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追寻历史记忆、守护人间温情

2020-05-11 12:17邵凤丽
中华儿女 2020年3期
关键词:血缘家谱家族

邵凤丽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又称为族谱、宗谱、家乘、谱牒等,它记载着一个家庭、家族里祖祖辈辈血缘发展过程,同时也记录下一些家族大事和重要人物的先进事迹,是极为重要的家族文化史志。文天祥曾为南靖《赖氏族谱》作序,他说:“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以纪事实,谱以序昭穆。昭穆之能明,则家派曷得而蒙哉?今赖氏谱牒历已有数百余年而弗失,开卷一览,上以见先人之勋业,下以见后人之嗣绪,非普继善述者,曷能之乎?书此为万世之观”。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编修家谱是十分隆重的家族盛事。从修谱的时间上看,家谱编修频率各地不同,约略按照30年一修的时间进行。30年是一代人的成长时间,家谱也基本上按照这样的时间间隔进行编修,以保证在代际间顺利传承。家谱编修活动开展之前首先要成立专门的负责机构,称为“谱局”或“修谱委员会”,由他们负责续接家族世系、组织文字材料、制定凡例、收集经费等具体工作。家谱的命名也存在一定规律,人们通常会在家谱的前面冠以姓氏、堂号、地名,比如《暨阳义聚堂吴氏家谱》,有的家谱还要写上这次是几修,如《资阳王氏六修家谱》。

关于家谱的起源时间目前尚无统一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还应该有口承家谱、结绳家谱等早期形式。到了魏晋时期,中国的家谱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当时,由国家设立谱局、选取谱官统一进行家谱的编纂工作,并与九品中正选官制度相配合,共同维系世家大族的贵族地位。宋代以后,家谱开始沉降到民间社会,明清时期是中国家谱编修的黄金时期,家谱发展成家族组织“尊祖、敬宗、收族”的重要依据。

20世纪中期,家谱编修活动曾经一度消亡。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转型、传统文化价值被不断发掘,许多地区都掀起了编修家谱的热潮,在江西、湖南、福建、浙江等地,很多家族都在积极编修新的家谱。“今者国运昌隆,政教修明,修辑家谱,形势所趋。是以显扬祖德,继述宗功,以资后哲”(《汪氏家谱》,1989年)。同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修谱也获得不少人的青睐,人们寻根问祖更加方便。

今天,人们像古人一样编写着自己家族的历史,但是当代人对家谱的态度和认知方式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当代人已经从传统家族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转向从历史文化传承和亲情伦理延续角度对家谱进行重新审视。梳理血缘发展脉络、保留历史记忆、强化孝道伦理秩序、守护亲情已然成为新时期编修家谱的重要动机,“为进一步保存、利用、发展我家族谱牒文化遗产,为弘扬我家族先哲的伦理道德,进一步推动我家族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和有关资料,特续编此谱”(《桐城三安汪氏家谱》,2003年)。

把历史的记忆找回来

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历来重孝道,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生养自己的祖先,不忘自己的血脉根系。

就像一个国家不能没有历史一样,一个人不能没有关于过去的记忆。翻开一部部家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祖祖辈辈的名字,这些名字、世系就是家谱的核心内容。在家谱发展历程中,世系作为家谱的核心内容,从未改变。

世系是家谱中最古老、最重要的部分,是传统血缘观念的直接体现,也是传统社会宗法观念与儒家伦理纲常结合的基础。从形式上看,家谱可分为谱单和谱书两种。谱单形式较为简单,谱单的上面它以图表的形式简明、清晰地记录家族世系发展过程,通常只写有历代祖先的名字。在一些地方,春节时要将谱单悬挂起来,摆上鲜果供品,祭祀祖先。相比之下,谱书的内容更加丰富,除了家族世系外,还有序言、凡例、家训族规、族产、坟茔图、契约等与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所有内容都被装订成册,加以保管。

