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与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

2020-05-11 08:40夏赟李旻
理论观察 2020年1期
关键词:网络素养科学思维新时代

夏赟 李旻

关键词:科学思维;网络素养;新时代;大学生

中圖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1 — 0140 — 03

对于大学生“网络素养”这一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日益成为年轻一代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因而新时代大学生许多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1〕”,生动的阐明了“问题”的发展态势、深刻的诠释了“问题”的主要致因、理性的指明了“问题”的着力点,归根结底是指出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立足于大学生主观的网络“日常亲近”,基于客观的网络“动态演变”与“网络问题”逐渐加剧的事实,唯有将“科学思维”贯穿于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始终,促使大学生利用系统、底线、法治、辩证等科学思维方法应对实际问题,在提升网络素养的同时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将“网络空间”喻为“国土”的战略要求。

一、积极培育大学生系统思维,透视“网络本相”

美国系统方法论学者贾姆希德?格哈拉杰达基(Jamshid Gharajedaghi)从价值层面将“系统思维”描述为“一种卓有成效的洞悉混沌、理解复杂的思考方式〔2〕”;我国学者刘长林从方法层面将其描述为“整体观、全局观〔3〕”。综合来看,可将其理解为“一种透过整体性、结构性、立体性、动态性、综合性逻辑抽象能力的认知论”。简言之,“系统思维”是全方位、多层次认识事物本相的方法论。

当前,“网络”因其“混沌、复杂”的特征给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出了挑战。现实显示:个别大学生对虚实共存的空间本相认识模糊致使了“双面人”现象,如个别大学生接受正面教育,却在网络散布“反面言论”;这种认识模糊还致使了“同一人”现象,正如姜宇辉教授在审视网络游戏时提出:“《侠盗飞车》(Grand Theft Auto)引诱参与者成为一个假想的暴徒”。此外,个别大学生对意识渗入的文化本相认识模糊致使了“畸形崇拜”现象,如个别大学生将网红当作偶像,却对劳模等不够尊崇;这种认识的模糊还致使了“非主流文化盛行”现象,正如个别大学生在新型消费影响下通过透支甚至网贷来满足购物需求。这些现象显示大学生群体对网络本相的审视严重不足,如不加以重视,将会形成更为严峻的网络主客体关系。

面对严峻的现实问题,英国思想家洛克的“科学教育”、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以及我国学者张巍从各异的境遇、视角给出了殊途同归的回应,他们都提出“懂网”的概念:“青年网民应具备网络认知、使用和批判能力〔4〕”。按照以上观点的指向和系统思维的启示,需要从整体性、结构性、立体性、动态性、综合性五个维度对网络进行“本相审视”。一是要积极培育大学生的“整体思维”,即跳出网络使用者的身份禁锢,将网络与社会、文化、经济领域的功效和职责进行融合审视,才能从本质功能的视角认清网络的全貌;二是要积极培育大学生的“结构思维”,即透视网络构成的基本要素,呈现网络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这样才能理解网络空间形成的层次结构;三是要积极培育大学生的“立体思维”,即从网络主体、网络介质、网络客体的视角呈现网络世界形成交流的元素和进程,这样才能把握网络空间信息交汇的技术特征;四是要积极培育大学生的“动态思维”,即用发展的眼光和二元次的视角审视网络的信息呈现,这样才能以发展的态度对待变化无穷的网络;五是要积极培育大学生的“综合思维”,即将网络融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范畴进行审视和理解,这样才能使网络不孤立于社会多元文化而存在。总之,积极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对待网络的整体思维、结构思维、立体思维、动态思维、综合思维,能全方位帮助大学生“懂网”,并清晰把握网络的空间本相与文化本相,对因网而生的问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二、积极培育大学生底线思维,判别“网络礼仪”

