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2020-05-11 13:42范竹发
中国德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议题学科传统

一个好的活动议题,应既关注学习兴趣,又重视学习意义;既关涉思维能力,又凝练价值取向;既指向学科内容,又引导学习路径;既服务于教学目标,又丰富学习过程。

议题是基于特定学科内容和学科任务而设计的具有情境性、逻辑性和序列化的问题组合,是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教学的关键纽带和核心主线。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和现实路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学设计能否反映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思路,关键在于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1]一个好的活动议题,应既关注学习兴趣,又重视学习意义;既关涉思维能力,又凝练价值取向;既指向学科内容,又引导学习路径;既服务于教学目标,又丰富学习过程。围绕议题开展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对议题进行探究、讨论和分析,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基于已有认知经验深化对议题的思考,实现问题解决,促进知识的生成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还有助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深化学习体验,在对问题的反思与解决中形成个体的思想情感、态度品格和价值观念,从而实现对学生有效的价值引领,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因此,议题是否适切、科学,至关重要。笔者认为,确定符合学生认知经验、能有效激发学生思考、深化对学生价值引领的活动议题,需要注重以下四个原则。

一、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指向活动议题的立足點及其基础。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是一切学习活动真正有效发生的起点,实践性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和立足点,也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所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力求实现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的有机统一。《新课标》指出:“要了解学生对议题的认识状况及原有经验,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还要了解议题的实践价值,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2]因此,确定活动议题,从根本上说要坚持实践性原则,要求有二:一是议题的情境要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唯有关切学生的实际生活、认知经历,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议题的创设要从学生生活中寻找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理解现象、探究情境、表达见解。二是议题设计的问题要基于学生的实际能力。议题探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运用已有的认知能力分析问题、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议题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的经验水平和认知基础,问题过易或者过难,都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以议题一为例:

议题一: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

传统文化已深刻融入我们今天的生活。一些人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它蕴含了积极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丰富的思想智慧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我们将失去精神家园。因此,传统文化是宝贵财富,应该好好继承。但也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建立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基础之上,充斥着封建道德和思想伦理,缺乏民主、平等和科学精神。在现代文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传统文化已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它钳制了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模式,制约着我们的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和人的需求。因此,传统文化是包袱,应该予以抛弃。

1.列举生活中有关传统文化的现象,并对其表现形式予以分类。

2.根据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思考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3.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谈谈你的看法。

上述议题中,传统文化是学生熟悉的、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经历,以传统文化创设议题情境,尊重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容易引发学生对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探究议题的意愿。对问题1的探究,可以让学生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深刻感知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存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学和传统思想等。对问题2的探究,可以使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理解和思考,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包括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等。对问题3的探究,可以使学生在感知传统文化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作用的辨识与反思,以辩证的视角和批判的思维去认识传统文化的功能,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而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二、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指向活动议题确立的关键点及其条件。开放性既是基于符合学生思想认知特点的要求,也是基于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需要。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认知状况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差异性、复杂性、多变性和可塑性,不能用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模式去衡量和评判学生的思维活动成果,这既不利于彰显学生的个性,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作为统摄学习内容、引领活动开展的议题应该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议题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体的开放性。议题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能局限于少数学生。所有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议题的辨析和讨论,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交流合作、表达观点、展示成果,让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有利于学生亲历知识、思维和情感的形成过程,亲历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激发、品格塑造和观念生成。二是问题的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有统一的标准,但无标准的答案。问题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引导学生步入思辨性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基于不同经验,运用不同视角,针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探究思路和解决策略,从而实现深刻的问题理解、充分的观点表达、灵活的思维应用、有效的价值引领。以议题二为例:

议题二:《现代汉语词典》该不该收录网络流行语?

据媒体报道,2019年12月,上海《语言文字周报》编辑部发布了“2019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如“阿中”“盘它”“上头”“我酸了”“我太难(南)了”“××自由”“××千万条,××第一条”等等。对于网络流行语能否收录到《现代汉语词典》这一问题,引起了网友们不小的争议。

观点一: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必然产物,是对一定时期内社会实践生活的具体反映和生动表达,它们关注百姓生活、反映社会热点,内涵丰富、诙谐幽默、别具风格,体现时代特征,在人们生活中广为传播,颇受大众喜爱。《现代汉语词典》应该与时俱进,及时收录网络流行语。

观点二:网络流行语有别于规范的语言文字,一些词汇的产生和表达违背语法、偏离规范、有失严谨,具有随意性和偶然性,甚至充斥游戏性、低级趣味和庸俗色彩。而《现代汉语词典》作为工具書,应该具有高度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将网络流行语收录其中,会破坏国民语言体系,伤害汉语的纯洁性,导致语义混乱。

