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党员分类管理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20-05-09 09:47李志清帅文明
青年与社会 2020年3期
关键词:考核评价分类管理党校

李志清 帅文明

摘 要:党校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大熔炉,这就要求党校党员具有更高的政治理论素养。探索党校党员分类管理及其考核评价有利于健全党校党员考核及管理体制机制。以广州市委党校为例,针对党校党员考核评价管理面临的系列问题,提出了党校党员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方法和机制,从创新党校党员分类管理模式、创新党校党员服务管理方式、创新党校党员评价模式三个方面探索党校党员分类考核评价的路径。

关键词:党校;分类管理;考核评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党员管理工作,推动形成全党从严从实抓党员管理的良好态势。中共中央于2019年5月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有效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党员队伍建设质量,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校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学习、研究和宣传党的思想理论的重要阵地,是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大熔炉。这就要求党校党员,特别是党校教师党员必须要有更强的政治意识,更强的党性修养,更高的理论素养,更高的教学科研能力。健全党校党员考核评价体系是新时代党员教育精细化管理的需要,是加强党校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的需要,是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的重要手段。文章分析了党校党员管理和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提出党校党员考核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党校党员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党校党员考核评价的模式进行了探讨,指出党校党员分类考核评价的新路径。

一、党校党员考核评价管理面临的问题

当前对党校党员的考评内容是没有进行分类管理,而是一概而论,激励和鞭策的作用效果不佳。要对党员进行准确评价,必须先对党员进行分类管理。通过对广州市委党校党员考核机制和考核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党校党员考核评价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全体党员没有进行分类评价,所有党员都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对于教师党员、青年党员等党员群体没有设置针对性指标,难以反映青年教师党员的身份特色和差异性。二是已有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完善,定性多、定量少,指标不够详细、具体,无法准确反映部分党员的实际情况。三是还未施行党员积分制管理模式,党员评价主要采取个人自评、民主评议、组织审核的方式,给出年终评分结果,主观性太强。四是现有评价方式无法体现优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只是年终评优,对后进党員没有参照,激励和鞭策作用效果不佳。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党校党员考核评价体系,准确、动态反映党校党员的真实情况。

党员积分制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理论素质、党性修养、政治素养等无法量化的指标评价存在很大的主观性,所得分数难以反映具体情况。其次,党员之间为了积分可能产生恶意竞争,不利于党员之间的团结,而且由于最终积分到年终才公布,党员并不能实时了解其他党员的分数,难以形成争先创优的氛围。最后,党员分类评价管理要有制度保障,以免流于形式,导致党员对积分不够重视或者因太过注意积分而形成不良的化学反应。

二、党校党员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党校党员考核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党员考核指标的选取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明确的目标导向,具体而言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党校姓党的原则。“党校姓党,就是要坚持一切教学活动、一切科研活动、一切办学活动都坚持党性原则、遵循党的政治路线,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校姓党是最基本的原则,它反映党员的认同感,也是党校存在的意义所在。如果不坚持党校姓党,那么党校党员的考核评价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2)坚持党章党规导向的原则。党章是中国共产党的总章程,明确规定了党员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党员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因此要以党章作为首要原则。同时还要遵循党内各种规章制度,比如《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等,依此制定党员评价指标。

(3)坚持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既要全面也要细化,能反映党员的综合素质,而不是以某个大的指标一概而论;也要注重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否则,空有评价指标而无法实现,造成了形式主义。

(5)坚持目标导向原则。党员评价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励和鞭策党员,促使党员不断进步,提高党员管理的效率,而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党校在职党员主要分为行政党员、教师党员和教辅党员三类,三类党员主要工作目标分别是教学管理、教学教研和教学辅助,可依次分别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

(二)党校党员考核评价指标构成

党校党员考核评价指标可分层构建,第一层次由基础指标和个性指标构成,基础指标是指党校所有党员的共性指标,能够统一评价党员真实情况的指标,具体包括:政治思想、组织生活等;个性指标反映党员的具体工作,包括工作业绩和生活作风等。另外还有一票否决,可单独设置,列举一票否决的情况。

(1)政治思想。政治思想一般无法定量进行评价,思想汇报等材料也只是作为参考,能通过民主评议等方式进行定性评价,但可通过等级评估法,按照一定的标准,给出具体分值。考核内容包括: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拥护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按照党章的要求履行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先锋模范作用等。

(2)组织生活。组织生活要按照《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的基本要求,贯彻执行“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等制度,此项要设置文字、图片等留痕专员,专门负责记录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情况。考核内容包括:党员学习笔记,参加“三会一课”情况,参加主题党日情况,参加培训学习情况,按时缴纳党费,上级党委党组织要求统一学习或者考试的内容,如学习强国、红棉微党课等,这些都可进行量化评估。

(3)工作业绩。按照党员所在工作岗位的工作业绩,按学期和学年分别进行考核。党校教师党员考核指标主要包括教学、科研和决策咨询工作量;行政人员则侧重教学管理工作考核进行量化评估分值。

(4)日常表现。积极参加党校举办的各项活动;服从党组织工作安排,积极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乐于奉献、热心帮助困难群众;遵纪守法,传播正能量,为其他党员树立榜样等。

