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媒体中道德绑架现象的特征探析

2020-05-09 09:47杨阳
青年与社会 2020年3期
关键词:网络媒体

杨阳

摘 要:在网络各种言论充斥下年轻人的思想容易受到“左右”,不加节制的“道德绑架”言论和事件,会影响到青少年正确道德观的树立,影响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的构建。因此,分析网络媒体中“道德绑架”现象内涵、特征、影响以及寻求如何有效消解“道德绑架”的办法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关键词:网络媒体;道德绑架;道德观教育

一、网络媒体中道德绑架的内涵

网络媒体作为道德绑架的一种载体,最常见的是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社交平台。据1月31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手机网民占比达97.5%。由此可见手机已经成为人类“身体的一部分”,手机、平板等移动端已经成为人们浏览新闻及其他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媒体带给人们的影响是全面且深刻的。

将“道德绑架”拆分来看,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調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划、行为活动的总和”,绑架是用暴力将人劫走。目前关于道德绑架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根据对道德绑架定义及事件的分析,将网络媒体中道德绑架涵义分析如下:在网络媒体中出现的,以“善”为出发点,以自身所定义的道德标准评价事件,并借助于舆论的强大力量胁迫他人做出道德行为选择的一种行为。

二、网络媒体中道德绑架现象的特征

在信息化不断深入的21世纪,传统媒体所传播的信息量以及传播速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网络的普及使得网络媒体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道德绑架现象也由现实社会转移到网络中,并且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征。

(一)绑架者的不自觉性

网民的道德评判很多情况下是以善为出发点对事件进行道德评判,网络媒体中热点事件将会迅速引起众人围观,当言论绑架者的观点在获得其他人的应和时,就会形成群体效应,绑架群体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感与存在感。在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下,他们完全沉浸在自以为是的“救世主”的氛围中,认为自己是正义的的化身,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对他人造成了舆论绑架和人身伤害,更不知道自己的偏激言论会对当事人造成什么影响及对旁观者造成什么影响。

(二)绑架环境的公开性

在网络社会中,容易引发争议的事件会引起众多网民的关注、参与,继而成为当时“热点、头条”,因此在网络媒体中道德绑架发起者或者主流媒体对某一事件做出道德判断时会聚集大量的从众者,甚至愈演愈烈,变成全民参与式的道德评价事件,特别是在当部分人都指向一种道德观点时,会更加坚定绑架者的正义感,事件及其评论在公开的情况下发酵,辐射范围愈大,围观网民愈多,事件就会引发更大的关注度,因此公开性是道德绑架的必要条件。

(三)绑架行为的善恶共存性

民众建立在不自觉性的基础之上,他首先是以善良的本意接近某一事件,以其所认为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事件,继而他们所要求他人应做的行为选择是以符合道德为原因的,以帮助某人,或者为某人争取利益为目的,看起来是善意的行为。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道德绑架群体所制定的道德标准却忽视了被绑架者的道德权利,侵犯他人的道德权利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虽然绑架者带给被绑架人的是一种间接的、隐性的压力,但却具有很大的杀伤力,这种行为实质上是一种恶。例如强行要求他人捐款,如若不从就会遭到没有爱心、铁石心肠等谴责,这就是以帮助困难群体为出发点的善与剥夺他人捐款选择权利的恶的共存事件。

三、网络媒体中道德绑架现象的影响

道德绑架作为一种负面的事件,在网络这个大环境中将会比在现实社会环境中造成更大、更深刻的影响,网络媒体中的道德绑架事件将会产生网民道德观异化、网络风气恶化、影响社会道德功能发挥及加剧网络暴力等负面影响。

(一)网民道德观异化

道德观是人们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所处关系的系统认识和看法。道德在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道德绑架现象虽然披着“为善”的外衣,但也体现着社会群体对社会资源、社会权利的争夺。不尊重他人道德权利并在公开场合对他人的道德进行评价与指责,将会影响围观网民对“道德”的认知,扰乱网络社会道德秩序,使得网民道德观异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青少年尚未形成成熟的道德观,在网络媒体中过多的受到扭曲道德评价观点的影响,将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恶化网络风气、加剧网络暴力