1.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选择你支持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上述议题的设计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对于问题1的探究,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学生可以从不同视角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不难发现,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既与新媒体强大的传播能力和高效的传播速度息息相关,也与当下人们的网络信息交流方式密不可分,既受到舆论民主和文化开放的环境影响,也受到人们展示个性、追求时尚的内在心理偏好的影响,还与流行语自身作为新媒体语言所具有的新颖性、时效性、趣味性及其内容的丰富性、交流的便捷性等存在关联。对问题2的探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辨析式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辨识、比较鉴别、批判理解,引导学生思维横向发散、纵向深入,陈述不一样的理由,提出差异化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性的思维品质、批判性的思维涵养和创新性的学科素养。

三、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指向活动议题确立的着力点及根据。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要使活动成为反映教学设计、承载学科内容的重要载体,而活动议题则是引领活动开展、针对学科内容、导向学科任务的具体形式和关键节点。《新课标》强调,议题既要针对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要体现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要针对教学重点,又要突破学习难点。可见,议题的设计与确立不是随意的,而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具体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学科内容。学科内容主要指向学科概念、学科理论、学科思维以及学科方法等。王礼新老师指出:“思想政治课程的学科内容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不仅包括该课程涉及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有序的文化知识和逻辑的学科结构,而且也包括与这些学科相联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3]议题的确定要体现学科知识和学科思维的应用,特别是要体现教学重点,针对教学难点。二是针对学科任务。学科任务主要是指学生运用学科理论、学科思维解释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是架构从学科内容到学科能力的桥梁和通道,是学科能力形成的关键所在。思想政治的学科任务主要表现为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等。针对学科任务设计议题并实施议题探究活动,不仅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学科内容的理解,更有利于提升学生运用学科思维描述问题、论证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的学科思维和学科能力。

议题一中,就学科内容而言,通过问题1、2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让学生把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树立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通过问题3的设计,引导学生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辨识事物、辨析问题,形成辩证的思维方式,提升批判性的思维涵养。就学科任务而言,问题1、2的设计指向“描述与分类”,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表现及其特点。问题3的设计指向“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和“辨析与评价”,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作用、价值及其功能辩证地分析、合理地论证、科学地预测、正确地评价,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作出合理的行为选择。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论证、预测与评价,蕴含了学生内在的思想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无论学生形成何种判断、作出何种选择,教师都要引导其坚持全面的观点、批判的思维,防止片面性的认识和绝对化的思维。

议题二中,就学科内容而言,问题1的设计既可以针对同一课程模块的内容,又可以综合不同课程模块的内容,如《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创新”,《生活与哲学》中的“物质和意识”“实践与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问题2的设计则指向学生的学科思维,特别是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就学科任务而言,问题1指向“解释与论证”,让学生对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作出解释和论证,而问题2指向“预测与选择”和“辨析与评价”,让学生对情境中的问题表明立场、陈述观点、阐述理由,由此完成学科任务。

四、引领性原则

引领性原则指向活动议题确立的落脚点及其核心价值。《新课标》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思想政治课的活动议题应该具有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引领功能。孙杰老师指出:“议题,应既反映学科教学的主要内涵,又体现价值导向的主流方向。”[4]李晓东教授指出:“从议题指向的方向来说,议题的确定要关注‘学生应到哪里去的问题,充分体现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价值和需要。”[5]思想政治课活动议题的确定,要着眼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引领学生面对社会实践中的新挑战、新问题,通过观察、辨析、反思、实践等一系列探究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实际问题作出辩证的思考、科学的判断和理性的选择,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素养。

议题一中,以传统文化为议题情境,对问题1、2的探究,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思想智慧的认知,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在对问题3的探究中,学生通过对议题进行辨析与讨论不难认识到,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树立对立统一的思维,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落后的、腐朽的内容,要坚决予以改造或剔除,从而增强学生的辩证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继承、发展、创新传统文化的价值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学生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投身到民族文化复兴繁荣的伟大实践之中,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议题二中,对问题1的探究,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以辩证的眼光探索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外在矛盾和主客观因素,促进学生树立整体思维、辩证思维。通过对问题2的探究,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立场观点、阐述不同的见解缘由、提出不同的逻辑思路,既深化了学生的学习经历、情感体验,增强了学习过程的获得感、效能感和意义感,又促进了学生在对问题的深入辨析、深度理解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辩证的分析方法和批判性的思维品质,从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是思想政治课创新教学形式、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思想政治课教师要高度重视议题设计,切实把握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以议题为关键纽带和核心主线,实施活动型课程教学,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1,42.

[3]王礼新.问题情境、学科任务与学科内容[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12):16-20.

[4]孙杰.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实施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9(3):60-62.

[5]李晓东.议题式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9(Z1):25-28.

【范竹发,广东省深圳市平冈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何 蕊

猜你喜欢
议题学科传统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让政治议题“活”起来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少年力斗传统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