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艺术属于人民”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2020-05-09 09:47马晓涵
青年与社会 2020年3期
关键词:人民列宁艺术

摘 要:艺术与人民的关系是文艺理论中极为重要的问题,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此非常重视。列宁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对文艺理论作了许多重要的论述,特别是为了适应当时革命斗争的要求,他具体指出“艺术属于人民”,“他们有权利享受真正伟大的艺术”,深入全面地论述了艺术与人民的关系。这一思想是列宁给无产阶级文学提出的响亮口号,它关系到文艺的性质和社会作用。因此,认真学习列宁的“艺术属于人民”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列宁;艺术;人民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在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全面部署文艺工作的问题上,引用了列宁的“艺术属于人民”的观点。这一观点是列宁在与克拉拉·蔡特金谈话中明确提出的,他说: “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扎根于广大的劳苦群众中间。它必须为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使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一致起来,并使他们得到提高"它必须唤醒群众中的艺术家并使之发展。”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并再次强调“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要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在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學旗帜的今天,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因此,认真挖掘并汲取列宁关于“艺术属于人民”的思想是很有必要的。

一、列宁“艺术属于人民”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艺术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列宁提出的关于文艺的党性的学说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方面所作的一个重大贡献。这也是他首次将文化的阶级性明确提高到党性的高度,阐明了文化事业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内在有机联系。

列宁早在19世纪90年代上半期就指出:“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对事变做任何估计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20世纪初,他针对某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宣扬的“非党性”思想,明确指出:“非党性是资产阶级思想,党性是社会主义思想。”列宁认为,是否坚持党性是资产阶级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区别,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思想,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原则。他说:“出版物应当成为党的出版物。与资产阶级的习气相反……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应当提出党的出版物的原则,发展这个原则,并且尽可能以完备和完整的形式实现这个原则。”

列宁认为,艺术事业在保证创作自由的同时,还要必须服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他在纲领性文章《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中强调指出:“写作事业不是个人的事,它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应当受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监督。值得注意的是,列宁同时又强调写作事业是一个特殊的部分,不能把它同其他部分刻板地等同起来”。 这就是说,首先,写作事业和出版物应当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其次,列宁认为,要使写作事业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写作者也要有党性,也就是说应该,站在无产阶级政党的立场上观察、思考问题。第三,列宁认为,在保证无产阶级政党能够领导这一事业的前提下,还应该掌握这一事业的特殊性和特殊规律。列宁强调指出,“无可争论,写作事业是不能机械划一,强求一律,少数服从多数。无可争论,在这个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在这里列宁提出了绝对必须保证作家要有两个“广阔天地”,就说明他已经深刻了解到无产阶级政党应按照艺术工作的规律性去领导艺术事业。总之,列宁强调艺术事业不仅应该“无条件地”服从党的领导,坚持党性原则,而且还要求党按照艺术的特殊规律进行写作和宣传,把自己的任务当作无产阶级专政任务的一部分来完成。

(二)艺术事业应该“永远把工农放在眼前”

工人和农民虽然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但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他们所受的压迫和剥削最深最重,他们被剥夺了享受文化教育,参加文学艺术活动的一切权利和机会。无产阶级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之后,文学艺术首先应当考虑工农大众的实际需要,为他们服务。

(1)作家艺术家要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向人民进行艺术普及工作

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十分重视文化艺术的普及工作。为了说明文艺普及工作的迫切性,他用生动的语言打了一个比喻:“难道当工农大众还缺少黑面包的时候,我们要把精制的甜饼干送给少数人吗?”这就是说,当工农大众还缺少黑面包的时候,不能只顾把精致的甜饼干送给少数人。当广大人民还缺少起码的精神食粮的时候,向他们进行艺术普及工作,是革命文艺工作者的光荣职责.他们有权享受真正的,伟大的艺术。