在匿名性和虚拟性的保护下,绑架者会采取较为激烈的语言攻击如谩骂、讽刺,或者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如人肉搜索、公开他人具体信息等,这样的行为将会导致网络言论环境恶化,社会戾气盛行,对国家网络空间的治理和社会秩序稳定造成威胁,不符合网络良好风气的营造。

网络暴力包含网民群体针对某一事件、某一人物进行语言抨击、披露隐私等。网络媒体中的道德绑架极易走向网络暴力,网络热点事件将会形成舆论讨论环境,网民以道德为动机,继而就会引发网络暴力。网络暴力的频繁发生,会使得网民受到暴力伤害,阻碍网民的网络道德素质和媒介素养的提升。

(三)影响社会道德功能的发挥

网民若在网络媒体中对某类事件形成偏激的观点,或者受到极端观点的影响,就会影响自身对道德的正确认知,无法把握道德的约束力,容易走向道德沦丧。这种带有偏差的认知将会带入现实生活中,对现实生活的道德行为就会出现错误的判断,造成社会秩序混乱,更有甚者会引发极端行为。如果不对网络中媒体中道德绑架现象进行及时的处理以及正确的引导,就会影响社会道德功能的正常发挥。

四、如何应对网络媒体中道德绑架现象

清醒的认识到道德绑架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积极的采取相应措施,从主流媒体、公民道德观、国家立法以及相关部门监管几方面同时进行,尽力减少各类型网络媒体中道德绑架现象的产生。

(一)加强网络中主流媒体的正面导向作用

媒体作为传播器,对信息的选择、分析、传播与评价要尊重事件事实。因为相比于网民个体来说,媒体具有更广的传播范围、更强的影响力度,是广大网民接受到的第一手信息,对人们有着很强的导向性。因此主流媒体应承担起舆论导向和社会责任,发布权威声音,弘扬正能量,做事实的传递者。针对于热点事件要做出客观准确的分析,抢占主阵地,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网媒应以弘扬正能量为主旋律,使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增强人们的生活幸福感,有助于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在正能量的感染下主动宣扬正能量,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二)加强公民道德观教育

网络平台上的道德判断与现实社会中公民的道德水平息息相关,因此要加强公民的社会道德教育,明确底线道德、崇高道德的含义。尤其加强公民对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理解,使其清楚过分要求他人行使道德义务,而忽视他人的道德权利,这种要求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其倡导的行为也是不公平的。其次也要引导他们做出自己的判断,不盲目跟风。

(三)完善相关立法保护、填补法律漏洞

以道德之名攻击他人并对他人造成身心伤害,将类似事件纳入法律的范畴对其实施处罚,坚决不允许假借道德之名做违法的事。在网络中出现的道德绑架现象等网络暴力问题,要建立全网络法律法规体系,通過立法打击在网络媒体中各类违法犯罪行为,防止谣言的滋生与传播,减少不良虚假信息,清除谩骂和恶意攻击。

(四)加强网络舆论环境的监管力度

实名制认证方式,注册社交账号时加强实名把控,实行有效问责。对于网民个人来说以真实身份发表言论,可以间接增强其言论的真实性与公平性,减少侮辱性与侵犯性的言论。对于社交媒体运营商来说,要加强对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查,纳入统一规范管理,严肃处理违法违规行为。加强网络平台监督队伍建设,及时有效控制不当言论。

通过引导、教育、立法与监管的共同努力,减少网络媒体中的道德绑架现象,尽力打造更加和谐的网络空间,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孙聚成.信息力: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8.

[2] 黄显中.公德与私德[N].光明日报,2003-07-08.

[3] 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14.

[4] 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0.

猜你喜欢
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网络媒体“四力”提升进程中的“圈人计划”
试论新时代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特点
净化网络媒体环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初探
语用预设视野下的中美网络媒体报道异同分析
网络媒体消费文化观念的传播与构建实证——以腾讯网为例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互动传播探索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网络媒体在舆论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媒体新闻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