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山岳风景与城市关系历史研究

2020-05-11 13:44江施云乐志
关键词:山岳城市风景园林

江施云 乐志

摘要:南京作为著名的六朝古都,有着悠久的城市和风景名胜建设历史。相关文献记录从唐朝刘禹锡《金陵五题》到清末徐上添《金陵四十八景》翔实丰富。其中,山岳风景在南京风景名胜的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四十八景中与山岳风景相关的景点多达二十九处,且有明显随着城市建设和时代发展数量增加的趋势。为进一步研究南京风景和城市建设历史的关系,本研究以栖霞山、钟山、石头城的历史文献为基础,梳理了南京民国之前山岳景区的发展脉络及其与城市建设历史的动态关系。首先,南京山岳景区有相对一致的开发序列,大致是三国前的地域性崇拜、南朝的佛教建设、宋代的岩泉景点开发和明清的人文传说;其次,山岳景区距城市中心距离不同,则山岳景区开发初期的定位受城市建设影响程度和人文景点建设时序也会不同;再次,山岳景区同时受上述二者影响,最终根据与城市中心的距离,倾向于发展为城内名城历史怀古、近郊王陵、远郊山水佛寺的三种类型。最后,通过与中国名山风景区基本发展过程对比,发现南京山岳风景区在遵循风景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又受南京城市的历史影响。在六朝时期,佛道繁荣,南京提前进入山岳风景发展的佛道建设阶段。而自六朝后,南京山岳风景始终处于相对落后阶段,这与城市发展和建设历史密切相关。上述规律对于整体把握南京风景格局和补充中国风景发展规律性认知都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风景园林;南京;山岳;城市;历史

DOI: 10.16397/j.cnki.1671-1165.20200208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我国有着悠久的风景名胜开发历史,尤其是白唐代以来,不但诸多名山大川都有人为开发的历史,而且城市周边的自然风景开发也常被纳入城市建设或地方官业绩考察范围。[1]故我国的城市内外往往都有为数众多的风景、名胜和古迹。城市和周边风景区的建设具有内在的联系,城市建设通过市民及其活动,进而影响城市内外风景的开发利用历史进程。[2]然而目前针对南京较多的是对单一风景的历史研究或对某一时段城市周边各类风景的综述,如《从皇家苑池到近代城市公园——南京玄武湖的历史变迁》是对玄武湖历史沿革的研究[3],《钟山文化景观遗产研究》是对钟山文化景观的梳理[4],《六朝南京园林调查研究》是对六朝时期南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总结归纳等。[51还较为缺乏能兼顾时空两条线索,探讨城市内外周边各类风景园林建设历史的关联性研究。南京作为十朝都会,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有着著名的“金陵四十八景”。在现代之前,南京城有四次较大的变化,分别是从三国到南朝的建都、隋的毁城、南唐再设都和明朝都城建设。[6]112-116本文通过研究从先秦到清不同历史时期,距离南京城不同的城内、近郊、远郊三类山岳风景开发的历史脉络,探讨风景建设和城市的时空关系。

一、南京地理、城市建置概述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有着悠久的城市史,而早期聚落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围绕南京有三条主要山脉,分别是西北侧的沿江山脉,包括柄霞山、幕府山、石头城等;东北侧的钟山山脉,包括钟山、富贵山、鼓楼等;南侧为南郊山脉,包括方山、牛首山、三山等(图1)。[6]27南京常被形容为龙蟠虎踞,就分别指东侧的钟山和西侧的石头城。

南京城市历史上有四次重大的改扩毁废。首先是白东吴至南朝陈的六朝都城,大体在北至鸡笼山、南临新街口、西靠鼓楼、东近燕雀湖之间(图2);其次为隋对南朝建康的毁灭性打击,撤建置并将城市推为平地;再次是南唐的建设,城市范围扩大并向西南偏移,东至大中桥,南至中华门,西至水西门,北至珠江路(图3)。这一格局延续至明初;最后一次为明都城建设,向北延展至狮子山,向东填埋燕雀湖之后作为宫城区(图4)。

一、山岳景区历史概述

如前所述,虽然南京历史上发生过四次城市的改扩毁废,但是都与最初建都的三国建业有着密切联系,南唐都城是在此基础上向西南偏移,而明城则是东扩。其范围大体在北至玄武湖钟山、南至秦淮、西临长江、东抵钟山内。未出现过从根本上改变周边山麓和城市远近关系的历史。故本文依据山岳与城市的距离,选取大体在城内的石头城,毗邻城市东北的钟山和位于西北远郊的柄霞山作为城内、近郊、远郊三类山岳风景的代表,梳理其开发历史脉络及其与城市的关系。

