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品质形成机制探微

2020-05-09 10:40曾永平刘成兴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机制大学生

曾永平 刘成兴

摘要: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重要内容,是于人于己的内心真挚呈现和真实写照,彰显了“真”与“善”的有机统一。诚信品质作为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方面,已然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人的必备品格。大学生诚信品质形成机制反映出其内部各要素之间内化、外化、协调、约束的内在关系、作用机理及其整体运行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品质;知情意信行;机制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2.007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2—0030—04

诚信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1]诚信品质作为人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方面不是天然存在的,它的形成是其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形成机制层面对大学生诚信品质进行探索有利于我们从微观的视角更加清晰地把握大学生诚信品质形成的诸环节和全过程,从而也为培育新时代大学生诚信品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探索大学生诚信品质形成机制的价值意蕴

机制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大学生诚信品质形成机制是由大学生诚信品质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相互作用及其有规律的动态运行方式。研究阐释大学生诚信品质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有利于深化对大学生诚信品质形成规律的认识

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联系。大学生诚信品质形成规律指的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外界客观条件的影响下,大学生诚信“知”“情”“意”“信”“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促使其发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把社会对诚信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诚信品质的本质的、必然的内在规定性。大学生诚信品质形成机制中所蕴含的思想系统、心理系统和行为系统囊括了关于诚信“知”“情”“意”“信”“行”等诸要素相互关系和作用方式,它是对大学生诚信品质形成规律的过程性揭示和微观式的表达。诚信品质形成机制中深刻地蕴含着诚信品质产生发展的规律。可以说,探索大学生诚信品质形成机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试图发现诚信品质在大学生中的形成规律,进而为新时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通过对大学生诚信品质形成中的思想系统和心理系统的分析,发现诚信品质是由关于诚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知”“情”“意”“信”心理结构构成,通过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内在转化机理,可以形成对大学生诚信品质形成的内化规律的认识;通过对大学生诚信品质形成中的行为系统分析,可见大学生诚信品质行为受其内驱力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对诚信由内部认知、认同到行为转化的过程进行科学揭示,有利于深化大学生诚信品质外化规律的认识。

(二)有利于推动诚信价值观在高校的培育和践行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内容呈现。诚信品质是人在诚信心理和行为方面具有稳定性倾向的个性特征,是个人在其诚信行为整体中所展示的素质、人品及其价值意义表征。诚信不仅仅是社会对人的诚实守信的道德要求,而且已经上升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无论是从个人成长还是社会团体、单位的事业发展,诚信价值观念均具有极强的标识性和超凡的影响力。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趋于成熟和稳定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对诚信的理解、认同仍有较大差异,诚信失范行为时有发生,诚信品质的塑造对推动诚信价值观在高校的培养和践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探索诚信品质的形成机制,有助于深化大学生对诚信的认知、认同,进而为诚信从理性认知上升为价值追求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诚信价值观的确立必然要求大学生对诚信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只有真正理解了诚信的本质蕴含及其深远的价值意义,大学生对诚信价值观接受才能内化为自身的本质力量。其次,探索诚信品质的形成机制,有利于大学生对诚信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诚信品质的形成本身注重实践养成,诚信价值观是对诚信进行价值意义上的引领,诚信价值观的践行同样需要形成诚信品质行为系统的有力支撑和导引。大学生诚信品质形成的行为系统能够为诚信价值观践行提供重要的行为养成模式借鉴和可供利用的实践资源。

(三)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傳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2]我们培养出来的时代新人是具有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的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诚信是道德的基石,优良的诚信品质、健全的诚信人格是时代新人基本的道德素质要求。探索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机制有利于更好地培育大学生的诚信人格,砥砺大学生形成求实求是的实干精神,进一步促使大学生脚踏实地地学习和思考,堂堂正正地处世和为人,力戒出现好高骛远、爱慕虚荣等不良人生价值取向,以真心诚意的人生修为展现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阳光心态和踏实肯干的意志品质,扎实掌握真本领,真正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二、大学生诚信品质形成中面临的主要障碍

尽管诚信是安身与处世之本,然而人的诚信品质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从大学生在学业、人际交往、择业、消费等方面失信情况来看,大学生诚信品质形成面临的主要障碍为:

(一)对诚信的理性认知不足

孟子在《孟子·离娄上》篇指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笔者认为所谓诚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诚实守信,其中“诚”意指面向真实的真诚与不欺,“信”主要指的是面向自我的遵约履诺以及对他者的信任状态。就二者的关系而言,一方面,“诚”是“信”的根本,正如“只有内心诚才有信,否则就会沦为空伪”;[3]另一方面,“信”是追求和实现“诚”的行为方式,没有“信”的支撑,“诚”也将失去重要的外在依托。可以说,对诚信的认知是形成诚信品质的开端。实践证明,我们对诚信规范的客观性及其价值认识越发全面和深刻,诚实守信的信念就会越坚定。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过程就是大学生诚信认知向诚信行为转化的过程,在这其中大学生对诚信的理性认知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对社会的诚信本义、要求、规范等方面认识持怀疑态度,他们对诚信往往抱有浓厚的个人功利主义色彩,以个人的利益得失为准绳,如通过不诚信方式能获取利益时,他们对诚信的客观规定性和普遍价值则置若罔闻,对诚信的是非曲直和评价标准认识存在严重偏差。此外,尽管有些大学生对诚信的道德规范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不诚信行为获利的消极示范或失信行为未能及时受到惩罚的不良影响下,他们往往因为缺少进行独立的理性道德判断能力而产生盲目的从众心理,对诚信的价值选择存在困惑和迷茫。

(二)缺乏对诚信的内心认同

宋儒张载在《正蒙·中正》中指出:“诚善于心谓之信。”可见,内心认同对诚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当前,诚信作为大学生的基本道德规范,不同程度地遭受庸俗化、物质化、功利化思想冲击。一些学生在不正当利益驱使下,背弃诚信道德的底线要求,做出了一些不诚信的行为。部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勉强能做到诚信,但这种诚信行为并不是出于真切的理性认知和内心认同,更多的是因外在压力而为之,在主观上没有强烈的诚信意愿,一旦失去了外在强制力的约束,其诚信操守便会沉寂和落空。

(三)存在对诚信的知行分离

知和行一旦存在严重脱节,则无法形成对诚信的理性认识,其主要表现为知而不行和行而不知两种情况。一是知而不行,诚信作为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大学生对诚信的内涵及重要价值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实际生活中,依然存在部分大学生为了追求不正当利益,选择背信弃义。一些学生往往把诚信挂在嘴上,以“装点门面”形式骗取大家的关注,实际上并没有落实到行动上。以学生考试作弊为例,尽管考试前学校已经通过悬挂警示标语,让学生明白考试作弊不仅是不诚信、不道德的行为,如果情节严重还将触犯法律,但是依然存在部分学生为了自己能考试及格或者能评上奖学金以考试作弊这种不正当的方式获取考试分数,这是典型的对诚信的“知而不行”。二是行而不知,此种情况下大学生的诚信行为要么是基于社会舆论的压力、要么是从众心理使然亦或者是出乎本意的个别偶然的自发行为,他们的诚信行为是偶然的、自发的,而不是理性的、自觉的,显然这种诚信行为是不可能长久的。

(四)缺少对诚信的制度约束

诚信虽然是社会道德范畴,但如果诚信严重缺失必将引发社会信任危机,导致社会秩序的紊乱,甚至出现侵犯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当前关于诚信的法律法规尚待健全,与社会相适应的诚信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导致失信门槛偏低且代价不高。就高校而言,如何衡量大学生的失信行为也已经成为完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的重要考量。当前,部分高校仍然存在尚未出台完备的诚信奖惩体系来管理大学生诚信问题现象,以致于出现守信者未受扬,失信者未受罚,二者的强烈对比会使得部分大学生对于诚信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为此,我们迫切需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来保障守信者的利益和惩罚失信者的行为不当。

三、大学生诚信品质形成机制的具体建构

机制在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以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对大学生诚信品质内部诸要素关系进行模式化的建构。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必然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等机制机理中催生诚信品质。

(一)内化机制:大学生诚信品质形成的内在自觉

内化即内部的思想转化,它是我们习得与增长智慧的内在自觉。就诚信而言,它是对人现有的诚信品质水平和社会对诚信品质要求的矛盾的反思、重构与提升,是诚信心理系统和思想系统能动的反映。大学生诚信品质内化机制则是诚信品质内化诸要素按照一定方式有规律运行的动态过程,旨在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将一定社会的诚信品质要求转化为他们自己的诚信认知、情感、意志、信念等内在意识。面向真实而真诚,因为真诚所以用情,因为有情所以善良。大学生诚信品质内化机制内在地包含了认知、认同和转化三个阶段。其中认知是基础和前提,是对诚信知识层面的理性认知和科学掌握;认同是关键,是对诚信的个体价值和意义层面的肯定、期许和赞同,体现了对社会诚信品质要求的情感体验和坚定信念;转化是目的,是在诚信认知、认同基础上,对原有诚信水平提升和超越,是个体对社会诚信品质要求认知、情感、意志、信念的综合呈现。内化机制将诚信的知识原理融入深沉的自我意识和精神需要之中,以至产生真挚的情感体验,进而上升为不可动摇的内心信念,实现着诚信品质知、情、信、意的动态平衡与统一。

