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论述研究

2020-05-11 13:43陈士宏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重要论述协商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陈士宏

[摘 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本文首先从科学内涵、基本原则、基本方略三个方面,阐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科学内涵的界定。其次,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主体、功能、制度、途径四个方面,提炼归纳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论述的创新发展。最后,初步总结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包括其马克思哲学方法论价值、新理论指导价值、新时代创新价值以及步入美好前景的终极价值等。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论述

[中图分类号]D6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20)01—020—07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界定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科学内涵

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经济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这个定义表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也是重要的民主形式,其领导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其真正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表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协商的客体,即内容,就是经济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其目的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质是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必须最大诚意去理解、包容和团结协商主体,不断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的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论述,将协商民主领域从政治协商延伸到社会协商,既涵盖了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等“政治协商”领域,又包括了城乡社区协商、群团组织协商、公众协商、网络媒体协商等“社会协商”场域,构建成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协商民主“应该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个方面的,应该是全国上上下下都要做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一级的。”[1]297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本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协商有效原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就是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打破对即有民主理论和民主体制普世性的迷信,以有效性作为评判、取舍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1]296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坚守有效协商的原则,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在解决中国老百姓最现实最直接最根本利益问题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威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1]287这为协商民主的有效性树立了标准,指明了方向。

2.坚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原则。民主的实现形式始终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握大势,纵览全局,从当前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出发,针对世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新旧矛盾相互交织、思想文化多元激荡、不同政治发展道路竞争博弈的态势日趋明显的现实,深深认识到,唯有通过协商才能达成共识或“最大公约数”。同时,随着中国的崛起与强大,全面深化改革中出现诸多阻力、挑战、矛盾和问题,需要发挥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言,“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2]37“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住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2]39只有坚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原则,才能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凝神聚气,攻坚克难,汇聚实现中国梦的无穷动力。

3.要坚持有序参与、依法进行原则。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就是鼓励民主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拓展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和民主权利诉求的渠道,通过广泛协商,达成思想共识,为共同的价值目标群策群力。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公民参与民主协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有序参与,依法进行。这既是依法治国的需要,也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序是真实民主的前提,是提高参与质量的条件;依法是有效协商的关键,是提高协商水平的保证。只有坚持有序参与、依法进行原则,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和巨大作用。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本方略

1.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进协商民主。“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必须贯穿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全过程,体现在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当中。在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指导下,确保协商民主工作依法开展、有序进行,在协商意见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统一思想,并认真贯彻执行。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英雄,是决定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过程之中,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发挥好协商民主和民主协商的巨大作用,保障人民广泛而深入地参与民主政治的权利。

3.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与关键,是有效推进协商民主的坚实的物质基础。所以,在贯彻和执行协商民主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一方面,在构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时,要注重创新理念,要运用协调方法,要坚持绿色理念,要树立开放思维,要宣传共享目标;另一方面,在运用五大新发展理念时,要充分发挥协商民主和民主协商的巨大作用,为改革和发展服务。

4.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协商民主、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的成果之一,是中国传统协商文化的时代精華,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价值遵循。所以,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协商民主实践的全过程,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赋予灵魂和动力。

5.坚持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我党取得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推进协商民主的最有力抓手。人民政协是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组织和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改革共识,汇聚改革正能量。”[3]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创新

(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主体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4]这一科学论断表明,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领导主体。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同时,也表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协商内容主要是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突出民生导向,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另外,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具体要求和协商办法,那就是开展广泛协商于决策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党和国家推进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发挥协商民主的巨大作用,集中更多人民群众的智慧,汇聚共识,形成合力,确保在协商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党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的效能,全面提高党领导人民依法管理国家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治国理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使各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见都能运用于治国理政。”[1]296这一科学论断突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点是人民群众,协商民主的真正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所以要关注、关心一切阶级、阶层、政党和人民团体等政治力量的基本利益诉求,充分聆听、吸纳和接受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各种途径与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全方位全领域协商,最大限度听取老百姓的心声,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发挥协商民主在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中的亲和作用,发挥协商民主在党同人民群众关系中的粘合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主体的创新,体现在从传统“政治协商”主体的“政治力量”,进一步拓展为广泛多层的“社会协商力量”,既包括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体,又包括了参予民主协商的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各阶层人士、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单位、各网络媒体等等,构成的最广泛、最庞大的社会协商力量主体,进一步凸显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唯物史观,夯实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根基,维护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二)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功能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通过多种形式的协商,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广泛接受批评和监督,可以广泛达成决策和工作的最大共识,有效克服党派和利益集团为自己的利益相互竞争甚至相互倾轧的弊端;可以广泛畅通各种利益要求和诉求进入决策程序的渠道,有效克服不同政治力量为了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固执己见、排斥异己的弊端;可以广泛形成发现和改正失误和错误的机制,有效克服决策中情况不明、自以为是的弊端;可以广泛形成人民群众参与各层次管理和治理的机制,有效克服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治理中无法表达、难以参与的弊端;可以广泛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有效克服各项政策和工作共识不高、无以落实的弊端。”[1]295-296总书记从正反两个方面,以“五个可以”和“五个有效克服”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