(一)远郊型:栖霞山由自然开发到景点建设

柄霞山是南京北支山脉的北端。北临长江,东有宝华山,西有乌龙山。柄霞山下有柄霞寺,并由此而得名。柄霞山原名摄山,或称为伞山。《舆地志》云:“山多药草,可以摄生,爰取字义,又名摄山。摄山一名伞山,盖其状似伞也。”[7]404

南朝之前的柄霞山主要是以采药活动为主,但也存在原始的地方崇拜。根据《至正金陵新志》记载“周江乘庙在摄山顶,相传吴时人盖贤令也”[8]。周江乘庙很可能是三国吴百姓纪念县令而建置。进入南朝,明僧绍(平原郡鬲县人,南朝隐士,著名经学家)在柄霞山隐居并舍宅为寺后,南朝的文人、王公贵族开始游览柄霞山,并开启了柄霞寺的历史。在柄霞寺后山石壁上开佛窟造佛像,形成千佛岩。[9]243而隋初的毁城并未严重影响到远郊的柄霞山寺,寺里还陆续增建了舍利塔等。白南唐开始,人们不再满足于游览柄霞寺及其周边,对整个山岳区的景点展开探索和开发,北宋时即有陈轩《金陵集》的《怀摄山十题》记叙了摄山上的十个景点,分别是白云庵、清风轩、唐公岩、天开岩、宴坐台、中峰涧、明月台、品外泉、醒石(题刻)、磐石。[7]405明代柄霞山已经是著名景点了,余孟麟评选的“金陵二十景”中柄霞寺上榜,之后朱之蕃的“金陵四十景”中柄霞山的美景位于第十七景,称为“柄霞胜概”[10]。到了清代,柄霞山由于地势优美,被乾隆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并在中峰东南建造了行宫,他也曾先后五次在柄霞山驻跸。新建春雨山房、石梁精舍、武夷一曲、话山亭、白下卷阿、夕佳楼、太古堂、有凌云意。《钦定南巡盛典》亦载有柄霞山、紫峰阁、万松山房、天开巖、叠浪岩、珍珠泉、彩虹明镜、德云庵、幽居庵等景,称一时之胜。[11]因此清代徐上添所提“金陵四十八景”中柄霞山以“柄霞胜境”榜上有名。[12]2令人惋惜的是在太平天国之乱中,柄霞寺及行宫均被毁。在清末也只重修了柄霞寺。[9]245

人文历史景点是我国风景建设中的一大特色。除自然景致外,往往还间杂着具有历史典故的半人工景点;而人文景点的一大特征就是景点所在未必就是历史事件发生的真实地点,但是即便如此,其漂移的空间距离也不会过于偏离,而偏移的对象一般也都是属性类似的地点。这就造成由于距离城市中心和初始功能不同,三类山岳景区在发展后期呈现出不同的人文景点类型。例如石头城就有与征虏将军谢安有关的征虏亭,还有卞壶忠烈庙、诸葛亮驻马坡、陈后主胭脂井等。这些事件的发生地点,要么难以考证其实际位置,要么并非此处;但总体上都是从三国到南朝期间,且发生在江边或城内。钟山的人文景点很多,其中如与南朝宋萧思话(官员、外戚)有关的弹琴石,梁昭明太子读书台,明太祖拥翠亭等,有着明确的皇家苑囿游赏的集中主题;而相对来说,柄霞山就缺少这类有城市历史特色的人文景观,历史景点如千佛岩、白云庵、古佛庵和诸泉、岩都是自然资源或佛教主题。简言之,城内型可能有城市历史景点,近郊型有早期游赏题名的景点,而远郊型多佛教寺庙或自然景点。

四、南京山岳风景的历史脉络

虽然山岳景区的开发游赏受其与城市远近的影响,但也应该看到,其总体又有较为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相对独立于城市历史进程。《中国名山风景区》一书中描述名山风景区的基本发展过程为山岳崇拜及祭祀到佛道建设再到风景开发。[17]1-7而南京山岳风景区也基本遵循这一规律。但是也应该看到,城市建设的进程对于这一发展序列有着显著的影响。而由于与城市距离不同,其受影响程度也不同。继而造成南京周边的山岳景区不同的发展序列,总结归纳如下:

