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海洋意识培育探究

2020-05-09 09:47赵子焱
青年与社会 2020年3期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海洋强国的战略,将海洋作为发展重心。海洋强国战略的成功实施需要以强烈的国民海洋意识作为支撑,系统全面的海洋意识将极大推进海洋事业的发展。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社会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他们的海洋意识需要重点培育。但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海洋意识目前较为淡薄。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海洋新闻知识的重要渠道,文章将研究探讨在新媒体视角下针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海洋意识培育。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海洋意识培育

21世纪被称为“海洋世纪”,发展海洋是国家民族兴盛的必由之路。我国提出的海洋强国战略,不仅指的是海洋经济等硬件建设,更涵盖了海洋意识等意识形态方面的软件建设。海洋意识是对于海洋的综合了解,是海洋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需要以海洋意识为思想基础,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性因素,大学生群体作为祖国未来的中坚力量,建设海洋强国宏大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他们。因此他们也必须要有强烈的海洋意识,才能在未来我国的海洋建设方面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新媒体依靠数字网络技术,为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捷,新媒体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密不可分。对海洋意识的传播而言,新媒体也提供了有效的传播途径,在新媒体视角下对大学生海洋意识进行培育具有必要性。

一、21世纪是海洋和新媒体碰撞的时代

关于21世纪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这个问题,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各自专业的不同角度给出了不相同的答案,比如生物科技时代、海洋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等。从这些结果来看这个时代像是一个多维时代,是时代的融合与碰撞。不同时代特征的融合决定了这是一个信息的时代、是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新媒体已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在日常生活中,它已经成为了最主要的传播媒介,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进入了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立体化传播营造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能融合多种传播手段、传播方式以及传播渠道,也正是凭借这些优势,突破了信息的时间和空间约束,使信息覆盖面变得更广,公共信息变得更加立体化、形象化、生动化。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在世界任何拥有互联网的角落你都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与此同时,新媒体的使用者不再是单一的信息接收者,更是信息的传递者和发布者,这真正实现了高效快捷双向的交流互动。

在新媒体势不可挡的同时,海洋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海洋孕育了人类生命,也是文明的摇篮。纵观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海洋在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海洋实力强大的国家其综合国力必然不弱,国家民族的兴衰可以说与海洋利用开发的程度息息相关。在21世纪,各个国家对海洋的开发利用达到了新的高度,也成为了海洋国家发展经济的共同选择。建设海洋强国已经成为我国国家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更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进一步強调了发展海洋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这个时代是海洋和新媒体的黄金时代,二者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相生相长。

二、大学生新媒体使用行为与海洋意识现状

(一)大学生新媒体使用行为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应运而生。与传统媒体相较而言,新媒体所具有的高效性、便捷性、交互性等特征使得它更加受到大众的青睐。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统计,截止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人均每周上网时长27.9小时。人们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新媒体满足日常生活中各方面的需求。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新媒体已经成为他们重要的娱乐学习交流的渠道。有学者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时长进行调查统计,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1小时的人数达28.9%,上网时间在2 小时的人数达33.0%,上网时间在3小时的人数达15.7%,几乎不上网的人数仅占2.0%。除此之外,有69%的大学生认为新媒体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影响。

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新闻的速度,信息量,美观性等多方面都远远高于传统媒介。大学生利用新媒体购物、社交、学习、浏览新闻已成为常态。且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利用新媒体进行学习交流,新媒体所具有便捷形象化的特征,使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多变。新媒体同时也是大学生获取海洋新闻知识的重要渠道,关于我国海洋领土争端问题的时事新闻,如南海钓鱼岛问题等。他们也会积极主动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意见评论。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和最依赖的传播工具,搜寻有关南海钓鱼岛争端的动态消息。新媒体以声音、文字、图形、影像等复合形式呈现海洋意识教育内容,实现全面覆盖。

(二)当代大学生海洋意识现状

海洋意识源于人类的涉海活动,是人对海洋的自觉意识。海洋意识的内容由海洋权益意识、海洋战略意识、海洋安全意识、海洋保护意识、海洋开发意识、海洋教育意识和海洋开发意识等层面的内容。这其中除了基本的海洋自然地理知识外,还涉及到了政治、科技、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参考中国知网收录的现有的关于大学生海洋意识调查研究的文章进行分析,孙鹏在《当代大学生海洋意识调查研究》中对安徽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海洋意识总体水平很低,正确率仅是43%,尤其是对海洋知识的掌握;大学生对海洋争端的关注度不高,正确率仅是7% 。王志强在《海南省大学生海洋意识调查与对策研究》中对海南师范大学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海洋意识的薄弱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海洋领土意识以及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在《大学生海洋意识调查分析》这一文章中,刘佳英对厦门在校大学生发放500份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大学生的海洋认识水平不高,大多数人(79.4%)承认自己对海洋的认识属于一知半解,认为自己很了解的仅占3.5%,认为自己比较了解的大学生也只占17.2%。60.4%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海洋意识薄弱,只有5.6%的人认为是较强的。

