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区域活动,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

2020-05-11 08:28
好家长 2020年2期
关键词:瓶子计划区域

文 郭 芳

区域活动是能够实现个别化教育的有效学习方式,它的灵活性既体现在独一无二的幼儿个体身上,也体现在灵活多变的活动规则、游戏方式和指导策略之上。动态的区域诠释着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能促进每个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那如何从区域活动入手呢?我们不妨谈谈如何优化教师的介入方式和区域活动的组织策略,让每个幼儿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一、以幼儿为本,因地制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文简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的创设要结合周边文化的园本特色,对有限的空间进行有效规划,甚至可以不按功能来划分。教师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充分利用教室里的空间来自由为幼儿创设“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环境。

(一)大环境

1.版块

在教室两侧墙面布置各大版块:活动前期调查表、主题网络图、游戏计划表。

2.吊饰

展现与主题相关的亲子作品,如瓶盖粘贴画、瓶盖印画、瓶子大畅想等,每件作品无不凸显出“瓶盖”的大用处。

3.自然角

农村最常见的竹篮、草窠在自然角里变成了美丽的“果篮”,各种果实盛放其中;错落有致的瓶子变成了美丽的栅栏,与季节相融的美丽景象跃然眼前。

(二)小环境

1.物尽其用

区角的创设应充分利用室内所能利用的空间,让地面、柜面、桌面、墙面均成为幼儿的活动场所,各区域之间用柜子、移动架、屏风作为隔断物,这样既保证了活动时区域的通畅,也减少了活动时不同区域间的相互干扰和影响。

2.动静兼顾

语言区是一个比较安静的区域,为了保证语言区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可以将语言区设置在相对安静的一角,与美术区一起避开建构区的喧闹。建构区的材料相对固定且占地较大,应创设在空间较大的走廊尽头。

二、还幼儿自主,有的放矢

区域活动中,幼儿拥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这样的氛围中,幼儿自主探索,自由发现,乐在其中。作为教师,我们应在幼儿自主学习的大环境中关注每个幼儿“发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知道怎么做了”,在自主操作和探索过程中积累新的学习经验。

(一)兴趣为根,不断生成活动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例如,在区域游戏“瓶子大变身”主题活动的建构区中,有两个幼儿的计划是搭建房子。当房子搭建完成后,一个幼儿提出来:“房子这么快就搭完了,该再搭点什么呢?”另一个幼儿说:“要不我们再搭条马路吧,我家的房子下面就有一条马路。”意见达成一致后,他们去艺术区取了纸杯做喷泉,去玩具区拼了花朵,装饰在建筑周围,最终简单的房子变成了一个带喷泉的“豪华小区”。旁边两个计划搭高速公路的男孩也被吸引了过来,他们一起合作为房子搭建了围墙、停车场……可以看出,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促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重构自己的经验。

(二)计划为基,贯穿活动始终

课程游戏化提倡的“自由、自主、愉悦、创造”与“小主人教育”理念不谋而合,“相信孩子”“尊重孩子”在实践中逐渐落地。游戏组织模式分为四个环节:计划、工作、整理、回顾。计划时为关注到每一个幼儿,班级内两位教师和一位保育教师要都能参与游戏的组织工作。在游戏的组织过程中,教师给予幼儿权利,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自主绘制计划图,按照抽签顺序轮流分享计划,并自主选择需要的材料和合作伙伴等。

1.计划时间的工作安排

幼 儿 教 师1.和一个教师及一小群固定的同伴做计划。2.表达在工作时间要做什么。3.说完计划后,进区开始工作。1.与幼儿位于同等高度做计划。2.待幼儿制定完计划,和幼儿一起工作。

2.工作时间的工作安排

幼 儿 教 师1.积极主动地选择和使用材料。2.执行计划。3.偶尔和教师或其他幼儿谈论自己正在做的事。1.观察幼儿。2.帮助有需要的幼儿实施计划。3.运用多种策略帮助幼儿延伸游戏或解决问题。

3.清理时间的工作安排

幼 儿 教 师1.收好物品。2.单独清理或与其他幼儿一起清理。1.帮助幼儿决定要收好哪些物品。2.在幼儿清理物品时提供帮助。

4.回顾时间的工作安排

幼 儿 教 师1.和一个教师及一小群固定的同伴做回顾。2.回顾:我做了什么?我是怎么做的?3.展示在工作时间内完成的作品。1.与一群固定的幼儿进行回顾。2.回顾策略:你做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

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关注点要放在幼儿的游戏目标以及如何实现游戏目标上,进而把握住幼儿的关键经验。这个转变是视角的转变,是观念的转变,说明教师开始真正关注并支持幼儿的主动学习了。

三、融幼儿生活,翻陈出新

对于教师来说,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是一项大工程,那如何运用有限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让不同能力的幼儿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呢?我们首先要让幼儿在区域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来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

(一)变废为宝,一物多玩

生活化、低结构的材料包括各种瓶子、纸杯、纸盘、木头片、树枝、卷筒纸芯、纸袋、薯片罐等,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易于收集。同样的物品,如瓶子,在美术区中,可以用来粘贴、印画;在数学区中,可以用来比大小,按规律排序。而形状各异的瓶子,在美术区可以用来练习彩绘和装饰;在科学区,可以用来做各种实验。废旧材料的有效利用让幼儿学会了珍惜资源、利用资源,并感受到了再创造的快乐。

(二)分层投放,引发探索

在区域活动中,只有材料呈现出层次性,才能激起幼儿主动进行探索。例如,在科学区活动“好听的声音”中,教师先投入不同材质(塑料、玻璃)的瓶子和不同材质(塑料、金属、木质)的小棒,然后将瓶子固定在操作架上。幼儿自主操作,通过对比发现用金属材质的小棒敲打玻璃瓶身能发出清脆的声音,而敲打塑料瓶则不可以。第二次操作时,教师指导幼儿往瓶中注水,幼儿发现瓶中注入的水越多,敲打发出的音调越低,从而学习到了简单的科学知识。材料的巧妙利用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开发了幼儿的思维,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

四、支持幼儿在前,适时指导

(一)观察发现,分析原因

勇于承担责任、有担当、敢尝试,这些学习品质异常珍贵。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要深入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情绪情感、创造力发展水平等,调整角色定位,做好观察者和指导者。例如,在艺术区的“意图柜”里,教师投放了一些逼真又美观的树模型。在游戏中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幼儿越过了“自己动手找材料做树”的过程,教师意识到自己提供的模型树虽然比幼儿做的纸片树更形象美观,但是幼儿缺少了探索和创作的过程。因此,教师及时调整了材料,站在幼儿的角度去观察他们“需要树→制作树→实现绿化”的过程,这些真实的实践才是幼儿需要获得的经验。

(二)适时介入,指导多样

当观察到幼儿出现兴趣降低的情况时,教师要及时介入,引导幼儿继续探索。当观察到大多数幼儿参加活动都能驾轻就熟时,教师应及时投放新材料,使幼儿从新材料中获得继续深入探索的热情。对幼儿进行指导时,教师要注意方法的多样化,适时、适当地给予点拨与指导。

区域活动需要不断优化,开放性的材料、自由的场地、可供幼儿畅想的空间,以及幼儿喜欢的游戏,让教师真正成为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和引导者。课程游戏化的六大精神之一——先观察再指导,给了幼儿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的权利,使个别化学习活动成为幼儿“真正的游戏”,让游戏不再失去“灵魂”。

猜你喜欢
瓶子计划区域
瓶子赛跑
分割区域
瓶子赛跑
基于BM3D的复杂纹理区域图像去噪
瓶子赛跑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