(一)山岳的原始崇拜

柄霞山从先秦到三国之前,有记载的建置是三国吴时期柄霞山顶的周江乘庙;钟山在汉末根据民间传说由皇家亲自颁布诏书建造蒋庙;石头城在先秦时期就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临江险地,易守难攻,是南京早期的居民聚落地。而石头城和钟山的“龙蟠虎踞”的形势,还隐藏有早期原始信仰、地理崇拜的意味。山岳景区的早期历史,往往都是从这种原生性,带有崇拜先民活动或杰出地方领导人物开始。

(二)城市功能建置

山岳景区往往自然资源丰富,植被繁密,一旦城市被定为都城,距离城市近的就容易被选为离宫、避暑胜地等皇家游赏对象或皇家陵寝。这在近郊钟山的发展历程上尤为明显。一旦出现这类情况,风景建设开发的序列容易出现倒退或停滞。但以南京为都城的封建王朝更迭频繁,这种停滞往往不太长久,而这类建置为之后的人文景点建设留下了历史脉络。

(三)六朝佛寺

“南朝六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对南朝南京的写照,而隐士与佛徒往往是山岳资源的早期探索者。民国《金陵古迹图考》记载:“南朝宋,泰始中处士明僧绍始抗迹来游,刊木结茅,二十馀年,不交俗士,惟与释智度往还,待以师友之敬。齐永明七年(489),遂舍宅为柄霞精舍,请度居之。”[9]243钟山有些寺庙也与隐士相关:“齐周颙亦于钟山西立隐舍,遇休沐则归,仍造草堂寺以处。僧慧纳寺,即颙之所居也”[7]397,即使是石头城,南朝其北侧也建有著名的招提寺。为躲避官场和战乱,南朝不少文化人士隐遁,并结合佛教兴盛,进一步转化为佛寺。在山岳中长期有寺,无疑会增加对周边山路的开发并能持续吸引游客,为山岳景区进一步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四)宋朝泉岩

一般认为,隋唐时期佛教在汉地的鼎盛以及唐宋时期文人名流的游赏风气,促进了对山岳景区的广泛开发。[17]42-43但南京在隋平陈过程中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很多城内、近郊的佛寺也被波及。隋唐时期,南京城的山岳景区无论远近,都在某种程度上恢复到自然山体加少量佛寺的状态,而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开发。这就使得南京山岳景区的景点开发较少和佛教结合,而是在宋代出现了自然或人文景观建设的小高潮。如陈轩《金陵集》中《摄山十题》大部分的景点都是自然景物;钟山上也新命名了一人泉、道光泉、霹雳沟、道卿岩、应潮井等。而石头城则是三义井、石城洞、驻马坡等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景点,最为突出的就是很多景点都与泉、岩相关。石头城的三义井,钟山的一人泉、道光泉、宋熙泉、应潮井,柄霞山的品外泉、白乳泉,这几处井泉的命名几乎都集中于宋朝,中唐以后逐渐兴起的品茶习尚到宋代普遍盛行于知识阶层,不仅流行于宫廷,还流行于民间与寺庙。[1]268这种集中的泉类景点开发,就很可能与品茶、斗茶文化有关。山景不仅仅是自然景物,而且还与士人的日常生活、潮流文化息息相关。

(五)有限的明清传说

本文研究的山岳景区中的人文历史景点、自然景点大体在明前基本成型,而明清时期文人之外的普通游人也开始有较多的游赏需求。这一时期景点开发的潮流是增加带有人文传说的自然景点。原因有三:一是明清前,南京城有过数次被损毁的经历,部分景点已损毁;二是白唐朝诗人开始的金陵怀古传统,如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韦庄的“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等;三是宋元地理類史书《景定建康志》和《至正金陵新志》的详细描述,更是让人们对灿烂辉煌的“六朝文明”心生向往。然而这一时期人文景点的增加在本文研究的三个案例中非常有限,仅有如柄霞的白鹿泉、禹碑、古佛庵等和钟山陵墓或石城藏书楼这一类景点。这与本文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有关。清代柄霞山有行宫建置;钟山在明代封山后,百姓就无法游赏;而石头城本身体量不大,宋代已经命名了不受暑亭、翠微亭、驻马坡等,在明清时期就没有更多的补充了。

