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逻辑与路径选择

2020-05-09 10:13张春雷柳军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0年2期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路径选择乡村振兴

张春雷 柳军

[摘要]农村职业教育是面向三农问题的重要人才输出和技术输出途径,是乡村振兴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点。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面临教育体系不完善、价值观念改变以及外生驱动力不足等问题。新的乡村振兴背景下,需要积极树立正确的引导农耕价值文化观念,逐渐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积极挖掘外生驱动力量并鼓励其主动参与到农村职业教育事业中,以促进“四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逻辑;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002

1983年中共中央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明确提出我国农村教育一定要适应农村居民劳动和生活特点,开展旨在培养农村所需要的各种人才,鼓励劳动致富,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育。这一政策的出台奠定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总基调。此后,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农村职业教育逐渐形成破除区位限制,面向农村,服务三农,为促进农村发展培养农村专业人才的发展格局。在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文件中明确指出了科学有序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谋划。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关键,而人才作为智力支持和劳动力支持,又是产业振兴的关键。由此看来,无论是从工具理性的角度还是价值理性的角度,农村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发展都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来看农村职业教育培育出的新型职业农民可以作为新型农村发展的领头雁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村全面发展,奔向共同富裕的目标;从价值理性的角度来看,农村职业教育赋予了新农人全新的主人翁精神,能够更加丰富广大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提升文明水平,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逻辑出发,探讨农村职业教育当前发展面临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农耕价值文化的改变以及外生驱动力不足的困境,并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未来在体系建设以及农村价值文化观念等方面的路径选择。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逻辑

1.1 农村职业教育的界定

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的界定问题一直是相关学者争议的问题。翟洪江等[1]认为学者主要从教育对象、内容、目的、主体以及受教育的地域范围五个方面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界定,并认为这些界定主要分为教育发生在农村的地域型和教育主要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功能型两种。本文认为农村职业教育并不是单纯只发生在农村地区,而是面向三农问题,针对广大农村、农民和农业爱好者的人才培养。

1.2 农村职业教育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作用机理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工具理性就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公共物品的农村职业教育本身的价值理性加之其正外部性收益的产生正好与乡村振兴战略不谋而合。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农村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同时还有利于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目标的实现。

对于农村职业教育而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难得的新机遇,又是必须响应的新要求。农村职业教育的生产性、社会性和职业性,决定了农村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响应不是单向的、被动的。一方面从政策的导向功能看,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机遇,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政策环境。从长远看,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能够引导更多的农民尤其是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积极参与农村职业教育,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人们形成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

从人力资本管理的角度来看,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农村职业教育能够更加明晰自身的教育使命与责任,对三农发展的“市场变化”更为敏感,培养适应农村建设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务农专业人才;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出的新型职业农民等新型农民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农村富裕,从而真正实现人才振兴引领的产业振兴,解决农村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问题,促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目标又好又快地实现。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响应是双向的作用机理,同时又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1.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大环境中乡村振兴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农村职业教育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持。简单局限于农业、农村以及农民的农村职业教育以及远离三农问题服务于“四化”建设的农村职业教育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职业教育”,因此农村职业教育需要深深扎根于三农,同时还要顺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关键在于调动农民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积极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培育服务三农发展的专业专职新型职业农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另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的着眼点不能仅仅局限于狭义的三农问题,“面向农村的、现代化的大农村职业教育”就是要发展打破农村的地域限制、打破职业教育对象仅仅针对农民的限制、打破专业设置只针对农业相关产业的限制,发展面向农村、服务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2]。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要坚持两条腿走路,选择既为农又离农的发展,真正实现依靠人才智力支持打造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

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的冲击、城市的“虹吸效应”所致的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使得农村职业教育陷入教育体系不完善、农耕文化价值观的改变以及外生驱动力不足的困境。

2.1 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首先从农村职业教育结构来看,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重心在县域职业教育的学生培养上,而缺少对新型农民和农村能人、带头人的培养。农村职业教育普遍关注升学率而不是理论与实践的結合。完整的农村职业教育应该是涵盖“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教育,然而目前的状态是以县域职业教育中心为主导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主要的聚焦点在学生的升学率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方面。有些打着农村职业教育的名号的县域职教中心甚至根本没有设置与农业相关的专业。例如,某省的57所职业教育院校中,只有6所院校设置有农业相关专业,其中农业类专业设置超过3个的院校仅有2所。

其次,从农村职业教育的教育主体方面来看,农村职业教育学校缺乏教育家型的领导人才,进而会产生农村职业教育定位、理念以及运作等出现异化现象[3-4]。另外,当前承担新兴职业农民教育的机构主要是集体合作社、县域职业教育机构以及县域公司等,机构设置较为松散,没有形成正规的新型职业农民的专门培训机构;同时,指导具有短期性,很多农村职业教育的设计的技术指导只是不成规模不成体系的间断性指导,缺乏长期性和持续性。

