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办院校德育工作路径探索与创新

2020-05-09 09:47张丽萍
青年与社会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 要:文章主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德育教育理念,借鉴优秀成分,分析民办院校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的问题,结合西安外事学院当下在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措施,以其改善目前民办院校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实现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贡献力量。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办院校德育教育;“一体两用、四位驱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路径中的建构表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唤醒高校学生的文化自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理论价值,告诫青年学生要努力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开展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形成文化主体认知,有利于学生塑造高尚的品格,增强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成为传播中华文明的弘扬者和践行者。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理论来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理念、思想为高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理论来源。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民办高校校风建设的内容。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学风建设,为我们在优良学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三是教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三者相互作用,有利于学校在新时代下的良性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民办院校德育工作指明方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可以塑造和培养人的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德育养成过程中,对于改善社会上的道德滑坡现象和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养成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可以帮助当代的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民办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存在的问题

在当代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民办院校也不例外,如民办高校自身的文化底蕴不深厚,政治思想教育不够深入,价值追求偏向物质等,使得民办院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面临一定的压力与挑战。关于原因既存在于教育者和教育环境方面,也存在于受教育者 自身,如过度推崇西方文化、价值追求偏物质化、道德行为践行低于道德认知水平等。正是基于这几方面的原因,使得民办高校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亟待调整和加以重视。

(一)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上存在问题

目前0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体,经过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更是令人担忧。究其原因,有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原因。在历史方面,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反对一切传统文化的短暂时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现实方面,当前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面临西方多元化文化带来的严峻挑战,也面临大学生追求个性、崇尚自由、喜欢标新立异的心理特点和缺乏对多元文化辩证的认识。

(二)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的弱化

高校是当代大学生了解、接受、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导向性。然而在实际的教育中,这一功能往往易被忽视,这种忽视主要表现在大学相关课程的设置上。一方面在多数高校中,常常专业课的课时很多,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少甚至是没有。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难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诸如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等丰富内容与当下思政的教育相结合,没有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

(三)教育环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冲击

当前制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环境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另一方面,受到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道德伦理思想被经济利益所替代,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在一定时期内被束之高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产生“阶段性”缺失。

三、民办院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的措施

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穿成和创新实践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在育人过程中要坚持育人导向,结合社会发展特征,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理念,实现高校育人的目的。

(一)“一体”——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中,首先应该重视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做到以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走多元化健康发展的道路,使得“发展个性、注重养成”真正贯彻到教育的全过程。

(1)成立正蒙先锋队,发挥学生骨干作用

在2018年我校选拔优秀的学生成立正蒙先锋队。正蒙先锋队成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修养,他们率先带领身边的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配合正蒙导师的工作,方便正蒙工作的开展。

(2)優化第二课堂,坚持以生为本。

在学生的德育工作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首要目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我校优化学生第二课堂,提供尔雅课程、七方书院礼乐文化学习,拓宽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

(二)“两用”——用特色校园文化和实践活动,传承优秀文化

(1)深耕文化沃土,构建特色校园文化

西安外事学院结合特色地域文化,借助中华民族望子成龙的愿望,确立化鱼成龙的办学使命,提炼出“多元集纳,自强创新”的校训,形成“爱岗敬业,感恩奉献”的校风,“以生为本、立德为先”的教风,“发展个性,注重养成”的学风,形成以“鱼化龙”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校园文化。

(2)传承优秀文化,丰富学生实践活动

学校组建“鱼化龙”大学生文化艺术团,举办70余场“鱼化龙”大讲堂、18届“鱼化龙”文化艺术节和5届陕西省“鱼化龙”大学生创业节,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调动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互动性和有效性。

(三)“四位驱动”——立体化、全方位、多主体四个制度保障

(1)明确自身使命,提升传统文化修养

教师的文化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质量。因此作为教师,要明确自身责任,同时,学校教育管理部门也要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落到实处。一方面,建立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制度和考核机制。另一方面,建立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调动教师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性。在校园中形成一种比、学、赶、帮、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2)打造专业团队,夯实传统文化育人地基

我校积极筹建“鱼化龙”辅导员工作室,旨在培养和打造一批思政理论功底扎实、个人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丰富、业务能力超强的优秀辅导员团队。工作室的成员分为文化育人组、理论研究组、团队建设组合示范推广组,各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团队,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地基,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3)选拔正蒙导师,树立立德树人典型

2017年开始,学校先后邀请10余名知名专家教授从四书五经到《正蒙》、《传习录》,从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先后讲授王阳明心学、张载关学等。2018年学校取材与张载“关学”名篇《正蒙》从全体教职工中选拔一批骨干队伍——“正蒙导师”,将传统文化与十九大精神、高等教育发展、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相结合,逐渐形成立体全面的知识理论体系。

(4)改革教育制度,首提特色学生管理制度

西安外事学院在2015年首提“学院+书院”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书院精神搭建平台。在“学院+书院”的教育管理制度下,思政老师进书院、辅导员住书院、专业课教师下书院,同时,设立学生自管会,把书院建设成既是传统文化教育学习与养成训练之所,又是实施爱好、特长的发展之地。在“学院+书院”制度的运行下,不仅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而且创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奠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要“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美丽和时代风采”。民办高校教育培养的目标不是简单的教会学生专业技能,更多的是要在学生学习教育的全过程中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成为一个既有利于自身也有益于社会的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民办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要注重在充分考虑当今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从多个方面、多种领域去研究探索,以便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德育教育路径。

参考文献

[1] 胡志明,雷鸣,孙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的路径与方法[J].黑龙江教育,2017(12).

[2] 黃永茂.“三维”视域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学风建设路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08).

[3] 王冬梅,郭晓亮,周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7(06).

基金项目:文章为“鱼化龙”辅导员工作室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陕教工生【2019】2号。

作者简介:张丽萍(1990- ),女,汉族,山西阳泉人,哲学硕士研究生,助教,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现任职西安外事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维思考
开展以“商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