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校园霸凌现象的研究

2020-05-09 09:47周宁高希敏梁舒伦陈嘉馨杨逸轩
青年与社会 2020年3期
关键词:影视剧日本

周宁 高希敏 梁舒伦 陈嘉馨 杨逸轩

摘 要:本研究对2010-2019年播出的有关日本校园霸凌现象的影视剧进行考察分析,明确了日本校园霸凌的几种基本形式及成因、校园霸凌现象的高发人群。文章还对日本针对校园霸凌的解决方法进行了一定的介绍,以期对中国的校园霸凌现象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校园霸凌;日本;影视剧

由日本电视台(NTV)出品的悬疑剧《3年A組-今から皆さんは、人質です(三年A班-从今天起大家都是我的人质)》于2019年1月6日在日本电视台“周日剧场”开播。剧中,平日里温顺到有些怯懦的老师,突然展现出偏激的另一副面孔,用炸弹爆破、绑架学生等极端手段,让无法无天的不良少年们度过最后一课。本剧把日本亟待解决的校园霸凌现象再一次搬上桌面。

截止到2019年1月21日, 在日本维基百科检索“いじめを題材としたテレビドラマ(以霸凌为题材的电视剧)”,词条多达57页。在中国百度词条检索“中国校园霸凌影视作品”,出现的是以“中國国内首部反映校园霸凌的电影”为噱头宣传的《悲伤逆流成河》,该部影片的上映时间为2018年9月。

日本以校园霸凌为主题的影视剧擅长一针见血地把问题剖开,使国民直面社会中切实存在的问题。通过影视剧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把校园霸凌问题展现出来,不仅可以打消群众面对生硬说教时的消极情绪,而且,人们在观看影视剧时,会对剧中人物的遭遇自然而然地共情,由此引发的代入感既可以有效地使人们意识到校园霸凌的危害,也更能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紧迫性,从而起到呼吁全体国民重视校园霸凌这一问题的作用。此外,还可以利用人们对剧中人物遭遇的关注,引导大家共同探寻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与此相对,中国影视剧市场中,以校园霸凌为主题的影视剧严重缺失。这体现出中国“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惯性导致的不愿正视问题的特点。事实上,带领国民意识到校园霸凌的普遍性、严重性是很有必要的。影视剧这一受众面广、传播度高的媒介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的作用。

以下就日本校园霸凌现象的形式、成因、高发人群以及日本政府的解决办法进行阐述,以期对中国的校园霸凌现象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日本校园霸凌现象的几种形式及成因

(一)教师主导的校园霸凌

这一情况多发于中小学,这一时期的孩子对于领导者往往怀有一种盲从的心理,教师可以非常容易地用自己的语言、行为影响一个班集体对一个孩子的态度。“因为老师说他是坏孩子,不要和他一起玩……”就可以导致班集体对某个人的刻意孤立。另一种情形则复杂得多。以影视剧《3年A組-今から皆さんは、人質です》中的情形为例,剧中,表面温柔热情的武智大和(人名),常以“热血教师”的人设活跃在大众的视野,然而,却被学生澪奈发现了他违规推荐学生。澪奈不仅是学生,还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游泳运动员。为了避免澪奈揭发检举毁掉自己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形象,武智大和与黑恶势力勾结,制作了污蔑澪奈在比赛前服用兴奋剂的不实视频,并想方设法让视频在学生间广为传播。来自同学的指责和刻意孤立使澪奈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最终精神崩溃、跳楼自杀。日本是一个极端重视外部评价的国家,自杀就是把虐待者送上良心或者社会舆论的审判台,让虐待者一生都受到良心与社会舆论的谴责。这大概就是对人生缺乏全面认识、对生活还没有深刻理解的孩子的自杀心理。此外,还存在不良教师在学生犯错时不进行正确引导,反而在校内对学生进行辱骂、威胁、体罚的现象。

(二)学生主导的校园霸凌

体格强壮的同学对弱者的欺凌——这是人们对于校园霸凌的普遍理解。的确,日本的中小学生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学生之间的“欺负”。日本是一个崇尚等级与强者的国家,从小学到大学,日本学生都在教师与前辈的影响下生活、学习,“服从”是他们步入学校之后学会的第一件事。如果学生过于弱小,或没有进入某一“群体”,就会被看不起,甚至受到欺负。而受欺负的同学往往得不到来自身边的人的关心和帮助。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孩子们通常不肯将学校发生的事情告诉教师与家长——这被认为是一种很丢人的行为。更重要的是,求助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受霸凌者不仅不会受到实质性的帮助,还可能使身边的人更看不起自己。因此,时有学生不堪凌辱而自杀的事情发生。影视剧《Unnatural》(日本,2018)第七集中,高中生白井和横山每天都在遭受小池等人的殴打、讥讽,而理由只是简简单单的“看你不爽”“谁叫你好欺负”。不仅班级里的同学们为了自保选择无视,老师们为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草率地把这种行为看成是同学之间的简单玩闹。面对永远也望不到头的绝望,横山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而白井选择通过网络“直播杀人”这一行为,企图唤起社会对于校园霸凌事件的重视。