对于“底线思维”,美国思想家麦克斯韦尔(John C.Maxwell)提出:“底线决定拥有”,阐明了“底线思维”的价值愿景;穆青描述到:“凡事要从坏处准备,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从而牢牢把握主动权〔5〕”,阐明了“底线思维”的使用方法;十八大后,习近平在多次在政治文化领域使用“底线思维”一词,阐明了“底线思维”的功能导向。综合上述观点,底线思维(bottom-line thinking)是公共管理行为中估算可能出现最坏情况的思维技巧。结合本文,底线思维是网络社会行为不能逾越伦理红线的具有警示功能的思维能力。

当前,网络道德与网络公责意识现状给大学生的底线思维提出了挑战。案例显示:个别大学生存在“道德弱化”现象,如在超脱人性底线的言行来展现控制权的网络硬暴力现象,再如超越道理底线的“跟帖”“人肉”等网络软暴力现象;同时个别大学生存在“公责淡化”现象,如逾越个人底线的“自我中心论”和逾越公责底线的“事不关己论”,这些产生于网络发展进程、滋长于网络行为互动中的论调滋长了“个人主义”,致使了“网络礼仪生态失范”。在陌生型网络社会形成的趋势中,假如让这些现象和论调继续兴风作浪,就会形成与传统道德文化相去甚远的不良境地,给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带来的严峻的挑战。

照习近平总书记网络空间思想的要求,网络空间作为文明发展、信息交汇、文化交融的国土空间,需要提升每一个网络使用主体的礼仪素养。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深度使用网络的主流群体,其网络礼仪素养提升刻不容缓〔6〕。据此,需通过教育手段引导大学生运用底线思维提升“网络礼仪”素养。第一,积极培育大学生的政治底线,用政治理论和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大学生政治素养教育,帮助其牢固树立政治红线意识。第二,积极培育大学生的文化底线,科学解读我国传统礼仪文化、革命传承文化、新时代先进文化体系的双重意境,作为正面及反面教育的内容;积极推进宿舍文化建设,以浓厚的学习文化气息和温馨的家庭文化氛围涵养。第三,积极培育大学生的道德底线,从网络思政教育入手,用科学的方法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传播礼仪正能量;用科学的方法构建网络思政平台,烘托道德文化氛围;用科学的方法精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升针对性与实效性。第四,积极培育大学生格调底线,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群体,在高知识的背景下应培育高雅的业余兴趣。

三、积极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解读“网络法规”

法治思维要求将法律及其相关规定作为判别是非的准则,内核是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主要包含对法律的认知判断、逻辑推理、制度构建三个层次。简言之,就是将法律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当前一些大学生对网络空间的法律效力具有认知偏差,而这种缺乏法治思维的认知也致使了一系列现实问题。个别大学生对网络法规的内容掌握不全,如2018中国网络白皮书统计显示:大学生非主观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率正逐年上升;个别大学生对网络法规的理解不够透彻,如大学生关于“淘宝”知识侵权和商标侵权问题时有发生;个别大学生对网络法规的导向不够清晰,如具有政治意蕴的网络谣言传播;个别大学生对网络违法的成本不够重视,如2018年的“欧弗网贷事件”让几百名大学生身陷失信、逾期甚至暴力催收困境。在网络新时代,随着大学生日常生活细节与网络的深度交融,运用法治思维帮助大学生解读“网络法规”势在必行〔6〕。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大学生法盲屡见不鲜,这种现象已经和时代的需求不成正比。大学生作为未来接班人,尽管网络法治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内容取得一些成效,但大学生因网而生的违法犯罪问题仍利剑高悬。在网络新时代,依据法治思维的内涵启示与现实需要,须通过教育手段使大学生运用法治思维解读网络法规。第一,在认知判断层面,科学编撰与大学生联系紧密的网络违法言行清单,积极引导大学生对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言行进行法律判别,基本掌握常见的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目录,如用法律规定的“三级分销”来判别网络传销行为的是与否,这一层面的法治思维可以通过专题教育或专题讲座予以培育。第二,在逻辑推理层面,科学解读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法律条文,积极引导大学生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解读能力,促使大学生在掌握日常言行法律规制的基础上形成识别具体问题的能力,这一层面的法治思维可以通过情景教育或专题辩论予以培育。第三,在制度构建层面,科学构建大学生网络安全法规教育体系,科学选择大学生网络安全法规教育内容,科学制定大学生网络安全法规的规矩条文;从宣传视角可依托学校宣传资源、教学资源、课外资源渲染推动,从覆盖视角可以年級、班级、宿舍为单位进行专题研讨,从监督视角可培养网络信息监督员。

