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思考电影产业未来

2020-05-11 11:56韩小凌
综艺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全世界疫情

韩小凌

电影制片人、发行人,曾任太合影业总经理,现任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客座教授。

虽然从总量上中国的影院数量或许依然有上升空间,但是在局部地区,影院数量过剩其实是早已存在的问题,疫情停业只是催化剂而已

在此刻写电影产业文章,再怎么也无法避免谈及疫情,因为新冠病毒的传播方式导致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电影院关门。全世界范围电影院的停业,毫无疑问是地球上有了电影以后的第一次。

相对于其他新兴娱乐形式,对本就显得衰老的电影院而言,疫情的全世界蔓延是个催化剂,加速了衰退进程。对于我这样从十几岁入读电影学院,以电影发行放映为专业并由此入行的电影人来说,当然是沮丧并难过的。可是如果从产业视角来思考这个问题,则必须冷静客观。我也相信,对于所有在此情况下依然愿意以此行业为职业的从业人员而言,冷静、客观是唯一正确的态度。

我愿意在此抛砖引玉,与行业领导及从业同仁共同探讨:

中国的影院是否过剩

笔者曾经参与过《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年报》的编纂工作,知道我们很多年以来对影院行业的趋势预判都是以美国人均银幕数作为参照的,并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即按照中国的人口数量来看,中国仍然可以建立更多的影院。也正因为这个思路,才会有很多业外资金踊跃进入影院投资领域。

这个推算和类比有其道理,但如果大家仔细研究两国的生活方式和人口分布方式,就会发现其实这样的类比并不科学。

美国除了东西两岸少数的极大城市,多数州的居住方式是地广人稀。考虑到交通距离等因素,一家影院所覆盖的人口并不多,通常是方圆多少公里内有一个集购物中心、银行、图书馆、社区中心等综合设施为一体的商业中心,影院也一定基于其中。这种生态很是普遍,不只美国,其他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也基本如此。

中国则不同。不用说北上广深这样的超大规模城市,即便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级市或者二线城市的新兴开发区——一个商业中心区域路口,三四家甚至更多的多厅影院毗邻,也是常事。这是因为近年投资的多厅影院多是和商场/写字楼签订的租赁协议,业主招商动机是希望影院能吸引人流带旺人气,很多影院投资者也是业外资本,不会去了解行业内资讯,而影院布局扎堆当然会分流当地消费者。

以笔者多年从事发行的经验来看,过去在华东富裕省份经济发达的县,一家影院独大,年度票房可以稳稳进入全国百强影院(例如曾经的浙江台州温岭电影院、江苏常熟京門电影院),可如果把这些人口分给多家影院,恐怕就都很难维持了。

虽然从总量上中国的影院数量或许依然有上升空间,但是在局部地区,影院数量过剩其实是早已存在的问题,疫情停业只是催化剂而已。从投资角度来说,盲目投资不只会带来必然的亏损,也会带来极大的资金浪费。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恐怕是不能这么浪费着试错了。

电影节的新形态

由于疫情因素,全世界几乎重要的电影节都推迟了。过去习惯于2月去柏林、3月去香港、5月去戛纳的电影人忽然有些不适应。在我的认知里,电影节最不可取代的部分,是那些充满热情和疯狂念头的人们在一起交流的部分,无论是官方环节还是场下的切磋或是攀谈。其他关于买卖推广的部分,也许早就通过在线试映和网络会议取代了。普通观众最兴奋的红毯和名流酒会八卦内容,其实对电影本身未必有多大贡献,只是支撑了娱乐版面而已。至于几个评委给几部电影评奖的部分,如果抛开营销宣传的功效,难道真的必须在那么一个时间和场所进行吗?

我很期待有人以疫情为契机,研发出一个线上电影节方案,一个能够超越空间不受季节限制的线上电影节,以弥补因为社交距离常态化而被打乱甚至失去的电影节功能。

电影诞辰是从第一次公开放映计算的,因此她从来都应该是和观众有关的,关心观众的感受和需求也是必须的。在全世界人民共同经历了一场疫情灾难之后,电影应该可以起到她本该有的抚慰心灵、关怀苍生的作用,希望蛰伏中的电影人从现在就准备起来。

猜你喜欢
全世界疫情
为什么全世界都迷恋冰墩墩
一个觉得自己胖的人与全世界为敌
疫情中的“梦境”
疫情中的我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失眠是全世界溃败,留你一个人打扫战场
想走遍全世界的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