模式很多年以来使得城市台与当地观众声气相通,也形成了一时还难以被卫视攻克的收视小高地。但如果剧源短缺的情况持续下去,电视剧这条腿折了,这个模式就运行不下去,城市台的市场份额必将大幅滑坡,市场影响力大大削弱,更何谈传播力、引导力?由此,找准剧场的出路是目前城市台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图22009-2019电视剧的播出比重和收视比重

苏州台这几年也一直在探索黄金档剧场的出路。苏州台晚间黄金时段有两个主剧场需要维护,和全国的城市台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剧源短缺。尽管苏州台依托江苏城市联合体,在电视剧数量上基本能保证播出需求,但要始终取得市场份额的优势地位则有很大难度,因为苏州网内每晚有40多个频道在播电视剧,特别是五六家头部频道编排的电视剧明显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在首轮剧片源一年不如一年的情况下,如何吸引本地观众、满足大家的收视需求,从而守住传统媒体的阵地,也是苏州台电视剧采编人员面临的难题。

自从2015年实行“一剧两星”以后,观众每天晚上可以选看的电视剧是比“4+X”时代的确要多一些。但很现实的问题是,一方面由于分身乏术,相当部分的观众会与其中不少品质还算不错的剧目失之交臂;另一方面,很多地面频道又因为这些剧上过星、上过网,担心观众对这些剧已经消费过于充分而提不起采购兴趣,宁愿守着非首轮不可的执念不放,结果把黄金档剧场的采编之路越走越窄,收视也一路下滑。其实我们很早就注意到,之前在“4+X”时代,很多剧目是城市台先行播出的,但随后在卫视播出时,仍然会在本地网有不俗的收视数据,原因一是在于剧目本身品质不错,经得起观众二刷再刷,二是观众分身乏术,本地电视台播出时无暇顾及。而很多经典老剧创下的重播纪录,如《亮剑》上星播出339次、《潜伏》290次、《甄嬛传》186次,也在提示N 轮老剧自有其魅力。这些情况给了采购与编排人员很大的启发:如果能帮助观众选到足够吸引人的漏网之剧,或者在特定时段抓住特定观众的收视心理,还是很有希望收获不错的收视。曾经,苏州台和其他兄弟城市台一样,在唯首轮剧马首是瞻方面吃了不少亏,一度还因为剧源的缘故动摇了对自身剧场的定位,终于从2016年开始,在剧源压迫和编排左支右绌的境况下,痛定思痛:不主动求变,收视滑坡态势是难以抑制的,做出的第一步尝试就是不惟首轮,增加采购N 轮剧。

一、优质N剧,收视红利犹存

一开始,苏州台把采购目标设定为优质二轮剧——刚首轮上过星、有口碑、尚有话题热度的剧,当然,如果有“1.5轮”跟播机会则更好。可是市场上有这种剧的影视公司并不愿意与城市台单独交易,因为合同金额太小。城市台用于采购电视剧的资金也是有限的,如何把钱用在刀刃上?退而求其次,到优质N 轮剧中进行筛选,基本策略就是“缺什么补什么”。城市台剧源短缺主要体现在缺乏优质都市情感剧,缺古装剧、传奇剧,这些剧是苏州台两个主剧场之一的社会经济频道黄金档剧场最受观众欢迎的类型,但这几类剧的头部资源通常都会涌向一线卫视。苏州台一方面依托江苏城市联合体的支持,以13个城市台的抱团力量,积极争取采购优质N 轮剧的机会;另一方面,苏州台依据自身的平台特点、对观众收视心理的把握以及对各主要头部剧场的竞争策略,广泛收罗符合本地观众收视需求的剧目并加以筛选、评估。

电视剧的收视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剧本身的品质,有鉴于此,苏州台筛选N 轮剧通常会以历年收视TOP50为基础,横向分析目标剧目播出时的竞争态势,纵向比较目标剧目出品公司以往的作品,由此拓展出一张大的剧目表,网罗近些年来收视表现中等以上的剧。例如,在2016年上星剧排行榜上,山东卫视《搭错车》以1.5%的收视名列第四,而且是前十位中唯一没有大牌流量明星出演的剧。该剧它上星播出时在苏州网内并没有被观众关注到,本地收视率只有0.32%。经过深入评估,苏州台采购了这部感人至深的苦情剧,作为2017年的开年剧播出,结果该剧以5.86%的高收视名列苏州社会经济频道当年剧目收视第六位。

表12016年CSM52城电视剧收视前十

图3 2016年电视剧排行榜前50及主演作品图谱

图3大致描述了苏州台在N 轮剧选择中的思路:偏重主题思想是否符合主流价值观,偏重故事是否曲折耐看,偏重演员塑造角色的能力而非颜值、流量。《锦绣未央》当年在东方卫视的收视排名全国第五,在北京卫视的收视排名全国第八,随后视频网站又热播不已,就是这样一部已被消费得彻底的古装剧,苏州台经过充分评估,判断其在本地仍有收视潜力,在求购三年之后终于在2019年成功编播,并取得了平均4.84%的可喜收视,优质N 轮剧红利的可观可见一斑。

一系列循着好主题、好故事、好演员的顺藤摸瓜、闪展腾挪,使苏州台的剧源得到了有力的补充。在2017年《因为遇见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人民的名义》《那年花开月正圆》《白鹿原》等剧不断在全国掀起收视高潮时,苏州台不仅有惊无险地避开了这些大剧的冲击,而且两个黄金档剧场的市场份额也双双实现了逆转。不仅如此,由于在采购方面不断总结经验,并在编排上精耕细作,宣传推广上不遗余力,苏州台两个黄金时段主剧场良好的收视势头一直保持至今。(图4)