四、积极培育大学生辩证思维,抵制“网络诱惑”

辩证思维是反映和符合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思维。对客观辩证法和认识过程辩证法的一定程度的认识和运用。辩证思维的特点是从对象的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中,从其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整体上、本质上完整地认识对象。

当前,一些大学生对“网络诱惑”存在片面认知,而这种缺乏辩证思维的认知也致使了许多现实问题。个别大学生面对“网络本身的诱惑”还不够理性,他们长期通过网络玩游戏、刷抖音,逐渐形成“网瘾,并在日积月累中对视力、皮肤、内分泌、消化都造成不可预估的影响;个别大学生面对“以网络为载体的传播诱惑”还不够理性,近年来大学生因浏览非法网站或由网络诱惑致使的犯罪案例时有发生,如网络诈骗、网络传销、网络赌博等。抵制“网络诱惑”作为识网、用网的方法论本属必备技能,但当前部分大学生网络诱惑抵制能力还不足以应对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7〕。

因网络诱惑产生的心理问题、经济问题、意识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突出风险点,给安全稳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面对大学生与日俱增的“网络亲近”,唯有通过教育手段引导其运用辩证思维解读“网络诱惑”,正如赵甍源提出的观点:“青年非理性的网络社会行动应当从辨明网络信息引导青年网络社会行动回归理性〔8〕。”第一,突破话题禁忌。色情、暴力等问题在我国传统教育体系总是羞于启口,但作为唯物主义观引领的教育制度,应该正视时代敏感问题,帮助大学生克服好奇心理,提升面对网络诱惑的自制力;第二,优化教育方法。在传统教育方法乏力的背景下,可用大数据呈现大学生由于网络诱惑抵制不足所引发严重后果的数据分析,培育大学生面对网络诱惑的成本意识;也可用故事法对学生群体或邻近群体的实际案例进行呈现,对大学生进行警醒教育;也可用模拟场景教育让大学生洞悉网络诱惑、网络陷阱的本质,树立良好的心态,形成科学抵制网络诱惑的思维和方法。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20.

〔2〕Jamshid Gharajedaghi.系统思维〔M〕.王彪,姚瑶,刘宇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06:5.

〔3〕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文化基因探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

〔4〕吴建雄.反腐败斗争需秉持哪些科学思维.人民论坛,2016,(28):45-47.

〔5〕张巍.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视角下的青年网络素养提升策略〔D〕.太原理工大学,2016.

〔5〕穆青.底线思维〔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6.

〔6〕汤素娥,柳礼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网络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7,(06):84-87.

〔4〕谢玉进,赵玉枝.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矛盾及其新要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01):149-153.

〔5〕赵亮.网络文化与人的主体性发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02):75-79.

〔6〕杨三喜.发展教育当树牢底线思维〔N〕.中国教育报,2019-04-01.

〔7〕骆郁廷,付玉璋.论高校网络育人协同机制构建的时代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04):128-134.

〔8〕赵甍源.青年网络社会行动的非理性问题与数字化生存〔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01):118-124.〔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网络素养科学思维新时代
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途径
用面向科学思维的教学方法改进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
医学生网络素养与网络依赖实证研究
重视科学实验课教学发展学生科学思维探析
传媒类院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