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0-05-09 09:47吕承
青年与社会 2020年3期
关键词:超越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研究解决各种具体历史境况下的问题时,逐步创立起来的。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在各个阶段既有理想的始终指引,也有依据于现实情况的具体实现。文章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内涵及其基本特征、在人类文明史发展史上的超越,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史上的伟大创举的结论,对正确把握中国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线具有理论分析的深刻性和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超越;伟大创举;根本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质上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不断总结国际形势、时代特点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中,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走自己的路。它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而采取的战略举措,面对这种超过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方式的人间奇迹。在国际社会中,对中国的发展给予了越来越密集的关注和认同。但其中一些由于刻意回避乃至抹杀了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以致无法准确地阐明事物的真相。其实,对中国发展的关注和认同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注和认同。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决定了它所肩负的共产主义事业的世界性。“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内涵基本特征、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超越,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史上的伟大创举的结论,对正确把握中国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线具有理论分析的深刻性和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他们一方面指出社会主义是工人运动的价值目标,这个价值目标是通过一定特征的制度和体制实现的,他们按照唯物史观,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制度和体制的特征提出了科学的设想;另一方面由告诫人们,未来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面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有学者指出,“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所面临的问题有所不同,但在将理想现实化的理论方式上,却具有非常明显的相同性,那就是在坚持理想社会之原則的基础上,将理想的实现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使理想得到更为现实的中介”。这一认识在中国坎坷而坚定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体现得尤为深刻和宝贵。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却起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其胚胎孕育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它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探索起始时间既不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亦不是改革开放以后。从前一方面讲,忽视了社会主义性质,从后一方面来说,则忽略改革开放前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独创性。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结合当时中国的具体实际,精辟地阐述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举措,这就是萌芽状态。社会主义改造之后,中国踏上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壮阔而又艰苦的历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尽管在许多方面由于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甚至在后来在曲折中前进而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一五计划之后,鉴于苏联模式的弊病,提出“以苏为戒”的口号,开始在社会主义建设上“走自己的路”的实践探索。此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中总结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党的八大则首次提出了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这个过程中所收获和积累的积极成果,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来源或者说提供了思想启示,且动态发展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还将继续发展下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是追求历史的终极性目标和当前历史具体现实的协调统一。这条道路既坚持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传统,又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并用它来指导新的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进入世界历史时代以后,中华民族在探索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作为一种目标指向,贯穿中国人民融入世界历史的始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赋予中国人民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选择,中国既服从于世界历史性的选择,又要有中国特色。由于苏联解体,苏联模式的历史性结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旗帜。20世纪以来的历次战争,当代世界各地的动乱,直接拷问“西方道路”价值取向的合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正在如此。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历史展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道路。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理想性现实化时,在实践中探究解决各种具体历史境况下的问题时,逐步创立起来的、贯穿其实践的步骤、阶段的立场与方法是与经典马克思主义者一脉相承的。那就是在坚持马克思最基本原理的前提下,通过理论上的不断创新来制定阶段性目标,每一个阶段有自身的层次、程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既有理想的始终指引,也有依据于现实状况的具体实现。这种实现方式首先充分体现在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辩证关系中。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终极性目标的实现需要不断制定阶段性目标,,即需要制定党的阶段性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种动态的、逐步发展中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其性质无疑是社会主义的,而其内涵自然应当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创新与现实措施,既包括挡在各个时期的先进发展理念,也包括自社会主义改造以来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当前,应该重点把握六个方面不可或缺的基本内涵;第一,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内在的统一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根本原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较的巨大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第二,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追求人民“共同富裕”,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洗发发展道路的本质区别,是符合国情、富有成效的。第三,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核心价值。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核心价值是一个社会的灵魂与精神脊梁。如果没有这个最核心的价值,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基础,发展道路也会迷失正确方向。既大胆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又必须有效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切实维护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第四,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在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这既是未来汲取发达国家中符合中国发展的合理成分,又是为了避免那些不适用、不合理的弊端。第五,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中国现在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人口基数大,国家底子薄的并有着沉重的历史负担,在现代化进程中遭到国际战略性遏制和围堵,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扩大交往,加强学习力度。中华民族只有深度介入世界历史,引领世界历史,才能在世界历史发展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用唯物史观的世界历史理论来看,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前进于世界历史大道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正确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和基本特征说明了,由于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又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因而是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