(二)外化機制:大学生诚信品质形成的实效担当

外化是“个体通过实践活动,将内在的思想观点转化为行为的过程”。[4]外化是思想意识的外在呈现与实践养成,主要通过行为来进行表征。诚信品质的形成不仅需要内化的自觉建构,还需要外化的主动参与。在外部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影响下的诚信品质行为养成是形成诚信品质的重要标志。大学生诚信品质外化就是通过教育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将自己已经形成的诚信思想意识转化为自己的诚信行为的过程。大学生诚信品质外化机制包含了行为准备、行为实施、行为反馈三个阶段。其中由需要、动机、意志、信念等方面构成的诚信心理过程是诚信行为的准备阶段,这个过程完成实现的是形成一定的外化的心理倾向;诚信行为实施就是由诚信心理倾向行为选择和行为执行的实施过程;诚信行为反馈过程是诚信外化实施后反思和回馈过程,它对诚信行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外化机制得力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外部影响和生动具体的社会实践的深度介入,以确保大学生诚信品质形成落到实处。

(三)协调机制:大学生诚信品质形成的内在关联

“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统一性和组织性是由于自我(self)的协调和监控的结果。由于自我的调节和监控作用,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才能作为一个整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一致。”[5]诚信品质的形成是个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以社会实践为中介,使诚信品质诸要素不断平衡发展,知、情、信、意、行从旧质到新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以形成社会要求的相对稳定的诚信思想倾向、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的动态过程。人的诚信品质形成的内在转化过程和外部制约过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不是诚信品质某个要素单独发挥作用的结果,而是诚信品质内部诸多要素协调发展的产物。一是要协调诚信品质内部知、情、信、意之间的关系。其中“知”是其他要素的先导,“情”具有强烈的催化、调节和激励作用,“意”是人精神力量的积蓄和表征,对形成诚信品质具有重要的动力支撑作用,“信”即真诚信仰,它是对诚信深刻认识、真挚情感、坚强意志的有机统一,是形成诚信品质的又一次高級升华,对形成诚信品质具有极强的方向引领作用。二是要协调诚信品质内化与外化的关系。我们知道内化和外化是诚信品质形成中相互依赖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内化过程,把社会对诚信品质的要求转化为诚信的个体意识,实现个体对诚信认知、认同和接受;另一方面,通过外化过程,把诚信个体意识转化为切实的诚信行为。由此可见,内化是外化的基础和前提,内化的程度影响和制约着外化的效果;外化是内化的必然结果,外化对内化具有重要的评价和反馈作用。构建大学生诚信品质协调机制,就是要重视内化和外化的协同作用,掌握诚信品质形成知、情、信、意、行的内在关联,并充分彰显其整体效应。

(四)约束机制:大学生诚信品质形成的有力保障

诚信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除了需要依靠人的自我修养和内心信念进行自主自觉建构之外,还必须借助于外部约束的力量。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指出:“学校应当开展学生诚信教育,以适当方式记录学生学业、学术、品行等方面的诚信信息,建立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机制。”[6]首先,诚信是法治社会的要求,要进一步完善诚信立法,改变诚信法律的缺位状况,把诚信价值观体现到宪法和法律法规之中,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硬性规定。其次,要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尤其要建立社会诚信制度,完善失信行为的惩戒制度。就高校自身而言,应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考试管理制度,学术诚信制度,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制度等,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学习诚信、交往诚信、消费诚信、求职诚信,把诚信以制度形式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就业、交往等各个层面,以构建大学生诚信品质形成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3]王淑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J].伦理学研究,2015(03).

[4]马建国.道德外化论的发展及其研究意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5]黄希庭等.个性品质的形成理论与实践[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6]《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1号)[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2/t20170216_296385.html.

Abstract:Integrit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personal level of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It is the sincere presentation and true portrayal of people heart. It shows the organic unity of “truth”and “kindness”. A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integrity has become the necessary character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grow up in the new era.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grity quality reflects the internal relations ,action mechanism and the overall operation mode of internalization, externalization, coordination and restriction.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integrity quality;knowledge, feeling, intention,faith and action;mechanism

[责任编辑:周海秋]

猜你喜欢
机制大学生
基于目前班级阅读下幼儿多元表达内在机制的创建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谈基于Java的异常处理机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