1.深化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参与辅助功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多种参与主体提升了政治力量和政治参与功能,有效克服了党派和利益集团的不良竞争,通过达成决策和工作的最大共识,实现了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各行业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管理和民主决策,更好维护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现代化。

2.拓展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科学决策辅助功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就是在人民群众之中广泛协商的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凝聚力量,有效克服了不同政治力量自身的弊端,通过畅通各种利益要求和诉求进入决策程序的渠道,不断提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3.丰富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从严治党辅助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表现。”[5]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一方面,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发现和改正自身失误和错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巩固和提升党的良好形象和应有的威信;另一方面,有利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和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4.发展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社会治理辅助功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就是要进一步畅通民主渠道,积极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各层次的管理和治理,让人民群众充分表达利益诉求,化解矛盾分歧、理顺情绪心境、增进理解、形成共识,积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努力营造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5.聚合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优势辅助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5]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独有、独到”集中体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能够广泛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有效克服各项政策和工作思想分歧、难以落实的弊端,充分发挥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巨大优势,从而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创新

党的十八大之后,党和国家加速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中国共产党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详尽阐明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歷史定位、制度规范、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等,系统地勾勒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宏伟蓝图。

在《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中,中国共产党人全面梳理和总结了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关于协商民主的许多成功经验和做法,立足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现实状况,从顶层设计入手对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

在中央制定和出台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中,逐步形成了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制度体系框架,即政党协商制度、人大协商制度、政协协商制度、政府协商制度、基层协商制度、人民团体协商制度和社会组织协商制度等七大制度体系。

这些具体制度,从纵向上来看,上、中、下贯穿中央、地方和基层,包含上层的体现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层面的人大协商制度、以及体现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层面的政协协商制度和政党协商制度,中层的体现政府治理与公共政策层面的政府协商,下层的体现社会自治层面的基层协商与社会组织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制度。从横向上来看,左、中、右涵盖了参与国家治理的极为广泛的主体,既包括国家政权机关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也包括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各类群团媒体,同时还包括延伸到基层的社区、农村的村委会以及相关个人,等等。

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对协商民主制度体系构建的思索与论述,在协商层级上看,从中央拓展到地方和基层;在协商领域上看,从国家治理拓展到社会生活管理。构建系统的协商民主制度,极大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渠道和途径,将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协商民主体系有效地嵌入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中,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创新。

(四)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途径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  “要拓宽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各类智库等的协商渠道,深入开展政治协商、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社会协商、基层协商等多种协商,建立健全提案、会议、座谈、论证、听证、公示、评估、咨询、网络等多种协商方式,不断提高协商民主的科学性和实效性。”[1]297“拓展协商民主形式,更加活跃有序地组织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4]这些重要论述表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形式和途径是多样化和实效性的辩证统一。

1.继续加强和提升人民政协协商和政党协商。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要重点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充分发挥全体会议的龙头作用、专题议政性常委会和专题协商会的重点作用,以及协商座谈会的经常性作用,在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等基础上,探索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等新形式,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政党协商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基于共同的政治目标和价值取向,就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决策部署,在制定前和实施中,进行充分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重要民主形式。它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政党协商机制,必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必须不断探索和创新座谈会、约谈、书面沟通、直接提议、协商保障等协商形式,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和谐政党关系。

