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精神生产思想研究述评

2020-05-09 09:47李金辉
青年与社会 2020年3期
关键词:手稿观点学者

摘 要:精神生产思想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社会国家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关于精神生产思想的研究已经形成了部分成果,但是对上述思想的研究的全面性、系统性还有提升空间。文章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主线,遵循社会国家结构的思想的基本逻辑,对当前已有成果进行较为系统梳理,以期深化对该思想的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精神生产;唯物史观

精神生产思想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全面地阐释生产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马克思研究社会全面发展理论及探寻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关于精神生产思想已经形成了较为有益的成果,但是对上述思想的研究的全面性、系统性还有提升空间。当前,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精神生产思想的首次提出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态》的论述中,少有学者认为《神圣家族》是精神生产思想提出的起点,但是在深层研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其精神生产思想却是清晰可辨的。《手稿》中的精神生产作为社会生产的重要方式,对“异化”理论的确证尤为重要。同时,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尤为重要。因此,文章在系统研读当前已有成果基础上试对有待提升之处作出粗浅分析。

一、国内外学者对精神生产思想研究述评

(一)国内学者对精神生产思想研究述评

国内学者对精神生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精神生产的概念研究、精神生产的本质研究、精神生产的特征研究、精神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流变和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的关系等问题。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各学者观点不一,但认识差异不大。

第一,关于精神生产概念的研究,学界形成了几种较为集中又各具特点的认识。一是,精神生产等同于意识生产,它包括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的生产。二是,直接反对第一种观点,认为精神生产不等同于意识生产,把精神生产简单认为成意识生产是对马克思精神生产思想的误解。第三种观点较为新颖,从社会整体性视阈下对精神生产的概念展开论述,但未在学界得到普遍认可。

第二,关于精神生产的本质。第一种观点认为,精神生产是人的精神活动,是人自然界、人类社会及思维活动领域的认识和反映,是一种上层建筑的建构活动。第二种观点认为,精神生产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探索与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精神生产归属于社会物质生产范畴,与哲学范畴中的“精神”这一概念存在差别。第三种观点认为,精神生产是一种集认知活动与实践活动于一体的生产活动,既存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又存在改造主观世界过程,既作用于客体又作用于主体,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相互作用时的中介。

第三,关于精神生产的特征。学界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精神生产具有观念性、创造性、自主性和普遍性;第二种观点认为精神生产具有创新性、探索性、延续性、信息扩散性和阶级性。

第四,关于精神生产在社会形态更替中的历史流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学界主要从现实社会形态的角度展开探讨并形成了两种观点,两种观点都认为在原始社会只存在意识的初级形式,是精神生产的萌芽。此后,众多学者参照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对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精神生产演变形式、与统治阶级的依附关系及其精神生产的独立性展开了不同观点的论述。一方面,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前的精神生产活动都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束缚,精神生产活动的开展也是为当时统治阶级找到其存在合法性的辩护,而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精神生产活动虽然具备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但其通过经济压迫使精神生产者“异化”为金钱的奴隶,精神生产者虽然能够独立从事精神生产活动,同样受到资本家的挟制,其进步性是使精神产品在社会生产中的比重增加,精神生产的范围也逐步的扩展为世界性的生产活动,只有社会主义的精神生产才是真正的为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需要,为实现社会精神文明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另一方面,部分学者在坚持上述观点时,对精神生产形态做了进一步划分,奴隶社会形成了奴隶民主制型精神生产(以古希腊为代表)和奴隶君主制型精神生产(以古埃及、中国为代表)两种,封建社会形成了封建教权制精神生产(以西欧宗教国家为代表的)和封建君主制精神生产(以中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的精神生产则是以取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异化了的雇佣劳动形式。社会主义的精神生产则是以满足人民需求为目的的伴有商品生产性的工人阶级的自由活动。

第五,关于精神生产、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之间的关系问题。关于精神生产、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的关系问题,学界形成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参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精神的相互关系,套用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相互关系中,认为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物质生产是基础,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则为物质生产提供指导作用。第二种观点认为,在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中,特别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重点是以二者的关系为基础考察历史发展现象。第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从两个方面考察精神生产与其他生产形式的辩证关系,一是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考察,精神生产在不同社会形态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同,但是,为物质生产方式的不断提高,人类自身的种族繁衍及人类婚姻等文明形式起到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共时态角度考察,精神生产是社会生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标识。

第六,关于精神生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种观点认为,精神生产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范畴,通过精神生产活动的长期发展,一是将社会分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个方面,进而又具体划分为物质生产领域、社会政治活动领域和精神活动领域,二是将精神生产纳入到马克思认识论范畴,从认识论角度辩证看待精神生产在社会进步、人类发展中的重要历史贡献,同时指明精神生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识。

(二)国外学者对精神生产思想研究述评

国外学术界主要是苏联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对精神生产思想进行了较为详尽系统的研究。1981年,由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托尔斯蒂赫和诺维科娃等集体编写的《精神生产——精神活动问题的社会哲学观》为代表性著作。

第一,关于精神生产的概念,该书中指出:“精神生产概念可以从具有历史形式的精神活动并通过它从人们的全部社会生产实践以及他们的社会存在的变化中,引出一定社会形式的意识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精神生产确实是‘被确定为社会存在变化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与用知识意识变化的术语合理分析哲学的(以及全部精神的——作者注)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同时,“精神生产也可以看作某些思想产品的生产。”

第二,关于精神生产的结构,该书认为精神生产的职业结构是指,精神劳动具体形式(部门)的总和,用以描述精神生产活动的真实构成,实际规模以及内含的各种不同职业的广度,同时,还包括精神生产的社会结构,它指的是在整个生产环节中,对精神价值消费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即通常所说的精神生产关系。

