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亮 家谱文化的守护者

2020-05-11 12:17王海珍
中华儿女 2020年3期
关键词:家谱纪晓岚姓氏

王海珍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姓氏文化源远流长。远古时期,部落认同是个体生存的基础,姓氏符号就是宗教图腾。历史上中华姓氏曾经有过几千种,现代常用的还有几百种。随着社会发展与族群交融,姓氏已不再是族群与身份的标志,但姓氏文化的基本元素还是传承至今:“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表明姓氏的独特与尊严!

家谱是家庭、家族的传家之宝。家谱记录祖先渊源、谱系传承、迁徙分布、家庙祠堂、昭穆字派、贤明事迹、族规家训等家族密码、文化基因。立纲常,序伦理,定尊卑,始有家;有家必有谱,家谱是联系整个家族血缘关系的纽带,也是凝聚共识、增强团结的力量源泉。

让家谱成为心灵栖息家园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往哪里?这是人生的终极之问。经由姓氏,可以追溯血脉传承,经由家谱,可以了解家族历史。之所以能走远,是因为我们有家可回,家谱在某些方面而言,是人的心灵归属之地,它是回答人生终极之问的根基。

冯志亮潜心研究传统文化多年,在浩瀚博大的传统文化里面,他又擎着家谱文化这根巨烛,条缕清晰地研究着家谱里的文化。从宏观着眼,他看到了家谱中中华民族发展的印记;从微观入手,他亲自助力修缮家谱,在每一个鲜活的家族历史中得见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之源。

冯志亮创办家谱文化公司已经十余年了,由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家谱文化的研究,他创立了北京家史家谱自传培训班,并主持编修了《家史家谱编修实务教程》《自传写作指南与范文导读》《民俗探究与姓氏溯源》等多部与家谱有关的教材,他期待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感召更多的人加入到对家族历史的寻根溯源中。

冯志亮的工作室在海淀图书城。曾经的海淀图书城是人们争相购书的地方,现在已经是赫赫有名的创业大街了,从买书购书到谈投资见投资人,这条大街见证着很多时代故事,但冯志亮和他的伙伴们依然在这条极速变迁的大街上有一席之地,仿佛是家谱在历史中的隐喻。它从未走远,也不会消失。

自古以来,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家谱文化经过几千年的风雨传承直至今日。对于编纂百年五代家史家谱,冯志亮先生这样理解:家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缩影,是最小的组成单位,也是一个姓氏代代繁衍的见证。一个家庭前进过程中的起承转合是中国民族发展的印记。家谱文化的实质是孝文化,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所以必须得到弘扬与发展。至于为什么是百年五代?冯志亮先生说:“百年之内发生的事情最容易让人记忆,资料全面,很多知晓家族史事的长辈也都健在,所以这个时间段内整理出来的家史家谱会有极强的真实性和史料价值。而且,百年五代并不是只修近五代,而是每五代编修一次,这样整个家族的血脉都能得到有效的记录,家族文化也可以得到完善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也可以万古长青。”

在对个人文集、自传和回忆录的编辑出版问题上,冯志亮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人”。冯志亮在谱牒学堂进行姓氏文化培训时曾意味深长地讲道:“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不单单是响应号召,也不单单是群体式的活动,而是要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递到每个人身上。所以,每个人发出的声音,应该让社会听见。人对人的传承是传统文化传播的最佳介质,但是口口相传容易遗忘,无法完整留存。因此,文字的记录是最明智的选择。当你的人生阅历和经验教训,经由带有墨香的文字传承给未曾谋面的后人时,那是对一个人极大的安慰和肯定。”

经由家谱触摸传统文化

在涉足家谱研究之前,冯志亮从事互联网研究,专注于品牌战略。在互联网上冲浪越久,他越发觉得,在极速信息化的当下,人们更需要珍惜内心一些恒定的东西。他也敏锐地感觉到市场的需求,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促使精神层面的追求也随之提高;随着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来临,伴着名人出书热的余温,普通老百姓出版文集、自传、家史的热潮也即将来临。修谱编志、出书立传,这是和谐盛世下的一种必然现象,“乱世藏黄金,盛世修家谱嘛,”冯志亮说,“这是历史必然规律。”

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到了宋代,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此前家谱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参考的依据作用已逐渐消失,编纂家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且比较关注亲亲之道的提倡。家谱的编纂也逐渐由官方垄断走向民间私修。

据冯志亮介绍,现今传世有家谱记载的一般都是由明洪武年间洪洞移民开始的。“元末明初,中原人口锐减,而那时山西人口繁盛,于是就有了洪洞移民,人们离开之前,会到洪洞大槐树下记录下自己的名字,这也是‘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樹的由来。”

冯志亮多年来浸润传统文化,熟知历史,很多典故信手拈来,也正是由于深厚的文化根基,所以修家谱这一工作做起来得心应手。有一次,慕名而来的纪晓岚后人找到他的合作伙伴,聊起彼时屏幕上的“纪晓岚热”,冯志亮说,纪晓岚的纪读音(挤),不是40多岁才结婚,而是很早就有了家室,并有二妻六妾。在宫内修《四库全书》时,乾隆皇帝还赐给他两个宫女。纪晓岚任官五十余年,职位一直不高,只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大剧院院长,跟和珅不在一个级别上,一直到80岁才当上隶部尚书,83虚岁辞世。这番话,让纪晓岚后人放心地把修家谱一事交给了他的合作伙伴。

“修家谱这项工作,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还需要耐心、认真,对家谱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这是冯志亮的感受,“先要对老谱,特别是对于上一届老谱要仔细地阅读,摸清楚老谱的格式、风格,对本族的历史源流和支派世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根据资料成员,绘制一张像树一样的世系图,将上一届老谱上所载的人员按辈份梳理出来,这是一项浩繁的工作。同时,又要将这次建立的谱和以前的老的谱融合,还要做普查。普查就是将上一次修谱还在世的族人、上次修谱后到本次修谱时出生的族人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普查包括哪些内容呢?比如字辈、住址、父亲、字、出生时间、逝世时间、葬于何时、工作单位、文化程度、职务、职称、简历、配偶姓名、岳父姓名、子、女、备注、以及资料提供人(签名)。这就是普查家族人员的状况。然后整理普查资料,根据每一份普查表,撰写每位族人的条文。”有时他和他的伙伴为了对一个人名要查阅很多资料,“有的家谱在流传过程中有可能磨损、破碎,还要先修复。”繁复程度超乎想象,但是看着经由自己,将一个庞杂的家族条缕清晰地呈现出来,给人以心灵慰藉时,他又会感到很有成就感。

“人必有家,家必有谱,谱必有训。”冯志亮说,“我们在家谱中能够触摸到一个家族的历史,也可以通过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人的一生,这是家谱文化的迷人之处。而家谱中的家训又是一个家族传承的精华,在修家谱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触摸我们的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家谱纪晓岚姓氏
有趣的姓氏
潘光旦嗜治家谱
纪晓岚的行酒令
姓氏拆解
岁月沉淀中的老家谱
神机妙算纪晓岚①
神机妙算纪晓岚②
吹牛大王
英国人的姓氏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