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区志愿服务的流动儿童问题调研及帮扶实现

2020-05-09 09:47施建喆杜磊
青年与社会 2020年3期
关键词:流动儿童社区服务

施建喆 杜磊

摘 要:流动儿童是社会发展导致的人口流动现象的特殊群体,是一个庞大而不受重视的群体。文章通过多年调研流动儿童问题,探索出一种以社区为基地,大学生、社工、社会到位、政府部门各方通力合作,为流动儿童带来亲职补充和心理关怀,引导流动儿童茁壮成长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流动儿童;社区服务;大学生志愿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社区治理是指“政府、社区组织、居民及辖区单位、赢利组织、非赢利组织等基于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社区认同,协调合作,有效供给社区公共物品,满足社区需求,优化社区秩序的过程与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劳务人口流动带动了大量的儿童随之流动,迫切需要社区治理的参与解决。但我国仍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流动儿童的社区治理存在着极大的阻力和复杂的问题。在此情况下,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远山雷锋志愿团队的16名成员于2019年暑期深入无锡市梁溪区惠泉山社区进行基于社区志愿服务的流动儿童问题调研及帮扶实现,并通过“春天里”流动儿童关爱计划实现对点帮扶社区中的流动儿童。

一、大学生参与社区流动儿童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流动儿童面临的问题和现状

受到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简称流动儿童,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可知0-17周岁流动儿童规模为3581万,其中0-14周岁的流动儿童规模为2291万。在0-17周岁的流动儿童中,户籍性质为农业户口的流动儿童占80.35%,非农业户口只占19.56%。如果将农业户口的0-17周岁流动儿童视为农民工随迁子女,而全国农民工的随迁子女数量达到2877万。在数量逐渐增长的情况下,问题也相应的增长,经过走访调研发现目前流动儿童成长发展存在三大障碍:义务教育如何落实、儿童成长的缺陷和心理问题、亲职缺失及相关家庭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牵头发起“‘春天里远山雷锋志愿团队”,尝试探索解决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该项目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利用社区的参与功能、教育功能和互助功能,创设公平、公正对待流动人口的社会环境,减少和消除歧视,并创建儿童友好家园,为流动和留守儿童服务。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意义

流动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社交环境等方面与城市学生相差较大,两者在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出现明显差异。调查研究表明,流动儿童的成长有以下几个痛点:一是重养轻教,平时只能给予孩子生存所需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关注的较少。二是教育子女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致使流动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三是流动儿童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其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同龄的非流动儿童。相比于政府和社会关注的教育制度问题,大学生可以更灵活机动的关注儿童成长的缺陷和心理问题和亲职缺失及相关家庭问题。并且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服务主体素质高、专业技能强、服务时间充裕等优势,能有效弥补当前流动儿童成长的缺陷,帮助流动儿童融入暂居城市。因此,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流动儿童治理的相关问题对推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当前大学生参与社区流动儿童帮扶面临的问题

(一)相关群体认知不足,相关机制尚不完善

我国在政治制度上对流动儿童出台过相当多的政策支持,但调查显示大多数群众对该群体的了解甚少,对于流动儿童的心理缺陷问题尚且没有特定的解决方式和解决途径。政府提供了相当力度的支持,例如无锡市梁溪区妇联的“春天里”扶持计划、无锡市的公益创投、区政府的场地和社工的支持等,需要志愿者将帮扶力量细化到每个孩子的身上。

(二)对社区中的流动儿童吸纳及针对性关怀不易深入

流动儿童父母的学历普遍较低,居住和卫生条件较差,流动儿童生活学习环境不尽人意,孩子甚至连做作业必须的桌椅也没有。大部分流动儿童课余时间在家里,没有参加各类兴趣培训班,也缺少课外书籍。他们虽然身居城市,但由于与城市孩子的生活差距和不平等,使他们始终处于城市边缘。多数孩子感到受压抑、被歧视,认为城里人看不起他们。不少孩子自卑心理较重,自我保护、封闭意识过强,行为拘谨,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因此吸纳他们进入社区活动场地并消除隔阂存在相当大的阻力。

(三)活动的持续影响及广泛传播存在障碍

受大学生自身需要学习提升的特定因素影响,目前的社区服务项目仅停留在暑期的夏令营形式。对于长期流动的儿童而言时间较短,且在短时间内得到社会各界关注,心理在短期内得到满足后又会经历较长时间的“空窗期”,所以对于流动儿童的长期影响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

三、推动实现流动儿童调研及帮扶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宣传教育,使全社会充分认识流动儿童问题的紧迫性

我国的社区治理水平比较低,而大学生志愿服务对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加强宣传教育,使相关部门和人员充分认识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途径,推动我国社区治理现代化。例如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公众号等媒体和自媒体的作用,讲清楚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作用,积极宣传相关的活动事迹和积极影响,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奉献进而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文化氛围;社区也要通过举办相关的讲座、培训、宣讲、文娱活动等方式向广大社区居民讲清楚大学生志愿服务对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作用,提升广大居民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认同度;高校也要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络、报刊和公众号等校内媒体对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进行积极宣传,从而引导和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等等。