自从人类走出蒙昧和野蛮时代进入文明这种开化状态以后,历经原始文明、封建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等文明形态。这几种文明形态的演进,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一方面,资本主义相较于以往,的确是一大进步,《共产党宣言》中曾给予资本主义发展的文明进步高度肯定。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是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劳动的对抗中演进的。实践表明,资本主义发展史是一部血淋淋的历史。从15世纪到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就都是建立在剥削和掠夺的基础上,对内剥削工人和农民,对外殖民、发动侵略战争来提供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财富和海外市场。最早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英国工业化始于“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血腥的殖民掠夺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提供了庞大的物质积累。在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阶段,各个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上的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引发两次世界大战,制造出凄惨景象。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实践一再证明,马克思所揭露的资本主义的弊端,今天并未消除,而且表现形式与以往有了不同。看不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就难以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就难以凸显。

之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首先是因为通过和平发展的路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为世界走向现代化开辟了新的道路。和平发展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外的标志性特征。它既是由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促使得以实现,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和平发展,对外表现为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反过来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行径,即使强盛起来的中国也永不称霸;表现为中国坚持和实行与其他国家和民族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的发展进步与全世界共同分享,这与过去截然不同。欧洲的全球扩张,殖民地的建立让欧洲以外成千上万人民困苦不堪。但发展中的中国缺位世界创造更多的机遇。推动人类历史发展,防止文明之间的冲突,推动全球的共同发展。对内能够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善广大人们的生活水平,增强中国的国家综合实力。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客观上已经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换句话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发展中国家摆脱西方发展模式的束缚,寻找适合自己特色发展道路的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将社会发展不断创造出人间奇迹,而且本身就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新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

四、从根本成就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守中国特色化社会主义的共同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九十多年的创造与积累的根本成就。对于从根本上成就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守道路自信,使得我们能够有效排斥各种干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但是需要指出,封闭僵化的老路在这里不是对历史的评价,不是针对社会主义艰辛探索时期,而是针对现实的选择,相随与今天的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言。当时代主题已经转变,时代特征已经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唯一的出路。文章从中国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历史任务与时代主题、实践方式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上去把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必须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从时间逻辑看,由革命、建设、改革三阶段组成,从理论逻辑上说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实践逻辑上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综上所述,三者统一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这一历史主体。从根本成就上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理论意义在于:一是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在一致性;二是强调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内在一致性;三是强调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一致。阐发一致性,目的在于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源泉,必须深刻领会其实践基础和历史依据,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成就。

实践是最硬的标准,道路走得怎么样,最终要靠事实来说话。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成就说明了,由于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以及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因而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之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在于坚定全国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从逻辑结构上看,就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自信”。坚定“四个自信”,对我们正确把握中国未来的前进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讲,自信是对于党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前途命运的自我意识,必胜信念,坚强意志和实践信心。自信从何而来?自信的目标源于举世瞩目的成就。首先源于对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主题和任务的自觉认识和把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中国社会近代史的主题和任务也发生变化。中那个过一切社会政治力量和个政党派别,其社会效用都要在是否能夠完成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两大历史任务的问题上接受检验。通过什么道路去实现?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来自在实践中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正确概括和总结。90多年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伟大革命三件大事中,走出来一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最深厚的历史依据。中国共产党致力于马克思最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对于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强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强调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最深厚的实践依据。综合研判国内国际形势,虽然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但是机遇大于挑战这个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存在的基本条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我们完全有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厚时代依据。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今天之中国,同新中国成立以前之中国相比,同鸦片战争以后之中国相比,有天壤之别啊。”同欧美一些国家受困于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相比,同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发展陷阱相比,同西亚北非一些国家政治动荡、社会动乱相比,我国发展可以说是风景这边独好。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的对、走的好。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166-167.

[2] 王南湜.社会主义:从理想性到现实性[M].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03).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2009:871.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39.

[5] 列宁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773.

[6]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EBOL].新华社,2016-07-02.

作者简介:吕承(1990- ),男,博士生,新疆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超越
数学教学模式的重构与超越
跨界与超越(2)
跨界与超越
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文化定型的利用与超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