(5)一票否决。出现以下情况实行一票否决:一是违法受到刑罚处罚的;二是违反党纪党规而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及以上处分的;三是面对大是大非问题时没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四是工作业绩不合格的。

(三)党校党员考核评价方法与模式

党校党员的考核不同于一般党员的业绩和政治考评,不能参考一般党员的考评标准,既要体现党校党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又要增强党校党员提升党校学员政治素养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创新考评方法和模式,完善党员考核指标体系。

(1)采用目标分类管理考核法。党校党员的首要目标就是教育党员干部,锤炼党员干部的党性,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因此评价党校党员,学员学习成果是重要依据,具体包括学员期末考核成绩、学员毕业前后工作表现情况等。然后,根据党校不同党员的工作目标,设置考核等级,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并征求党支部书记、党员、群众、学员对被考核党员的评价意见,多层次、多维度客观评价。

(2)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性考核比较主观,但也是科学的方法;定量考核比较客观,但有些指标无法量化导致数据可得性比较差。因此,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评价,体现科学性和可行性。其中对公益等实践活动、考勤、学习强国成绩、红棉党课等以定量评价为主;对于思想政治、日常表现、工作作风等以定性评价为主;由于每个党员的工作岗位或内容不同,对于工作业绩应当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3)党员自评与组织考评相结合。传统考核模式一般是组织对党员进行考核,或者由群众对党员进行民主测评,但党员自评却一直被忽略,无法体现党员对自身情况的认知,不利于党员素质的提升。因此,对需要定性评价的指标,应该采取组织考评、民主测评、党员自评相结合的方式,三者所占权重都为三分之一。

三、黨校党员分类考核评价的路径探索

(一)创新党校党员分类管理方式

目前,广州市委党校以部门为单位建立基层党支部,实现对150名在职党员的全覆盖式管理。按工作职能分类,可分为教学人员、教辅人员和行政人员;按职务级别分类可分为干部党员和普通党员;按年龄大小分类,可分为中年党员、青年党员。除此之外,还可根据党员学历、家庭情况等详细信息,对党员进行详细分类,实施个性化管理。例如,青年党员缺乏实践锻炼,因此,应该在实践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在公益活动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与有丰富经历的中年党员区分。教辅人员主要负责对教学工作的保障,只能更类似于行政人员,但属于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在工作业绩方面,应该以能否保障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来衡量,不可与教学人员以相同指标评价。干部党员应该有模范带头作用,是否帮助普通党员应该作为一个评价指标。

(二)创新党校党员服务管理方式

党校党员服务管理目前还没有利用互联网进行服务升级,党员对自身的了解程度还不如组织,没有一个可供党员获取组织相关公开信息的快速通道,党员服务方式单一。一方面机关党委可加挂党员服务中心的牌子,明确服务流程、公开服务热线,提供党务政策咨询、党员培训教育、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在线党费管理等相关服务。另一方面构建党员在线管理平台,方便党员利用互联网进行查询相关信息,跟踪自身发展情况,对比先进党员情况,方便党员按时缴纳党费和工会费等费用,及时了解相关活动公布情况。党校党员在线管理平台可与现有一体化平台或者OA平台对接,甚至直接扩展开发,以节省开发周期和成本,或者利用微信公众号及小程序等工具进行服务。如“党员i志愿”小程序是一个专门发布和管理志愿服务活动的在线平台,大大提高的管理效率,激发了广大党员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可借鉴经验,开发党校党员活动服务小程序,管理党员参加相关活动的情况,为党员活动量化评价提供参考。

(三)创新党校党员评价模式

党校党员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差异较大,但总的来说,在党建方面基本是共性的。传统以工作实效衡量党员是否优秀与合格的唯一标准是不适应现代党员和党组织发展规律的。工作表现优秀不一定就是优秀的党员,例如某些私营公司的老板,是优秀的企业家,但他不一定是优秀的共产党员;而优秀的党员,在具体业务工作上也许不突出,但他党性却非常过硬,对党绝对忠诚,心系人民群众,清正廉洁,一心为公。因此对党员的评价模式绝不能只是唯业绩论,业绩可以当做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更重要的是评价其党性如何。一方面拓宽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渠道,让所有党员都有机会参与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锤炼党性。另一方面,根据实际工作重点,构建临时党员工作小队,例如以青年党员群体为主的工作小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以中老年党员群体为主的工作小队为年轻党员和群众传道受业解惑。

参考文献

[1] 赵叶芳.党员分类管理的探索实践[J].中外企业家,2016(23):103.

[2] 胡井军,郜思洁.大学生党员评价指标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1):221-222.

[3] 姜红伟.“五式”管理法构建党员分类管理新模式[N].大兴安岭日报,2019-07-18(002).

基金项目:文章是课题: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侧重实证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XDJ1903C。

猜你喜欢
考核评价分类管理党校
“瑞典式”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实验室危险废物分类管理及处置实践
央企党校党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任务驱动法在压缩机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中《儿童常见病护理》课程教法的实践与研究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
中共第一所党校成立于何年何地?
高校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刍议——国外一流大学的经验和我国高校的实践
党校网站创新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