图4 苏州台两大黄金档剧场2013-2018年市场份额

二、精心编排,展现优质N轮剧高性价比

对于城市台是否要采购比较多的N 轮剧来补充剧源,是有很多争议的。

争议之一,有业内人士认为,地面频道如果二轮、N 轮剧播得多了,会使自身的影响力受损。抱有这种似是而非观念的从业人员不在少数。我们认为,影响力首先来自于对播出平台的整体打造,来自于对受众收视需求的重视和研究,来自于平台节目形态的多样性、节目质量的可靠性。当电视台对电视剧的倚重尚无法找到替代方案,观众对电视剧这种文艺形式仍然难以割舍时,电视人努力以优秀电视剧满足观众需求是责无旁贷的选择。优秀电视剧的选择并不在于是否首轮,事实上,很多首轮剧在观众的叹息、吐槽中收视不佳,反而侵害了观众对城市台电视剧场的品牌认知。要挽救城市台电视剧场的影响力,就要正视电视剧市场中首轮精品少、城市台能够购得的优质剧目更是少之又少的现实。

一些务实的采购人员对“为什么要买优质N 轮剧”是有认识的,也常常观察到,有一些财力还可以的城市台,花了比较大的代价采购一些刚刚上星播完的剧目,可收视结果并不总是如意,于是第二个争议来了:既然成色还算新的二轮剧都不能确保收视效果,那些被播了又播的N 轮剧如何能抓住观众的眼球,编排风险不是更大吗?这种情况稍微复杂,如果一部剧自身制作水准比较高,假设首轮没有被当地观众充分关注到的话,的确值得争抢二轮播出的机会。但是如果该剧首轮播出时已经暴露出在主题、剧情、人物塑造等方面有瑕疵,导致二轮收视也不如意,和剧目自身成色新不新并没有多大关系。很多台二轮剧播出效果不好离不开这个原因,进而还影响挑选优质N 轮剧的积极性。

苏州台在采编实践中认识到,要让二轮剧或者N 轮剧获得不错的收视效果,还一个重要因素——编排时机。比如由莫言原著改编的《红高粱》,2014年四星联播,山东卫视、北京卫视的《红高粱》当年排名全国电视剧收视第四、第五,四家收视率都超过1%,第二年又有四家卫视二轮播出该剧,视频网站也随时可以收看,可谓红透半边天。苏州台在精心评估后,判定它在苏州依然有收视潜力。在2017年5月,根据文学名著《白鹿原》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在江苏卫视、安徽卫视播出时,果断选择这个时机用《红高粱》做了竞争性编排,这时距离《红高粱》首播已经过去了三年。结果是,身为N轮剧的《红高粱》本地收视率、市场份额完胜,再次展现了优质N 轮剧高性价比的魅力。

三、不惟首轮,购销共赢

不惟首轮,精心采购、编排N 轮剧,使苏州台在电视剧采编方面的路子逐渐宽广,也使苏州台这几年的电视剧场收视局面有了几分起色。当前,整个行业态势相当严峻,在可预见的未来,城市台优质首轮电视剧剧源短缺的问题短期内仍然无法解决。调整以往只惟首轮的采购编排思路,结合对自身播出平台定位的认识,追逐优质1.5轮、二轮剧,积极拥抱优质N轮剧,将是城市台未来在央视与头部卫视的夹缝中赢得自身生存空间的有效路径。但是要从以往的首轮剧路径依赖中解脱出来,还要业内的齐心努力。

首先,面对艰难的市场环境,要积极鼓励一线采编人员“不惟首轮”的创新实践,要创造创新容错的良好环境。同时,采编人员也要有主动担当精神,认识到观众对黄金档电视剧场的约会收视对前后栏目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努力以剧场的稳定性为“民生新闻+电视剧”模式保驾护航。

其次,城市台要重视电视剧采编人才队伍的培养,同时要完善相关风控制度体系的建设,使得优质N 轮剧采购工作既不落俗套又循规蹈矩。采编人员的评估能力是一项核心竞争力,一方面鼓励他们学习电视剧创作规律,另一方面引导他们从观众收视体验的角度评判电视剧创作的得失,从而练就一副火眼金睛,从海量N 轮剧中筛选出本地观众真正爱看的优质剧目,并善于择时编排。

最后,影视公司要重视开拓下沉市场,不要再抱着“皇帝女儿不愁嫁”的观念,只盯着几个头部卫视。有些公司有一些质量比较好的N 轮电视剧,但是宁愿和卫视交易也不愿将播映权拆零销售。现实情况是,卫视之间的实力还在持续分化,越来越多的卫视在跨进编播二轮剧、N 轮剧的门槛,而且发行公司资金回笼周期也没有缩短的迹象。所以影视公司也要转变观念,好好发掘电视剧下沉市场。国内目前地级以上电视台共有400多家,这中间存在着长尾理论运用的巨大空间。谁愿意俯下身子,拓展城市台这片广阔的下沉市场,谁就更有机会熬过调整期的阵痛,迎来新的创作春天。

猜你喜欢
剧目卫视剧场
舞台剧目
东南卫视 海峡卫视 美食纪录片《下饭菜》专家点评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二轮剧”霸屏卫视黄金档 新剧仅占1/3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开心剧场
优秀剧目进校园
论《日出》的剧场性
从2013年电视娱乐节目看省级卫视频道专业化发展现状——以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和浙江卫视为例
我们的节目从哪里“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