2.积极推进和完善人大协商和政府协商。人大协商,是人民代表大会在党的领导下依靠人大代表依法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在重大决策前和实施中进行充分协商,以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又一重要形式。人大协商的重中之重就是发挥好人大代表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保证人民通过人民大表大会充分行使国家权力。政府协商,就是行政机关为了提高政府治理水平,在重大决策制定前和实施中,通过民主协商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协商民主形式。政府协商的目的就是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公信力和科学性,提升解决好人民最关心的最直接的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政策效能。做好政府协商,一方面要做好政府的信息公开工作,探索制定并公布协商事项目录;另一方面要完善政府协商机制,建立民众依法参与涉及经济社会民生利益的重大问题的协商制度体系,为各方面各阶层参与政府协商创造有利条件。

3.积极做好和推进基层协商和社会团体协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键在基层,涉及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主要在基层。重视基层协商,加强和完善基层组织联系群众制度,建立健全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协调联动机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居(村)民会议、居(村)民代表会议、民主恳谈会、社区议事会、公民评议会、民主听证会等多种基层协商形式,切实保障基层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基层民主权利,促进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社会团体和组织在社会和谐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很大。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依法管理,建立和完善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参与各渠道协商的工作机制,健全人民团体直接联系群众工作机制,引导社会组织依法有序开展协商,更好为和谐社会服务。

4.积极探索和开展媒体智库协商和网络平台协商。构建协商式媒体智库建设制度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是一个大数据时代,媒体是时代的喉舌,智库是时代的引领者。在党的领导下,党和国家与媒体智库形成协商机制,既能够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的智力支持,又能够在党和政府处理复杂利益冲突和国内外矛盾中发挥正确导向、传递正能量的积极作用。网络信息发展迅速,信息化时代扑面而来。在党的领导下,一方面要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积极利用网络与广大网民进行充分的协商,听取网民的心声、意见和建议,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动力。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时代价值

(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价值

“我们的国家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民主是商量办事,不是独裁。”[6]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唯物历史观深刻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的民主,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是协商的民主,协商达成共识,协商促进和谐;社会主义民主是真正的民主,而不是特权独裁,更不是思想专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期,社会矛盾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详尽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什么?” “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为了什么?”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怎样落实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具体工作?”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科学提出并阐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问题导向意识、辩证思维意识、历史思维意识、战略思维意识、法治思维意识、底线思维意识和创新思维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论述,把新时代我们党对怎样建设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既丰富和拓宽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的广度和深度,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

(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新理论指导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协商民主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要想实现长期执政,必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有着内因和外因两个条件,那就是必须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必须发扬民主监督机制的有力保障。而民主监督的力量来源于协商民主。协商得越充分,摆在桌面上的问题越多,解决的问题越多,监督的效果越好,党的建设就越来越完善。所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

一方面,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思想重要而有益的补充,要求全体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践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工作理念,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为民办实事、解难题。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党的统一战线思想的丰富与发展,要求全体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聚天下英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服务,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攻坚克难,前赴后继,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实践提供了创新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既是我国政党制度的应有之意,也拓宽了我国政党制度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发展社會主义协商民主不是弱化党的领导,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扩大团结面、增强包容性,拓展有序政治参与空间”中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夯实党的政治基础,提升党的执政能力。[7]

进行广泛的民主协商,一方面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接受群众的批评与监督,从而有效避免出现自我建设、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灯下黑”,有助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另一方面,有利于让人民赋予的公权力既在法律的约束下执行,又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组织人民团体的监督之下运行,织牢了权力的防腐网。另外,也有利于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决策的理解与认同,形成共识,从而加深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亲密联系,既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又大大减少了和避免党在伟大事业进程中的决策失误,给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政治理想增加了保障。

(四)为人类进步发展提供极为宝贵的终极价值

民主就是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一种制度,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和真实性特点。民主,字面意思就是人民做主。真正的民主就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制度保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人民谋幸福。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就是如此,就是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民主是迄今为止人类最科学、最真实、最先进的民主,其表现形式是丰富多样的。

新时代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论述是社会主义民主理论重要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广泛协商,找出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发展到今天,制度体系越来越完善,协商内容越来越广,民生工作越来越扎实,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真正从站起来、富起来,走进强起来的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开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的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新的制度动力和思想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2013年12月31日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

/31/c_118787458.htm.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15/c64094-23559163-8.html.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7]和思鹏.习近平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思想及其时代价值论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7(12):11-17.

责任编辑  董瑞军

猜你喜欢
重要论述协商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党和国家领导人近10年对科普工作的重要论述看气象科普的未来发展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新时期乡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协商民主问题探究
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