老家譜对于世系的记载方法主要采用“欧苏法式”。所谓“欧苏法式”包括欧阳修创立的五世一提谱图,这种谱图分阶段图列家族世系的变迁,强调不同辈分之间的亲疏之别和承传关系。而苏洵创立的大宗谱法,主要是以世代为主线,直系、旁系有别。在老家谱的编写中,这两种法式都得到了广泛使用,许多家族编修家谱都采用这两种基本范式。如清光绪六年《汪氏小家谱·凡例》说“徽有宏村旧谱,杭有迁杭支谱,详载分明,数典者考谱了然,兹曰小家谱,仿宋苏明允氏族谱之法也”。该谱以苏式谱法范式为例进行编修。同时,世系记载法式除了分别使用两种谱法之外,后世家谱中常有的世系表,实际上多是融合了欧苏两种法式而形成的,例如清同治十二年《桐林汪氏支谱·凡例》中记载“编次图式仿欧苏之遗制,前有世系,备列总图,后有世纪,详其生殁,有圈、有线,直下者,父子相承,横列者,兄弟相并。由始祖以及元孙,五世一提,十世再提,后皆仿此”。由此可以看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古人对欧式和苏式谱法进行了重新组合,形成了一种更加便捷、实用的世系记载法式。

尼采曾说:“每个人和每个国家都需要对过去有一定的了解……只有为了服务于现在和将来,而不是削弱现在或是损坏一个有生气的将来,才有了解过去的欲望”。我们记住历史,不是只为了了解过去,而是要面向当下、未来,以“传统的发明”的方式,将家谱中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在现实生活中活化、再生产,产生实际价值与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在新家谱的编修过程中延续了传统的“欧苏法式”,同时,也进行了革新,例如2006年《义乌倍磊陈氏家谱·凡例说明》规定“世系:即欧式……,虽经数百年,派衍多处,子孙千亿,按图而稽,渊源依旧可溯”。陈氏家谱的世系记载方法仍然沿用传统的欧式记载法,目的是父子相承,以致无穷,但由于当代文化环境的改变,不得不在书写上略有变动,“本次修谱,编排体系方面做适当的整改,以适应新时代修谱特色。……自文字改革后,改用横排,用简体字,考虑现代人书写习惯,故兄弟次序改为从左向右,即左为兄、右为次弟,依次类推。在世系中竖线为父子传承,横线为兄弟、姐妹,同行为同辈,上行为父辈、下行为子辈”。为了更好的适应当代人的书写习惯,新家谱在世系编排方面改变了传统的从上至下,由右至左的书写形式,而是采取简体汉字,从左向右、横向书写。与之相似,2005年《桐城三安汪氏家谱·凡例》也对新家谱世系的记录方式做了部分调整,“本谱世系承接,采用五世一提、先画简图后写文字的形式。简图前阿拉伯数字表示总世系,中文数字表示迁桐后世系”。在沿用传统“五世一提”的世系记载方式的同时,为了更精确的记录世系,也为了方便今人阅读、查询,新世系体系增加了阿拉伯数字进行导航,使得新家谱世系更加简洁明了,易于查阅。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要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中国人喜欢求助于家谱,也唯有家谱里清晰的文字才能为每个人记录下这一切。家谱的产生来源于古老的农业宗法社会,今天,人们把祖先的姓名记录下来,除了对先祖的追思,也是一种延续记忆的仪式。家谱从记载家族世系开创其源头,亦终以世系为记载核心贯穿于中国社会数千年之久,实现了维护家族内部长幼、尊卑、亲疏等级关系的稳定发展,同时也发挥了伦理道德教育的作用。在2005年编修完成的《汉阳汪氏家谱?续谱序》中,作者说“因为汪氏家族自安徽迁居汉阳后,散居各地,没有一个统一的家谱,以至尊晚不辨,亲疏难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宗视若路人,后裔不知先祖,实为可悲!《汪氏家谱》的编修,实现了敬宗收族的目标,记下了每个族人的生平,分清了每个支派的世系,使木得其本,水知其源了。”人们出于对血缘的认同而世代传承这种家族血缘历史的记载方式,同时也根据时代的变化、人们思想的变迁而赋予它新的形式与意义。在当代中国,人们对于血缘的期盼不在于它具有多么强大的政治、经济功能,而主要是对几千年来积淀的历史记忆的保存。当代社会中传统的家族组织已经瓦解,以往控制人们的家族统治力量也已经消失,人们获得了更多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由,但是源于历史的那份关于根的记忆却深深的烙印在中国人的心底。