(二)拓展活动内容,为流动儿童提供更为充盈的收获

在设计活动时除了满足流动儿童的刚性需求之外也要满足隐形需求, 比如注重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流动儿童,夏令营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流动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志愿者和社工以及公益服务社的成员应做到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学生喜爱,并负责落实相关活动;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着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此在要开展磨砺教育的研究,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依托惠泉山社区的活动场所,组织流动儿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三)完善相关机制,为流动儿童提供长期的收容场所

除志愿活动内容之外,在所在的活动场地建立流动儿童的长期接纳活动场地,并建立长期运行的志愿服务机制,健全过程管理制度,做好志愿者的培训以及专业人士的选拔及邀请,根据居委会提供的场地做好服务规划和管理,高校与之对接并成立固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大学生社区服务流动儿童的常态化。对于参与的志愿者、流动儿童、社工三方也要建立保全制度,保证志愿服务的风险规避,解决后顾之忧。

(四)整合社会资源,帮助更多的流动儿童解决成长问题

志愿者和社区的自发合作,社会各界可以建立完善的流动儿童关爱体系,包括政府拨款、妇联等相关组织的项目支持。此外要打造专业的志愿者团队,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工作总结。除此之外也要多渠道筹措志愿服务资金,例如社会各界的公益募捐、社区物业费的抽调等,确保“社区-高校-政府”的支持体制,确保流动儿童参加活动时没有任何顾虑,同时志愿者也没有犹豫,可以全身心的投入。

四、活动具体内容的制定及案例

(一)设计活动环节的出发点和细节

亲职缺失是流动儿童的重要特征,也是需要志愿者给予帮助的成长缺陷,为此我们组织了旧衣改造活动,通过亲自手工改造废旧衣服的形式,促进了亲子交流和关心关爱,更能提高孩子们的手工能力和环保意识。

此外流动儿童的许多基础意识比较缺乏,我们特地邀请了派出所、消防局、医院的警察、消防员、牙医等专业人士进行自身安全教育、暑期安全常識、消防知识普及、口腔卫生保护等专业知识培养,帮助流动儿童补充相关知识的缺乏。

心理缺陷也是流动儿童的重要帮扶点,为此我们邀请了心理咨询师进行家访,了解流动儿童的家庭全貌,与父母、孩子分别进行沟通后进行调节,帮助孩子弥补心理缺陷,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更好的融入社会。

除单独的针对性措施,其他大量的集体活动参考了素质拓展的游戏设计原理,为流动儿童进行轻松愉悦的游戏,帮助他们打开心扉,互相交流,健康交友。

(二)特定儿童的针对性帮扶

胡天天(化名):男,7岁,一年级结束,丧母,父亲带他两人相依为命在无锡生活,父亲日常工作无法陪伴,祖辈在老家,无法照料小朋友。小朋友刚来时怕生且不愿交流,表现时常充满尖锐的抵触,经过与其父的交流和志愿者的引导,两周后开朗很多,日常活动表现积极,父亲也每天亲自来社区活动场地接孩子,给胡天天小朋友很大的改观。

韦君君(化名):男,6岁,即将进入小学,丧父,母亲希望有机会带孩子改嫁,奶奶希望保存家族人丁,因此母亲和奶奶争抢抚养权,孩子时常在老家和无锡奔波,在老家有祖辈的照顾但没有城市的教育和医疗,也没有足够优秀环境;在大城市会面临缺乏母亲照顾的现状,因此奶奶和母亲争执不下,因此君君比较孤独,没有长时间定居所以没有特定的朋友,加上本人在智力表现也不是很优秀,所以不是很容易融入大家。在和母亲以及奶奶交流后,加上两周的关照,小朋友明显开朗和很多,目前也在通过社区和区政府的帮助,联系帮助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

王楠(化名):15岁,初中毕业,父母在无锡市梁溪区五爱市场的菜场摆摊卖烙饼和豆腐脑等,她在老家的寄宿学校读初中,暑假来帮助父母的摊,原计划初中结束后辍学打工,为小学四年级的弟弟承担经纪压力,经过社工邀请参加社区的流动儿童活动,自身情况被志愿者熟知,经过与妇联的交流和求助,加上与父母的沟通,改善了她悲观的念头,并且考虑家庭情况,安排她上了某高中,作为女篮体育生,在享受教育补助和困难生补助的条件下使其父母同意上高中,将来可以获得高中学历,更可以作为体育特长生参加高校特招,有机会读大学。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中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新特点新趋势——从社会学视角看地方经验的持续贡献[J].广州公共管理评论,2013(09):03.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施建喆(1997- ),男,河北保定人,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学生,“春天里”远山雷锋志愿团队负责人。

*通讯作者:杜磊(1989- ),男,山东高密人,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管理。

猜你喜欢
流动儿童社区服务
建设“家门口”服务体系 “绣”出高品质社区服务
以社区服务构筑城乡居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解析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有哪些看点?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对流动儿童竖笛校本教材内容选择的思考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我的关怀德育梦
构筑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