然后,从人才预测方面来看,农村职业教育的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就是要坚持既“离农”又“为农”的发展目标,既要培养新农人又要培养新市民。但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才预测和培养方向出现偏差,一方面主要集中于学生升学率,培养出来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由于城市的“虹吸效应”市民化;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出现的农村空心化,使农村留不住成为乡村能人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年轻主力军。这种片面强调升学率和市民化脱离了自身办学初衷的农村职业教育实际上不利于乡村的振兴发展[5-6]。

2.2 农耕文化价值观的改变

农村职业教育对象对其本身的认可与重视程度形成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内生发展动力,也是拉动农村职业教育前进的根本动力。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来源于服务三农的核心价值观念的塑造。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文化的传播,现代经济和异质文化大量传入农村,传统的农耕文化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农民的文化态度和价值共识发生了变化,对农耕文化和农民身份丧失信心,逐渐舍弃传统的农耕文明精神,盲目追求城市文化,盲从于现代城市文明[7]。另外,长期的工业反哺农业、科技发展观念使得人们更多追求非农专业的发展,许多农民认为子女只有跳出农门才能更有出息,农民的子女不愿意做农民。这种农耕价值文化的改变导致农村非农转移的人口增多,从乡村振兴人力资本的需求角度来看是一个不利的方面。

2.3 外生驱动力尚未形成规模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外生動力来源于政府政策支持的拉力和企业及第三方培训机构的驱动力,他们分别是达成农村职业教育的“善治”的保障与重要支持。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繁荣的工具理性下农村职业教育更应该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路子。但是,相比于政府作为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拉力给予了诸如乡村振兴等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企业及第三方培训机构等所构成农村职业教育的驱动力尚未形成完善的规模和体系。企业参与各类创业中心、课程指导以及学生培养的程度较低,并没有显示校企合作共同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效果。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3.1 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首先要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拓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形成以县域农村职业教育为主体,政府、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校外第三方多重辅助的结构体系。另外在培养目标上,鼓励县域农村职业教育转变以升学率为基本办学导向的思想,同时形成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县域农村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增加农民的培养力度,注重对新型农民的培养[8]。

师资培训方面,鼓励各级职业学校的双师型师资流动共享,同时鼓励涉农高校专家、技术下乡,增加现代教育的相关元素,使用互联网+专家的方式,让专家和技术下乡进村,让农民有人可问,有门可寻。

人才预测方面,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坚持现代农民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另一方面,积极培育现代职业农民,不仅要在技术技能培养上下功夫,还要培育农村建设者的主体意识。培养真正热爱农业、服务农村、关心农村发展的新型农民。

3.2 重塑农耕文化的价值观

以农耕文化的重塑创造良性循环的农村文化生态,在价值认同的前提下让更多的乡村建设者主动成为乡村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播者。通过农耕文明的传播和农村文化的发展让更多的农村人认识到农村文化的价值,使更多的农村人重新审视农耕文明和农村文化,更好地理解农耕文明和农村文化的时代性特征。增强农村人的责任感和归属感,重塑农耕文明精神,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形成共同的文化认知,激发更多的农村人积极主动追求农村职业教育以提升自己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的能力。另外,在“四化”建设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技术支持作用。通过构建以手机等为载体的、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文化宣传平台,通过田园生活体验、风俗习惯、村落建筑等,打造农村文化产业提高农村文化的魅力。增强农村人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以促进其积极参与农村职业教育,进而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发展,形成良性的文化生态循环。

3.3 政府带头,鼓励行业企业发挥作用

首先,政府作为宏观控局的关键人,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主导作用,要保证政策支持;最后,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应该有多渠道来源,政府在鼓励企业行业注资农村职业教育的同时,对发展相对薄弱的农村职业教育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再次,政府可以鼓励基层乡镇单位积极做好农村职业教育的宣传,促进农村职业教育观念深入民心。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农村职业教育中的作用。行业企业可以设立农村职业教育联络小组,成为学校和企业联络员,促进农村、农业、农民向好发展。同时,鼓励优秀的行业协会、企业积极主动发挥带头作用,共同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完善,促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翟洪江,刘蕊,郭翔宇.农村职业教育概念辨析[J].教育与职业,2015(8):5-9.

[2] 高峰.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J].职教论坛,2019(4):135-138.

[3] 张胜军,马建富.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职业教育三问[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11):61-65.

[4] 刘军.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公共性危机及破解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13):12-19.

[5] 覃兵,何维英,胡蓉.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职业教育问题审视与路径构建[J].成人教育,2019,39(8):60-64.

[6] 黄颖,葛鑫,张洪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塑与实现路径[J].成人教育,2019,39(7):67-71.

[7] 张旭刚.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困境与治理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10):59-64.

[8] 石丹淅.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20):5-11.

收稿日期:2019-12-30

作者简介:张春雷,女,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柳军,男,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农村职业教育路径选择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湖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