从以上调查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海洋意识仍十分薄弱,各方面海洋知识都较为匮乏。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海洋意识培育具有必要性。

三、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海洋意识培育途径探究

在科技的推动下,传播信息的方式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媒介也在不断更新变革,在这同时也增加了知识信息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向大学生传播海洋知识,培育大学生的海洋意识离不开新媒体技术。我们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新媒体技术与海洋意识培育之间的关系,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海洋意识。

(一)善用新媒体形成“海洋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塑造蓝色国土意识

目前我国大学生海洋意识较为薄弱,海洋知识也相对匮乏。这就需要利用新媒体网络媒介对大学生进行海洋知识教育,要加强海洋知识普及,重视科普,充分发挥新媒体这一媒介的引领和建构作用。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形象化的特点,生动叙述相关事件,解读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深海能源和海洋空间等众多海洋资源,讲述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海洋类科技产品等。同时也可以在不同的新媒体平台上举行海洋知识相关竞赛,让大学生在竞争中获得知识增强海洋意识。在新媒体营造出的海洋文化氛围之下,升华大学生海洋意识,进而形成蓝色国土意识。蓝色国土意识代表着人们对海洋更深刻更高层次的理解,是系统完善的海洋意识代表,是我国实现海洋强国战略国民所必须的一种意识。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应该具有蓝色国土意识。

(二)传统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

科技时代下的新媒体,处在一个万物皆可“媒”的状态。有了成熟的技术支撑,它可以与各个领域进行融合,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传统课堂上照本宣科的海洋教育已经失去了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专业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善于利用新媒体的音频、视频、图像,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全体成员都参与进来。并且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让学生对在这节课中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实时心得体会,如弹幕助手、微弹幕等。这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能提高大学生接收知识的效率。除了传统课堂之外,大学生对海洋相关的公共文化场所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一些博物馆和文化馆以科技为主题,设立海洋文化的动态展示区,通过视频影音、全息投影、AR、VR等前沿技术向参观者展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反响。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早已突破了领域限制,由静态到动态,最大限度的拉近与参观者的距离,让参观者有真实真切的体验。沉浸式的参观会提高大学生关于海洋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對海洋的兴趣。

(三)打造海洋特色“微”平台,培育网络意见领袖

社会化媒体和移动新媒体的普及,使新媒体平台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微信、微博和新闻客户端和各种应用平台,凭借高覆盖率高渗透率在传播信息知识上有着巨大的优势。信息的传播也变得更加实时、高效、便捷,大学生在这些平台浏览信息的时候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分享、评论和收藏,传播模式趋向社交化,这个参与和互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极佳的科普过程。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海洋意识培育的时候应该考虑建设具有海洋特色的“微”平台,建立官方新媒体传播渠道。定期更新新闻资讯,科普相关知识,介绍海洋意识所包含的各个层面。加大宣传力度,在平台上举办相关活动,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传播具有吸引力的蓝色文化。同时还要注重培养海洋网络意见领袖,他们经常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观点,能起到示范引导,分析释疑的作用。新媒体是他们活跃的主要平台。如今这个群体正在快速崛起当中,并且对大学生的影响也逐渐增大,网络意见领袖有大批的大学生追随者,他们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和意识形态。培育大学生海洋意识,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培养出具有专业海洋知识,高尚人格魅力的强大号召力的网络意见领袖,能对大学生海洋意识培育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赵宗金.海洋意识是何种意识?[J].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2017(00):73-80.

[2] 贾春颖,高建平.我国公民海洋意识的培养模式探讨[J].管理观察,2016(19).

[3] 高建平.新媒体时代公民海洋意识教育方式探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11):32-34.

[4] 高爱芳,高卫松.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调查分析及德育引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01):132-134.

[5] 孙鹏,高璐,姚蕊.当代大学生海洋意识调查研究——以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02).

[6] 王志强.海南省大学生海洋意识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海南师范大学学生为调研对象[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21):3-6+15.

[7] 刘佳英,江静瑜,黄硕琳.大学生海洋意识调查分析[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5(05):143-146.

作者简介:赵子焱(1993- ),男,汉族,河南新乡人,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新媒体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