此外,日本民族的排他性、群体性,也会导致校园霸凌事件。日本的中小学非常注重群体精神的培养。日本历代的教育制度,都把群体主义精神作为教育的中心与主要内容之一,到了今天也是如此。比如,日本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被要求必须参加各种“部活(社团活动)”,而这一要求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群体意识。教师给参加这些活动的学生打分,这一分数在升学考试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社团活动中的优秀者与积极参加者在群体内会受到尊重,他们不仅不容易受到欺负,甚至还可以指使或者欺负新来的人和能力较差的人。与此同时,过于强调群体中的个人对群体规则的服从,不计个人得失,无条件地执行群体的各种规定,维护群体的利益,不关心个人的动机与道德精神,只强调群体凝聚力与纪律性也是校园霸凌现象的原因。影视剧《legal high(“2013特别篇”)》(日本,2013)中,学生小慕和彦从教学楼顶跳下身受重伤,作为班主任的藤井南为了维持班级的正常运转,取悦班级里的大多数学生,选择性地忽视了班级里那些没有号召力的、沉默的学生,班级的风气被大多数有话语权的学生主导,由此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二、日本校园霸凌现象的高发人群

(一)丑闻缠身

《三年A組-今から皆さんは、人質です》中的澪奈,是因为身陷服用兴奋剂的丑闻,导致班级同学以她为耻,甚至认为她“使班级蒙羞”,从而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她进行冷漠且不加节制的语言攻击,最终使她走投无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抛开澪奈是被冤枉的问题不谈,正是因为不良教师武智大和深知团体中的一人蒙羞必将受到群体全体成员的排斥,并对这一特点加以利用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此外,风评不佳还会影响事件外的不知情人士对受害人的看法,从而导致被霸凌者求助受阻,霸凌行為无法及时、有效地被阻止。

(二)“KY”即情商较低

“KY”是日本青年对于情商较低人群的一种评价,是“空気が読めない”的缩写,直译为“不会读空气”。即在一个群体中,无法看出每个人是什么角色,无法及时判断自己在什么场合下该做出什么反应、说什么话。而做出“KY”行为的人势必遭到在场所有人的嫌弃,乃至孤立。

(三)与众不同

与众不同包括过于优秀、过于羸弱、外来人口等多种情况。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与日本社会的排他性密不可分。

三、日本当局的解决方法

针对校园霸凌问题,日本专门制定颁布了《校园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还伴有例如《少年法》、《学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构成一个整体形态的法律体系。为了从源头避免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日本当局还做出了以下几种举措。(1)开展公共教育,通过要求霸凌者公开谢罪,开展公开活动等方式,让全体青少年意识到霸凌是一种可耻的、绝对不该发生的行为。(2)对校长、教师等教育者进行培训,要求其改变关于师生关系的看法。(3)校园内成立防止校园欺凌对策的组织。

除了对学校教育负直接责任的教育部门以外,其他的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也积极承担帮助受害者青年、打击校园欺凌行为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孙绿江.道德的中国与规则的日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 唐倩,王倩.日本校园欺凌防治措施研究及对我国借鉴意义[J].科教导刊,2018(10):20-21.

基金项目:此文为大连民族大学2018年“太阳鸟”学生科研立项“关于日本校园霸凌现象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宁(1998.05- ),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大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16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日语;高希敏(1978.08- ),女,汉族,辽宁盘锦人,博士,大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梁舒伦(1998.03- ),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大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16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日语;陈嘉馨(1997.02- ),女,汉族,黑龙江甘南人,大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2016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日语;杨逸轩(1998.10- ),女,回族,河北沧州人, 大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2016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日语。

指导教师:高希敏,大连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影视剧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黄金时代》日本版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盘点影视剧中的那些医学误导
被影视剧带火的“胜地”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
影视剧的认同重建与文化软实力提升——从对《甄嬛传》的评价说起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日本访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