五、结语

本文通过研究南京民国之前的山岳景区三个典型案例,总结了南京山岳景区与城市发展历史之间的关系如下。

第一,山岳景区在南京有一定的时间序列,大致是三国前的地域性崇拜、南朝的功能设置和佛寺初创、宋代的岩泉景点和明清的人文传说。虽然由于其距离城市远近不同或依据政策有些微变化,但有着相对独立于城市发展的固定进程。对比《中国名山风景区》中描述的序列,殷周秦汉的山岳崇拜、魏晋南北朝的山居隐逸、隋唐宋的佛道建设和明清的守成[I7]1-7,南京特殊之处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京的部分山岳景区就已经提前进入了佛道建设阶段,而隋的毁灭性打击又使得其错过了隋唐的佛道大开发,而走上了相对自然的路径,这还导致明清时期南京的山岳风景仍有人文传说类景点可开发。

第二,按照与城市中心的远近距离,山岳景区分为城中型、近郊型、远郊型,在具体发展路径上又有显著差异。具体为初始功能不同、受城市发展进程影响不同和后期人文景点类型不同。南京周边的山岳景区,在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受与城市中心的距离影响,最终倾向于发展为城内名城历史怀古、近郊王陵、远郊山水佛寺的三种类型。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姚亦锋.探究孕育南京古都景观之地理格局[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1):134-141.

[3]胡运宏.从皇家苑池到近代城市公园——南京玄武湖的历史变迁[J].广东园林,2017,39(1):4-8.

[4]王君.钟山文化景观遗产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6.

[5]罗喜全,姚亦锋.六朝南京园林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 (35):11470-11471,11505.

[6]姚亦峰.南京城市地理变迁及现代景观[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景定建康志[M].影印本.马光祖,修.周应合,撰.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

[8]张铉.至正金陵新志[M].影印本.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353.

[9]朱偰 .金陵古迹图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0]朱之蕃.金陵四十景图像诗咏[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27.

[II]纪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58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4.

[12]徐上添.金陵四十八景[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

[13]赵志强.钟山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58-61.

[14]莫祥之.同治上江两县志[M].甘绍盘,修.汪士铎,等纂.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15]陈沂,孙应岳.金陵世纪[M].余宾硕,撰.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9.

[16]徐寿卿.金陵杂志·金陵杂志续集[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172.

[17]周维权.中国名山风景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18]胡运宏.陈植中国造园史研究成就[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9(5):62-69.

(责任编辑 古东)

A Historic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untain Sceneryand City Development in Nanjing: A Case Study of QixiashanMountain, Zhongshan Mountain and hitouchengJiang Shiyun, Yue Zhi

(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Abstract: As a famous ancient capital of the six dvnasties, Nanjing has a long history of city and scenervrlevelopment, about which there were relevant literature records from Tang Dynasty to late Qing Dynasty.Mountain scenery, as many as 29 in the total 48 scenic spots in Zhongshan scenery area, plays a leading role inthe scenery of Nanjing. There is also a clear trend of increasing amount of mountain scenic spots with the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 study aims to reveal the chronological and geo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scenery anrl urban development in Nanjing. Three typical cases are Qixia Mountain, Zhongshan Mountain. andShitoucheng. Firstly, Mountain scenery has a consistent development sequence, which emerged before theThree Kingdoms Period as regional worship, then as Buddhism site in the Southern Dynasties. Afterwards itappeared as a concentration of rock and spring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developed relations with literature andlegends in the Ming and the Qing Dynasties. Secondly, based on the variation in distances between mountainsand cities. there are variations in the initial functions, in urban development influences and in the categories ofcuhural attractions with mountain sceneries. Thirdly, the mountain scenery spots around Nanjing tend todevelop into three types: places of interest inside the city, imperial tombs in suburb, and Buddhist temples inthe outskirt. Finally, through the comparison with common development process of famous mountain sceneryspots in China. it was found that the Nanjing mountain scenic area is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history of Nanjingcity besides the common development rule. During the Six Dynasties, the Buddhism prospered, and Nanjingscenic areas also entered the stage of Buddhism development. Afterwards, Nanjing mountain scenery was in arelatively backwarrl stage compared with other scemc areas in China, which was closely relaterl with the city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of the rule is of significance for the overall landscape pattern design in Nanjing andfor the development rule recognition of Chinese scenery .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Nanjing; mountain; citv; history

收稿日期:2020-01-25

基金項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现存苏州私家园林叠山的三维数字化信息研究”(5187835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整合传统与现代技术的密集型历史聚落火灾蔓延仿真模拟及性能化防控设计方法”(51678129)

作者简介:江施云,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硕士研究生;乐志,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和园林历史理论、遗产保护、景观视觉质量评价。

猜你喜欢
山岳城市风景园林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东山寺
浅谈山岳救援中T型救援法的使用
动物派对
山岳的瓦伦丁 Marco Pantani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