让人间温情滋润心田

古人曰:“谱谍身之本也。”每个人都能从家谱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家谱也将家族里面的每个成员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家谱,因为那里记载着我们的过去,也连接现在、未来。清乾隆年间的《汪氏家谱》中记载“谱牒之修者,考其本,稽其源,尊祖、敬宗、收族之所思也,而谱书之所作,使离者合之,远者近之,疎者亲之。谱图于族,岂不重哉”。与老家谱为了“尊祖、敬宗、收族”相比,新家谱已经开始朝向更加开放的现代社会发展。《龙溪冠阳应氏志·凡例》第一条指出“本届修谱的宗旨:反映时代风貌,顺应社会潮流,保存氏族文献,弥补国史不足,上述祖德,中联宗亲,下启子孙”。应氏家族编修家谱的目的有两个,首先是保存历史文献,作为一种资料,为后人留下历史的足迹。二是打通历史与现在、未来的关系。血缘世系是老家谱的主要内容,也是新家谱的重要内容,因为血缘关系是家族共同体认同和团结的基础。老家谱对家族血缘发展历史的记录的目的是获得家族认同,促使族人紧密团结在家族共同体周围,加强家族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但这并非新家谱对于血缘关系认同的目的。当代家谱重视世系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人们溯本追源的需要,同时也增强族人间的亲情感,使家谱起到沟通家族亲人感情的作用。《漳浦與台湾陈氏族谱》指出编修陈氏家谱“旨在沟通海内外亲人感情,适应寻根认祖的需要,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文化,增进联谊,加强团结”。陈氏家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赋予了家谱增进海内外宗亲联谊的新功能。

新家谱与老家谱相比,一个鲜明的变化是允许女儿上谱。老家谱是传统社会父系制的家族历史。它的记载多以家族男性成员为主,辅以其配偶。至于家族中的女儿,多数家族认为女儿将来要嫁到夫家,而不再属于自己的家族,所以不必记录到家谱中。也有部分家族进行了的记载,但是往往采取比较简单的记录方式,“女子只以名注父传中,不书生年月日时,……以其载夫家谱也,称适某、许聘某,以明其有家也”(民国《桐城汪氏家谱》)。

在新家谱中,依然规定以血缘关系为依托,重视记载血缘的发展脉络,但是与老家谱的记载方式不同,当代新家谱编修中出现了男女并书的现象。男女并书是指新家谱在记载家族男性成员的基础上,允许女性成员上谱,而且可以和她的兄弟们一样排行,“未出嫁女人与男性一样编行第、排序号”(1998年《龙溪冠阳应氏志·凡例》)。如果女儿长大出嫁,家谱里面还要把夫家的相关信息写上,“凡已出嫁女性,载入昭穆,注明出嫁何地何人”(1998年《龙溪冠阳应氏志·凡例》)。甚至,一些地方在编修新家谱的时候,除了记载女儿外,还可以进一步记载她的丈夫和子女的情况,“男、女均是家庭的重要成员,男孩女孩都是家族的组成部分和血缘基因的延续,故将女、婿、外孙入谱”(2005年《遵义张氏族谱·凡例》)。女儿上谱、女婿上谱,甚至外孙上谱,这是老谱中不会出现的新现象。从这些规定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当代人的血缘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已经突破了传统父系家谱的规定,倡导男女平等,注重凝聚亲情。

在近四十年的生活实践中,新家谱已经发展成为家族历史记忆的书写载体,成为中国人守护亲情的重要途径。在当代社会,老家谱中传统的宗族观念已经被现代的家庭、社会、国家观念所替代。新家谱倡导个人自由、男女平等、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正在发展成为当代社会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当下社会,社会转型不断加快,生活方式的变革也越来越剧烈,许许多多的年轻人远走他乡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传统的家族已然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人们对历史记忆的追寻和对亲情的期盼却也变得越来越强烈。此时此刻,通过家谱重拾历史的记忆、守护人间温情将是一件十分美好而重要的事情。

名人论谱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以记实事,谱以序昭穆。昭穆能明,则家派无得混哉。若不修谱,恐后分迁,如侄不识叔,兄不知弟,往往相会,遇若途人。故珍珍斯谱,以永其传。

——[南宋] 文天祥

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私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

——[北宋] 张载

社会精英论家谱欲考族制社团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注定的岁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灭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

——梁启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族谱是承上启下的家庭历史,对家史的注重与关怀,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起点。

——冰心

猜你喜欢
血缘家谱家族
潘光旦嗜治家谱
皿字家族
走进植物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论金庸小说《天龙八部》血缘的原罪隐喻
岁月沉淀中的老家谱
非血缘之爱
小人质的幸福那么多
吹牛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