(2)艺术必须从思想感情上与人民保持着血肉联系,深入生活和反映生活

列宁认为,人民要接近艺术,艺术创作者就应多深入生活和反映生活。1918年,列宁在《论我们报纸的性质》一文开篇就指出,俄国报纸现在政治空谈占的篇幅过多,而反映新的生活占的篇幅太少。他教导说:“我们很少注意工厂、农村和连队的日常生活,这里创造的新事物最多,这里最需要关心、报道和公众的批评,最需要抨击坏人坏事,号召学习好人好事。……多深入生活。多注意工农群众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地创造新事物。”他还在有关文章写道:“从这些著作中选出几百部、哪怕几十部最真实、最朴实、有丰富而又宝贵的实际内容的佳作来出版,对社会主义事业来说,比大量发表那些热中于写作、往往埋头书斋而看不见实际生活的著作家的报刊文章和成本著作要有益得多。”十月革命后,高尔基在饥荒严重的彼得格勒受到那些满怀怨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包围,与人民的斗争生活隔绝了,因而,一度产生了消极悲观等“不健康”的情绪。1919年7月,列宁在给高尔基的信中,建议他走往彼得格勒,直接观察工人和农民的新生活。他说:“要观察,就应当到下面去观察——那里可以观察到建设新生活的情况;应当到外地的工人居住区或到农村去观察。”文艺能否真实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文艺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是否正确,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实践。

(三)艺术事业必须克服效仿西方矫揉造作的弊端

列宁针对俄国文化落后的现实国情,要求全俄社会教育事业必须摆脱资本主义的俗套,摆脱资本主义“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可恶口号。他說: “问题不在于停留在纸上的可笑的辞藻,而在于现在必须向人民提出一些迫切的办法,使每一个识字的人都觉得自己有义务教会几个不识字的人。”列宁强调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不能简单机械的吸收旧时代的文化,必须逐渐摆脱旧文化特别是资产阶级文化中“矫揉造作”的弊端,要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继承旧文化。他说: “他们往往把按照新方式建立起来的工农教育机关看作自己在哲学方面或文化方面进行个人臆造的最方便的场所,往往把最荒谬的矫揉造作的东西冒充为某种新东西,并且在纯粹的无产阶级艺术和无产阶级文化的幌子下,抬出某种超自然的和荒谬的东西。不过在初期这是很自然的,是情有可原的,不能归罪于广泛的运动; 我希望,我们终究会摆脱而且一定会摆脱这种状况。”

二、列宁“艺术属于人民”思想的现实启示

上述列宁关于艺术事业发展要坚持党性原则的思想、“永远把工农放在眼前”的思想、文艺要克服西方矫揉造作弊端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当代启示意义。

(一)文化发展要坚持党在社会主义文化的领导地位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我们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他认为应该通过文艺重要的精神引领的作用弘扬社会主旋律和正能量,以此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还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加强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工作的领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建设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彰显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力和凝聚力。

(二)文化发展要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信念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方向是光明的,道路却是曲折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思维代替了文化的审美思维,出现奢华浪费的明星综艺、粗制滥造的八卦新闻、调侃经典的电影戏剧等脱离人民群众的文化怪相。“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最终会被淘汰。因此,只有紧紧把握人民需求,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人民情怀才能成为流芳百世的精品佳作。

(三)文化发展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避免盲目效仿西方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文艺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当今文化的全球化愈演愈烈,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要做到立足本来,吸收外来,做到融汇贯通。但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披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外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张和渗透。同时,国内也有人提出马克思主义“无用论”、“过时论”等。面对各种文艺思想相互渗透碰撞,文化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我们要毫不动摇的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认清错误思潮对我们的不良影响,立足本土文化,借鉴国外优秀的思想和创新理念,才能增强我国文化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回忆列宁.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08.

[2] 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 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97.

作者简介:马晓涵(1995.01- ),女,山东潍坊人,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人民列宁艺术
纸的艺术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