第三,关于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该书中认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均是社会生产的基本领域,二者既存在相同之處,又存有差异。一是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均是由现实独立的人来完成的,作用的客体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二是,两种生产形式均是由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组成;三是,在广义上讲二者均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构成,并受到当时社会形态的制约,同时,精神生产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四,关于精神生产的历史类型,该书认为,思想史前提的精神生产是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变革,它是人类历史上与生物界进化分开形成“有理智的人”的分界线,它最初是以人们对图腾崇拜为主要代表的精神生产。奴隶社会的精神生产是在神话的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封建社会的精神生产主要有早期基督教、古希腊罗马的精神文化、罗马的国家体制和法学思想组成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生产是为资本家谋取剩余价值的生产活动,以资本主义的文明构建起精神生产的大厦。社会主义的精神生产并未彻底消灭私有制,社会生产还分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两大领域,但物质生产的基础性作用仍然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前提。

二、《手稿》中精神生产思想研究述评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对《手稿》中的相关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研究。经过长期深入的研究探讨,学术界对《手稿》中的异化理论、人学思想、共产主义思想及其文本结构等形成了丰厚的理论成果。但是,在对《手稿》评价问题上难以达成较为一致的观点。

首先,对于异化思想的研究有学者指出:马克思愈来愈离开费尔巴哈,开始了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论证。其次,对于共产主义思想的研究,有学者指出:共产主义运动是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也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更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道主义的深刻批判。由此,便可以走向人类发展的理想高峰,以考察私有制的局限与弊端。再次,对《手稿》文本结构的研究有学者指出,《手稿》即不是单一的哲学论著,也不是纯粹的经济学著作,是独具特色的经济学哲学著作,以往的学者对《手稿》的研究偏重于对哲学思想的挖掘与研究,忽视了其中丰富的经济学思想。最后,对《手稿》的评价问题存在较大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手稿》能否作为马克思在理论研究中的成熟著作,持赞成观点的学者认为《手稿》是马克思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研究的起点,之后的著作是对其《手稿》中基本思想的丰富与完善;持相反观点的学者认为,《手稿》中科学因素与价值因素未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观点的论证还存在彼此相互分离的现象,因此,不能认定为是一部成熟的著作。

正因上述两种观点的差异,导致了对马克思《手稿》评价的不一致性,也制造了“两个马克思”的观点,一是,《手稿》是马克思思想的顶峰,又被称之为“顶点论”;二是,《手稿》中存在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思想遗迹,是不成熟的著作。

三、对精神生产思想研究不足之处的致思理路

学界对《手稿》中精神生产思想的研究尚未出现专门论著,多散见于已有的相关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中,对其思想挖掘的深度尚欠不足。对《手稿》已有的精神生产思想的研究基本遵循了学界对精神生产思想研究的基本框架,一是,从主体角度批判私有制下精神生产活动对人的异化,进而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二是,论证人的精神生产活动本质上是人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活动的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精神资料,探寻出的精神生产对象及在精神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是进行精神生产的条件,同时,证明了客观世界是精神生产的基础;三是,阐明消除人的异化首要条件是消除经济异化,即要实现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已经把精神生产置于生产活动并对理论活动、艺术活动等精神生产的具体活动方式进行分析,初步得出精神生产概念的雏形。有学者认为,随着私有制的发展,一方面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不断的巩固与发展,另一方面,私有制的发展成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表现,从需求层面讲,为满足“肉体”生存需要形成了物质生产,而为了满足工人的精神生活需要便形成了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是高于物质生产的“真正的”生产活动,在精神生产活动中,工人(或现实的个人)成为精神生产的主要劳动者,自然界中被人们发掘并利用的客观存在,“一方面成为自然科学的对象,另一方面成为艺术的对象”,由此,马克思基本阐明了精神生产的物质基础以及个人在精神生产中的独特作用。有学者指出,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社会中出现了剩余产品,一些专门从事精神生产活动的劳动工人从社会分工中分离出来,精神生产作为一种独立的实践活动方式正式产生。此外,还阐述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和物质生产对精神生产的支配作用以及工业进步和自然科学发展对精神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

国外学者对《手稿》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其研究的焦点多侧重于对《手稿》的评价问题,形成了三种较为普遍的认识:一是,与我国学者相同,认为《手稿》是马克思思想研究的顶峰,是一种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处于核心地位;二是,认为《手稿》是一部过渡性著作,其中既存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又存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色彩;三是,认为《手稿》是一部不成熟的著作,以1845年为界,是青年马克思与成熟马克思在认识上的断裂。

通过对《手稿》中精神生产思想已有成果的总结与分析,较为明确的梳理出《手稿》中精神生产思想的基本脉络与基本思路,为深入考察分析作出铺垫并对文章研究提供了基本遵循。加之笔者对《手稿》原有文本的研究梳理,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统一的逻辑架构,对建构《手稿》中精神生产思想的实践模型作出理论准备。

参考文献

[1] 葛盈君.马克思精神生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辽宁大学,2016.

[2] 林岩.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5.

[3] 景中强.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04).

[4] 李文成.追寻精神的家园:人类精神生产活动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 牟成文.马克思精神解放理论简论[J].哲学研究,2015(01).

基金项目:文章系2019年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思政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QSZ20190507;文章为2018年天津市社科青年项目“习近平生态科技观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TJKSQN18-004;文章为2019年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习近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TJKS19XSX-021;文章为2016年度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6JDSZK042。

作者简介:李金辉,男,天津津南人,法学硕士,天津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

猜你喜欢
手稿观点学者
作家手稿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作家手稿
学者介绍
丢失的手稿
观点
手稿
学者介绍
业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